中国卫生资源  2020, Vol. 23 Issue (2): 89-93  DOI: 10.13688/j.cnki.chr.2020.20190

引用本文  

吴凡, 汪玲.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策略及路径分析[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2): 89-93. DOI: 10.13688/j.cnki.chr.2020.20190
WU F, WANG L. Analysis on strategies and paths in training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talents[J]. Chinese Health Resources, 2020, 23(2): 89-93. DOI: 10.13688/j.cnki.chr.2020.20190

基金项目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项目:健康中国建设与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A1-2017Y0101-001);中国高教学会“十三五”规划重大攻关项目: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16ZG005)

作者简介

吴凡, 教授, 主要从事公共卫生管理和医学教育研究, E-mail:wufan@shmu.edu.cn

通信作者

汪玲, E-mail:lingwang@fudan.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0-03-02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策略及路径分析
吴凡 , 汪玲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上海 200032
摘要:聚焦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和服务需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策略及路径分析。围绕“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设定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双轮驱动”开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位一体”联动,推出“四项举措”,包括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建设、育人实践平台和选题服务重大需求。
关键词公共卫生    应急管理    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    公共管理    
Analysis on strategies and paths in training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talents
WU Fan , WANG Ling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raining objectives, specialty setting of training disciplines, talent trai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as well as service requirements, etc., the strategies and paths in training talents are analysed. Centering around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the objective for training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talents is set; the equal emphases are laid on the graduate training both for academic degrees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for professional degrees; the talent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are strengthened by integrating them into a joint action; and "four measures" of formulating training programs, preparing curriculum materials for training courses, unveiling education-practice platforms, and selecting research subjects in line with key demands are launched.
Keywords: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graduate education    public management    

2020年3月1日出版的第5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文章引发了我们对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思考,一个强有力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涉及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法治制约、产业发展、社会协同等方方面面,而最基础的应当是教育。教育为应急体系建设提供最根本的保障,核心是要培养能够处置各级别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公共管理者和决策者,培养能够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群体各类突发事件的专业人才。

《大健康视域下的医学人才培养“组合拳”》[1]一文,聚焦了医学人才培养的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医学教育如何推进包括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卓越医生培养计划2.0版”;二是“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双一流”高校(尤其是新举办医学教育者)如何推出“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要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如何拓展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为包括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的医学教育“强医计划”。

本文在《大健康视域下的医学人才培养“组合拳”》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和服务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策略及路径分析。

1 围绕一个目标: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近期,国家相关部委围绕科学防控和应对新发传染病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减轻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表 1)。

表 1 国家部委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相关举措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服务“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所需要的高层次紧缺专门人才。即培养具有宏观规划和微观组织,掌握各类风险发生规律、预警理论与方法,掌握应急时期社会经济各部门有效运行机制、疾病预防、检验检测和医疗救治协同一体以及社会动员与宣传等能力,具备专业证据转化为决策和干预的能力,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在经典应急管理理论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文化、政治等特色,发展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理论,并在应急管理实践中起到一定领导作用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局和高等学校等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也可以应聘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岗位。

2 双轮驱动机制:设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学科专业 2.1 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

“应急管理”是一个涉及众多科学问题和知识体系的学科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等特点,其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由医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文学、哲学等学科门类具有一定综合性实力基础的高校来承担。

复旦大学“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如能获批,拟于2020年开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研究方向招生,在“十四五”规划期间,2020—2024年每年招收学术型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各5~10人。

2.2 在相关专业学位类别设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向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起源于1996年的应用型公共卫生硕士培养(表 2)。目前,复旦大学的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有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事业管理、全球卫生、环境医学、妇幼与社区保健等专业方向,每年招生计划100人左右。2020—2024年每年拟招收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向)5~10人。

表 2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优秀毕业生(应急管理相关)
3 三位一体联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3.1 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

2020年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这次新发传染病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治理及影响的专项项目指南(表 3),要求紧密围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防控应对与管理、治理机制、经济影响及对策、社会管理共四方面研究模块,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回顾性和实证性的联合研究。

表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项项目指南
3.2 在服务社会中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依托国家和地区重大任务,引导研究生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表 4)。

表 4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应急管理相关)
3.3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案例

以复旦大学吴教授课题组为例,近年来围绕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和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注重将应急管理理论研究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实践和应急技术开发相结合,成效显著[2]

3.3.1 公共卫生应急理论研究

2009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动态风险评估理念,针对传染病、公共卫生危险因素、伤害等突发事件领域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分析,甄别监测重点领域和重点风险,制定国家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及技术方案,被广泛应用于上海世博会、世界游泳锦标赛、亚信峰会、亚运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各类重大活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创新引领全国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构建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监测网络和腹泻病综合监测网络,高站位布局全市传染病“平战结合”网络和疾病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有效实现传染病防控战时的资源灵活调动和病床腾空机制。配套研发数据标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数据标准体系研究与成果应用”(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3.2 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实践

2009年成功阻击新型H1N1流感疫情。2013年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极早期,快速启动应急处置,确定病原体,第一时间调查锁定活禽市场为感染来源,首先发现病毒“有限人传人”证据,提出暂停活禽交易和运输的循证建议,为市政府及时采取关闭活禽市场的防控策略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给出了“及时、高效、专业”的高度评价,被国际同行称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全球典范。“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3.3.3 公共卫生应急技术开发

2008年主持启动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技术储备体系建设,利用先进设备和科研成果,构建针对不同病原体筛检、不同化学物毒性检测的应急科研实验平台,创新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构建了覆盖我国95%以上的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组合检测技术体系,能“快、准、全”地检测各类新发、再发传染病病原体;首创“症状-疾病-病原三维立体检测技术”,实现肠道病原体的快速综合诊断和应急检测;构建了全国覆盖项目最多、能力最强的理化检测与毒性鉴定技术平台,在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作用。“呼吸道病原体高通量快速组合检测技术及现场应用”(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主持研发建立了集信息收集、综合分析、实时预警和应急处置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将动态风险评估方法、数据元标准、多症候群引入监测系统,提高了监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预警的准确性。“大型活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监测预警系统:世博园区的实践”(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4 四项教改举措:培养方案、实践平台和论文选题 4.1 创新制定培养方案

以应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为核心,以提高应急处置和安全防范能力为重点,制定培养方案,培养能系统掌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理论知识体系,能够在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具备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基本心理素质、处置能力与知识结构,具备在常规性风险管理与突发性应急管理工作中,为政府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编制应急预案,进行社会舆情分析、风险评估,组织协调应急行动、处置突发事件、管理灾后恢复等方面工作能力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

4.2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在研究生课程设计和教材建设方面,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要求按照教育部统一规定,根据培养目标,设立学位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跨一级学科选修课[3],加强课程教材建设(表 5)。2020年拟启动《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案例库》项目建设,目标是建成国内最为系统、规范和科学化的大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研究生教学案例库。

表 5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硕士课程和教材建设(应急管理相关)
4.3 拓展育人实践平台

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4],拓展育人实践平台,建立“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心”,中心以上海医学院为主体,包括公共卫生学院、管理学院、社会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哲学学院、大数据研究院等,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开展理论研究。以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复旦大学浦东卫生发展研究院为实践基地,进行理论验证和应用研究。依托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合作中心和复旦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开展国际间比较研究和交流合作,同步对接国际平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享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中国故事,发挥国际智库作用,提供中国解决方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心”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设,目标是逐步建成上海(2021年)、长三角(2022年)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心(2024年)。

4.4 选题服务重大需求 4.4.1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选题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和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围绕新发传染病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薄弱环节和短板[5],要构建多学科研究平台,设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研究生培养的五个研究方向,开展如下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以及运行机制的实证研究。

(1)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开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国际间比较研究;评估现行国家-省-地-县纵向四级网络以及横向各级部门间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有效性,特别是地市级和县级;研究有效的应急响应决策机制和救济机制;构建应急响应部门间协同机制和上下联动机制。

(2)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的立法研究。以近期新发传染病疫情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分析从疫情发现、报告、公布到启动响应、处置、执法等各个环节出现的涉及《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主要法律问题,从完善卫生健康法律体系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和路径,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方权责、执法成本和可操作性等,提出修订的具体建议和意见,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配套的建议。

(3)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平战结合”防治体系研究。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结合访谈、座谈的方法,开展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况研究,包括机构性质、职能定位、体系能级、工作任务、编制岗位、人员队伍、考核激励、财政保障、运行管理等方面,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比较研究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体系架构和运行状况,了解可资借鉴的主要方面。以系统研究的方法依据中国卫生改革总目标,提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基本路径和方案。同时,结合“十四五”规划,研究建立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防控救治体系规划方案和应急响应机制。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研攻关体系研究。通过系统综述方法研究美国涉及应急科研攻关重大科研设施设备或平台部署、应急科研体制机制、成果转化与管理等,研究建立资源成果共享机制,形成科研上下游衔接的科技攻关链,并能实现快速转化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技攻关规划布局建议方案。

(5)公共卫生应急有效风险沟通研究。通过社会调查、焦点组访谈等方法,了解公众获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的主要渠道和信息传播模式,公众应对恐惧、焦虑、谣言、污名化等的主要方式和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公众知识、意识和信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寻求有效地进行风险沟通、提高公众公共卫生应急素养的最佳模式。

4.4.2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论文选题案例

复旦大学依托教育部公共卫生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卫生技术评估与管理合作中心,要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以新发传染病防控面临问题和政府管理需求为导向,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将直接提供政府咨询,支撑政府决策,或应用于防控现场,指导疫情防控(表 6)。

表 6 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学位论文选题

世界没有如果,风险永远走在人类进步的前面。这次新发传染病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既是对应急状态下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压力测试,将成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乃至全球安全体系构建的重要历史节点,也将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吴凡, 汪玲. 大健康视域下的医学人才培养"组合拳"[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1): 1-6.
[2]
吴凡, 汪玲.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6): 399-404. DOI:10.3969/j.issn.1007-953X.2019.06.001
[3]
吴凡, 汪玲. 我国医学教育70年成就与新时代改革路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4): 254-257. DOI:10.3969/j.issn.1007-953X.2019.04.002
[4]
吴凡, 汪玲. 基于健康中国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6): 405-409. DOI:10.3969/j.issn.1007-953X.2019.06.002
[5]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 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4): 453-460.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00225-0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