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200336
2. 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0336, China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和场所的需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社会舆论对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事件越来越关注,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1]。随着公共卫生监督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检测市场的放开,社会化第三方检测评价机构大量涌入,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检测任务。公共卫生监督技术服务机构是指依法成立,具备相应技术服务能力,在公共卫生监督领域为建设项目卫生审核、公共卫生许可、日常监督和突发事件处置提供检测评价的专业技术机构。作为公共卫生监督检测的重要实施机构,监督技术服务机构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其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将直接影响政府监管的质量和效能。同时,对各类技术服务机构的检测质量和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通过对为上海市公共卫生监督提供技术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服务能力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横断面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公共卫生监督领域技术服务机构的能力现况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机构规范化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技术服务行业受政策、市场的影响较大,2016年之前,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对部分领域的检测评价机构开展过资质认定工作,在本次调查前,对当年通过认证的机构进行了初步了解,很多机构已经进行业务调整,不常甚至不再开展相关领域的业务。作为机构管理工作开始前的一次摸底调查,本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在该领域内相对活跃的机构。因此,基于2019年1—6月期间曾提供过检测评价报告的所有社会机构开展预调查,共剔除了不再开展或偶尔开展公共卫生监督领域业务的9家机构(半年内报告数≤1份)。最后,纳入在生活饮用水与涉水产品、公共场所与集中空调、消毒产品、学校卫生和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这5大领域为上海市公共卫生监督提供检测评价报告的39家社会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其中国有企业2家,民营企业37家。在区域分布上,以实验室位置为统计依据,39家机构中闵行区8家,浦东新区5家,松江区4家,嘉定区、杨浦区、普陀区、宝山区各3家,虹口区、徐汇区、静安区各2家,奉贤区、青浦区、金山区以及安徽省各1家。
1.2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主要内容包含4个方面:机构基本情况、人力资源构成、检测能力与技术服务开展情况。机构基本情况包括注册资金、机构总人数、专业技术人员总数、总建筑面积、检测设备总数、区域分布等。人力资源构成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称、专业等;各机构的检测能力按已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项目数统计,包括涉及的专业领域与检测项目数。技术服务开展情况包括各专业领域监督、许可、其他3类的年报告数等,其中:许可是指企业换证、申报或备案提交给市(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督所的报告;监督是指市(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督所直接委托的监督检测项目;其他即为非上述两类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部分机构和公共卫生监督领域的专家进行了现场访谈。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39家被调查机构的注册资金为150万~5 000万元,中位数600万元。机构总建筑面积340~17 000 m2,中位数1 340 m2,56.4%的机构总建筑面积在1 000~ 2 000 m2范围内。机构总人数10~941人,中位数60人,87.2%的机构总人数在100人以内,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总数9~422人,中位数28人。检测设备总数33~2 000台/套,中位数224台/套,89.8%的机构设备总数在500台/套以内。39家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基本情况见表 1。
表 1 39家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
![]() |
39家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共1 873人,占总人数的44.3%。专业技术人员年龄构成40岁以下占比77.1%,学历构成本科及以下学历占比91.2%,初级职称和无职称占比69.9%。专业构成中公共卫生和卫生检测专业的人员占比18.5%,其他专业主要包括环境工程、安全工程、食品安全、化学及材料等专业。39家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情况见表 2。
表 2 39家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
![]() |
被调查的39家机构涉及的业务领域方面,同时涉及5个业务领域的机构有1家,涉及4个领域的有11家。39家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涉及的业务领域及其相应的检测能力见表 3。
表 3 39家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涉及的业务领域及其相应的检测能力 |
![]() |
39家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服务量如表 4所示,其中,监督项目占比分别为3.0%、4.2%和5.6%。公共场所与集中空调、生活饮用水与涉水产品是卫生监督的重点,报告数量占比分别达38.0%(41 114份)和48.2%(52 077份)。学校卫生虽然报告总量最少,但却是增长最快的,2017年15份,2018年20份,2019上半年68份。
表 4 39家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2017—2019年公共卫生监督技术服务总量 |
![]() |
随着贸易及市场商品质量控制服务需求的增加,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大量崛起,在欧美、日本等均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检验检测市场。我国的检验检测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食品、环保、贸易、医疗等各行业检测市场的逐步放开,我国的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迅速[2-4]。
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涉及环境、学校、医疗服务、职业、放射等领域,是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卫生检测评价技术服务是实施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对防范疾病风险、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各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每年有大量的检测任务,仅靠政府部门的检测机构难以承担,第三方检测机构是对政府检测任务的有力补充[5]。公共卫生监督检测是衡量卫生监督技术法规和标准是否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特性,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公共卫生监督技术服务市场进一步放开,社会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大量涌入[6],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机构本身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和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也日益凸显。要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在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必须正视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服务能力和质量的提升,以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1 能力现况对39家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服务能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机构规模方面,各机构间注册资金、建筑面积、设备和人员配置等差异较大。业务领域方面,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消毒产品、学校、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这5大领域全覆盖的机构只有1家,同时涉及4个业务领域的机构不到1/3。服务量方面,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报告总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监督委托量尽管占比不高,也呈现增长趋势。检测能力方面:生活饮用水领域,检测能力主要分布在40~60项的区间内,以承接生活饮用水常规检测和二次供水竣工验收项目为主,水质非常规指标,如农药和有机物指标检测能力相对薄弱;公共场所领域,虽然普遍开展集中空调检测,但空气中嗜肺军团菌检测能力普遍不具备;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领域,服务项目集中在医疗废水和灭菌效果检测,且机构自身大都缺乏对该领域专业知识的认识,对这部分问卷内容的反馈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学校卫生方面,主要调查了黑板、课桌椅等设施设置以及采光照明等学校特色的检测项目开展情况,目前上述指标的计量认证率不高,但随着监督量的增多,不少机构已将其纳入年度扩计划,这与国家对教学环境卫生以及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高度关注不无关系[7]。
3.2 问题分析目前的第三方检测行业大多是综合性的检测机构,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甚至可以做到衣、食、住、行检测领域全面覆盖。随着公共卫生监督技术服务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不断有新的机构进入这一领域,公共卫生检测评价对这些新机构而言大多是非主营业务,机构内部不重视,造成检测业务单一、技术能力不高的状况。调查发现,人力资源专业构成中公共卫生和卫生检测专业的人员占比(18.5%)偏低,其他专业主要是环境与食品类专业。业务规模是影响机构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构在技术提升创新方面的发展动力,与环境和食品检测相比,公共卫生检测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参与本次调查的机构大多从事多领域服务,通常机构规模越大,卫生监督所占公司业务总量的比例越小。
公共卫生检测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在理论知识、实操能力、综合应用、行业经验以及沟通协调等各方面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解决专业性复杂性问题的能力是检测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专业技术人员既是机构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第三方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中:公共卫生专业的人员占比为12.2%,卫生检验人员仅为6.3%;本科以上学历占比57.1%,但高级职称占比仅8.7%,而初级和无职称占比高达69.9%,初级和无职称人员明显高于本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平均水平[8]。专业技术人员构成不合理,卫生专业人员占比不高,微生物检测领域尤其欠缺,这导致了第三方机构微生物检测能力普遍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业务领域的拓展。专业技术人员欠缺也会导致人员跨专业从事检验工作,1个人承担多个专业领域检测项目的现象普遍存在,检测质量无法保证。高素质专业人员的匮乏不仅影响机构对新技术、新技能的掌握,还会因内部带教力量薄弱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部分机构的专家进行了深入访谈发现,造成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人才缺乏的原因包括:一是人员流动性大,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培训;二是专业人员无法获得职称晋升途径,晋升职称有难度;三是机构对人员职称没有要求,专业人员职称晋升的动力不强。
3.3 管理建议在日益开放和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技术服务机构只有不断加强技术研发能力,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检测能力是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检测机构要在公共卫生监督领域发挥更大的技术支撑作用,应结合本地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扩大各类公共卫生检测项目的范围和数量,强化专业发展。目前,我国在政策法规方面对于公共卫生监督技术服务机构没有明确的管理要求,市场监管局的实验室认证监管工作尚无法满足技术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要求。因此,需借鉴环保、食品检测机构监管经验[9-12],加快建立公共卫生监督技术服务规范化管理模式,以促进公共卫生检测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未来规范化管理应着重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统一技术服务要求,创新质控技术研究,保障监督质量,推进行业能力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统一技术标准,推进技术服务全流程标准化工作,以标准化建设支撑机构自治和政府监督。着眼于未来发展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开展新技术研究,制定能力建设规划,分阶段推进行业技术能力提升。②健全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专业人员管理平台,针对第三方机构人力资源短板,探索适宜的职业能力评估和考核机制等,加强第三方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③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强化质量监管。随着云平台、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大行业,公共卫生监督领域亦可借助这些当代信息技术,使机构常规检测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体现出应用价值,实现服务过程的记录和留痕,亦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④从法规、技术、管理、责任等方面构建机构诚信指标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提高机构信用成本,促进行业自律,从而建立健康的技术服务市场[13]。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卢伟. 基于胜任力提升的系统化、模块化的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员培训教材编写实践与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2018, 21(4): 361-364. DOI:10.3969/j.issn.1007-953X.2018.04.017 |
[2] |
施颖, 丁日佳. 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5(2): 54-61. DOI:10.3969/j.issn.1008-7621.2015.02.008 |
[3] |
李宏勋, 黄亮. 浅谈标准化改革对检验检测行业的影响[J]. 中国标准化, 2016(17): 70-73. |
[4] |
张芳. 质检行业新规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影响分析[J]. 经贸实践, 2017(5): 36-37. |
[5] |
王佩蓉. 卫生监督工作中引入第三方机制研究[J]. 中国卫生法制, 2019, 27(5): 41-47. |
[6] |
郭爱萍, 史济峰, 邹涛, 等. 公共场所技术服机构现况调查分析[J]. 当代医学, 2015, 21(25): 159-160.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5.25.110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EB/OL].[2019-11-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8/t20180830_346673.html.
|
[8] |
吴晓莉, 陆晔, 董晨, 等. 上海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012年与2017年人力资源配置比较[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2): 132-134, 165. DOI:10.3969/j.issn.1007-953X.2019.02.013 |
[9] |
胡国英, 肖聪伟, 吴晓晖, 等. 江西省食品安全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调查分析[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 10(12): 3665-3673. DOI:10.3969/j.issn.2095-0381.2019.12.005 |
[10] |
常天平. 基于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的监管对策建议[J]. 绿色科技, 2018(4): 148-149. |
[11] |
陈文. 我国食品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现代食品, 2017(21): 31-32. |
[12] |
陈晓婷. 上海市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监管系统设计与应用[J]. 环境保护前沿, 2018, 8(4): 344-348. |
[13] |
杨利贤. 河北省科技型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J]. 数字化用户, 2019, 25(29): 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