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资源  2020, Vol. 23 Issue (2): 148-151  DOI: 10.13688/j.cnki.chr.2020.19391

引用本文  

尤小芳, 汪玲, 吴凡, 等. 公共卫生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2): 148-151. DOI: 10.13688/j.cnki.chr.2020.19391
YOU X F, WANG L, WU F, et al. Comparison on academic-degree-post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degree-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ls for public health[J]. Chinese Health Resources, 2020, 23(2): 148-151. DOI: 10.13688/j.cnki.chr.2020.19391

基金项目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9年重点项目(A1-YX20190301-01)

作者简介

尤小芳, 博士, 主要从事医学教育与卫生管理研究, E-mail:xfyou@fudan.edu.cn

通信作者

汪玲, E-mail:lingwang@fudan.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12-11
公共卫生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尤小芳 , 汪玲 , 吴凡 , 何更生     
复旦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 上海 200032
摘要:回顾我国公共卫生学位制度的发展情况,聚焦培养目标、指导方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及质量评价共6个方面,比较全日制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就业情况,提出大健康背景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公共卫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分类培养: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依托一流的学科平台、多学科的导师团队、跨学科的学位课程和国际化的项目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依托一流的实践平台、校内外的导师队伍、聚焦岗位胜任力的特色课程和实际问题导向的研究课题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公共卫生    科学学位    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Comparison on academic-degree-post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degree-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ls for public health
YOU Xiaofang , WANG Ling , WU Fan , HE Gengsheng     
Institute of Medical Education,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degree system for public health in China, by focusing on the training goal, way of instruc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practice, degree thesis and quality assessment of the said degree system, altogether six aspects thereof, and by comparing the training models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s for the full-time postgraduates in pursuit of academic degrees and the two things for the full-time postgraduates in pursuit of professional degree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raining public health talents is proposed in the context of general health. Postgraduates in pursuit of academic degrees and postgraduates in pursuit of professional degrees should be trained in different groups:with academic degree training relying on first-class disciplinary platforms, multi-disciplinary mentor teams, interdisciplinary degree courses and international projects so as to enhanc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 relying on first-class practice platforms, mentor teams inside and outside universities, featured courses focusing on job competence and practical problem-oriented research projects so as to enhance practical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
Keywords: public health    academic degre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随着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人类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和多种健康影响因素。应对复杂的健康问题,需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卫生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卫生人才的培养要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详细列举了公共卫生的重要任务,健康中国建设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能力、质量及其承载的服务模式和期盼与日俱增,对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

面向健康中国战略对公共卫生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公共卫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差异化定位、分类培养,不仅培养能够围绕健康重大问题、针对健康的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的科研型人才,也要培养能够胜任疾病防控、健康促进等常规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理的应用型人才[2]。本文在回顾我国公共卫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上,以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切入点,聚焦培养目标、指导方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及质量评价共6个方面,对公共卫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作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共卫生专业召集人单位,复旦大学牵头制订不同时期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培养指导性方案,形成了公共卫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方案。基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3至2018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的差异分析,提出大健康背景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为培养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满足健康中国建设的新要求提供参考。

1 我国公共卫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实施,按医学门类授予学位,分设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同年,公共卫生学科领域开始培养医学或理学科学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培养公共卫生学家为目标,重在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学术研究的水平。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医学门类下设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设置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和军事预防学共6个二级学科。2001年,北京大学开始招收7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授予医学硕士科学学位。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仍然设置在医学门类下[3]

为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国的医学学位制度,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设置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招收公共卫生及相关工作的在职人员攻读学位;2002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等22所院校开展MPH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在职修读,单独组织统一入学考试,单独划线录取;2003年,获批的培养单位开始招收在职MPH。2010年,教育部启动MPH教育改革,由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在全国率先招收全日制MPH,但仍然保留原招生形式的非全日制MPH的招录与培养模式。2017年起,公共卫生研究生招生将原招生形式的非全日制MPH的招录全部纳入与全日制MPH全国招生同步进行,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4]

2 我国公共卫生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本文聚焦培养目标、指导方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及质量评价[5]共6个方面,对公共卫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比较分析。

表 1可知,公共卫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模式上各有侧重:科学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为目标,指导方式多采用“学徒式”,课程设置上注重前沿理论和交叉学科知识,质量评价多关注学术能力,学位论文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以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指导方式多采用“协作式”,课程设置上注重应用知识和应用技能,突出实践环节,质量评价以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并重,但学术能力要求较科学学位低。

表 1 我国公共卫生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
3 公共卫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的比较分析

2010年,教育部启动MPH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由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招收全日制MPH,复旦大学作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共卫生专业召集人单位,牵头完成全日制MPH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制订,且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应用于全日制MPH的人才培养。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差异化定位,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MPH为例,培养方案上注重两者的区别。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多学科的知识体系,聚焦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依托多学科的学科环境,确保科研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基于科学研究和岗位胜任力要素修订培养方案;设计多学科学位课程成为跨学科知识来源;组建国内外导师团队汇聚多学科智慧协同指导;搭建全球化实践机构提升全球应对能力[6]。全日制MPH的培养注重实践环节,聚焦应用能力,培养方案主要包括适应国情变化修订培养方案,聚焦岗位胜任力建设系列课程,打造多元实践基地注重实践环节锻炼和服务健康实际需求保障论文应用导向[7]

复旦大学自2010年以来已连续9年招收全日制MPH,并有6届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因此将公共卫生学院2013至2018届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MPH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者的就业情况,以了解不同培养模式的育人成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有417位2013至2018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其中251位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和166位全日制MPH,且全日制MPH的招生在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中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表 2)。

表 2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3至2018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分布情况

根据就业单位的所属性质,将就业方向分为公务员、企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深造和其他,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3至2018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如表 3所示。公共卫生全日制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就业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倾向选择去医疗卫生类事业单位就业,而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更倾向去企业和进一步求学深造,且深造的比例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表 3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3至2018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

进一步分析公共卫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选择上的差异性,发现与两者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选择就业于研发和咨询等企业,这些单位均需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与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注重科学研究能力一致。此外,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积累,因此,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也倾向选择继续深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实践环节和应用能力的提升,通过半年以上在各类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中心、卫生监督所)的实习,通过听取介绍、实地见习、与从业人员的深度交流沟通,加深了对公共卫生相关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工作内容、运行机制等的了解,加之工作单位的专业匹配性和岗位胜任力,造成他们在择业时选择具有倾向性[8]

4 公共卫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当前,健康中国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建设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能力、质量及其承载的服务模式和期盼与日俱增,对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健康中国建设对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应当以健康为中心,既需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研究人员,也需要实践技能过硬、具有较强应用能力、能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然而,现阶段公共卫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着培养方案同质化、培养模式“趋同”的现象。本文在回顾我国公共卫生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围绕培养目标、指导方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及质量评价共6个方面对公共卫生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大健康背景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公共卫生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应当进一步优化,实现分类培养:科学学位研究生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目标,以博士研究生为主、硕士研究生为辅,并逐渐增加长学制的比例(即直博生或硕博连读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MPH为主,辅以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DrPH)[9]

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设计、跨学科导师团队的协同指导、学生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和国际化项目的参与,以培养研究生具有多学科知识和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富有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健康问题的科研能力。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一流的学科平台、一流的多学科导师队伍,并依托多学科的学位课程和解决前沿问题的国际化项目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注重校内外导师的双重配置、公共卫生相关机构单位的实践锻炼、以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学位论文研究等,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能够处理公共卫生常见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用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一流的实践平台、一流的校内外导师队伍,并依托聚焦岗位胜任力的系列课程和解决实际重大任务的学位论文课题,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 公共卫生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8, 39(7): 867-872.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8.07.001
[2]
尤小芳, 包江波, 谢静波, 等. 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9, 39(11): 807-811. DOI: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9.11.002
[3]
段广才.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发展[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第二次学术会议暨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第六届年会会议论文集, 北京: 中华医学会, 2011. http://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8395381
[4]
刘海霞, 赵天明, 吴红燕, 等. 中外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与入学条件的比较[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 27(2): 260-264.
[5]
谢静波, 汪玲, 包江波, 等. 口腔医学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 中国卫生资源, 2016, 19(2): 134-136.
[6]
汪玲, 包江波, 钱序. 探索一流研究生教育助力支撑"双一流"建设:以复旦大学妇幼健康学科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1): 26-30. DOI:10.3969/j.issn.2095-1663.2017.01.005
[7]
刘星, 何纳, 汪玲, 等. 以健康为中心的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 上海预防医学, 2018, 30(10): 803-808.
[8]
贾英男, 顾丹彤. 全日制公共卫生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就业趋势的比较分析:以复旦大学为例[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 27(4): 582-586.
[9]
段志光, 王彤, 李晓松, 等. 大健康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19, 21(2): 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