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持续探索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校亦在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也是学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体现[1]。科研记录是科研项目完成过程的真实描述和记载,是证明科研活动实际发生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也是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有效方法[2-5]。科研记录的考核可以促进研究生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培养优良学风,提升科研质量,同时也便于各培养单位间的经验总结和交流[6-7]。
我国正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前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人数已经超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临床学科高、精、尖人才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近年来已成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流模式。此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其成为既有较高医疗水准和临床实践技能,又同时具备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善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的“科研型医生”[8]。该类硕士研究生通常需要进行长期的临床轮转或大量的临床实践,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临床研究工作。因此,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记录的考核体系显然不适用于此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由此,本课题组采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定性、定量方法[9],构建了针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记录量化考核评分细则,以指导和规范该类研究生的日常科研活动,并评估其在预测学生未来发展方面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69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7所综合医院和4所专科医院)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32名),以及有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管理经验的学校和各附属医院管理部门的相关专家(22名),还包括某医院首次被纳入考核的2013级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28名,进行考核细则的构建研究。
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入学的某医院全体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共136人,其中,2013级、2014级、2015级和2016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各28、25、40和43人,纳入考核细则的效果评估环节。最终获得135位研究生的完整随访资料。
所有被调查者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记录考核评分细则构建通过文献研究,参照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记录考核评分细则,充分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和特点,初步制定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记录考核评分细则的考核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考核指标进行共3轮的筛选和修订,最终确定了具体的考核评价指标,以及各级指标的内涵、权重和评价结果划分。
69名咨询的专家平均年龄50岁,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者占85%,从事研究生教育或管理工作10年以上者占90%,故对本领域非常熟悉,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1.2.2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随访调查参照相关研究,结合实际情况,编写科研能力调查问卷,对136名医学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进行网络随访调查。2019年10月22日至2019年10月27日发放136份问卷,回收问卷135份,有效回收率99.3%。随访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毕业去向、最高职称等一般情况,以及论文发表情况、专利发明、书籍编写、课题主持等科研能力相关指标。问卷由被调查者自愿、独立完成。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变量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分类资料以频数(百分数)表示。正态分布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研究结果 2.1 构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记录考核评分细则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记录考核评分细则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对该院指导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各学科导师12名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管理部门专家1名进行首轮咨询。专家们基本认可一、二级指标的设立及划分,不建议进一步设置三级指标以免增加不必要的繁琐性和复杂性;指出应提高文献阅读的级别,降低记录内容完整性的级别;并对二级指标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根据首轮专家意见进行汇总修订后,向原13名专家反馈以进一步征求其意见,并向该院28名接受考核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征集意见。在此基础上,对考核评分细则的个别内容和措辞作了进一步修订。第三轮问卷调查共新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的7所综合医院和4所专科医院的研究生导师和各级管理部门专家56名。在第三轮调查中,专家和研究生们普遍肯定该细则充分考量和体现了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和要求,认为该细则设计规范、体系完整、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内涵细化、权重合理、科学可行。
最终,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记录考核细则纳入了书写记录的常规性(20分)、导师管理的常态性(10分)、文献阅读的延展性(30分)和临床研究的真实性(40分)共4个一级指标,下设14个二级指标,详见表 1。考核结果根据总得分可分为“优秀”(86~100分)、“良好”(76~85分)、“合格”(60~75分)和“不合格”(< 60分)4个等级。
表 1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记录考核评分细则 |
![]() |
本研究纳入的135例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男性54例,女性81例,男女比例1:1.5,平均年龄(28.0±1.0)岁。科研记录总分平均为(85.0±10.5)分,男性为(84.9±8.4)分,女性为(85.0±11.7)分,男女之间未见差异(P>0.05)。根据科研记录得分的分级结果显示,考评结果为“优秀”“良好”和“合格”者分别占53.3%、27.4%和19.3%,无学生不合格(表 2)。
表 2 某医院135例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般情况 |
![]() |
以科研记录等级进行分组的结果(表 3)显示,共产党员处于优秀及良好等级的比例最高(64.1%和25.6%),优于共青团员(56.9%和27.6%)及普通群众(36.8%和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共产党员与共青团员处于优良等级的比例显著高于群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7% vs. 84.5% vs. 65.8%,P < 0.05)。不同年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科研记录得分方面亦有差异,得分优良者占比在2013级最低,在2016级最高;2013、2014、2015和2016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该占比分别为51.9%、60.0%、95.0%、97.7%(P < 0.001)。
表 3 不同科研记录等级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相关情况 |
![]() |
如表 3所示,科研记录考核优秀、良好或合格者,其毕业去向(选择于医院就职或升学或转行)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2)。其中,到医院就职的研究生中,科研记录考核优秀者多在三级医院,与评定等级为良好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7.4%和67.7%,P>0.05),均优于评定等级为合格者(45.5%,均P < 0.05)。然而,等级优秀者晋升中级职称的比例与良好等级者相当(分别为15.1%和9.7%,P>0.05),均低于合格等级者(40.9%,均P < 0.05)。
科研记录考核标准细化到各项具体条目的分析结果显示,科研记录有效性得分与壁报展示呈正相关(r=0.191,P=0.027),可交流性得分则主要与中文发表数(r=0.195,P=0.023)以及总文章发表数(r=0.170,P=0.049)呈正相关。获得专利者其规范性的得分均为满分10分,有效性得分均为满分5分,且可交流性得分均为满分5分,提示规范性、有效性和可交流性的高分与获得专利可能的相关性。有申报课题者的规范性得分为满分者占92.3%(12/13),可交流性得分为满分者占84.6%(11/13),新颖性得分为满分者占92.3%(12/13),提示规范性、可交流性和新颖性的高分是对申报课题相对更为重要的指向因素。此外,口头汇报者在新颖性方面均得分突出,论文获奖者均获得满分,提示新颖性得高分可能是获得口头汇报机会甚至是论文获奖的预测因素。
3 讨论科研记录考核作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和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重要抓手,已经普遍获得研究生管理部门的重视[10-12]。然而,无论从科研的时间、精力的分配上,还是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分析等各环节上,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直接采用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记录的评价方法来考核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建立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评价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记录的考核体系。此外,由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住院医师和研究生双重身份,几乎不能参与学校的各类评优评奖,故管理部门缺乏对其科研表现的考评和今后发展预测方面的数据。
目前少有关于指导或考核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记录方面的研究。本考核细则在借鉴学术型研究生考核标准的基础上,以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和要求为主要出发点,将文献阅读的延展性和临床研究的真实性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最重要的考核内容,予以最高权重,更能体现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记录的特色,并增设了二级指标,使条理更加清楚明了。同时,在记录书写的常规性和导师管理的常态性方面新增了相关要求,并重新进行了编排。
在本考核细则构建的咨询专家队伍中:既有来自本单位的,又有来自其他附属医院的;既有综合医院,又有专科医院;既有学校层面的管理者,又有各附属医院层面的管理者;既有作为实施考核的管理者或导师,又有被考核的研究生;且无论是导师、管理者或是研究生,他们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要求等都非常熟悉或富有实践经验,从而充分体现了此评分细则构建的广泛代表性,以及较好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自2015年制定以来,本考核评分细则已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各附属医院全面推行并运用,管理人员已将此细则作为管理和规范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记录方面的重要工具。考核专家和管理人员对本考核评分细则的认识和运用已逐渐得心应手。从近年来的考核结果来看,专家们普遍认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记录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随着本考核评分细则的施行,管理部门对此细则的宣传不断加强,甚至将相关培训教育的时间前移至入学阶段,对研究生科研记录的考核逐步提升到考察学生科研诚信的高度,且在正式审查前还会对学生的科研记录进行预审把关。因此,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记录考核成绩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提示此类学生对科研记录考核评分细则的逐步了解和对科研记录的日益重视,从而起到了有效量化和规范学生科研活动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细则考核效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此外,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倾向于获得更高的科研记录等级,这与他们有着更高的自我要求相一致,也进一步验证了考核的客观性。
运用本考核评分细则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学生的发展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选择在医院就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记录考核评分优良者更倾向于在三级医院就职,但其晋升中级职称的比例低于评分为合格者,这可能与三级医院的晋升难度明显高于一、二级或民营医院有关[13]。除此之外,评分细则的具体条目亦有不同的指向作用:规范性、有效性和可交流性同时获高分多指向专利申请,规范性、可交流性和新颖性同时获高分多指向课题申请,均与专利、课题申请自身的要求一致。而新颖性获高分亦指向会议口头交流甚至论文获奖的机会,与论文或报告立意新颖性的要求相一致。
综上所述,本课题组立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求与特点,构建了适用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记录考核评分细则,在有效量化规范研究生日常科研活动与预测学生未来发展方面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王平, 聂继红. 关于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 新疆中医药, 2012, 30(3): 77-79. DOI:10.3969/j.issn.1009-3931.2012.03.041 |
[2] |
孔雅娴, 郝禹, 曾辉, 等. 规范传染病研究所研究生试验记录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讨[J].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4, 8(5): 721-723. |
[3] |
李依琳, 邵雪梅. 浅谈医学实验记录规范化及其评价标准[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15, 28(6): 468-470. DOI:10.3760/cma.j.issn.1006-1924.2015.06.007 |
[4] |
侯延斌, 陈怡婷, 谢鹏, 等. 研究生试验记录规范化管理的实践[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 10(8): 944-946. DOI:10.3760/cma.j.issn.2095-1485.2011.08.018 |
[5] |
吴立利.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实验记录及其存档与管理[J]. 生物技术通讯, 2017, 28(2): 152-155. DOI:10.3969/j.issn.1009-0002.2017.02.018 |
[6] |
杨文娜, 张斌, 李志林. 国外科研记录与数据管理实践对我国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启示[J]. 档案学研究, 2019, 33(2): 122-128. |
[7] |
沈怡. 科研数据实践的实证研究对数据管理和共享的重要意义:个案回顾、反思与前瞻[J]. 图书情报知识, 2018(4): 102-108. |
[8] |
王昭. 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10): 152-153. DOI:10.3969/j.issn.1671-4695.2009.10.098 |
[9] |
郑娜, 徐丽, 浦群, 等. 高校科研试验记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 34(8): 203-205. |
[10] |
孙汭, 魏海明, 田志刚. 研究生试验记录的培训和规范化管理[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4): 26-29.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10.04.007 |
[11] |
龚华芳, 于沛. 科研原始记录的规范与管理研究:以药学研究生的科研记录规范为例[J]. 高校与研发机构科技管理, 2018, 38(11): 75-80. |
[12] |
陈宪明. 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2): 21-23. DOI:10.3969/j.issn.1002-4956.2011.02.007 |
[13] |
朱亚媛, 雒敏. 南京市某三甲医院护士流失情况的调查分析[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1): 49-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