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明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健康中国上升至国家战略。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这次突发疫情警示人类长远安全的大科学布局问题应该早日形成,其中人才培养是关键问题之一。
面向新时代新要求,医学教育如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何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如何面对未来医学挑战,提高我国在医学科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大健康视域下医学人才培养的“三大转变”,总结了近年来复旦医学培养模式改革产出的“三个一流”,提出了当前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组合拳”的“三种模式”。
1 大健康视域下医学人才培养的“三大转变” 1.1 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从“治病为中心”到“健康为中心”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转变为“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模式。当前,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全球化背景下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不断出现,疾病谱和群众主要健康问题发生转变。基于“健康融入万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群健康需要医学教育变革,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催生医学教育变革,健康领域科技进步孕育医学教育变革。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必须融入大健康理念,主动适应新要求,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快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着力培养未来解决健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1.2 卓越医生培养计划从“1.0版”到“2.0版” 1.2.1 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医学教育起源于欧洲,发展于美国。回顾近百余年来医学教育历程,世界医学教育经历了三代改革,完成了从单一学科为基础(基础和临床医学)到以卫生系统为基础(大健康)的演变。第一代以课程设置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science-based);第二代以教学创新为突破,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第三代转变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改革,以卫生系统为基础(systems-based)。在以学科为基础阶段,1910年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布Flexner Report,首次将医学教育课程分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发布Welch-Rose Report,呼吁设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建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1918年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立;192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发布Goldmark Report,主张设立护理学院,1924年耶鲁大学护理学院成立;1926年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布Gies Report,促进了口腔医学发展。
1.2.2 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我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从2012年临床医学“1.0版”到2018年全类型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2.0版”,表明了近期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2012年,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发布《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2〕7号)[1],明确要开展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拔尖创新医学人才、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生等四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2],明确提出要全类型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全周期、全过程维护群众健康需要,深化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医学技术类、护理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7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3]中也强调,在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的同时,要将“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康复、医学技术等人才培养协调发展”作为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1.3 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医学”到“医学+X”《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医学教育要完善学科交叉机制,推动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文结合,培养“医学+X”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
1.3.1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八年制新模式”19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首先开办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北京大学医学部于2001年开始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目前,全国只有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14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举办八年制教育(表 1)。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增加八年制医学教育试办学校的通知》(教高函〔2014〕9号)[4]中,将培养模式确定为“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表 1 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基本情况 |
![]() |
201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推出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面向国内外高水平大学(QS、Times或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任一排行榜中排名前50的大学,或USNEWS排名前10的文理学院),招收优秀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以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1.3.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新医科”面对人类对健康医疗的新需求和对疾病谱的新认识,以及对人类生命信息的解读、生命奥妙及人脑奥秘的揭示等,越来越需要数、理、文、工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等的进展,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医疗大数据等将在疾病的预防、诊疗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医科”概念应运而生,注重医学内部以及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培养医、工、理、文融通的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5]。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目前国内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已有30所通过合并或其他共建方式举办医学教育。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2017年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2018年获教育部批准新增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同期获批的还有西北大学、天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2019年依据“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权限,自主审核增列“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代码:1002)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专业类别代码:1051),为加快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发展“新医科”战略进行学科布局。
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举办医学教育的“双一流”高校主要是理工科比较强的高校(表 2),在医工结合的背景下,人才培养定位应当更偏向于发展“新医科”培养医学科学家而非招收五年制本科生培养临床医生。
表 2 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举办医学教育概况 |
![]() |
我国医学门类学科专业目录是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复旦大学医学人才培养覆盖面较广,在医学门类具有6个一级学科授权点和6个本科专业(表 3)。
表 3 我国医学门类学科专业目录 |
![]() |
2020年1月,复旦大学在ESI学科榜单上位列全球第151位,有19个学科进入1%,包括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环境与生态、免疫学、微生物学等8个医类学科;有4个学科进入1‰,包括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2个医类学科。
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复旦大学医科6个一级学科参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中西医结合共5个学科获评A类。
2017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西医结合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与精准医疗技术入选复旦大学自主“双一流”学科建设。
2014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和中西医结合3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Ⅰ类和Ⅱ类建设。
2.2 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教育部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对于一流专业要求是“专业定位明确、管理规范、改革成效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和培养质量一流”。复旦大学医学类6个本科专业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药学共4个专业获批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
2.3 一流教学成果高等教育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时间均为每4年评选1次。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最高奖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等同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2年评选1次。
2014年9月9日,笔者作为1 320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的唯一代表,也是全国高校教师的唯一代表,在庆祝第3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发言,介绍了复旦大学近年推出的一系列医学教育改革“组合拳”。复旦大学医科于2014和2018年连续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于2016和2018年连续两届获得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在全国医学院校位列榜首(表 4)。
表 4 复旦大学医科近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 |
![]() |
特等奖项目“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通过培养体系、教育制度、协同机制和实践教学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健康中国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项目,率先试点博士“申请-考核”制,提高生源选拔质量;探索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推进科教结合和医教协同,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拓展国际合作和国际视野[6]。
“以健康为中心的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项目,首创“以健康为中心”的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PH)培养体系,为实现全民健康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公共卫生“健康卫士”。
“全球化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项目,创新了面向“全球健康”发展,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模式。
复旦大学医科近两届(2013年、2017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1项,位列上海医学院校榜首(表 5)。
表 5 复旦大学医科近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项目 |
![]() |
由表 5可见,上海市教学成果获奖项目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学科专业;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老年医学等二级学科。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兼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考核;在实践创新力培养方面,以胜任职业岗位为导向;在国际化教学拓展方面,设多学科、全英文课程;在医学生素质教育方面,重医学人文和职业精神教育。
3 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组合拳”的“三种模式”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7],确立了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迄今,已经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基本同质化的合格临床医生人才保障[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如何培养能够参与国际医学竞争、具有创新思维、能够解决如新发传染病防控等复杂问题、推进未来医学发展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9],需要我们打出中国特色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多学科培养“组合拳”(表 6),为实现健康中国梦提供关键人才支撑。
表 6 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组合拳的“强医计划”和“萃青计划” |
![]() |
培养方案:2年通识教育(+医学科技史、医学科学方法论,早期接触临床,生物基础课程,全程导师)+4年基础临床整合课程和案例库建设(包括临床实习)+2年博士论文科研训练和临床轮转。
临床能力:二级学科轮转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年水平,避免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重复。
科研训练:基础科研知识和基本技能,二级学科轮转中培养通过临床研究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科研论文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
学位论文:选题从临床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临床需求,体现临床医学特点,研究成果服务于疾病诊治,所有学位论文全部盲审。
分段管理:研究生院在第五年第二学期参照直博生“申请-考核”,审查博士资格,包括学位课程认定、科研能力考核等,引入分流机制。
计划冠名:在复旦大学可称“谈家桢-颜福庆计划”。谈家桢院士是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在复旦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创建了上海医学院,也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
3.2 萃青计划 3.2.1 萃青计划(学术型医学博士)招生:面向本校所有专业正常毕业年限前一年级的在读优秀学生,经过选拔通过推免直博生进入医学院学习。培养:按照基础/临床/公共卫生/中西医结合/药学等一级学科直博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医学科学家。学位:可在研究生第四学年提前申请毕业,获相应学术型医学博士学位。特点:提前选拔,本博贯通。冠名:在复旦大学可称“明道计划”(上海医学院院训为“正谊明道”)。
3.2.2 萃青计划(专业型临床博士)招生:面向全球顶尖大学非医本科四年制学生,经过选拔,通过推免直博生进入医学院学习4年。培养:按照全新模式交叉融合方案,培养思想品德高尚,具备社会担当、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临床医生和未来临床科学家。学位: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特点:招生规模小,基本留在本校附属医院,毕业后规范化培训3年有待遇保障(临床博士后)。冠名:在复旦大学可称“克卿计划”(上海医学院创办者颜福庆,字“克卿”)。
3.3 “MD+PhD”双学位计划在以上“强医计划(八年制)”和“萃青计划(专业型临床博士)”中,允许少数特别优秀者选择适当延长学习年限2年左右,进入旨在培养精英临床医学专家和医学科学家的“MD+PhD”双学位计划。
在美国,每年医学博士招生21 000人左右,“MD+PhD”双学位计划招生600人左右。如哈佛大学“MD+PhD”双学位计划(MSTP Medical 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s)每年大约有400人申请,面试约75人,最后录取10余人。其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既可以在哈佛大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分子遗传学、病理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病毒学等学科进行,也可以选择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脑和认知科学、化学工程、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进行。
在我国,北京大学设立了“MD+PhD”双学位计划。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专业修满5年,在自愿报名与选拔的原则下,允许一定比例的学生进入“双博士学位”项目,在国外/境外知名大学基础医学方向学习研究3~5年,符合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者,准予毕业,授予PhD博士学位。归国后学生继续接受临床二级学科阶段的培养,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和考核,准予毕业,授予医学博士MD学位。
在复旦大学,拟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在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试点“MD+PhD”双学位计划。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包括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临床医学院正在建设癌症攻关、重大脑疾病、心脏医学与泛血管、代谢疾病、临床感染防控与耐药精准诊治、全生命周期健康、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中国视角下循证护理、健康医疗装备制造、健康医疗大数据与智慧医疗共10个临床医学交叉研究院。
综上所述,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也必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在大健康视域下,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打出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组合拳”,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教育部, 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教高[2012]7号[A]. 2012.
|
[2] |
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高[2018]4号[A]. 2018.
|
[3] |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7]63号[A]. 2017.
|
[4] |
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增加八年制医学教育试办学校的通知: 教高函[2004]9号[A]. 2004.
|
[5] |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5]64号[A]. 2015.
|
[6] |
吴凡, 汪玲. 基于健康中国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6): 405-409. |
[7] |
教育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等.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教研[2014]2号[A]. 2014.
|
[8] |
吴凡, 汪玲. 我国医学教育70年成就与新时代改革路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4): 254-257. |
[9] |
吴凡, 汪玲.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6): 399-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