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资源  2019, Vol. 22 Issue (6): 399-404  DOI: 10.13688/j.cnki.chr.2019.19361

引用本文  

吴凡, 汪玲.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6): 399-404. DOI: 10.13688/j.cnki.chr.2019.19361
WU F, WANG L. Thoughts and practices on medic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J]. Chinese Health Resources, 2019, 22(6): 399-404. DOI: 10.13688/j.cnki.chr.2019.19361

基金项目

2019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重点项目(A1-YX20190301-01)

作者简介

吴凡, 教授, 主要从事医学教育与卫生管理研究, E-mail:wufan@shmu.edu.cn

通信作者

汪玲, E-mail:lingwang@fudan.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09-0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吴凡 , 汪玲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上海 200032
摘要:文章阐述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科教结合",健全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基础研究,着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交叉融合",鼓励跨学科研究生协同培养,紧密结合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或研究计划设立联合培养项目,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医教协同",加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建设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一流医学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水平拔尖医学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一流大学建设    一流学科建设    医学研究生    教育改革    
Thoughts and practices on medic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WU Fan , WANG Ling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houghts on medic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namely,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e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medicine and educ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fers to improving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combining doctoral train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aking efforts on improving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doctoral students while centering o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rontiers, national significant demands and basic research. The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refers to encouraging the co-training of cross-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 students as well as establishing joi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jointly training postgraduate students with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utions in close combination with national major scientific projects or research plans. The "coordination of medicine and education" refers to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of medical major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s with the authorization of awarding doctorates on clinical medicine,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guiding plan for first-class medic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of Fudan University, which aim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pplied and compound high-level top-notch medical talents, so as to provide strong talents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building up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Keywords: first class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first class subject construction    medic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即“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提到,要坚持以一流为目标,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学科建设,深化资源整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跨学科知识基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2]。“双一流”建设是国家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离不开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一流的研究生在一流导师的带领下做一流的科研,才能构成一流的学科,进而建成一流的大学[3]

2018年12月21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决定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要以服务“健康中国”为使命,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为目标,整体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始终保持全国医学教育领头羊地位,发挥上海建设亚洲一流医学中心的主力军作用,彰显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中心的全球影响力。目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每年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计划约为750、950和850人,2019年9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校生数分别为4 148、2 899和2 731人。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流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突出特征,肩负着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导师队伍、构建一流学科专业、产出一流研究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使命与任务。本文重点阐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1 以一流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思路 1.1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精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要发挥研究生教育的引领支撑作用,立足中国国情,把研究生教育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各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以提升整体质量为中心,加快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表 1列出了“一流研究生教育建设计划、未来科学家计划、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计划、课程体系及案例库建设、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等重大改革项目。

表 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
1.2 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新思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没有强大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全民健康体系。医学研究生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要加强学术学位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教结合,健全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强化问题导向的学术训练,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基础研究,着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交叉融合,鼓励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生协同培养,紧密结合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或研究计划设立联合培养项目,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另一方面要医教协同,加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4]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师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康复、医学技术等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依据医学学科背景和职业领域的任职资格要求,分类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强化与医学职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组织的作用,健全分类评价体系,促进医学专业学位与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有机衔接。

2 以一流为目标的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建设

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流的学科环境。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

2.1 一流的科研平台建设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现有国家老年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5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病毒学、代谢分子医学、智能化递药、公共卫生安全、癌变与侵袭原理);9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糖复合物、抗生素临床药理、手功能重建、卫生技术评估、医学分子病毒学、听觉医学、近视眼、病毒性心脏病、新生儿疾病);8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周围神经显微外科、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技术、器官移植、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视觉损害与重建、乳腺肿瘤、出生缺陷防治、老年医学临床)。

在上海市财政的大力支撑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正在建设8个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科研技术支撑与服务共享平台(表 2)。

表 2 研究生培养相关科研技术支撑与服务共享平台建设
2.2 一流的学位授权点建设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和药学4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和中西医结合3个学科入选上海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和中西医结合5个学科获评A类。在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学科领域排名中,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微生物学、免疫学7个与医学相关的领域进入世界前1%,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进入ESI前1‰。

在上海市财政的大力支撑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正在推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表 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表 4)、中西医结合和药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

表 3 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

表 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
3 以一流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

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围绕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完善激励和引导机制。

在上海市财政的大力支撑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正在组织实施“一流医学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表 5)。

表 5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一流医学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项目

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已获得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基于健康中国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健康为中心的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获2018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基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获2017年全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

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也大大促进了“双一流”建设。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2017—2018年,复旦大学医学学科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资助885项、其他各类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38项,科研经费到款总数为13.54亿元;累计发表SCI收录论文5 438篇,获各类科技奖项100项;新增申请专利938项、授权专利529项,签订专利成果转让合同9个,总合同金额近亿元。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1项,其中重点项目13项。公共卫生学院2015级直升博士研究生刘聪作为阚海东团队骨干成员,2019年以第一作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论文;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孙亚英获2019年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

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为例,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组,产出一流学术成果,成果转化服务需求。研制出国际上首个治疗性乙肝疫苗“乙克”;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手鉴定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毒株;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基于病毒进入抑制剂的蛋白类病毒灭活剂”的概念,并成功研制出可阻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SARS)冠状病毒等病毒的抗体;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乙酰化对代谢酶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肿瘤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筛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肝癌、肺癌等5种高发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度超过86%。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的病原微生物团队,成功研发出治疗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预防宫颈癌的产品,应用于全国数百家医院,2016年市场终端销售额超过3亿元,2018年发明专利授权转让到账金额1 345万元,形成了良好的成果转化示范效应。“钟扬式”好党员宋志坚教授领衔的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团队,将古老的人体解剖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成功研制出全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手术导航系统,这套具有“中国芯”的神经手术导航系统能使肿瘤切除率提高86.7%,术后并发症降低12.1%,成功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为国家节省了数亿元的医疗器械购置费。拥有亚洲最大规模病理标本库的病理学系,将数字化病理技术和“互联网+”结合,搭建了“云病理”诊断平台,为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永平、贵州毕节、新疆喀什等地病患提供精准的远程病理会诊,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免除了患者求医问诊的奔波之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是要培养出服务国家需要、推动科学进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高层次人才,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5]。可以预见,随着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的召开和“双一流”建设计划的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将会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将以服务国家卫生事业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先导,遵循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及自身规律,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医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水平拔尖医学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5] 64号[EB/OL]. (2015-10-24)[2019-09-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
蒋传海.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J]. 理论视野, 2015(12): 37-39.
[3]
周光礼, 武建鑫. 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 65-73.
[4]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7] 63号[EB/OL]. (2017-07-11)[2019-09-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11/content_5209661.htm.
[5]
李志民. 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冷"思考[J]. 中国高校科技, 2016, 1(2):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