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贵州省卫生发展研究院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贵阳 550025
2. Research Center for Health Development Strategies, Guizhou Institute of Health Development,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建设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为应对城市化给全球带来的种种社会及环境问题而倡导的一项全球性战略。全世界正在进行健康城市创建的城市或地区已有4 000多个,仅2010年就有1 400多个城市加入健康城市建设,其中我国就有400多个,超过了1/3[1]。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健康城市”概念,随后陆续有多个城市开展了健康城市的试点和建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2]。建设健康城市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或地区应对经济、生态和人口问题,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改善城市形象的重要路径[3]。健康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协作的长期系统工程,完善的指标体系可以使健康城市建设的评估更具导向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贵阳市作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具备生态和部分区位优势。对于处于健康城市建设关键期的贵阳市,在借鉴健康中国建设和其他城市健康城市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一套适合该地区的评价指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构建贵阳市健康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贵阳市2015—2017年的数据对构建的指标进行实证评价,以期建立一套适合区域发展的健康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健康城市建设的评价提供相关依据和实践标准。
1 资料与方法 1.1 指标体系确立原则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绿色发展、以人为本、重要性和可操作性4个基本原则。
1.2 研究对象通过目的抽样、专家推荐等选取健康城市建设相关领域的专家16名,专家主要包括高校学者、省(市、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业务骨干、卫生行政机关业务骨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等。
1.3 方法 1.3.1 文献研究利用国内外电子文献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健康城市建设及评估指标的相关文献。同时,查阅贵阳市健康基线资料、健康城市建设有关文件资料,并结合当前健康城市建设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贵阳市的具体情况,初步拟定指标体系,明确指标选取的原则、方法及具体指标。
1.3.2 德尔菲法在预选指标的基础上进行专家咨询。按照精简、问题集中、逻辑合理、表述明确、避免重复等基本要求,对初筛的指标体系基础库指标,分别从可操作性(分非常好、很好、一般、不太好、根本不好5级)和重要性(分非常重要、很重要、一般、不太重要、根本不重要5级)进行评价,并赋值依次为5、4、3、2、1分。以电子邮件调查进行2轮专家咨询,综合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的指标进行筛选。
1.3.3 等级和法采用等级和法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4]。等级和法是对同一层次的指标按照专家评价的结果进行重要性排序,计算公式为
通过政府公报、规划、统计报告等渠道收集贵阳市健康城市建设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按照已建立的指标对贵阳市2015—2017年相关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后,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已构建指标是否能准确评价健康城市建设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专家咨询结果用SPSS 18.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对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权威系数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进行描述性分析。计算各指标可操作性、重要性的均数、变异系数、满分频率等。
2 结果 2.1 健康城市建设评价预选指标预选指标以《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为参考和主要框架[5],同时结合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健康城市建设进展、区域内健康城市建设特色等因素,初步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81个三级指标的树状结构预选指标体系。
5个一级指标分别是:(1)健康环境。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垃圾废物处理、厕所、绿化、噪声、其他相关环境因素7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为体现该地区绿色发展的特色,较之其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纳入的健康环境因素指标更多,对健康环境的评估和考核要求更高。(2)健康社会。基于健康社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其包括社会保障、就业、经济、健身活动、职业安全、食品安全、文化教育、养老、交通、控烟、健康细胞工程11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3)健康服务。包括精神卫生管理、妇幼卫生服务、老年人管理、慢性病管理、居民健康管理、卫生资源6个二级和20个三级指标构成。(4)健康人群。健康人群因素包括健康水平、传染病和慢性病3个二级指标以及12个三级指标。(5)健康文化。该部分指标可获得性不好,与全国的指标体系情况一致。其包括健康素养、健康行为、健康氛围3个二级指标共6个三级指标。
2.2 专家咨询结果14位专家平均年龄(41.00±6.44)岁,平均工龄(18.07±9.60)年。大学本科历4人(28.6%),硕士研究生7人(50.0%),博士研究生3人(21.4%)。从事健康管理研究工作3人(21.4%),公共卫生管理工作5人(35.7%),爱国卫生管理工作4人(28.6%),城市建设管理工作2人(14.3%)。本研究共进行2轮专家咨询:第一轮发放16份问卷,回收14份,回收率87.5%;第二轮共发放14份问卷,回收14份,回收率100.0%。
专家权威程度用权威系数(Cr)表示。权威系数由专家对指标的判断依据(Ca)、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Cs)的算术均数计算得出,Cr=(Ca+Cs)/2。Cr越高专家权威程度即越高,德尔菲法的调查结果就越可信。一般认为Cr≥0.7调查结果具有参考价值[6],本研究调查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78。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指标重要性的变异系数(CV)以及Kendall协调系数(W)表示[6],本研究2轮专家咨询CV的范围分别为0~0.24、0~0.35,W分别为0.467(χ2=453.626,P < 0.01)、0.353(χ2=233.121,P < 0.01)。
汇总咨询意见后,分别计算每个指标重要性的等级和、算术均数、满分频率和CV。经分析讨论后,删除可操作性低于3分或重要性低于4分、CV小于0.25、等级和及满分频率较低的指标24个。根据专家意见增加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率3个指标,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的指标框架,包括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
第二轮咨询后,删除可操作性较低的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率3个指标,删除重要性低于4分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个指标,最终形成包括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的树状结构的贵阳市健康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得到各级指标的相应权重,见表 1。
表 1 贵阳市健康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 |
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选取2015—2017年贵阳市健康城市建设的相关基础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鉴于2015年和2016年的相关基础数据存在部分缺失,连续性不佳,故从构建的指标体系中遴选了39个数据完整性较理想的指标。遴选的指标涵盖了全部一级指标,纳入的39个指标合计权重占比为71.3%,基本可以全面反映贵阳市的健康城市建设情况。
由于各项指标数据性质不同,算法各异,具有不同的量纲,为了便于评价,采用归一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7],公式为
表 2 2015—2017年贵阳市健康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
![]() |
本研究咨询的14位专家平均工作年限近20年,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1.4%,专业领域覆盖了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爱国卫生管理、城市建设管理,专家具有丰富的工作和实践经验,对于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具有深入的认识,代表性较好。2轮咨询的问卷回收率为87.5%和1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78,咨询结果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2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均超过0.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查结果的专家协调程度较好。
3.2 指标体系的意义比较世界卫生组织[8]、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4]以及北京市[9]、上海市[10]的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发现,各评价指标主要按照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人群、健康服务等进行划分。《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涵盖了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人群5个一级指标,是全国各地区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参考评价体系。上海市的指标体系并未按照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等进行分类,而采用“五个人人行动”,强调居民参与。贵阳市生态环境较全国其他地区有其自身的优势。作为全省唯一获批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贵阳市,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起步早、动作大、效果好,在建设健康城市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交叉建设点。因此,课题组在构建贵阳市健康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保留《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指标外,为突出贵阳市生态环境特色、城市文明特色等,在指标体系中进一步强化了绿色、森林覆盖等指标,以体现贵阳市生态环境特色。与此同时,为更好地促进健康城市发展,补齐健康城市建设中的社会保障和健康服务方面的短板,该指标体系增加了最低生活保障、登记失业率等健康社会评价指标,还增加了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护士数等健康服务指标。
健康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医疗卫生等诸多要素[11]。实证分析显示,2015—2017年贵阳市健康城市建设的评分持续向好,指标体系能为该地区健康城市建设的连续监测评价提供参考。基于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可进一步认识健康城市建设现状,发现相关问题,挖掘相关特色和发展潜力。
4 建议在构建健康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可操作性是筛选指标的一个重要角度和标准,可获得性、连续性等是该指标能否作为健康城市建设评价的重要参考[12]。在收集、分析实证分析数据时,课题组发现,相关数据的监测管理机构和部门对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连续监测和有效管理是评价的必要基础,也是改进健康城市建设的依据。因此,在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机构和部门应做好基础信息统计,以及健康城市建设相关信息数据的连续监测和管理。
同时,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对地区健康城市建设进行及时考评,如何更好地发挥健康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估、评价和监督作用,创新对相关管理机构、业务部门的考评机制和方式,将是接下来健康城市建设的关键。传统的考评方式以定性考评为主,只要满足某些简单指标即可。只有结合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考评,较好地展现指标的具体完成情况,并及时根据建设实际适当更新指标体系,才能推动整个健康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陈钊娇, 许亮文. 国内外建设健康城市的实践与新进展[J]. 卫生软科学, 2013, 27(4): 214-216. DOI:10.3969/j.issn.1003-2800.2013.04.008 |
[2]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6-10-25)[2019-05-24].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
[3] |
顾沈兵, 李光耀, 李洋, 等. 社区参与:创建健康城市的原动力[J]. 中国卫生资源, 2009, 12(2): 59-61. DOI:10.3969/j.issn.1007-953X.2009.02.003 |
[4] |
孙振球. 医学统计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377-380.
|
[5] |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全国爱卫会关于印发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的通知[EB/OL]. (2018-04-08)[2019-05-24]. http://www.nhc.gov.cn/jkj/s5899/201804/fd8c6a7ef3bd41aa9c24e978f5c12db4.shtml.
|
[6] |
丁晋飞, 谈立峰, 汤在祥, 等. 德尔菲法及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和展望[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2, 29(11): 727-730. |
[7] |
李玲玉, 郭亚军, 易平涛. 无量纲化方法的选取原则[J]. 系统管理学报, 2016, 25(6): 1040-1045. |
[8] |
翟羽佳, 郭倓, 尤海菲, 等. 国际健康城市计划的理论与实践[J]. 医学与哲学(A), 2014, 35(7A): 50-53. |
[9] |
于海宁, 成刚, 徐进, 等. 我国健康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比较分析[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2, 5(12): 30-33. DOI:10.3969/j.issn.1674-2982.2012.12.007 |
[10] |
王玉梅, 杨雄. 健康上海绿皮书(2018)[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
温秋月, 卢东民, 姜宝荣, 等. 我国城市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8, 18(6): 617-623. |
[12] |
罗勇. 中国健康城市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10): 1229-1230. DOI:10.11847/zgggws-2011-27-1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