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上海 200051
2. Shanghai People Broadcasting Station, Shanghai 200051, China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2019年国务院作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同年,《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作为全国首个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方案出台,其中将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列为18项行动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达到32%和40%[1]。如何强化健康促进专业机构在健康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将健康文化建设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体系,将是我们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
近年来,上海市围绕市民的实际健康需求和健康素养的薄弱环节,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建设健康文化、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等多种举措,致力于市民健康素养的提高。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是上海市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的核心专业技术机构,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下,指导全市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动员全市社会各界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本项目以白领职业人群为目标人群,将健康科普与人文艺术表现形式创意结合,以系列健康文化主题活动为抓手,探索以融入、参与、互动等形式的立体化宣传手段,打造健康文化传播新模式,让更多科学、通俗、“高颜值”的科普作品走进大众的生活。
1 着眼需求,精准投放选题是健康传播活动的主体,白领职业人群文化程度高,工作节奏快,遇到健康问题习惯于借助网络,属于较难干预到的一类人群,选题是否符合受众需求成为关键。
疾病谱的改变、医学的进步、社会结构形态的变化等都会导致不同时代的健康传播运动所关注的健康议题发生改变[2]。活动首先根据白领职业人群关心的医疗健康话题进行策划,充分了解特定人群需求以及希望获取的知识等;其次是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事件,选取热点事件作为策划专题进行深度发掘,引起社会关注;最后,为了带动市民从行动上真正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推广适宜技术,并示范操作,保证策划内容能够提供给受众实用、可操作性强的医学健康知识和技能。
健康文化系列主题活动目前已形成十余个主题,包括:聚焦睡眠健康的“解梦语——《仲夏夜之梦》遇到《游园惊梦》”,关注家庭生活关系的“因为爱——《孔雀东南飞》遇到《陆游与唐婉》”;以恋爱、婚姻和家庭为切入点的“为了爱——《罗密欧与朱丽叶》遇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关注理解、沟通与表达的“以爱的名义”;针对心脏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内外兼修从‘心’开始”;以外在形体美和内在脊柱健康为切入点的“守‘柱’健康舞动人生”;聚焦传统膳食养生在现代的传承和古代人物性格遭遇现代职场挑战的“红楼梦中的养生”;着眼心理健康与艺术美学的“从‘维多利亚的秘密’说起……”;聚焦当代都市人“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的矛盾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压力和焦虑情绪的“走进波西米亚的狂想”;展现音乐对于健康影响的“雨和泪——健康文化主题活动”;将绘画、电影、音乐、文学融会贯通,探寻在平凡世界中展现不平凡自己的“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说起……”等。健康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开展至今已成功举办40余场,直接受众达到5 000余人。
2 精心策划,寓教于乐医学科普不仅要原创、权威,还要有趣、生动、好玩,吸引受众,使医学科普好听、好看、好记、好传播,让医学知识流行起来[3]。活动的主创团队精心策划,将东西方文化交融,古典与现代结合,编舞、编曲、访谈多样的呈现,诸多元素进行融合,用好、用足、用活专家队伍。
2.1 【案例1】解梦语:《仲夏夜之梦》遇到《游园惊梦》活动内容包括:①音乐表演《仲夏夜之梦》;②专家访谈——梦的解析;③昆曲表演《牡丹亭惊梦》;④专家访谈——自在睡眠,安然入梦。
活动以中西方戏剧中涉及“梦”为主线,演绎《游园惊梦》与《仲夏夜之梦》两部经典剧作中的名段,以文学艺术手段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衍生到梦与睡眠的关系,医学专家解读“梦”与“睡眠”的相关医学常识,为睡眠健康提出合理建议。
“解梦语:《仲夏夜之梦》遇到《游园惊梦》”还采用不同色彩向观众展现人在梦境中的情绪变化。知识为纲,形式为网,通过这种耳目一新的形式,使受众“多感呼应”,娱乐形式之余,又能对知识点形成强烈记忆。
2.2 【案例2】内外兼修从“心”开始活动内容包括:(1)舒缓情绪,从“心”开始。①越剧表演《红楼梦》——“葬花”;②嘉宾访谈,观众互动(心理健康)。(2)呵护健康,从“心”开始。①古筝演奏;②嘉宾访谈,观众互动(心脏防护)。活动通过经典越剧《红楼梦》——“葬花”选段的演绎,并结合作品中的人物,设想她们的个性身在现代职场,如何适应职场的激烈竞争,缓解职场心理压力。引导观众与心理专家互动,认识到舒缓情绪、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对于现代女性的重要性。
形式和感官都具备后,在欣赏这些艺术表演之余,主创团队努力探求健康科普与人文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链接”:例如,怎么让观众理解不同的心脏疾病?如何更形象化地展现?活动邀请钢琴师演奏不同节奏和韵律的音乐来展现不同的心脏疾病:哪一种是心动过速,哪一种是心动过缓,哪一种是房颤,哪一种是正常的心脏跳动等。
2.3 【案例3】守“柱”健康,舞动人生活动内容包括:①古典芭蕾《天鹅湖》欣赏;②嘉宾访谈,经典芭蕾鉴赏、芭蕾与形体讲解;③医学专家访谈,健康骨骼,脊柱防护;④大家学做“优脊操”。
活动通过芭蕾“天鹅”的独舞演绎,让观众近距离欣赏芭蕾、了解芭蕾,同时让芭蕾舞演员来演示坐姿、站姿与普通人的区别,并请脊柱科医师来讲解不同的姿势和生活习惯对颈椎、脊柱的影响,如何做好加强自我防护,并带领大家做保护脊柱的工间操,更好地认识到塑造优美形体、保护脊柱健康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健康文化主题活动以“内容(医学科普)-链接点-形式(艺术表现)”为主线,策划思路包括:①根据前期需求调研,结合社会热点,确定活动需向观众传播的医学科普知识,如睡眠健康、心理健康、心脏保健、脊柱保护等主题内容;②找准医学科普知识与人文艺术之间的链接点,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与心理、情绪甚至疾病的关联、心脏跳动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形体塑造与脊柱保护的关联等;③选择适合现场展现给观众的艺术表达形式,如现场昆曲演绎《牡丹亭•惊梦》、弦乐演奏《仲夏夜之梦》、芭蕾舞表演等;④活动呈现阶段,则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形式(艺术表现)—链接点—内容(医学科普)”的脉络,让观众从观赏舞台表演开始,层层递进,创造一种人人皆有感受、人人皆沉浸其中的共同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浮现出的健康理念非常容易被这个群体接受。再配以实用、可操作性强的适宜技术,让人印象深刻。
3 资源整合,广泛传播健康知识传播在全媒体时代呈现出互联、互通、互动、快捷、持续、精准等新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健康科普的传播效能[4]。要运用各种传播渠道,改变宣传容易局限在行业内部、“自娱自乐”的弊端。健康文化主题活动与《上海大众卫生报》、健康上海12320、上海健康促进中心科普基地、上海热线等微信公众号联合推送,实现二次、三次传播。活动前一周进行活动预告、开放线上报名渠道;活动结束后一周内剪辑活动视频、编辑文字素材,再次在多个平台上进行共享,借助媒体平台,每次活动宣传覆盖人群逾5万人次,实现活动效果、影响的最大化。
4 科学评估,精益求精公众是健康科普知识的使用者、利益相关者,在科普活动形式、活动评价、传播方式等全过程中应主动了解公众需求,通过公众的全程参与实现预期成效。
4.1 加强健康素养监测,评估健康知识传播效果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的6.97%上升至2018年的28.38%,十余年时间绝对值增长了21.41%。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市民健康素养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8年上海市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数据显示:超过40%的居民不知道运动对健康的好处;在科学健康观方面,超过50%的居民不知道母乳喂养能让婴儿少生病,是婴儿最好的天然食品;超过30%的居民不了解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仅有10.4%的企业白领人群知晓“骨骼健康知识”,较人群整体水平低0.6%。根据素养监测结果,我们及时调整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干预方向,并且针对不同人群,精准投放。
4.2 建立评估机制,了解目标人群需求,追踪传播效果通过线上报名渠道,了解受众的年龄、职业构成,收集市民关心的热点话题等。活动现场则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受众对活动获得科普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对目标人群知识、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影响,评价传播的效果。
2018年抽样评估5场健康文化主题活动,数据显示:活动参与者以女性居多,占80.51%;在获得活动相关信息的渠道中,微信和单位组织参与是两个比较大的来源,传统的媒体渠道相对较弱;超过97%的人对活动效果表示满意,95.2%的人认为活动内容有启发或很有启发。针对专家的科普内容,平均打分95.15分(100分制),有25%的参与者给专家满分。
4.3 头脑风暴,广泛听取建议召开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至少参与过一场现场活动,听取专家从活动参与者/受众角度给予的建议和意见:①活动的内容、开展形式方面;②活动选题、创意与策划、传播渠道及推广途径方面;③活动评价方面;④形成健康文化主题活动品牌特色,增强活动影响力方面。
与会专家们认为,健康文化主题活动以案例驱动为主,实战多于理论,形式与内容共融,视觉和听觉共享,是传播学理论上的一个很好的创新实践。同时指出,“跨界融合”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将艺术人文融入健康,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形成一个系统工程,更好地将知识点和适宜技术进行提炼,更加精准地送达受众是团队今后的努力方向。
5 讨论物理、互动和沉浸式活动和体验,能促进参与者行动、情感参与以及受众对品牌、产品或服务响应,现场体验包括创造性的融入健康信息的原创现场娱乐内容,如表演、装置、节日等[2]。例如,戛纳国际创意节健康传播运动中的“Still Life”案例[5],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渐冻人”)的患者与艺术中的“静物”相联系,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作为静物画的模型进行真人展览。让所有参与静物画创作的人、旁观者都看到了疾病的残酷,并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引发大众对于该患病群体的关注。卫生科普创作的切入点及表现形式就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在专业知识与艺术之间的轨道上滑动,找到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通过发挥健康传播的理想效能来满足不同受众的健康信息需求[6]。借助艺术语言表现的丰富性来传播健康知识,使受教育者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轻松地接受到健康知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是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医学很严谨,有时候还在匍匐前行,而艺术天马行空,我们团队用3年扎了一个风筝,线牵在每个人手里,拨动一下,让你心里产生涟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孵育高质量、具有传播力的医学科普作品,推动国民健康素养的提高,引领健康生活方式,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关于印发《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的通知: 沪健促委[2019]4号[EB/OL]. (2019-09-10)[2019-09-10]. http://wsjkw.sh.gov.cn/agwsjkcj2/20190916/65223.html.
|
[2] |
李智宇. 戛纳国际创意节健康传播运动的案例分析[J].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9(3): 69-79. |
[3] |
王彤, 丰睿捷. 健康科普的"五个创新"[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7, 12(5): 504-506. |
[4] |
张福安.构建健康科普知识传播长效机制[N].中国人口报, 2019-08-30(3).
|
[5] |
WELOVEAD. Still Life[EB/OL].[2019-08-12]. http://www.welovead.com/cn/works/details/a38wgptBm.
|
[6] |
程晓光, 王炳彦, 董海原. 艺术多媒体与医学科普相融合:以《西游健康新传》为例探讨走出健康教育瓶颈的途径[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 17(1): 143-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