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资源  2019, Vol. 22 Issue (5): 342-345  DOI: 10.13688/j.cnki.chr.2019.19330

引用本文  

陈奕, 易波, 许国章. 台风灾后防病关键技术与应用进展[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5): 342-345. DOI: 10.13688/j.cnki.chr.2019.19330
CHEN Y, YI B, XU G Z. Key technologie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fter typhoon and progresses of applications thereof[J]. Chinese Health Resources, 2019, 22(5): 342-345. DOI: 10.13688/j.cnki.chr.2019.19330

基金项目

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现场流行病学”(07-013);宁波市医疗卫生品牌学科(PPXK2018-10)

作者简介

陈奕, 副主任医师, 硕士, 主要从事急性传染病防控研究, E-mail:30279068@qq.org.cn

通信作者

许国章, E-mail:xugz@nbcdc.org.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08-29
台风灾后防病关键技术与应用进展
陈奕 , 易波 , 许国章     
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宁波 315010
摘要:台风造成的灾害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台风灾后容易形成疾病的暴发流行。文章以2013年“菲特”、2019年“利奇马”两起超强台风灾后系统应对为例,对台风灾后公共卫生应对关键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台风灾后迅速实施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传染病高危区域识别技术、疾病监测技术、疾病现场调查控制技术、健康知识传播新技术、媒体沟通技术等综合性防病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台风灾后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为台风灾后科学防病提供依据和技术借鉴。
关键词台风    水灾    防疫    疾病监测    风险评估    消毒    物资保障    
Key technologie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fter typhoon and progresses of applications thereof
CHEN Yi , YI Bo , XU Guo-zhang     
Ningbo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ingbo 31501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The disaster caused by typhoon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and diseases may easily break out and spread out after typhoon. By taking the systematic response actions for two super-strong typhoons, namely, the "Fete" in 2013 and the "Litchma" in 2019 as examples, the key technologies for response actions in public health after typhoon disasters a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Quick application of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technologies,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high risk infectious disease areas, disease surveillance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on-site disease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new technologies for health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with the media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disease prevention technologies for periods after typhoon disaster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outbreak and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fter typhoon disasters, and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es and technical referenc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disease prevention after typhoon disasters.
Keywords: typhoon    flood    epidemic prevention    disease surveillance    risk assessment    disinfection    material logistics    

台风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台风过境造成严重内涝、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导致生活环境恶化、清洁水源破坏、媒介生物大量滋生、环境卫生持续恶化,传染病流行的风险急剧上升,如不加以预防控制,短期内很容易形成疾病的暴发流行,因此自古就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说法[1-4]。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地区,是台风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在常年的台风灾后防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完善的台风灾后综合防病技术体系,包括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台风灾后传染病高危区域识别技术、台风灾后疾病监测技术、台风灾后现场调查控制技术、台风灾后健康知识传播新技术、台风灾后媒体沟通技术等。近20年来应用该技术体系,每起强台风后均做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保障了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本文以2013年“菲特”特大台风和2019年“利奇马”特大台风为例,介绍宁波市台风灾后综合防病技术体系的运行成效。

1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技术

风险评估是正确研判疾病流行风险大小,指导开展科学防控最好的理论依据[5-6]。灾前根据气象部门预测的台风等级、波及范围以及当地疾病流行特点等,启动预防台风风险议题,推动政府强化风险干预,减少台风伤害及灾后传染病流行风险;灾中科学研究评估疫情,研判疫情动态趋势,充分发挥风险监测预警作用,向市政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灾后根据监测结果和专家评估,提出灾后传染病风险消除及终止灾后防病工作等建议[7]。在应对2013年“菲特”台风中,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开展了灾前、灾中、灾后三次风险评估工作,科学、有效地指导开展了灾后防病工作[8]

2 台风灾后传染病高危区域识别技术

台风灾后第一时间识别传染病高危区域,及时、高效、准确地开展灾后公共卫生状况和防病需求评估,是灾后卫生防病工作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首要环节,是科学、有序地制定灾后公共卫生策略和实施干预措施的基本前提。台风灾后传染病高危区域的划分与综合评估,需要了解和掌握当地灾害情况与受灾程度,饮用水破坏情况、食品安全保障、当地医疗卫生设施受损情况及临时安置点设置情况、重点场所如学校和外来人口聚集地分布情况,以及当地特殊危险因素等,根据受灾程度划分高、中、低风险等级,按照不同等级部署防病力量。2019年“利奇马”台风后,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用台风灾后传染病高危区域识别技术,根据一线反馈的灾情,通过风险研判,划分了4个重点区域13个高风险等级村。集中主要防病力量,在重点区域开展了传染病症状监测、环境消杀与蚊媒监测、水质与食品安全监测等综合防控工作,并形成日报及时反馈,落实与推动各项工作。

3 台风灾后疾病监测技术

传染病防控是大灾之后防病的重中之重,疾病的症状监测是早期发现传染病苗头的最有效方法,能较传染病病例报告更早、更敏感、更有效地发现传染病疫情[9]。随着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可应用于传染病症状监测,提升症状监测灵敏度,这一技术在台风灾后防病工作中也得到充分应用[10]。主要包括:(1)基于信息化的台风灾后传染病症状监测技术。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实时滚动抓取关键字,发现相关症候群疑似病例,形成疑似病例名单,由当地预防保健医师实地核实。线上线下互动配合,早期发现和诊断传染病患者。(2)基于信息化的重点关注疾病早期发现技术。对于当地重点关注的疾病,设置医院信息系统诊疗页面相关信息强制提示框,提醒临床医师注意相关传染病诊断,对于减少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的漏诊、误诊起到较好的作用。

宁波市拥有覆盖全市医疗机构的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初步实现传染病症候群监测。2019年“利奇马”台风后,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及时启动疾病症状监测工作,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发热伴皮疹、腹泻、急性黄疸、结膜炎、流感样病例、食物中毒、脑炎或脑膜炎等症候群开展早期监测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的配合,密切关注灾后重点区域人群就诊发病情况,旨在早发现、早诊断灾区人群的早期发病情况。

4 台风灾后现场调查控制技术 4.1 台风灾后现场消毒与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技术

台风洪灾后现场情况复杂,要在前期排摸的基础上,明确环境清理和消杀的范围、对象和方法,因地制宜开展环境清理与适宜的消毒[11]。水灾对病媒生物种群的密度带来较大影响,需要同时开展蚊、蝇、鼠等灾后应急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在灾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选择简便的病媒密度监测方法,增加监测频度,可以较好地反映灾区实时蚊、蝇和鼠等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的变化。随着灾后综合治理的推进,病媒密度逞逐日下降的趋势[12]

2013年“菲特”台风后,应急队员快速排摸过境当地受灾情况,综合积水范围、时间、污染源、疫源地情况和天气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紧急制定了《灾后消杀与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方案》,明确现场消毒原则、消毒范围、消毒剂使用浓度等各方面要素。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充分发挥基层预防保健人员、有害生物防治专业人员和村级消毒员队伍作用,发动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在环境清理的基础上开展预防性消毒,积极发动和指导灾民开展自救和居家消毒,确保灾后防病消杀更加精准有效。

4.2 台风灾后应急物资保障

台风灾后消杀药械、物资、食品等应急物资的供应保障是开展一切灾后防病工作的前提,灾后积水严重,易发生应急物资短缺、应急物资难以企及等困难。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应急物资实行实物储备和信息合同储备相结合的常态化管理。2013年“菲特”台风后,中心积极与多部门联动,充分利用各方力量为应急保障服务,确保厂家优先供应宁波。由于灾区和城区积水严重,普通车辆无法通行,应急物资运送困难,中心积极与宁波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沟通联系,紧急调派集装箱、大货车运送物资,确保物资及时到位,满足救灾现场需求。

4.3 灾区饮用水与食品安全保障技术

严重的积水、长时间断水断电破坏了部分居民正常的饮水和饮食供应体系,居民的食品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均存在污染隐患,灾后饮水和饮食安全成为灾后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采取综合保障措施。保证饮用水安全需重点关注村级水站,加强二次供水和学校等重点场所的水质监测,以及农村饮用水的监测,指导灾区加强水站的消毒和监测。保证食品安全应有计划地抽查检测流通领域的食品受污染程度。

4.4 灾民安置点选择与管理

洪涝灾害的灾民安置点一般应考虑设置在地势较高、交通较方便的地方,包括敬老院、学校、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及政府指定的避灾中心等。灾民安置点要做好饮食安全保障,生活垃圾有序管理,医疗健康有力保障等。日常管理中必须安排专人负责及时清运垃圾,并动员灾民做好自我管理。安置点必须有足够的卫生设施供灾民使用,有条件可使用移动厕所。卫生部门根据灾民安置点规模大小来配备医务力量,原则上大型安置点必须设置医疗点,小型安置点开展巡回医疗,主要做好医疗诊治、症状监测、病例主动搜索、卫生消杀、健康宣教和健康评估等工作。2013年“菲特”台风后,3个重灾区均设置了一定数量的灾民安置点,大的安置点人数达到上千人。除上述管理工作外,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针对安置点灾民构成特点,对适龄外来儿童开展预防接种快速评估,做好查漏补种工作。向每一位灾民发放健康宣传单,提高灾民防病意识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同时安排专人负责每天对垃圾堆放点和公共厕所开展环境卫生消毒。至最后一个安置点撤离时,全市灾民安置点未报告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 台风灾后健康知识传播新技术

健康知识的传播对于增强灾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病能力,指导灾后自救与居家消毒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新媒体日益发展且影响不断扩大,健康知识传播新技术正是利用新媒体传播迅速、影响广泛、互动性强的特点,在台风灾后防病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

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互联网+”的思维建设了“宁波健康教育云平台”,以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电视显示屏终端为载体,组建成一个综合的播控平台,利用这个播控平台对全市健康宣教视频、图文等的存储和播放进行统一管理,平台资源库储备了大量权威视频信息[13]。2019年“利奇马”台风后,健康教育云平台多层次、多媒介推送灾后防疫和健康防病信息,并根据灾情发展的不同时期,不断调整健康教育的策略和重点内容,注重信息的可读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微信公众号累计阅读量突破20万。

6 灾后媒体应急沟通技术

媒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力量,其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在台风灾后突发事件应对中,应用灾后媒体应急沟通技术,及时、准确地做好新闻发布和健康教育工作,能有快速有效地稳定灾民情绪,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并有利于树立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良好形象。灾后媒体应急沟通技术主要包括建立成熟的信息发布机制、新闻发言人制度,畅通正规高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做好权威、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知识储备等。在灾后媒体宣传中,应第一时间向媒体发布信息,及时接受媒体采访,主动参与,满足媒体的信息需求。应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丰富舆论引导手段和策略。作为专业技术机构,在提供健康教育信息时,应注重信息内容的专业权威性,并注重发布口径的统一性。在传播媒介上,应多渠道地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利用不同媒体的受众类型,有针对性地发布宣传信息,提高宣传效果[14-15]

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台风灾后防病工作中,及时组建信息报道组,向媒体提供台风登陆后不同时期的灾后防病权威知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解疑释惑,有效稳定了灾民情绪。中心抓住机遇,全方位、多角度、有重点地报道应急分队工作开展情况和感人事迹,有效地展示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公共卫生卫士的形象,提升了中心的社会影响力。

7 结语

台风灾后综合防病不仅仅是单项工作或单部门工作,而是整个防病体系的运行和多部门合作的过程。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在长期与台风的抗争中形成了独特完善的台风灾后综合防病技术体系。从近年应对台风灾后应急防病工作成效来看,运用该技术体系开展台风灾后防病工作,防控措施有力有效,监测体系完整敏感,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做到了科学指挥、成功应对,强化了应急专业队伍的工作能力,完善了应急消杀物资的储备及配备,建立了灾后防病的多部门协同应急机制,进一步切实提升了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灾后防病应对能力。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龚震宇, 柴程良, 屠春雨, 等. 台风伤害及其影响因素的现场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9(27): 773-776. DOI:10.3760/j.issn:0254-6450.2006.09.010
[2]
李宜霏, 倪伟, 丁国永, 等. 近五十年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变化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4, 31(4): 367-371.
[3]
马龙腾, 曹广文. 水系灾难所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8, 52(3): 332-336. 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8.03.024
[4]
曹广文, 傅忠星, 杜琰, 等. 水系灾害及其预防[J]. 上海预防医学, 2005, 27(8): 435-438.
[5]
龚震宇, 林君芬, 何凡, 等. 自然灾害后的公共卫生应急探讨[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9, 43(1): 4-7. 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09.01.002
[6]
吕振平, 姚月伟. 浙江省台风灾害及应急机制建设[J]. 灾害学, 2006, 21(3): 6-8. DOI:10.3969/j.issn.1000-811X.2006.03.015
[7]
王哲, 李永红, 曹秋野, 等. 台风灾害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方法探索与思考[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5, 2(16): 153-156.
[8]
李小勇, 王慧. "菲特"台风水灾前后相关疾病监测结果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 2014, 26(10): 1005-1006.
[9]
申锦玉. "桑美"台风重灾区疾病监测工作调查[J]. 热带医学杂志, 2009, 3(9): 326-328.
[10]
张良, 李宁, 陆蓓蓓, 等. 公共卫生大数据平台探索与实践[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8, 15(5): 510-514.
[11]
贺天锋, 钱旭君, 许国章, 等. 沿海城市超强台风"菲特"灾害的公共卫生系统应对[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4, 10(30): 690-691.
[12]
陈立锋, 朱光锋, 虞旺引. 余姚市洪灾后病媒生物应急监测结果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 2014, 26(8): 420-421.
[13]
徐倩倩, 丁十戈, 朱莹莹, 等. 宁波健康教育云平台构建及应用[J]. 预防医学, 2018, 12(30): 1291-1292.
[14]
高华, 王潇怀, 徐倩倩, 等. 宁波市菲特台风灾后应急健康教育效果评估[J]. 浙江预防医学, 2015, 8(27): 851-855.
[15]
徐水洋, 章珍珍, 徐越, 等. 浙江省台风灾害应对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6(29): 91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