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医学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生产力,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基础。
面对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本文聚焦培养模式、学制和学位等医学教育关键问题,在回顾70年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分析“5+3”培养体系下医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
1 70年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70年光辉历程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作为教育事业和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也同样蓬勃发展,成就显著。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院校教育学制和学位制度,构建了符合国际惯例,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的30年(1949—1978年),是我国医学教育体制的确立和起步时期。为了建立和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党和人民政府迅速接管各类医学院校,进行了领导体制和教育学制改革,明确医学教育方针,改革医学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育体制,确立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教材,初步形成了我国自己的医学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1978—2018年),我国教育与卫生部门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医学教育事业在调整整顿的基础上稳步发展,高等医学院校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教育质量有所提高,学生和学校数量有一定增长,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推进,近200所医学院校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连续9年开展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积极探索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确立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连续统一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建立了适应行业特点的“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力地提升了临床医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1 我国院校医学教育的学制和学位制度逐步健全1981年1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具有法治保障意义的学位制度正式建立。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目前有3年制(无学位)、5年制(医学学士)、“5+3”一体化(临床医学硕士)和8年制(临床医学博士)等多种医学学制。我国学位制度是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医学学士学位不设专业学位,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则分设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因此,我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存在学士(5年制本科)、硕士(研究生、“5+3”一体化)和博士(研究生、8年制)三个层次,以及科学学位(硕士/博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博士)两种类型。
1.2 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日臻完善2014年2月,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等7部委在上海召开“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工作会议,明确2015年起,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全部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6月,教育部等6部委颁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积极探索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或高等医学院校,组织开展“5+3+X”(X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需年限)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015年12月,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16年遴选有条件的专科启动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推进与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即推进“5+3+X”改革试点工作。
1.3 医学教育整合改革的实践与创新凸显成效在基础和临床整合方面,全国各医学院校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以复旦大学为例,2005年开始引入学科整合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构建基于疾病的多学科整合式PBL课程新体系,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编写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病例,整合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集体备课,结合临床案例和国际前沿组织教学。采取小班讨论方式,医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在临床和预防整合方面,复旦大学强调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要学习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参与公共卫生现场实践,在建设医患沟通情景模拟教学实验室的基础上,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出各自特色,分别围绕糖尿病、高血压、心理、全科和三级保健网络特点展开,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整合信息,形成个体-家庭-社区评价系统,以培养掌握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卫生服务能力的新医师。
在医学和人文整合方面,2014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闻玉梅院士、彭裕文教授和哲学系俞吾金教授共同开设了“人文与医学”课程,从哲学、艺术、文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角度解读医学在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正确理解医患关系和医疗改革等问题。目前,“人文与医学”课程已面向全国开放,覆盖新疆、云南、内蒙古和黑龙江等边远地区高校,实现了同步收视互动,已有400多所学校数十万名学生选修这门课学习。
在培养多学科背景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方面,复旦大学开通了多学科、多途径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习的通道。大学文理专业1、2年级学生可以通过转专业进入5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医生计划(表 1),大学文理专业4年制本科毕业生可以通过推荐免试(包括直升博士)进入临床医学专业攻读科学学位硕士或博士。
表 1 2013—2019年复旦大学转专业进入临床医学卓越医生计划概况 |
![]() |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医学教育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任务和重点措施,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推进“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推动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以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推进8年制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医学未来领军人才。开展“医学+X”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
2.1 临床医学“5+3”模式 2.1.1 面临挑战在5年本科教育阶段,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欠缺,基础临床整合案例教学不足,第5年临床实习效果受到研究生入学考试影响。在3年研究生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和规范化培训体系的双向路径有待打通,33个月规范化培训下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质量难以保障。在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临床带教教师培训等方面,亟需依托高校附属医院建设临床教育培训示范中心,开展共享课程案例库建设和临床能力训练。
2.1.2 对策建议对于本科生教育:一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综合体系,加强医学生人文医学教育;二是加强全国医学院校共享的基础临床案例库建设,开展PBL和“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式教学;三是创新招生考试制度,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
对于研究生教育:一是要加强研究生学位课和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专业课的共享课程案例库建设和学分互认,二是要全面推进医教协同开辟“5+3”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绿色通道。
在创新招生考试制度方面,建议在我国正式立法分阶段医师资格考试以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临床医学综合)与其并轨。2015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启动“分阶段医师资格考试改革实证研究”。同年,教育部提出全面实施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以“临床医学综合”考试科目替代“西医综合”。由于执业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和临床医学综合考试的试卷结构和考试方式高度相似(表 2),建议两者并轨,将英语和政治考试放在复试时进行。具体来说,凡是执业医师资格第一阶段考试通过者,在第10学期(每年5月份)到所报考医院申请参加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相结合的研究生复试。
表 2 执业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
![]() |
在“5+3”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方面,国家政策已经明确,5年临床医学本科生被招录为国家级规范化培训基地的住院医师,同时也被教育行业(高校)认定为是具有研究生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这也是推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操作层面落实到位。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试行办法》,明确将“申请人为本科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至少3年”,修改为“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或已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临床医师”。考试内容以临床专业知识及其实际运用为重点。申请人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培训合格证书,学位授予单位则认定其通过临床能力考核。
2.2 临床医学8年制教育我国的8年制医学教育最早源于1917年的协和医学院。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等10余所高校试办8年制医学教育,授予医学博士学位。“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主体的确定,促进了7年制的“5+3”一体化转型,也引发了8年制在校培养模式和毕业后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问题。
2.2.1 面临挑战学位名称:8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创办之初建议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是有别于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第三种学位”,但在后来注册时,因未能在国家政策和制度层面达成共识,只能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导致学位授予标准不一致问题。
论文质量:8年制医学生由于科研能力训练时间相对不足,在近年来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8年制医学生论文均有“问题论文”出现。
行业衔接:既往多数院校8年制二级学科轮转可被认定为所在省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部分,个别院校8年制学生省外就业被要求重新参加当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伴随着2015年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8年制医学生在经过2~3年的临床轮转(类似规范化培训)后,毕业后仍然需要参加1~2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如上海市规定,2020年起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可由本人提出申请,参加临床能力测评,通过者培训年限可以为2年,未通过者培训年限为3年。
2.2.2 对策建议在临床医学专业设立“医学博士”(Medical Doctor)学位,或者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Doctor of Medicine),为8年制设立特殊类型“医学博士”(Medical Doctor)。
对于现有8年制医学生(北大“5+3”,协和“4+4”,复旦“2+6”),学位论文单列抽检标准,不纳入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系列。
改革8年制培养模式,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医学未来领军人才,将二级学科轮转重点放在临床问题科研能力训练上,避免与毕业以后的规范化培训内容重复;或者按照协和“4+4”8年制医学生培养要求,毕业后全部进入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博士后)。
在8年制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一是要修订培养方案,2年通识教育+(医学科技史、医学科学方法论,早期接触临床,全程导师制)+4年基础临床整合课程(包括临床轮转)+2年博士论文科研训练(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二是要加强全程科研训练,培养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收集相关数据、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开展与组织临床研究、科研论文写作、学术报告与交流的能力;三是要毕业后进入2年临床博士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参加2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住宿、工龄、收入方面享受“博士后”待遇,科研教学能力培养方面也按照“博士后”的高标准严要求。
综上所述,回顾70年历程,面对新时代要求,为了中华民族的全民健康和伟大复兴,医学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6-10-25)[2019-06-20]. 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