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资源  2018, Vol. 21 Issue (4): 351-356, 360  DOI: 10.13688/j.cnki.chr.2018.18093

引用本文  

庄宇, 陈勇, 胡逸欢, 等.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论文计量学分析[J]. 中国卫生资源, 2018, 21(4): 351-356, 360. DOI: 10.13688/j.cnki.chr.2018.18093
ZHUANG Y, CHEN Y, HU Y H, et al.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research papers of 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 Chinese Health Resources, 2018, 21(4): 351-356, 360. DOI: 10.13688/j.cnki.chr.2018.18093

基金项目

上海卫生系统先进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14SY005)

作者简介

庄宇, 副主任医师, 大学本科, 主要从事科教管理研究, E-mail:zhuangyu@scdc.sh.cn

通信作者

肖萍, E-mail:xiaoping@scdc.sh.cn
;
邓珮雯, E-mail:DengPW@shsm.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01-22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论文计量学分析
庄宇 1a, 陈勇 1b, 胡逸欢 1a, 卢婷 1c, 祖平 1a, 刘览 1a, 肖萍 1a, 邓珮雯 2     
1a.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管理处, 上海 200336;
1b.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管理处, 上海 200336;
1c.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所, 上海 200336;
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 上海 200025
摘要目的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2016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明确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评估科技影响力。方法 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获得所需论文。对论文的时间、专业领域和期刊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以logistic回归分析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发表于《科学引文索引》(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SCI)收录期刊的论文特征。结果 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发表于SCI收录期刊的论文167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论文672篇,发表于SCI收录期刊的论文年均增长22.5%。慢性病、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等领域的论文稳步增长。发表于SCI收录期刊的论文平均影响因子为5.50,篇均被引次数为21.02次,整体H指数为38。高级职称者发文刊载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OR=0.21,95% CI为0.05~0.88);发表年份较晚的论文(OR=0.09,95% CI为0.04~0.21)、博士文化程度者(OR=0.29,95% CI为0.10~0.87)发表的论文的被引频次较低。结论 近年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科研论文数量、影响力和专业范围不断拓展,体现了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公共卫生专业的发展方向。分析结果还提示,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仍需提升,并应结合国家卫生人才职业评价的相关政策,应对高级职称人员发表高质量论文较少等问题。
关键词文献计量分析    影响因子    公共卫生    H指数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research papers of 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ZHUANG Yu 1a, CHEN Yong 1b, HU Yi-huan 1a, LU Ting 1c, ZU Ping 1a, LIU Lan 1a, XIAO Ping 1a, DENG Pei-wen 2     
1a. 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Shanghai 200336, China;
1b. 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Depart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Shanghai 200336, China;
1c. 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hanghai 200336, China;
2. Library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2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fields, the status of talent team building, and evaluate the academical impact of 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CDC). Research papers of SCDC published from 2008 to 2016 were analyzed through bibliometric methods. Methods Papers meeting the criteria were searched in Web of Science, CNKI and WANFANG databases. A descrip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bout the publishing year, research subject and journal distributions.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pers with higher impact factors(IFs) and total cites and published in journals listed in 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SCI). Results A total of 167 papers published in journals listed in SCI and 672 papers published in core journals of China and source journals for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and citations were retrieved. The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in journals listed in SCI increased by 22.5% annually. The proportion of papers on chronic diseases, environmental health factors and other fields steadily increased. The average IFs, number of citation per paper and H-index of papers published in journals listed in SCI was 5.50, 21.02 and 38, respectively. Lower IF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rofessional title ranks(OR=0.21, 95% CI, 0.05-0.88). Lower total cites were associated with later publishing years(OR=0.09, 95% CI, 0.04-0.21) and authors with doctoral degree(OR=0.29, 95% CI, 0.10-0.87). Conclusion The total number, academic impact and fields of research papers of SCDC have been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 which reflecting people's health demand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ublic health.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quantity and impact of papers of SCDC needs further improvement. It is also proposed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that researchers with senior professional titles published fewer papers with high quality by taking consideration of related policies of national health professional's vocational evaluation.
Keywords: bibliometric analysis    impact factor    public health    H-index    

医学科研论文是医学科研成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是衡量与评价机构科研能力和学术成就的重要指标[1]。文献计量学采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医学科研论文进行定量研究,可以多维度、客观地反映某类论文的质量与学术影响力[2-3]。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可以为机构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本领域的科研产出及学术影响力。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上海疾控”)近年来发表的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明确上海市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工作领域的整体科研实力、专业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队伍建设状况,并评估相应的科技产出影响力,对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进行挖掘分析。根据研究结果,结合特大型城市疾病防控领域的工作需求,可为区域的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队伍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和数据来源

研究人员于2017年5月8—19日检索了发表时间为2008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作者单位为上海疾控的科研论文,包括发表在《科学引文索引》(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SCI)收录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的论文,对其进行计量学分析。其中,SCI收录期刊的统计范围为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期刊目录,国内核心期刊统计范围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2016年)》。

1.1.1 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

应用Web of Knowledge 5.24检索平台,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SCI-E/SSCI为统计源,以“Shanghai Municipal Ctr Dis Control & Prevent”OR“Shanghai Municipal Ctr Dis Prevent & Control”OR“Shanghai Inst* Prevent* Med*”为作者单位的检索条件,同时设定出版时间为“2008—2016”,检索出作者单位为上海疾控的论文数473篇(不考虑作者顺位)。导出文献后按论文题名、发表刊物和作者排序,逐一核对,去除重复文献。其中上海疾控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发表的文献167篇,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的论文144篇(含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单位均为上海疾控),作为通信作者发表的论文99篇(含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单位均为上海疾控),76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单位均为上海疾控。

1.1.2 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应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医院知识总库,检索到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发表,作者单位为上海疾控的论文3 067篇(不考虑作者顺位);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设定检索同期作者单位为上海疾控的论文2 707篇(不考虑作者顺位)。导出文献后按论文题名、发表刊物和作者排序,逐一核对,去除重复文献。其中上海疾控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发表的论文672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586篇(含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单位均为上海疾控),作为通信作者发表的论文207篇(含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单位均为上海疾控),121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单位均为上海疾控。

1.2 研究内容

经筛选和整理的论文,按发表年份、期刊和学科类别、刊载期刊的影响因子(均按2016年度公布结果统计)、论文被引次数及相关因素等进行归类和分析,描述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涉及学科的历年变化趋势。收集作者在发表时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职称、文化程度以及论文涉及的学科类别等。比较在不同统计源期刊发文的作者的基本信息,并探索在SCI收录期刊发表高质量(包括较高的期刊影响因子和被引次数)论文的作者的基本信息及论文情况。

1.3 质量控制和统计学分析

为避免数据采集时间段过长引起的引证文献数据误差,所有数据均于2017年6月上旬采集完毕。文献经导出后,由2名具有硕士文化程度、5年以上相关专业和科研管理经历的研究人员进行阅读、整理和归类,并进行交叉核对。对于纳入和归类意见不一致的论文,由项目组成员集体讨论并咨询论文作者。检验水准α=0.05。

所有论文数据均采用Endnote X 7.2软件整理和筛选。研究变量以Excel 2016软件进行汇总,并以SAS 9.4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描述和统计分析。对于在不同统计源期刊发表的论文,运用卡方检验比较作者的年龄、性别、职称、文化程度以及论文的学科类别,运用非条件logistics回归,纳入相关变量,分析在SCI收录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作者及论文的特征。

2 结果 2.1 历年论文发表情况

2008—2016年,上海疾控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从16篇增至81篇,年均增长率22.5%。其中,上海疾控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从4篇增长到33篇,年均增长率30.2%。上海疾控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从2008年的60篇增长到2011年的103篇。随后,在2012—2016年有所下降,年均发表68篇,提示在此期间,上海疾控发表科研论文的重心由国内期刊逐步转向SCI收录期刊。见图 1


[注]所有作者包括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和其他顺位的作者;SCI为《科学引文索引》;国内核心期刊指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图 1 2008—2016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论文发表情况
2.2 作者特征

在SCI收录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年龄均以31~ < 51岁为主,性别分布则基本一致。具有高级职称的作者发表了近60%的论文,而具有初级职称的作者发表数量仅占约10%,具有不同职称的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比例无差异。具有博士文化程度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比例较本科文化程度者高,而较硕士文化程度者低。在论文涉及学科类别方面,在SCI收录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传染病防控相关论文的比例接近,且均较慢性病防控相关论文的比例高。但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研究、卫生管理、卫生信息学等领域的论文较在国内核心期刊比例低。见表 1

表 1 2008—2016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特征比较
2.3 载文期刊情况

上海疾控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167篇论文刊载于94种期刊上。其中,载文4篇及以上的期刊有10种(表 2),共载文67篇,占全部文献的40.1%;8种期刊位于《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Q1分区,属于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4种期刊位于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中的1、2区。Web of Science共包括206个细分学科。这167篇论文共涉及其中39个学科类别,重点包括公共环境、职业健康、肿瘤防治、传染病防治等学科。上海疾控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集中于传染病防控与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等与健康危害因素及相关疾病的监测和防控相关的综合性杂志。

表 2 2008—2016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发文数量前10位的SCI收录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

从论文涉及学科类别的变化趋势看:传染病防控相关论文的数量总体保持增长,并在2013—2014年达到高峰,此后有所下降;慢性病防控领域的论文在2013年数量最多,而后下降,后又略有增长,但波动幅度较小;其他专业领域的论文自2010年起数量保持持续增长趋势。见图 2


[注]SCI为《科学引文索引》;其他包括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研究、卫生管理、卫生信息学等领域 图 2 2018—2016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
2.4 合著论文情况

上海疾控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合著论文,涉及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58家合作机构。国内主要合作机构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第二军医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合著论文数分别为58篇、27篇、12篇、8篇、6篇;国外主要合作机构为美国范登堡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合著论文数分别为21篇、9篇、8篇。

2.5 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2016年度的期刊影响因子,上海疾控人员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473篇论文(不考虑作者顺位),其载文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5.50,中位数为3.35(四分位数间距2.46~5.34),有254篇(53.7%)论文的载文期刊影响因子大于3。其中,上海疾控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发表的167篇论文,其载文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4.14,中位数为2.81(四分位数间距2.45~4.21),低于以其他顺位作者身份发表的306篇论文(Wilcoxon双样本检验,P < 0.001)。167篇论文中,65篇(38.9%)论文的载文期刊影响因子大于3,低于以其他顺位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62.1%)(Pearson卡方检验,P < 0.001)。

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纳入论文发表年份及作者发文时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称,以及论文的学科类别后,对167篇论文载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情况(是否大于3)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初级职称者相比,中、高级职称者在影响因子大于3的期刊发文的比例较低,其他因素与载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无关。见表 3

表 3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截至2017年6月,上海疾控人员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473篇论文(不考虑作者顺位)共被引用9 942次,篇均被引次数21.02次(中位数4次,四分位数间距1~14次)。其中,有166篇(35.1%)被引次数大于10次,最高被引次数为1 850次[4]。上海疾控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发表的167篇论文共被引用2 745次,篇均被引次数16.44次(中位数5次,四分位数间距1~13次)。其中,被引次数30次及以上的13篇,20~29次的15篇,10~19次的27篇,1~9次的82篇,0次的30篇,最高被引次数1 019次[5]。然而,167篇论文的H指数[6]仅为23,如不考虑作者顺位,上海疾控人员发表论文的H指数达38。对167篇论文的多因素分析显示,被引次数较多(大于10次)的论文中,2008—2012年前发表的比例较高;与本科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相比,博士文化程度者发文被引次数大于10次的比例较低。见表 3

3 讨论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单位时间内的论文载文量及期刊影响因子、被引次数等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机构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力。本文对上海疾控人员2008—2016年科研论文的发表情况进行了计量学分析,可知发文量整体呈增长态势,提示持续增强的科研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的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实施研用结合的发展方略,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保障和疾病预防工作开展提供了亟需的技术能力储备和有力支撑。

3.1 科研能力和人才水平显著增强

2008—2016年,科研论文的发文量持续提升,提示近年来上海市疾病防控领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一定增强。“十二五”期间,上海疾控共申请获得委级及以上课题162项,纵向科研经费1.2亿元。与“十一五”期间相比,纵向课题经费增加了50%,横向科研经费增加了3倍。此外,近年来,上海疾控共引进高级人才21人,培养硕士生、博士生66人,接受出国长期专业培训20余人次,并多次实施市、区疾控优秀学科青年人才和上海市公共卫生骨干能力培养计划[7-8],为其科研能力的提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2 论文涉及学科领域多样化

分析发现,上海疾控的论文发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近年来区域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如:2013—2014年上海发生H7N9人感染禽流感疫情期间,上海疾控牵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等顶级期刊上及时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2015年起,在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实施及慢性病防控中长期规划等政策指导下,相关论文数量有一定增加。此后,传染病防控类论文的发文量有所减少,研究领域逐渐侧重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新发、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等,这反映了近年来在建设特大型国际都市和“四个中心”的过程中,上海市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方向。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慢性病、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相关的论文的发表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近年来,上海疾控及时聚焦社会和市民的关注热点,在食品安全风险、碘营养与健康、吸烟与健康等方面集中发表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论文。因此,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上海疾控作为专业机构对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情况和工作重点的发展方向,为区域公共卫生相关问题的识别、重点工作的确定和相关规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3 合著科研论文情况

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对于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上海疾控同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创办了现场流行病学上海中心等高层次培训项目,并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共建研究生教育基地。通过这些合作项目,产出了大量成果,这些成果发表于水平较高的期刊。但结果也提示,上海疾控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牵头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影响因子和篇均被引次数均低于以其他顺位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H指数定量评价的结果也提示,牵头发表论文的整体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4 问题与差距

万明等[9]曾统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情况。2002—201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在SCI收录期刊共发表论文2 084篇,作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974篇,被引次数大于50次的论文有30篇,发文量和影响力均远超上海疾控。2014—2016年,浙江省和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作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分别发表论文208篇和185篇,是同期上海疾控人员发文数(84篇)的2.48和2.20倍。因此,上海疾控的整体科研能力纵向提升明显,但横向的差距同样明显。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应认清现状,理智面对差距,科学分析成因,对标主要健康问题,继续发挥专业特点,逐步缩小差距。

本研究同时发现,中青年骨干不仅发文数量多,而且论文质量高,被引次数较多,反映新生力量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但高级职称者论文刊载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可能与不存在职称晋升压力,相对忽视发文质量有关。具有博士文化程度者发文的被引次数较低,可能与上海疾控近年来引进了一批博士,而这些作者发文年份普遍较晚,积累的引用数不足有关。

4 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一批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论文脱颖而出。论文的综合水平和数量、内容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海市主要公共卫生重大事件、疾病谱的变迁和工作重点的变化,可为相关规划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思路。研究也发现了高级职称专业人员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意愿不强等问题,提示仍需进一步提升论文的整体数量和影响力。作为承担维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和保障居民健康水平重要职责的专业机构,上海疾控应继续加强学科人才建设力度,制定更合理的科研管理政策、科研评估制度和人员保障激励机制,持续加强综合科研能力,带动上海公共卫生领域能力的整体提升,真正实现建设亚洲一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目标。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苏继拴, 夏霞, 李彦博, 等. 医疗科研型医院建设模式的探讨[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7, 7(1): 10-12. DOI:10.3969/j.issn.1008-9985.2007.01.005
[2]
张莹, 杜云祥, 陈建青, 等. 2001-2004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计量研究[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6, 15(5): 73-78. DOI:10.3969/j.issn.1671-3982.2006.05.032
[3]
程刚, 邹志仁. 《情报学报》被引的定量分析[J]. 情报学报, 2001, 20(5): 632-640. DOI:10.3969/j.issn.1000-0135.2001.05.021
[4]
CHEN X, BA Y, MA L.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RNAs in serum:a novel class of biomarkers for diagnosis of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J]. Cell Res, 2008, 18(10): 997-1006. DOI:10.1038/cr.2008.282
[5]
GAO R, CAO B, HU Y. 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vian-origin influenza A(H7N9) virus[J]. N Engl J Med, 2013, 368(20): 1888-1897. DOI:10.1056/NEJMoa1304459
[6]
邓红巧, 董颖, 刘凤琴, 等. 基于h相关指数的科研人员评价案例分析[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6, 34(5): 120-124.
[7]
吴维群, 祖平, 罗薇薇, 等.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科建设现况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4, 16(12): 608-610.
[8]
冯晓刚. 责任使命创新:记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J]. 上海医药, 2012, 33(7): 1-3. DOI:10.3969/j.issn.1006-1533.2012.07.001
[9]
万明, 张群, 苏雪梅. 2002-2011年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发表SCI论文计量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5, 31(11): 92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