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6, Vol. 36 Issue (10): 115-121

文章信息

王佃亮.
WANG Dian-liang.
细胞药物的标准及质量控制--细胞药物连载之四
The Standards and Quality Control of Cell Drug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6, 36(10): 115-121
CHINA BIOTECHNOLOGY, 2016, 36(10): 115-121
http://dx.doi.org/DOI:10.13523/j.cb.2016101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02-18
细胞药物的标准及质量控制--细胞药物连载之四
王佃亮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药学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实验室 北京 100088
摘要: 细胞药物最终用于人体,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进行质量控制。系统地贯彻到供者筛查、组织采集、细胞分离、培养、冻存、复苏、放行、运输、使用等全过程,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近年来,我国逐渐改变了把细胞治疗作为第三类医疗技术管理的思路。一方面,已有第三类医疗技术取消行政审批;另一方面,又把除自体外的干细胞移植纳入药物管理,并建立了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办法。
关键词: 细胞药物     干细胞     质量标准     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     第三类医疗技术    
The Standards and Quality Control of Cell Drug
WANG Dian-liang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Laboratory,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The PLA Rocket Force,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 Cell drugs are eventually used in the human body,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corresponding standards for quality control. To ensure the safety, effectiveness and stability of the product, the whole process of donor screening, tissue collection, cell separation, cell culture, cell cryopreservation, cell resuscitation, check out, transport and application must be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u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gradually changed the management ideas of treating the cell therapy as the third level medical technology. On the one hand, the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already existing third level medical technology are currently cancelled. And on the other han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s are managed as drug except for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andards and management method of quality have already been established.
Key words: Cell drug     Stem cell     Quality standards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administration     the third level medical technology    

细胞药物的发展历史较短[1-5],某些药物的检测方法还没有法定标准。在建立这些检测方法时,应根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要求,并参照国际组织的AABB、FACT细胞治疗标准的要求,征询相关机构和专家的意见,起草制定并通过验证。

1 细胞药物的标准和质量管理 1.1 国外对细胞药物的监管

1993年FDA的CBER发布了《人体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产品的现行管理法规》,除少数组织,如皮肤、角膜、肌腱等以前按照医疗器械管理外,大部分用于治疗的组织类产品及用于人体细胞治疗的细胞类产品划归为生物制品管理,要求其生产符合cGMP[6]的要求,其临床研究应进行新药研究申请(IND),而且需要进行上市前批准(PMA)。自1998年以来,CBER又相继出台多个法规,即21CFR1270和21C FR1271的管理要求。这一管理模式要求所有HCT/P的生产必须遵守单位注册列表、供体资质筛查及cGTP的要求,按照PHS351,FDAC及医疗器械法规管理的HCT/P,不仅要符合cGTP的要求,还必须符合制品或医疗器械的管理要求。这一管理模式于2004年11月正式出台并开始实施,并于2005年开始FDA对按照PHS361管理的HCT/P的生产单位实施上述管理要求的检查。

1.1.1 干细胞药物国际标准

对于干细胞药物,除了各国制定的法规外,国际上一些专业组织也有自己的细胞治疗标准,这些标准引入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7-9]。目前已被许多监管和认证机构所采用[10-12]

(1)AABB细胞治疗标准。美国血库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AABB)成立于1947年,一直致力于促进血库和输血要求而制定专业标准。AABB认证以提升血液及细胞制品质量和临床医疗规范为主要内容,以推动输血医学及细胞治疗发展为目标,是涵盖采集、处理、储存及发放的全方位高标准认证。随着细胞治疗产品发展,现该标准已增加多种不同标准。2005年,第一版新合并的《细胞治疗产品标准》生效,包括脐血、造血祖细胞和从活的或死的供者获得的其他体细胞。AABB的标准发布至今已是第六版本,保持了每两年一次的更新频度,充分保证了标准的先进性与适用性。此标准作为业界首肯的第一标准,受到全球同行的广泛认可。AABB认证极其严格,审核内容细化到了每一个工作环节和操作流程,囊括脐带血采集、运输、收血、制备、检测、冻存、发放等整个过程,其认证为业界公认最为严苛、完备与专业。目前,世界干细胞库共有400多家,已有60多家通过了美国AABB认证,以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主。2012年,我国江苏北科生物科技公司脐血干细胞技术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技术首次通过了AABB认证,在国内尚属首家,我国干细胞制备、检验、储存技术与国际标准首次实现了对接。

(2)FACT细胞治疗标准。国际细胞治疗认证基金会(Foundation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Cellular Therapy,FACT)成立于1995年,为从事细胞治疗的两个专业机构组织ISCT和ASBMT负责认证工作。2001年,除造血细胞外,增加了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细胞、基因修饰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的治疗标准。FACT联合JACIE制定了细胞治疗产品采集、加工和移植的国际标准。

1.2 国内对细胞药物的监管

我国对细胞药物的管理也经历了不断改进的过程。199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出台了《人的体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质控要点》,将体细胞治疗划归为生物制品管理,临床试验应获得批准后方可进入。SFDA成立后,于2003年出台了《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这一指导原则阐述了关于体细胞治疗的临床前研究的要求,包括体细胞的来源、采集、鉴定及其安全性评价的相关要求。这也是目前国内细胞药物申报注册时参考的主要依据。国家对干细胞治疗产品的监管曾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向药品方向发展,由SFDA监管,要求细胞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实施指南;其二,作为一种临床新技术应用于临床,2009年卫生部印发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干细胞治疗列为第三类医疗技术,受卫生部监管。

2009年国家卫生部发布《允许临床应用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的通知》,明确“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细胞移植治疗技术(干细胞除外)”“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造血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除外)治疗技术”“组织工程化组织移植治疗技术”等属于首批允许临床应用的第三类医疗技术,其中前两者由国家卫生部负责审核,后三者由省卫生厅负责审核。2012年1月6日,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卫办科教函[2011]1177号),叫停正在开展的未经批准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项目。从此,干细胞治疗产品监管倾向于由三类医疗技术向药物方面发展。

干细胞制剂的研发需经过制备、质量控制、临床前研究(体外及体内试验)到临床试验的全过程。然而,我国之前因缺乏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和临床前研究的相关技术指南,难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干细胞制剂的相关研发工作,许多机构的干细胞制品和制备场地也难以满足GMP的要求,有些研究目的亦不明确,临床研究与临床应用混淆。为进一步规范干细胞临床试验,加强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管理,2013年3月卫生部与SFDA联合发布《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管理办法》、《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和《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和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正式将干细胞制剂引入质控标准,对干细胞产学研全流程进行全面规范。卫生部、SFDA强调,干细胞制剂质量检验中所列出的内容,一般应作为必须完成的检验工作;而干细胞制剂质量研究中所列内容,主要是鼓励研发人员和专业质量检验机构针对目前有关干细胞质量存在认知上的疑难或是深层次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现阶段暂不考虑将其作为常规质量检验内容。干细胞制剂的质量控制方面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细胞供者的要求,总体原则是从源头上确保干细胞无病原微生物污染和明显的遗传性致病因素;第二部分是对干细胞培养基、滋养层细胞的质量控制和对制备工艺管理及验证的要求;第三部分是制剂检验的基本原则、质量检验和放行检验的主要内容,以及质量复核要求;第四部分是不断地扩展对干细胞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研究,不断地提高对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的技术能力。

2015年7月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5]71号),同年8月21日,发布《关于印发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国卫办科教发[2015]46号),大大促进了细胞药物的研究和发展。

2 细胞药物的质量控制 2.1 国内外体细胞药物的质量控制

由于体细胞治疗的最终制品不是某单物质而是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其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都具有独特的特点[13-18]。一般来说,体细胞治疗类产品制备后保存期效短,其制备工艺多为人工操作,难以进行大规模人工生产等。正是由于体细胞治疗产品的特殊性,使得体细胞治疗产品的质量控制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有些检测项目所要求的时限较长,就使得产品签发前难以获得检测结果,使产品的安全性受到一定影响。

2.1.1 美国对体细胞药物的质量控制

美国FDA的CBER于1998年发布了针对于生产企业的《人体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指导原则》,2003年又发布了针对技术审核人员《人体细胞治疗研发新药申请中有关化学、生产及质量控制资料审核的指导要求草案》。这两个指导原则中有关体细胞治疗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主要包括:(1)对产品生产的要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组分的要求,对细胞要求,对生产工艺的要求。(2)对产品检定的要求:微生物学检测,鉴别及均一性检测,纯度检测,生物学效力检测,其他细胞存活率、细胞数/剂量。(3)终产品签发标准检测。

2.1.2 欧盟对体细胞药物的质量控制

欧盟1998年提出的《人体细胞治疗医疗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考虑要点》中对体细胞治疗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生产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仪器及操作程序应进行充分的验证并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对生产用原材料、细胞供体及终产品应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包括: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其他原材料的要求,对体细胞来源的要求,细胞培养过程的要求,建立终产品及批签发检测程序。

2.1.3 我国对体细胞药物的质量控制

我国2003年颁布了《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技术指导原则》,要求体细胞治疗产品的质量控制要点从安全性和有效性出发,质量控制内容包括:体细胞的采集、分离和鉴定的要求,体细胞的体外操作和生产过程的要求,体细胞制剂的检定和质量控制(得率和存活率、纯度和均一性、表面标记物、生物学效应、外源因子的检测,其他添加成分残余量的检测)。

2.2 免疫细胞药物的质量控制

我国卫生部发布的《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中对免疫细胞制剂制备和质量控制提出要求,具体如下:

(1) 提供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制剂制备的实验室应具备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认证的GMP制备室,有细胞采集、加工、检定、保存和临床应用全过程标准操作程序和完整的质量管理记录。制定并遵循cGMP实验室维护标准操作程序。

(2) 具有体外操作过程的细胞培养成分和添加物(培养液、细胞因子、血清等)以及制备过程所用耗材的来源和质量认证,应符合临床使用的质量要求,原则上鼓励采用无血清培养基、自体血清或者自体血浆。不允许使用异种血清或者血浆。

(3) 自体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的质控标准:每批体细胞的检定:①细胞数量和存活率:细胞数量应满足临床最低需求,存活率应不低于80%。②每批细胞来源的确认:应注明来源并加以标记或确定批号。③无菌试验:每批培养的体细胞在患者输注前均应进行无菌试验。建议在培养开始后3~4天起每间隔一定时间取培养液样品,包括患者回输前48小时取样,按现行版《中国药典》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在患者使用前,取培养液及/或沉淀物用丫啶橙染色或革兰染色,追加一次污染检测。进行长期培养的体细胞,应进行支原体检查。对每一批体细胞终制剂应留样检测。如果留样发现阳性结果或发现几次阳性结果后,应及时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查。如果在细胞制备的早期发现有污染的情况,应终止该批细胞制品的继续制备。④细胞的纯度与均一性:在回输前,应证明其纯度和均一性已达到临床应用水平。⑤生物学效应:如有可能,应尽量检测每批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细胞制品外源因子的检测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和内毒素。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生物制品相关规程进行。

(4) 从事细胞制剂机构应具有自体免疫细胞制备及检定过程的原始记录和检定报告,永久保留。

2.3 干细胞药物的质量控制

国际干细胞治疗学会2006年颁布有《多潜能间充质干细胞最低标准》、欧洲药品审评委员会在2007年颁布了《基于人类细胞的治疗产品指南》、美国FDA颁布了《21CFR1271人用细胞组织和细胞的组织培养产品》等指导原则和文件。而我国2013年才发布《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和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初步建立了可靠、切实可行、操作性强、能够保证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检定方法。指导原则中对以下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包括:(1)干细胞的采集、分离及干细胞(系)的建立。(2)干细胞制剂的制备。(3)干细胞制剂的检验。(4)干细胞制剂的质量研究。其中针对干细胞采集、分离及干细胞(系)建立阶段的质量控制基本要求强调,应当制定干细胞采集、分离和干细胞(系)建立的标准操作及管理程序,并在符合GMP要求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在干细胞的采集、分离及干细胞(系)建立阶段,应当对自体来源的、未经体外复杂操作的干细胞,进行细胞鉴别、成活率及生长活性、外源致病微生物,以及基本的干细胞特性检测。而对异体来源的干细胞,或经过复杂的体外培养和操作后的自体来源的干细胞,以及直接用于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的细胞库(如工作库)中的细胞,除进行上述检测外,还应当进行全面的内外源致病微生物、详细的干细胞特性检测,以及细胞纯度分析。干细胞特性包括特定细胞表面标志物群、表达产物和分化潜能等[19-21]。针对干细胞制剂的制备工艺该稿指出,从整个制剂的制备过程到输入(或植入)到受试者体内全过程,需要追踪观察并详细记录。应当对制剂制备的全过程,包括细胞收获、传代、操作、分装等,进行全面的工艺研究和验证,制定合适的工艺参数和质量标准,确保对每一过程的有效控制。

根据2015年8月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关于印发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为确保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每批干细胞制剂均须符合现有干细胞知识和技术条件下全面的质量要求(表 1)。其中细胞质检内容包括:细胞鉴别,存活率及生长活性,纯度和均一性,无菌试验和支原体检测,细胞内外源致病因子的检测,内毒素检测,异常免疫学反应,致瘤性,生物学效力试验和培养基及其他添加成分残余量的检测(表 2)。

表 1 骨髓原始间充质干细胞的质量标准 Table 1 The quality standards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检定项目 检定方法 规定标准
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检定
得率 细胞计数法 按每毫升骨髓经分离得到的单核细胞数应不低于60%
存活率 苔盼染色体法 单核细胞的存活率不低于98%
骨髓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制备过程中的检定
细胞形态检查 镜检法 98%以上的呈成纤维细胞样,以按形细胞为主,平行排列或漩涡样生长,胞浆呈天蓝色,核呈紫红色,核染色质较粗,有明显核仁
细胞生物效力检测 T淋巴细胞增值抑制试验 当细胞浓度为2×105个细胞/ml时,对T淋巴细胞增殖排列率应不低于50%
细胞表型检测 流式细胞仪法 CD29、CD44、CD105、F1K1呈阳性,阳性率不低于85%,CD34、HLA-DR呈阴性,阴性率应不高于5%
无菌试验 直接接种法 应合格
支原体检查 培养法 应为阴性
提示细胞染色法 应为阴性
致癌性检测 软琼脂克隆法 应无克隆集落形成
骨髓原始间充值干细胞冻存前检定
细胞数量 白细胞计数法 细胞数量应不低于2×107个细胞/20ml
存活率 台盼蓝染色体法 存活率不低于98%
骨髓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成品的检定
物理检查
外观 肉眼观察 应为白色均匀悬浊液,无明显沉淀、无异物
最低装量 最低装量检测法 应为20±2ml/瓶
细胞数量/存活率 台盼蓝染色体 每瓶细胞数应不低于标示值,存活率应不低于90%
细胞表型 流式细胞仪 CD29、CD44、CD105、F1K1呈阳性,阳性率不低于85%,CD34、HLA-DR呈阴性,阳性率应不高于5%
生物学效力检测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当细胞浓度为2×105个细胞/ml时,对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应不低于50%
细菌、真菌检查 无菌试验 应无菌生长
革兰染色法追加一次污染检测 应为阴性
特殊外源细胞病毒检测
艾滋病病毒(HIV) PCR法 应为阴性
乙型肝炎病毒(HBV) PCR法 应为阴性
丙型肝炎病毒(HCV) PCR法 应为阴性
人巨细胞病毒(HCMV) PCR法 应为阴性
EB病毒 PCR法 应为阴性
残留量检测
人表皮生长因子残留量 ELISA法 应不高于100pg/ml
牛血清残留量 采用反向间接凝集法 应不高于50ng/ml

表 2 干细胞制剂的质量检验 Table 2 The quality standards of stem cell agents
检验项目 内容
细胞鉴别 应当通过细胞形态、遗传学、代谢酶亚型谱分析、表面标志物及特定基因表达产物等检测,对不同供体及不同类型的干细胞进行综合的细胞鉴别
存活率及生长活性 采用不同的细胞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如活细胞计数、细胞倍增时间、细胞周期、克隆形成率、端粒酶活性等,判断细胞活性及生长状况
纯度和均一性 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遗传多态性及特定生物学活性等,对制剂进行细胞纯度或均一性的检测。对胚胎干细胞及iPS细胞植入人体前的终末诱导分化产物,必须进行细胞纯度和/或分化均一性的检测。对于需要混合使用的干细胞制剂,需对各独立细胞来源之间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活性、纯度和生物学活性均一性进行检验和控制
无菌试验和支原体检测 应依据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生物制品无菌试验和支原体检测规程,对细菌、真菌及支原体污染进行检测
细胞内外源致病因子的检测 应结合体内和体外方法,根据每一细胞制剂的特性进行人源及动物源性特定致病因子的检测。如使用过牛血清,须进行牛源特定病毒的检测;如使用胰酶等猪源材料,应至少检测猪源细小病毒;如胚胎干细胞和iPS细胞在制备过程中使用动物源性滋养细胞,需进行细胞来源相关特定动物源性病毒的全面检测。另外还应检测逆转录病毒
内毒素检测 应依据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内毒素检测规程,对内毒素进行检测
异常免疫学反应 检测异体来源干细胞制剂对人总淋巴细胞增殖和对不同淋巴细胞亚群增殖能力的影响,或对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以检测干细胞制剂可能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致瘤性 对于异体来源的干细胞制剂或经体外复杂操作的自体干细胞制剂,须通过免疫缺陷动物体内致瘤试验,检验细胞的致瘤性
生物学效力试验 可通过检测干细胞分化潜能、诱导分化细胞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对免疫细胞的调节能力、分泌特定细胞因子、表达特定基因和蛋白等功能,判断干细胞制剂与治疗相关的生物学有效性。对间充质干细胞,无论何种来源,应进行体外多种类型细胞(如成脂肪细胞、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等)分化能力的检测,以判断其细胞分化的多能性(Multipotency)。对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和iPS细胞,须通过体外拟胚胎体形成能力,或在SCID鼠体内形成畸胎瘤的能力,检测其细胞分化的多能性(Pluripotency)。除此以外,作为特定生物学效应试验,应进行与其治疗适应症相关的生物学效应检验
培养基及其他添加成分残余量的检测 应对制剂制备过程中残余的、影响干细胞制剂质量和安全性的成分,如牛血清蛋白、细胞因子等进行检测

为确保干细胞药物质量,还要进行放行检验和质量复核。放行检验即项目申请者根据上述质量检验各项目中所明确的检验内容及标准,针对每一类型干细胞制剂的特性,制定放行检验项目及标准。放行检验项目应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反映细胞制剂的质量及安全信息。干细胞制剂的质量复核是由专业细胞检验机构/实验室进行干细胞制剂的质量复核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参考文献
[1] Domen J, Christensen J L, Gille D, et al. Cryopreserved ex vivo-expanded allogeneic myeloid progenitor cell product protects neutropenic mice from a lethal fungal infection. Cell Transplant , 2016, 25 (1) : 17–33. DOI:10.3727/096368915X687688
[2] Dergacheva T I, Lykov A P, Shurlygina A V, et al. Parameters of microcirculation in the broad ligament of the uterus in Wistar rats after injection of autologous biomedical cell product. Bull Exp Biol Med , 2015, 159 (6) : 786–788. DOI:10.1007/s10517-015-3076-5
[3] Zhang W, Smythe J, Frith E, et al. An innovative method to generate a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ready regulatory T-cell product from non-mobilized leukapheresis donors. Cytotherapy , 2015, 17 (9) : 1268–1279. DOI:10.1016/j.jcyt.2015.05.015
[4] Bachier C, Potter J, Potter G, et al. High white blood cell concentration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product can induce seizures during infusion of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 2012, 18 (7) : 1055–1060. DOI:10.1016/j.bbmt.2011.12.500
[5] Lasala G P, Silva J A, Minguell J J.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limb ischemia by transplantation of a combination stem cell product.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 2012, 144 (2) : 377–382. DOI:10.1016/j.jtcvs.2011.08.053
[6] Wright C, Velickovic Z, Brown R, et al. Raising the standard: changes to the Australian Code of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cGMP) for human blood and blood components, human tissues and human cellular therapy products. Pathology , 2014, 46 (3) : 177–183. DOI:10.1097/PAT.0000000000000067
[7] Jones M, Varella-Garcia M, Skokan M, et al. Genetic stability of bone marrow-derived human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in the Quantum System. Cytotherapy , 2013, 15 (11) : 1323–1339. DOI:10.1016/j.jcyt.2013.05.024
[8] Dominici M, Le Blanc K, Slaper-Cortenbach I, et al. Minimal criteria for defining multipotent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ellular Therapy position statement. Cytotherapy , 2006, 8 : 315–331. DOI:10.1080/14653240600855905
[9] Volpe G, Delibato E, Fabiani L,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 ELIME assay to reveal the presence of Salmonella in irrigation water: comparison with real-time PCR and the standard culture method. Talanta , 2016, 149 : 202–210. DOI:10.1016/j.talanta.2015.11.015
[10] Dufrane D, Docquier P L, Delloye C, et al. Scaffold-free three-dimensional graft from autologous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for large bone defect reconstruction: Clinical proof of concept. Medicine (Baltimore) , 2015, 94 (50) : e2220. DOI:10.1097/MD.0000000000002220
[11] Montemurro T, Viganò M, Budelli S, et al. How we make cell therapy in Italy. Drug Des Devel Ther , 2015, 9 : 4825–4834.
[12] Elseberg C L, Salzig D, Czermak P. Bioreactor expans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ccording to GMP requirements. Methods Mol Biol , 2015, 1283 : 199–218.
[13] Gastens M H, Goltry K, Prohaska W, et al.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compliant expansion of marrow-derived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for cell therapy. Cell Transplant , 2007, 16 (7) : 685–696. DOI:10.3727/000000007783465172
[14] Mijovic A, Pamphilon D. Harvesting, processing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Asian J Transfus Sci , 2007, 1 (1) : 16–23. DOI:10.4103/0973-6247.28068
[15] Cobo F, Stacey G N, Hunt C, et al. Microbiological control in stem cell banks: approaches to standardisation.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 2005, 68 (4) : 456–466. DOI:10.1007/s00253-005-0062-2
[16] Wen S H, Zhao W L, Lin P Y, et al. Associations among birth weight, placental weight, gestational period and product quality indicators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units. Transfus Apher Sci , 2012, 46 (1) : 39–45. DOI:10.1016/j.transci.2011.10.031
[17] Ilic N, Brooke G, Murray P, et al. Manufacture of clinical grade human placenta-derived multipotent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Methods Mol Biol , 2011, 698 : 89–106. DOI:10.1007/978-1-60761-999-4
[18] Spohn G, Wiercinska E, Karpova D, et al. Automated CD34+ cell isola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apheresis product. Cytotherapy , 2015, 17 (10) : 1465–1471. DOI:10.1016/j.jcyt.2015.04.005
[19] Angbohang A, Wu N, Charalambous T, et al. Downregulation of the canonical WNT signaling pathway by TGFβ1 inhibits photoreceptor differentiation of adult human Müller Glia with stem cell characteristics. Stem Cells Dev , 2016, 25 (1) : 1–12. DOI:10.1089/scd.2015.0262
[20] Lei M, Li K, Li B,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 characteristics of dental pulp and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 after in vivo transplantation. Biomaterials , 2014, 35 (24) : 6332–6343. DOI:10.1016/j.biomaterials.2014.04.071
[21] Nicolay N H, Sommer E, Lopez R,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etain their defining stem cell characteristics after exposure to ionizing radiation.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 2013, 87 (5) : 1171–1178. DOI:10.1016/j.ijrobp.2013.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