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6-05-18
作者简介:
翟飞格, 女, 南京农业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
通讯作者:刘营军, 男,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Influence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10095, China
Abstract: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personal values, and its statu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students, schools, even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Practical activ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life.The article conducted a research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 which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ies was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with practical activities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cores as dependent variables by using Likert Scale, to explore influence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Som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were offered.
Key Words: Practical Activities Undergraduat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1]。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指出,在维护教育系统和谐和稳定的同时,要始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2]。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流团体,其行动、思想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潮流与文化方向,其价值观的方向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也至关重要。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直被列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何谓全能型人才,即我们常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作为德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教育育人环节中的重要模块。
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支柱力量,社会对其责任感的水平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学生的大学生活主要包括基本的课堂教学、校内以及校外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以直观的灌输式为主,而课外活动的影响则更为多元化,往往由表及里,通过学生的个人经历来影响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念,那么实践活动如何影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呢?本文从实践活动次数,参加意愿以及实践活动类型三个维度,探索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影响。
一、基本概述
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马志尼将人的责任分为四类,对人类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3]。所以,通俗说,广义的社会责任感包括对个人的责任以及个人以外的责任,两部分并无孰轻孰重,个人责任是前提,其他责任是保障。而狭义的社会责任感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调的是大学生对他人、家庭、国家、社会、生态、人类的“负责任”,是责任意识、责任情感、责任品格和责任实践的辩证统一[5]。个体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在不同的环境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作为学生要尊师重教,作为子女要懂得赡养父母,尊老爱幼,作为员工要诚实努力。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对所接触的一切人和事物都应该承担基本的责任和义务。本文所提及的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主要指广义的社会责任感,包括大学生对自身,对父母,对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整个养成的教育体系具有以下集中特征:时代性,层次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不同。对于不同个体来说,不同生活环境下,所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内容也不同。而理论也只有在和实践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得到验证加强,并进一步改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主要通过责任感的行动化,实践活动的内质化,责任感和实践活动相互影响,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的提升。所以根据实践活动的系统性,本文从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意愿、类型和和次数三个方面出发,探索实践活动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作用。
二、实证分析
文中研究的实践活动是指课堂教学外的活动,包括班级、学院或者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以及个人参与的实习或其他社会活动。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每个人都需要经历过之后,自身才能得到成长。实践活动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影响主要通过理论实践化,随后理论内化为个人价值观,并进而引导实践行为。学生本身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阶段,其实践活动的内容、类型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本研究基于前期的1090份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实践活动作用的认知,采用李克特量表评估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作用,并针对数据分析所显现出来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
(一)调查对象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调查选取了5所不同类型高校,文中以A、B、C、D、E表示,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特定专业每个年级30人,一共发放问卷1090份,收回有效问卷为923份。样本构成如下:
表 1
表 1 各学校问卷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
|
频数 |
百分比 |
年级 |
大一 |
232 |
25.14 |
大二 |
239 |
25.89 |
大三 |
237 |
25.68 |
大四 |
215 |
23.29 |
专业 |
文科 |
232 |
34.99 |
理科 |
600 |
65.01 |
性别 |
男 |
393 |
42.58 |
女 |
530 |
57.42 |
|
表 1 各学校问卷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
(二)问卷设计
由于责任感无法量化,问卷采用情景设置,借助李克特量表,量化学生责任感状态。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性别、专业类别、年级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责任感的现状调查,问卷基于责任感的五种类型,即个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结合责任感内容,设定相应情景,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第三部分为实践活动问题部分,围绕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意愿、参加次数以及活动类型,提出3个问题,探索实践活动作用。
围绕实践活动的特性和责任感培养的系统性,问卷从学生参加的加意愿、参加次数和活动类型,参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来探讨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作用:
Q1:您认为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或社会上的公益慈善活动,是否助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
Q2:您参加过多少次课内外实践活动(包括慈善、暑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
Q3:你最愿意参加哪些校园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多选)
(三)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论文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即Cronbach’s Alpha (克伦巴赫α系数), 来检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问卷各个维度和成分的信度。其中,五个维度,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如下:
表 2
表 2 不同维度不同学校班级α系数
|
个人责任感 |
家庭责任感 |
他人责任感 |
集体责任感 |
国家责任感 |
A |
0.647563 |
0.827449 |
0.810015 |
0.818765 |
0.834566 |
B |
0.762681 |
0.858177 |
0.794443 |
0.858332 |
0.782649 |
C |
0.750456 |
0.766845 |
0.726138 |
0.755914 |
0.701769 |
D |
0.793373 |
0.812578 |
0.751151 |
0.778306 |
0.760638 |
E |
0.767250 |
0.752496 |
0.749528 |
0.785600 |
0.766389 |
|
表 2 不同维度不同学校班级α系数
|
另外,作者采用了KMO检验和巴特利球形检验来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结果如下:
表 3
表 3 问卷KMO和Bartlett的检验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
|
|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 |
0.654 |
|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
近似卡方 |
16039.044 |
|
df |
780 |
|
Sig. |
0 |
|
表 3 问卷KMO和Bartlett的检验
|
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654,巴特利值为16039.044,概率为0.000,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
1. 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意愿
如图 1,77%的学生认为实践活动对于提升自身责任感都是有作用的,且14%的学生认为有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具体的作用并没有办法衡量,仅仅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意识来判断。
因此,设置问题2,通过考察不同选项的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次数来验证实践活动的作用。
2. 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次数分析
四个饼图展示出不同观点下,学生实际参加的实践活动数量占比。首先,认为实践对于提升学生责任感完全无作用的群体中,未参加过实践活动的占比达到22%,居于四个群体中最高。其次,认为实践活动作用依情况而定或因人而异的两个群体中,差异较小,分布较为均匀,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过实践活动,呈各占据1/3的状态。再次,选择实践活动作用很大的群体,其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与第一个群体形成鲜明对比,在该群体中,所有的人都参加过实践活动,超过40%的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超过5次,即该群体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居于全体偏上的位置。那么,我们姑且将四个群体分为三种类型:低等参与度Ⅰ,中等参与度Ⅱ,高等参与度Ⅲ,三种类型的社会责任感得分又怎样呢?
如表 4,三个群体的各个责任感维度得分中表现较为显著的是群体Ⅱ,即认为参加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有一定作用或作用因人而异的群体,与其他两个群体相比,该群体各个维度下的得分均处于上层;其次,群体Ⅲ得分与群体Ⅱ差别并不大,表现出相同的责任感得分;最后,群体I各项得分与其他两个群体相比,得分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将认为实践活动作用依实际情况而定和有一定作用的两个群体均归属到群体Ⅱ,此处我们主要对比群体Ⅰ和群体Ⅲ的得分差别。结合之前的占比,很容易得出,认为实践活动利于提升学生责任感的群体,总是积极地参加实践活动,其社会责任感得分也较高,从而进一步督促其参与实践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表 4
表 4 三个群体的责任感平均得分
群体 |
个人责任感 |
家庭责任感 |
他人责任感 |
集体责任感 |
国家责任感 |
整体得分 |
低等参与度Ⅰ |
3.7225 |
4.0814 |
3.8352 |
3.6345 |
3.8762 |
3.83 |
中等参与度Ⅱ |
3.7384 |
4.1041 |
3.8721 |
3.642 |
3.8986 |
3.851 |
高等参与度Ⅲ |
3.7361 |
4.0997 |
3.8675 |
3.6395 |
3.8989 |
3.8483 |
|
表 4 三个群体的责任感平均得分
|
3. 实践活动类型分析
基于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出实践活动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属于闭环发展的模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那么,实践活动包括校内活动,校外暑期实践、校外志愿活动等,哪些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呢?笔者通过提出第三个问题,借助学生自身的感受,来分析和探索最有助于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活动类型,提出更为有效的提升措施。
表 5为各种实践活动的选择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占比,很明显学校组织的义务活动、志愿者服务以及班级组织的活动成为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最主要的实践活动类型,而一直被赋以三个学分,从初中就开始重视的“两课教育”仅占比24%。结合对学生和辅导员的访谈,学生普遍反映,“两课”教学中,大部分是处于老师读课件,学生神游的状态,“两课”的考核也一直仅限于读背,缺乏实际的活动或方法来测量课堂效果。而学生认为实践活动更具有意义的原因在于,实践活动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接触去感受社会,并独立思考行为的对与错,更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有影响。
表 5
表 5 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类型分析
|
学校组织的义务活动 |
座谈会或讲座 |
两课教育 |
班级活动 |
志愿者服务 |
其他 |
人数 |
385 |
190 |
126 |
241 |
304 |
15 |
人数占比 |
0.75 |
0.37 |
0.24 |
0.47 |
0.59 |
0.03 |
|
表 5 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类型分析
|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意愿、参加次数分析,我们可以获知:第一,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意愿与实践活动次数呈双向互动的关系。所以,若学生前期了解实践活动组织的意义,更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并且期待从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意愿则相应增强,对其责任感的提升作用也更为明显;相反,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之后,若对实践活动的价值并不认可,或效果不显著,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意愿也会随之减弱;第二,对参与的实践活动类型,学生更愿意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其次为各界知名人士或专业相关的讲座、座谈会。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学生获取到课堂上缺少的价值模块,并不断完善书本中的责任感定义,内心对责任的承担更具主动性,更利于培养出责任感强烈的大学生,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
(一)导向实践与认知相结合
社会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感,它需要个体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感知和总结而获得。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心理基础,而对社会责任认知的实践则是提高社会责任感的现实基础[6]。观念是指导个体行为的内生性主导因素,改变观念,才能从本质上引导行为的改变。
因此,学生参与实践互动,不应该仅仅是形式主义,照本宣科,更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前期宣导,中期执行以及后期的效果跟踪。在学生入学前,父母对于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属于基础性影响,重在引导。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容易受到不同群体、不同环境的多种影响,所以需要学校加强实践育人的观念,践行实践教育观,增加对活动目的的阐述,并及时跟踪实践活动的效果,以便加强或改进实践活动,提升实践活动作用。同样,对学生个人来讲,学生对于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意义更加清楚,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参加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社会责任感内容,提升学生个人责任感水平。
(二)增加实践活动种类和次数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活动主要围绕班级活动或校文艺活动、暑期实践、公益活动等,考核形式也仅仅考核学生是否参加,实践教学依然处于不完善阶段,知行统一并不到位,学生容易产生迷茫或偏科发展的现象。所以,完善实践体系,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目的,不同专业人群开展不同实践活动。
首先,结合专业开展专业性实践活动,利于学生提升专业责任感。如南京农业大学的动物医学院每年都会举行知识技能大赛,包括基础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两部分,学生既稳固了专业基础,又改善了眼高手低的状态,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激起学生对个人的负责态度。
其次,不同年级学生发展需求不同,应根据学生发展阶段,开展不同类型实践活动。大一时期,学生开始慢慢独立生活,主动去处理人际关系,大一时期的实践活动应以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自强独立能力为主,如鼓励学生从大一时期参加挑战杯,支教活动等,开始着实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大二大三时期,开始接触专业知识,实践活动类型可以结合本专业的基础,举办专业知识技能大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大四时期,实践活动应该集中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能力培养,指引学生择业就业,培养学生就业素质,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再次,学生未来的发展均指向就业,学生应该主动去寻找实习的机会,提前明确工作要求,更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打通学生与企业沟通的路径。实践内容应该由企业来定,选择权放在学生手中,学生可结合市场发展和自己的未来发展途径,明确地自由地去选择自己的实习内容。这种实践方式能够使大学生直接接触到工作第一线,提高专业技能和择业就业能力,也使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社会有真切的体会和了解,提升社会责任感[7]。
(三)构建榜样激励机制
适当的激励,尤其是同辈同学的优秀表现,利于激发学生内心的好胜心或好强心,借助模范作用,告诉学生正确的行为,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承担责任。除了同辈人群的榜样激励,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是学生学习的模板或动态书本。从小开始,学生就被教育要听老师的话,所以在学生眼中,教师所传达出的价值观是正确积极的。因此,一方面,学校在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中,应根据内容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将其列入相应的教学计划中,同时考核社会实践活动指导者和学生的实践工作效果。另一方面,严格把控任课教师的筛选标准,提升任课教师素质,规范专业课实践考核,杜绝“走过场”现象的出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组织能力,能有效的组织实践教学活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