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7-03-13
作者简介:符少辉,男,湖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Case Study o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unan AgriculturalUniversity, Changsha C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For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implementing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not only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in shouldering the mission,but also the effective way to give a full play to their advan-tages and the realistic need of overcoming their shortcomings.The confirmation of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con-cep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y culture,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service func-tion are the basic path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strategy.As an example,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relying on the Souther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Grain and Oil Crops,actively carries out the characteristic talents training,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 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 social servic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strategy.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大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1]。2016年4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北京召开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鼓励公办民办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分类发展。”[2]因此,高校立足我国国情,实施特色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一、实施特色发展战略是地方农业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选择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显示,全国2560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地方高校有2446所,约占95.55%,本、专科生在校人数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人数的91%以上。全国101所农林院校中,地方农业院校有95所,占总数的94.06%。由此可见,办好地方院校,对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办好地方农业院校,对于办好高等农业教育,解决“三农”问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实施特色发展战略是地方农业院校承担自身使命的必然要求
对于地方农业院校而言,鲜明的办学特色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更是关系到学校生存的根本。地方农业院校具有突出的农业行业特色,农业高校因农而设,为农而生,自身肩负的使命注定必须立足地方、服务“三农”,培养的人才必须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推出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项目也要能促进农业发展。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等千差万别,地方农业院校在服务地方过程中就会呈现不同特点,具有天然的区域特色和地方特色。如内蒙古农业大学利用其地缘、资源优势和特殊的畜牧业经济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形成了适应民族地区特点、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再如,新疆农业大学,立足新疆,面向“三农”,以农业学科为优势,在区域特色、民族特色、行业特色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不断突破。
(二)实施特色发展战略是地方农业院校发挥自身优势的有效途径
地方农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央部委重点高校相比,地方农业院校在办学历史、管理归属等方面与所在地域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对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更深的了解和把握,其服务面向在区域,比较优势在地方。因此,地方农业院校在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之中,要充分发挥“本土化”“区域性”等自身优势,瞄准地方的个性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农业产业结构特征、特殊的文化资源等条件,集中有限资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特色。如云南农业大学依托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资源禀赋,围绕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在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西双版纳微型猪育种、云南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在生物多酚代谢免疫调节技术、普洱茶和辣木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云南大河猪、滇撒猪配套系、龙陵黄山羊和武定乌骨鸡等畜禽地方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三)实施特色发展战略是地方农业院校克服自身不足的现实需要
地方农业院校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方办学特色,拥有其他类型高校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优势,能够在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服务社会、行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地方农业院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如办学经费相对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办学资源相对有限,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服务的农业行业相对艰苦、周期性长、回报率低等等。与其他高校相比,地方农业院校既没有雄厚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也没有如“985”“211”高校一样多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因此,地方农业院校要想在众多高校中立足,只有集中精力和有限资源,才能将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二、地方农业院校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3],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4]。作为担负自身特殊使命,具备区域与比较优势,又存在“先天不足”的地方农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凝练特色发展理念、培育特色发展文化、发挥特色服务功能等途径实施学校特色发展战略。
(一)确立特色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管根本、管方向、管全局、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5]。办学理念是大学办学的顶层设计,是关于大学的基本性质、理想模式、目标追求、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系统思想,是发展各要素综合协调、统筹发展、形成最强大合力的结果。因此,地方农业院校确立特色办学理念,就要用更审慎的态度,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和更为辩证的思考来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要素,正确认识历史形成和客观存在的条件和特点,冷静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确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制胜理念。确定了特色办学理念之后,还要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师生员工共同的持久行动,将追求的办学特色作为学校的奋斗目标通过学校章程加以固化,以便持久加以坚持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对策,并加强宣传,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
(二)培育特色办学文化
文化是高校历史积淀、办学理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集中表征。文化对高校的影响不仅在于积淀与传承,更重要的是在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对文化的创造与创新。文化是使一所高校成为自己并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内在基质,是学校发展坚定的原动力[6]。因此,特色文化战略是地方农业院校特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地方农业院校特色文化发展战略不仅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要结合所处地域特色、地域文化和行业特点,建设体现以农业为特色的大学精神,通过前瞻设计,系统整合学校资源,深入发掘学校内在潜力,凸显隐性的、深层的学校特色文化,使其成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持久的内在驱动力。
(三)发挥特色服务功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7]。地方农业院校要发挥高校的特色服务职能,就要立足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面向本地区农村基层生产、农民基础生活和农业基本需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是建设特色学科,培养特色人才。特色人才是大学办学特色的本质体现,培养特色人才是高校的根本职能。特色学科是大学办学特色中最基本的因素,建设特色学科也是高校培育办学特色的基础环节。特色学科在“双一流”背景下需求彰显得尤为重要[6]。二是要开展特色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地方农业院校是农业基础研究的生力军,更是应用研究和促进科技产业化的主力军;同时,地方农业院校也是社会原始创新的重要载体,更是社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三是地方高校应该更好地成为区域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在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中应更好地发挥龙头和骨干作用。
三、湖南农业大学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的实践探索
湖南农业大学是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农业部与湖南省政府共建大学,全国首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点建设单位之一,有着优良的湖湘文化传统,秉承着“朴诚、奋勉、求实、创新”的校训,始终坚持“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立足农业行业和湖南区域特点,一直在坚持探索特色办学之路。
(一)以准确定位为前提,在科学确立办学理念中明确学校发展特色
高校的办学定位对高校一定时期乃至长远的办学方向和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学校事业不断的发展,对办学定位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补充、调整和完善的过程。经过11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独立办本科教育60多年的发展,湖南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确定为全面建成农业行业和区域特色鲜明、农科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层次定位为以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同时发展非学历教育。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湖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社会。基于以上特色办学理念,湖南农业大学通过制定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进行固化和落实,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确定了坚持质量至上,实施创新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实施协调发展,坚持客观规律、实施绿色发展,坚持以为人本,实施共享发展,坚持合作共赢,实施开放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持久坚持与发展这种理念,学校又凝练了坚持“一带二化”的发展思路和“三学为重”的发展要求,“一带”就是以学科建设为统领,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二化”就是学科建设差异化,本科教育均衡化,分层次、分类型实施学科建设,以优势学科带动新兴学科的发展,以新兴学科支撑优势学科的发展;公平公正配置本科教育资源,满足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三学为重”就是坚持学者为重、学生为重和学术为重。
(二)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在服务国家和湖南省重大战略中建设特色学科
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是地方农业院校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湖南农业大学以服务国家粮油安全等重大战略为使命,以国家—省级—校级三级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以学校作物学、植物保护学、生物学、生态学、畜牧学等特色优势学科为重点,围绕水稻、油菜、苎麻、棉花、茶叶、生猪、柑橘等重点农产品,集中十大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特色研究,强化协同创新,建设特色学科,为国家特别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由湖南农业大学牵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江西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参与,以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农业资源与利用、生物学、生态学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创新平台为基础组建而成,2014年10月获得第二批国家“2011计划”的认定。中心针对南方稻区粮油存在的复种指数低、机械化程度低、生产环境日趋恶化等问题,重点突破南方粮油增产增效与质量安全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促进南方粮油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南方粮油作物多熟制生产高效化、安全化、可持续化发展,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中心自认定以来,共主持科研项目14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6项,总经费达3.755亿元;发表SCI和EI论文222篇,审定农作物新品种66个,获得授权国际国内专利160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及一级行业协会科技奖励37项;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成功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行列,形成了作物信息学、作物生产工程与装备等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
(三)以适应需求为导向,在服务社会发展过程中培养特色人才
特色人才培养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推进中,地方高校分类办学、人才培养多样化以及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客观要求。湖南农业大学以适应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人职匹配、因材施教、注重激励,在服务社会发展中开展特色人才培养。一是分类选拔。在新生报到后,由学校组织综合测试,考察学生的职业人格特征、个性特长和个人意愿,具有“研究型”职业人格特征倾向的学生就作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具有“企业型”或“社会型”职业人格特征倾向的学生,就作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二是分类培养。开设隆平创新班等实验班,实施导师制,探索小班化、个性化、研究型教学方式和国际化教学,强化学生的科研训练,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农林业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推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培养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开设春耘现代农业班等实验班,利用生物、信息等领域的科技新成果提升改造传统农林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三是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已进入实验班学习的学生,综合考核学业成绩、创新思维、职业生涯发展定位、综合表现等,考核不合格者,淘汰出局,进入普通班学习;非实验班的同专业学生,经本人申请,综合考察,在毕业前两学年内通过择优进入实验班学习。四是创新培养机制。鼓励团队自主探索创新培养机制,鼓励协同创新中心单列研究生招生指标,采取“申请+面试”的招生方式,实行协议培养;同时,鼓励特别优秀的副教授申请签约导师。
(四)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中开展特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地方农业院校坚持为“三农”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湖南农业大学围绕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刚性需求,整合学校技术服务团队、地方政府和企业资源,开展特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一是建设综合示范基地。长沙综合示范基地以长沙浏阳沿溪镇国有农场、宁乡粮食主产区等为基础,整合企业资金、政府计划项目经费、学校实验基地建设经费,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中试、现代农业产业关键技术引领示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职业化农民培养等功能于一体。武陵山片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由花垣县人民政府每年提供200万元的财政经费,支持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开发、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的发展。永州综合示范基地由永州市人民政府每年提供200万元的财政经费支持食用菌、柑橘、油茶、特色果蔬、生物有机肥、花卉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建设特色产业基地。由刘仲华教授率领的教育部创新团队组建的安化黑茶特色产业基地,紧密结合黑茶产业链开展全程对接服务,湖南省2014年黑茶实现综合产值78亿元,从业人员达30万人,安化黑茶成为区域内规模最大、品牌最响、综合效益最好、带动能力最强的富民产业。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党的十八大代表石雪晖教授领衔努力下,葡萄产业技术服务团队研发的葡萄种植技术使没有种植葡萄历史的澧县葡萄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南方的吐鲁番”。宁乡花猪产业基地按照“科学定位、规划先行、品牌在先、项目支撑、龙头驱动、辐射带动”的思路,实行“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模式,以公司为龙头,科技为依托,通过加大投入与开发力度,形成宁乡花猪“保种、选育、养殖、屠宰、加工、市场、流通”完整产业链,使宁乡花猪走出湖南,走向世界,实现宁乡花猪产值过百亿的目标。三是建设专家服务站。以学校“三区”科技人才和省市县科技特派员为服务主体,依托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区域特色产业所在的乡、镇、村建设专家基层服务站点。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已有43个专家服务站投入运行,通过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民生服务等方式,引领和带动地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地方农业院校实施特色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承担自身使命的有效途径。要实施特色发展,地方农业院校必须以确立特色办学理念为先导,培育特色办学文化为载体,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为核心,立足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面向本地区农村基层生产、农民基础生活和农业基本需要,开展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