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教育  2017Issue (3): 47-51   PDF    
文章信息
  • PDF
  • Abstract
  • Figures
  • References
  • 作者相关文章
    秦晓梁
    李雨泽
    王庆
    廖允成
    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实践
    秦晓梁, 李雨泽, 王庆, 廖允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收稿日期:2017-05-08
    作者简介:秦晓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农业教育;
    廖允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效耕作制度,农业生态系统,高等农业教育
    摘要:高等农业院校在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规范指导教师辅导制度、组织学生参与创新、设立创新创业专管机构、筹措孵化资金、建立孵化基地和开展学校企业地方三方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开端。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对创新创业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中普及面小;措施雷同,没有特色;部分高校受制于资源短缺,创业项目开展乏力。对此,国家和地区政府应当对各农业高校施以援手,从政策优待、资金优待、场地优待等多方面多角度为其提供资源。同时,各个高等农业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扬长补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关键词农业院校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培养体系    
    Innovation and Business-Starting Education of Agriculture Universities:Present Situation and Practice
    QIN Xiao-liang, LI Yü-ze, WAN qing, LIAO Yun-cheng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Abstract: So far, our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have made a good start in offering the courses of innovation and business-starting education, establishing a standard tutoring system, organizing various activities to attract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the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starting undertaking, setting up the special offices for managing this program, raising the funds for the program development, establishing the extramural center for this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the insufficiency such as, inadequate external popularization; under-popularization among students, repetition of same measures, lack of characteristics, limited resources, and ineffectiv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For the solution to those problems, the governments at local and national levels should provide help to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with favorable policies, funding and space. And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hould deepen their educational reforms by combin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ir advantages.
    一、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内涵和背景

    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传统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1]。2010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这标志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被正式提出[2]。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吹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号角[3]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4]。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人才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农林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人才培养、科研和技术推广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林院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推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以及带动更多学生创业就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5]

    各农业高校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措施,从多个方面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绩显著[6-7]。但是,总体上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实践探索还不够丰富成熟,理论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特别是开展的创业教育无论是认识上、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收集整理了国内高等农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有效措施,综合分析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我国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参考。

    二、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设置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实现创新创业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业高校已经出台了相关章程条例,改革课程安排,设置创新创业导向课程,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对于有创业计划的学生,允许先创业再毕业,实施弹性学制。通过积极探索,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学科学习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新机制,设立创业类辅修专业。考虑到创新创业人才对知识的具体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该校还建立了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南京农业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学分挂钩,每个在校学生都需修满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的3个学分,在小学期内集中开展创新创业实习、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科技创新训练等相关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安徽农业大学和大连海洋大学从培养方案的角度进行创新创业改革,做好知识体系构建和技能学习引导,为学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南京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学校均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课程结合,宏观调控创新创业学习实践的总学时,灵活安排学生具体的学习时间,最后统一进行考核,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既使学生学习到了大量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10]

    (二)规范指导教师辅导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优秀师资

    学校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和载体,教师是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引路人和专业信息咨询者,在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多数农业高校都采取了多种措施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配备合适的导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度。中国农业大学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岗位,支持学校专业教师为学生团体提供辅导,并组织起该校优秀创新创业教师资源,组建创新创业人才库。南京农业大学聘请了专业的“产业教授”,引领学生将创新创业项目产业化,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去。面对学校教学资源不足,或创新创业专业指导人才稀缺的情况,以甘肃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为代表的一些地方高等农业院校,除聘请校内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以外,还在校外聘请优秀创业人员、行业专家、杰出校友等作为校外创业导师,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这既解决了师资力量上的困难,又为学生提供了与成功创业人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11]。另外,教授凭借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与企业建立密切的产学合作关系,能获得企业的委托研究项目与资金,并以此为依托,整合手头资源,为学生团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因此,内蒙古农业大学就借助这一特点,鼓励支持教师多与企业合作,寻求科技成果转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12]。沈阳农业大学则通过开展教学名师培养、建立健全教学团队教学评价等措施,将教师工作向创新创业活动引导,发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三)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鼓励或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创新

    学生是学校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主角,所以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非常重要。为激发高校学生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在创新创业活动教育中取得的成果,教育部已经连续三年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组织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3]。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等部门也多年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系列科学技术竞赛”(简称“挑战杯”),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调查资料显示,绝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均组织学生团队参与学校所在地区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华中农业大学为扩大创新创业活动在不同专业学生群体中的覆盖率,结合各个专业学科特点及学生特长,打造出“一个专业一个赛事”的新型创新创业比赛活动,做到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细化处理[14]。除此之外,一些农业高校也通过举办其他创新创业赛事、建立学生社团、开设创新创业主题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创业思维。

    (四)设立创新创业专管机构,便于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

    创新创业概念刚提出时,由于相应机构尚未建立,从而导致管理混乱,农业高校各部门相互“踢皮球”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创新创业进程的加快,许多农业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厘清了部门职能范围。同时,通过建设网站等方式,开放了学校创新创业服务窗口,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机构平台了解到各级政策、项目申报具体事宜、往届创新创业项目等信息[15-16]。四川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高等农林院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创新创业政策并督促落实[17]。华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使之成为学校专业院系的一员,体现了对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视程度,也从行政上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和更大的自主权。

    (五)筹措孵化资金,建立孵化基地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基金会筹集10亿元创业资金,为创新创业的学生团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广东海洋大学吸引包括成功校友在内的各方社会力量捐资,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就需要设置团队办公地点、实验基地、仓库等基础设施。一些农业院校为此在校外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园,征集创业团队入驻,并提供优惠政策与办事便利。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有利于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与学生项目孵化。浙江农林大学、天津农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也与当地企业或政府合作,建立了大学生产业孵化园。华南农业大学全力与投资公司和股权交易中心合作,不仅设立了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基金,还积极将项目推上股市大屏幕,寻求挂牌上市,建设“大农业”板块。

    (六)注重学校、企业、地方三方合作,形成创新创业良性循环

    企业作为毕业大学生的重要流向目的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企业通过高校、政府和创业者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四者的关系结构。通过形成“企业走进来、高校走出去”的互利互惠循环体系,构建平台整合校企资源,推动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校、地、企三者合作体现在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以及创新创业成果的吸收等方面。高等农业院校不乏先进的、科学的生产方式与技术手段,但由于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农业院校科技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转化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籍此,高校就可以学生为纽带,在政府牵头下,和企业挂钩,实现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云南农业大学与所处省的十余个地市州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18]。东北林业大学与吉林森林工业集团、龙江森林工业集团等行业内企业合作,建立了数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使得本校学生学有所用,同时也能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习得新的知识。东北农业大学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让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项目走出国门,利用国家政策前往俄罗斯等国家进行交流,实现了国际交流合作[19]。目前,一些学生团队在创业成功后,所成立的企业将对高等农业院校尤其是母校抱有极强的反哺心态,可以对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在财政、经验、理念上提供帮助,为后继的学生创业者提供更为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20]

    三、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宣传不够,普及面小

    农业高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并不理想,存在家庭成员教育水平低下,对创新创业政策、知识理解不深入等硬环境问题。且家庭社会关系、家庭教育理念、家庭经历等软环境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参与创业。尤其对于大学生创业者,他们缺少丰富的社会阅历,资金、人脉等软硬实力短缺,加之承受挫折能力差,对社会现象分析不透彻,使得大学生创业团队在走进社会后很难保持进步的势头。总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观念依然陈旧[21-22]。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和体验创业,各农业高校应该鼓励企业通过举办宣讲活动、经验交流会等,传授创新创业知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主办或承办创新创业竞赛,为选手提供项目指导与资金支持,确保创新项目茁壮成长。同时,各农业高校应该将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丰富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使创新创业成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引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让更多的学生对创新创业从陌生到了解、从了解到熟悉、从熟悉到亲身体验,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热情。

    (二)措施雷同,没有特色

    在创新创业政策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农业高校对自身条件认识不清晰、对自身建设目标认识不具体的现象。重点农业大学发展眼光与做法不符,着眼点和着陆点落差较大,以及地方农业院校没有利用好所在地区的资源,没有与地区社会各界、政府建立持续合作关系的现象依旧存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业院校有着不同的建设目标与辐射范围,地方院校和重点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有所差异[23]。但是,大多数地方农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理论教学层面,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多停留在口号宣传阶段,课程体系建立不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内容几乎相同[24]

    (三)创新不足,转化率低

    农业科研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转化率低,真正能够有重大突破的研究成果仍然不多,重点领域技术成果仍然匮乏,相关研究停留在对前人研究的重复、模仿上,原始创新不足。科研成果在向实际生产应用中转化时,也常常遇到许多推广上的困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这其中有推广力度不够的问题,也有研究内容与实际要求不符的问题[25],当然也和农民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纳意愿不强有关[26]。因此,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每一步,都要具体考虑到我国农业实际情况,做到不浮夸、不盲目。

    (四)师资短缺,活动乏力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创业经验,所讲内容也只以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为主。一份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调研显示,70%的受调查老师没有创新创业相关经验,创业知识全部是从事例或书本中习得,没有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27]。面对这种情况,部分高校不得不采取理论教学课时远远多于实践教学的策略。一些院校虽然聘请了校外创业导师,但由于受到教师资格认证要求、课时认定、时间安排等因素制约,校外导师参与到学校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净时间不长且缺乏连续性,农业高校很难与这些兼职教师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对此,国家和地区政府应当对高校施以援手,从政策优待、资金优待、场地优待等多方面多角度为其提供资源,以便高校更好地开展活动,进行辅导。同时,高校自身可能接触不到一些有资历、有经验的成功创业者,相关部门应发挥桥梁作用,帮助高校和成功创业者对接,以解决农业高校创业导师不足的问题。

    四、农业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该校坚持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强化服务,持续发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制定并印发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包括9大方面17条举措42个项目,涉及所有学院(系)和17个职能部门。方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全面成才、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以充分发挥学校农科教一体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与传统优势,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创业竞赛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实现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顺利起步,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成绩。

    (一)完善体制机制,纳入培养体系

    一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深化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出台加强本科教育质量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意见。二是探索培养机制。实施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成立创新实验学院和右任书院,试行学业导师制和弹性学分制。三是健全课程体系。建设“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与人生规划”等创业基础课、就业创业指导课、创新创业实践课80余门并纳入学分管理,规定必修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8学分。

    (二)搭建实训平台,融入能力提升

    一是改革教学方法。修订课程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和教学奖励条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慕课100多门,实现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拥有高素质、多元化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150余名。三是推进精准培养。实施“精英培养计划”和“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联合微软创新中心开设“精益创业”训练营。改革本科生推免办法,为具有较大创新潜力的学生单设指标。四是构建实训体系。以“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为重点,构建“国家—学校—学院”三级训练体系。近4年学生依托实训项目发表论文420篇,获国家级竞赛奖励近500项,获批专利210个。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创造性开展生物学、动物生产学、植物生产学、生物技术等综合实习,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三)优化服务体系,介入创业全程

    一是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出台加强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每年列支750万元专项经费,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开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5000平方米创客空间和创业孵化园。二是坚持协同育人。面向创业学生开放所有教学、科研、推广实验室、试验示范站(基地)资源;分别与山东省烟台市、陕西省中小企业局、陕西省创业促进会、杨凌示范区共建创业孵化基地。三是做好重点帮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专门的机构为学生创业企业进行“一对一”指导,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技术培训,协助做好专利申请、技术鉴定、成果交易、风险融资等服务工作。构建“种子资金+孵化资金+创业资金+风险投资”的扶持模式,助推优质创业项目孵化成长。

    结语

    未来农业的发展,对新型农业人才培养必将提出新的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为国家提供农业人才与先进农业科技的使命,因此,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培养将是今后农业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各个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扬长补短,科学安排,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安光.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问题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13)[2017-03-29].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105/xxgk_120174.html.
    [3] 闫立钦. 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4] 尹翔, 郗芙蓉.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中国高校科技, 2015(3).
    [5] 陈利根. 地方农林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农业教育, 2016(3): 13-17.
    [6] 冯晓. 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农业教育, 2015(5): 1-7.
    [7] 李伟, 李辉, 胡燕, 李海燕, 王恬.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加强高等农林院校实验教学的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6(1): 144-147.
    [8] 王楠, 吕杰, 段玉玺, 高西宁.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农林院校教学建设评价示范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 中国农业教育, 2016(6): 15-19.
    [9] 高健, 宋欣.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建设探究[J]. 教育与职业, 2015(24): 39-41. DOI:10.3969/j.issn.1004-3985.2015.24.012
    [10] 冯伟, 马金虎.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 1196-1199.
    [11] 海新权. 新常态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发展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6, 7(5): 15-18.
    [12] 隋向军. 推进教学实验改革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230-231.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三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EB/OL]. (2017-03-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703/t20170316_299808.html.
    [14] 陈晓琳, 江珩, 李寅甲. 与行业紧密结合,多模式培养农科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J]. 高等农业教育, 2011(5): 13-16.
    [15] 尚太玲, 胡继连, 张伟. 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农业教育, 2016(2): 93-96.
    [16] 陈情悦, 刘萍, 瞿熠. 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管理制度建设的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6(6): 55-59.
    [17] 程瑶, 宗小兰, 傅新红. 方案重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起点——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2): 157-159.
    [18] 洪树琼, 吴伯志, 胡先奇. 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云南农业大学"三融合" 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构建及实践[J]. 中国农业教育, 2017(1): 20-24.
    [19] 杨传平. 农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农业教育, 2016(3): 7-12.
    [20] 胡铁, 李荣香. 基于"校企合作"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21): 69-70.
    [21] 蒋德勤.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5(6): 1-4.
    [22] 周精. 职业培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长沙理工大学, 201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36-1015394697.htm
    [23] 易勇. 地方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分析[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 201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10-1016278116.htm
    [24] 张占国.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142-144.
    [25] 刘晓阳. 河北省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开发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1920-1012331823.htm
    [26] 董金和.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19-2005084419.htm
    [27] 宋华明, 朱立芳. 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J]. 中国农业教育, 2015(3): 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