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教育  2017Issue (3): 43-46,57   PDF    
文章信息
  • PDF
  • Abstract
  • Figures
  • References
  • 作者相关文章
    李震华
    叶斌
    张国庆
    农民培训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基于浙江农民大学的数据
    李震华, 叶斌, 张国庆     
    浙江农林大学,杭州 临安 311300
    收稿日期:2017-05-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3YJC79009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6YJA63007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6G020023);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科研训练项目(103-2013200034)
    摘要:农民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是农民培训的重要却又薄弱的环节。文章基于"浙江农民大学"农民培训实践教学的实地调查,分析了新时期农民特点及其主要培训需求,探讨了当前农民培训实践教学工作存在的师资欠缺、内容针对性不强、方式单一等问题,总结了观摩考察、互动研讨型、田间课堂、网络应用、导师帮扶五种提升农民培训效果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需求表达、供给创新、资源整合、监督保障等实践教学实现机制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培训    实践教学模式    
    Prob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Farmers Training:Based on the Data from Zhejiang Farmers University
    LI Zhen-hua, YE Bin, ZHANG Guo-qing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China
    Abstract: Farmer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solving the trinity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and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but weak link in the farmer training.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farmer training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Zhejiang Farmers Un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training needs of the new farmers, and discussed the current problems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such as teachers lacking, confused contents, mono-way teaching and so on. The paper also summed up five kinds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s such as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interactive discussion, field classroom, network application and tutor help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e training,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demand expression, supply innov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ecurity supervision in practice teaching.

    随着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地位日益加强,其决定性因素和作用越加明显。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和破解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发展瓶颈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农民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培训,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教学方式,填鸭式,缺乏实践教学的培训模式已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实际效果也不甚明显。因此,创新和构建行之有效的农民培训实践教学模式,既是现阶段农民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建设发展,满足农民创新创业需求的必然选择。

    农民培训研究工作,主要是国内学者在做。杨波等借鉴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质量保障的成功模式与经验,从完善立法、注重教学环节设计、优化教育培训主体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竞争机制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等方面对我国农民培训提出建议[1]。杨锦秀等运用公共产品理论,结合对成都市的调研分析,从政府和农民两个层面探究培训均衡机制的选择[2]。高杰等以新津县为例,总结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成效和经验,针对培训对象瞄准偏差、内容针对性不强、资源匹配错位等问题,提出了提升培训效果的相关建议[3]。姜长云等从宏观层面阐述了农民培训需求,并提出了完善培训模式的对策,分析了我国农民培训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4]。王彩芳等就农村劳动力培训供给无效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比较了不同公共就业培训模式的效率,并提出如何创新公共就业培训的运行机制[5]。总之,以往研究从农民培训模式选择、主体权责、资源配置以及政府监管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然而,以往研究很少是专门针对农民培训实践教学模式和内容开展的,且较少针对受训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因而在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现阶段农民特征及其培训需求

    从受训对象看,农民是一个构成复杂的受教育群体,表现在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差异大、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同时个体成长经历、所从事的岗位或行业各不相同等。调查显示,浙江农民大学办学三年来,累计培训11500人次中高层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这些受训人员的受教育年限平均为8.7年,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占62.4%。年龄在30~45岁之间占57.3%。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及市场营销等,这类人约占61%;其余主要从事休闲旅游业、家政服务和乡村建设等。类型主要包括生产型、经营型、管理型、服务型和技能型五大类,其中比例最高者为生产型和经营型,约占62%。

    从农民培训需求看,一方面是要学习和更新知识,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涉农产业链相关信息及技术等,另一方面是要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更新观念,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由于大部分农民来自农业农村一线,创新意识不强,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一般比较注重直觉印象、注重切身体验,所以实践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和欢迎。按照农业部对农民培训模式要求,应加强理论与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实践能力,而传统培训缺少互动式的双向沟通,效果不明显。因此,开展新时期农民培训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农民培训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课题组于2016年7—8月调研了浙江省衢州、丽水、台州等地区的农民学院,并和当地参训学员进行了座谈交流。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民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对政府、高校所作的努力给予高度肯定,部分学员还利用培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创业,并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但结合浙江农民大学近三年的统计数据和本次调研,发现目前培训中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农民培训实施机构对实践教学认识普遍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或流于形式,或被动应付。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活动,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安全责任等一系列因素和问题。实施机构为了节约培训成本、规避安全风险,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而实践教学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缺乏经费、制度等保障,以致校外实践基地数量少、质量低、规模小,基地建设不够完善,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统计显示,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在15%左右,一般一周5天的培训,安排半天参观交流的较多。只有少数培训班能安排一天甚至更多时间组织实践教学,且形式多样。这类培训班的效果往往更好,学员满意度更高。

    (二)师资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目前承担农民培训的部分师资,虽然理论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能力略显不足。特别是刚毕业不久的硕士和博士,对农村实际工作了解不够,缺乏基层工作实践和经验。他们虽然对目前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切身体验。另外,大多数师资是高校老师,其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上,对农民培训工作投入的精力不多,因而培训效果不明显,农民多元化需求得不到有效解决。如浙江农民大学对2016年农民培训师资授课效果的调查显示,近1/3的老师讲授的内容对农民不实用,或授课方式很难接受。参训农民90%来自农村基层、农业生产一线,他们期望培训教师既能深入浅出、饶有兴趣地讲解基础知识,也能传授浅显易懂、学以致用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三)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参训农民总体上年龄、背景、知识结构和层次等参差不齐,加上农民自身学习环境和条件限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训内容安排上的困难。学员大多对纯理论知识兴趣不大,更希望学习一些操作性强、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的实用技术和管理技能,追求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6]。调查发现,6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培训时理论性、专业基础性知识讲授偏多,但关于专业技术的实践性、体验性的活动偏少。另外,超过40%的受访者认为老师所列举的案例不太适用。这主要是从事农民培训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培训过程中不能紧密联系农业农村实际,不能满足农民成长发展需要,不能结合农民创新创业实践,以致学员听课后的感受往往是“虽受益匪浅,但不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践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受农民的文化基础和农业季节性等影响,受训农民与高校本科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调研发现,参训农民往往带着其在实际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来的,希望通过培训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然而目前开展的农民培训80%以上的学时安排在课堂,形式枯燥、活力缺乏,偶有互动讨论也只是停留肤浅的层面。而课时较少的实践教学,其方式和方法单一,一般是参观考察,走马观花,无法使学员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显然,这不符合农民的学习特点,也背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效果十分有限,影响了参训农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农民培训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与全日制学历教育教学模式不同,农民培训应充分考虑受训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根据培训目标和任务以及学员实际需求,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坚持教学活动方式的创新和灵活多样,构建多元化、科学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农民培训质量和效果。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浙江农民大学受训农民的实际需求调查,比较受欢迎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摩考察型

    观摩考察型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由专业教师带队进行现场辅导,通过观摩学习农业科技示范园、高校科研示范基地以及农业生产教学实践基地等,使学员了解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该模式突出情景教育功能,能有效激发学员自主学习和创业致富的热情,实现“教化”与“内化”、“知”与“行”相统一,真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将理论讲解实用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使理论知识更加容易被学员理解和接受。例如,浙江省农科院创建了“1+9+N”培训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其中的“1”即为浙江农民大学省农科院校区;“9”是建立9个综合性培训实训示范基地;“N”是以浙江省农业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农科院为技术依托,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省农科院26个科技示范基地——这些基地都作为专业实训场地。

    (二)互动研讨型

    该模式通过对典型案例与典型问题的剖析交流,使学员受到启发。该模式注重教师和学员、学员和学员间的交流,重在挖掘、培养学员的职业技能和创新思维。这是一种在彼此平等、坦诚、倾听、接纳的基础上,通过教与学双方的交流、沟通、协商探讨,以及理性说服甚至辩论,激发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实践模式。如浙江嘉善尚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初期,总经理孙军带着如何确定公司经营模式等问题进入课堂,与师生一起探讨,结果深受启发。自2009年以来该公司已投入三千多万元,发展精品农业,先后建立了嘉兴善绿汇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嘉兴银加善农产品展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嘉善长秀芦笋专业合作社,在杭州新农都市场设立名特优农产品嘉善馆,并把浙江省农科院的新品种、新工艺、新装备引入到嘉善扎根孵化,走出了一条高技术含量的精品之路。

    (三)田间课堂型

    该模式主要采取现场示范、田间指导、边教边学等方式开展农林业技术推广普及服务,因地制宜开展作物栽培、品种改良以及畜牧、水产养殖等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看得见,学得好,用得上,真正实现了农民与技术零距离,与现场零距离。该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做到了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做学融合,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存在问题,增强学员感性认识、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深受学员喜欢。如浙江台州农民学院在临海古城街道开办的农民田间课堂,先后培训各类人员近600人,成效明显,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目前该模式已在本地22个行政村全面推广。

    (四)网络应用型

    基于网络应用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农民培训实践模式创新提供了新契机。该技术能更及时灵活地针对农民的需求提供各类培训服务,节省了培训经费和时间。该模式覆盖面广,形式灵活,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获取农业信息资源,同时也激发了农民的学习热情。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组织农业专家团队以“空中课堂”形式开展网络辅导和在线交流,为农民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这也为培训的连续性和实现跟踪培养服务提供了可能。如浙江农民大学经贸学院校区实施的全省期邮掌柜精英培训班,“邮掌柜”是浙江邮政为有效服务农村电商打造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它以“互联网+”的方式,将传统农村小商超升级改造成统一品牌的“村邮乐购”店,实现连锁经营。通过这个平台及对“邮掌柜”(店主)的培育,逐步实现当地农民购物、销售、生活、金融和创业“五不出村”的目标,助力精准扶贫及供给侧改革。

    (五)导师帮扶型

    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具备较好技术和管理基础的学员,培训单位可以组织专家服务团队,联合当地科技特派员和挂职干部等,定期给予农民政策指导、技术帮助、咨询策划、项目顾问等服务指导。通过这种“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全程服务指导模式,帮助学员解决创业兴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带动农民走新型农业发展之路。同时积极引导当地熟悉“三农”、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优秀农技推广人员担任技术指导员,进行技术援助。鼓励农村能人、经营大户、民营企业主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带动周边农户创业致富。如丽水地区开展云和师傅素质提升工程、“十百千”帮培工程,充分利用“名师带高徒”和“传帮带”等培育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能力、懂技术、会经营、善创业、肯帮带”的“云和师傅”。

    四、农民培训实践教学实现机制
    (一)需求表达机制

    首先,农民培训实施主体要认识到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创业农民对实践教学的需求是有区别的,在此基础上提供合适的内容和模式,实施供给侧改革以满足差异化需求。其次,政府要能够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网络,特别是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能动性,拓宽农民表达和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同时也为培训实施主体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便利。再次,农民自身要有学习的意愿和需求表达意识,通过座谈、问卷、邮件等多种形式表达相关信息,主动配合并积极参与培训内容的制定、效果的评估以及信息的反馈等。最后,通过农民、政府、培训主体三方的协同,完善需求信息传递和表达机制,以有利于培训内容、模式的调整和完善,实现培训供需的有效对接。

    (二)供给创新机制

    实践教学培训模式的选择,要紧紧把握“弱理论、强实践”的原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形成“分层次、有重点”的格局;要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效益、农业竞争力和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目标[7],实施供给侧改革。供给创新主要体现在培训模式、内容及实现路径等方面。特别是模式的创新,要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锻炼农民,精细培育、精准培育,着力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将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与农民培训相结合,形成高校和农业生产一线的良性互动。积极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条件,拓展远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要不断完善“菜单式”培训体系,构建高效“田间课堂”,并将培训内容与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紧密结合,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

    (三)资源整合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者”的角色,建立和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农民培训投资体制,确保农民培训顺利开展。调动农业科研、推广、培训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科教兴农的合力,增强农科教结合的凝聚力。高校要整合教学、科研和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广泛、深入开展农民培训服务,建立与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创新发展思路,紧密合作,互通有无、互动双赢、共同发展,开创农民培训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8]。积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组建具有基层实践经验、熟悉农村工作特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农民培训师资库。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结合教学科研下基层开展专题调研、指导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双百双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实践指导能力。同时,农民大学要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优秀科技特派员赴基层服务,支持青年教师赴基层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基层实践能力,并通过设立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基地、产学研基地、联合研究平台等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条件和平台。

    (四)监督保障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为农民培训提供制度保障。建立产学研结合以及农科教大联合、大协作的运行机制和协调机制,对现有政策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次,政府要完善监督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提高责任意识,促进相关主体对国家培训政策的理解,强化各主体责任意识,发挥互相监督和民众监督作用,激励其合理配置培训资源。最后,建立农民培训质量监控、评价和反馈机制,了解受训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结语

    农民培训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农民培训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是农民培训教学改革的一次突破。加强农民培训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服务,是切实提高农民培训工作质量和实效的关键环节,必须从创新思路、强化机制、完善内容和拓展方式上下功夫,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断探索和深化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模式,为加快造就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化农民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波, 贺志亮. 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质量保障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 农村经济, 2014(10): 125-129. DOI:10.3969/j.issn.1007-7103.2014.10.051
    [2] 杨锦秀, 吴春注, 朱玉蓉. 公共资助农民培训供需及均衡机制选择——基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调研[J]. 农业经济问题, 2013(1): 72-76.
    [3] 高杰, 王蔷. 精准瞄准分类培训按需供给——四川省新津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 农村经济, 2015(2): 109-113.
    [4] 姜长云. 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05(35): 23-27.
    [5] 王彩芳. 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政府失灵与矫正[J]. 浙江学刊, 2012(2): 211-214.
    [6] 姜家献, 李鲁涛, 王忠坤. 山东农民创业培训的实践初探[J]. 农民科技培训, 2013(2): 21-23.
    [7] 赵帮宏, 张亮, 张润清.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 高等农业教育, 2013(4): 107-112.
    [8] 汪士华, 李震华. 新背景下农林高校农民培训教育工作思考[J]. 中国农业教育, 2009(4):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