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2.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崇州 611230
收稿日期:2017-03-19
基金项目: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三五”科研课题(2016-135-Y-241);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一般项目(16ZB0417)
作者简介:李辉, 女,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信息技术分院讲师;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Internet+" Perspective:Paths and Practice
1. Chengd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Chengdu 611130, China;
2. Sichuan Water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Congzhou 61123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trategic plan of "The Internet+", the traditional agri-enterprises and businesses need reform and development:hence the challenges for the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e in Chengd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reform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et+":optimize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nd content, promote specialty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enhance " The Internet + Education" Quality Teach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reform the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 upgrade the in-formation skills of faculty and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and business-starting abilities of "The Internet+Teaching-Researching-Producing".
Key Words: "The Internet+"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互联网+”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该项行动计划,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了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2]。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计划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推进,使得传统农业产业亟需变革与发展,相应地,培养农业人才的农业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核心内容是将互联网技术融合到其它行业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激发新的能量,产生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升级,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融合,并以信息化技术重塑教育形态,全面升级传统教育为智慧教育。这并不是颠覆教育,也不是颠覆传统的学校机制,而是一种改革与创新[3]。因此,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农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并能很好地解决当前农业职业教育现存的一些问题。本研究旨在运用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建立一种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思路和方案,诸如“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教学师资、创新创业的改革方案,推进农业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创造条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互联网+”视域下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模式不适应农业产业转型的需求。具体表现为涉农专业定位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难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涉农企业组织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较为单一,教学过程僵化、方式机械;课程标准陈旧,没有及时适应岗位变化和相应的核心能力要求的变化而进行重新整合和更新。
二是现有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发展的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面对成长于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中的“95后”学生群体,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是现有的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难以支撑“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的需求。“互联网+”背景下对教学设备及教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不少院校都建设了各类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但其建设模式常常固守过去的“单体式”和“供给思维模式”,平台互通共享性问题突出,资源库实用性不强[4]。
四是教学师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现有的教学师资以班级学科授课制为主要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自主学习、数字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势在必行。
(一)优化专业结构,更新课程体系
“互联网+”新形势下,需要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方式,都无法满足信息社会现代农业转型的需求。结合农业发展从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发展,以及农业发展模式“四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流通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 的需求,农类高职院校应以优化专业结构为依托,以更新课程体系为抓手,切实将培养现代农业新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5-6]。
一是明确专业生态位定位。如果将整个高职教育比作一个生态系统,专业则相当于一个生态元,专业生态位则为专业个体 (包括师资、生源、课程、实验条件等)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功能以及与其他专业的相对关系[7]。在现代信息社会环境下,农类高职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发展空间。为适应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和农业企业组织模式改革的需要,农类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打破传统农类专业定位,改变“专业定位低、专业范围宽、专业目标窄”的现状,以新型农业高素质与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做到“高”、“精”、“准”的专业定位。
为契合现代农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生态定位,优化整合专业设置,将原来的农学系定位为现代农业系,在种子生产与经营、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等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等新专业。在培养学生农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新增了学生能够承担本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等工作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具备解决本地区农业种植、生产、加工、检测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是促进专业融合与发展。“互联网+”对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也催生了对复合型农业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类高职院校打破专业的明确分界线,优化专业设置,将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相结合,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链条;探索“农业+”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推进专业融合与发展。
在专业融合发展策略上,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坚持走“农技融合”、“农旅双链”、“城乡共建”的发展路径。从跨界、跨领域、跨产业的角度来布局和架构专业,打破农牧类、信息类、机电类、经管类、土建类专业的明确分界线,将农牧专业与信息技术类专业、机电类专业、经管和旅游专业、城乡建设类专业相融合,打造“立足一产,接二连三”的全景专业链,形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共同体,切实提高现代农业全面发展。
三是更新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农类高职院校需要结合现代农业定位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将适应现代农业转型的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纳入新的课程体系中,更新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切实将新型农业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二)优化教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
一是农类高职院校应在结合农业专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成多维资源按需化、运维操作便捷化、过程监管全程化、决策支持数字化的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将大数据分析作为平台和资源的后期修改、完善的依据,为学生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学习创造条件。
近年来,为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建成了现代化、共享型的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各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农业技能人才培养、职前培训、职后提升提供了自主学习平台,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打下了基础。数字化学习中心以建立共享型资源为目的,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管理、应用与评价、维护于一体,整合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平台,引入云计算机技术搭建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互通互达;基于自媒体技术,引入教学空间的理念,建立各专业教学资源库,结合学习者学习风格和学习特点,提供个性化资源推送服务功能,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真正实现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
二是在“互联网+”时代,行业的融合与再造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建构基于个性化菜单制的教育将突破传统的学校与教育系统的限制,而着眼于全球互联网世界,融涉农院校、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社会团体于一体,整合全省乃至全国农业教育专业、师资、科研、实训、就业等资源,成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建构社会化、终身化的大教育资源与环境,可以推动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在四川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牵头成立了四川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涵盖了省内多家职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着眼于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突出专业特点,增强总体实力。通过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协会及科研机构合作,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品牌,提升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为四川省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三)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室和实验室变成了互动式学习中心,图书馆和学生宿舍成为了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空间。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和课堂教学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这种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形成了全新的“互联网+”O2O新型教育教学新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足。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用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主题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协作的教学模式、基于案例的主题教学模式等,或将几种有联系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整合、重构,互相补充和完善,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最大优势[8]。同时,视听媒体演示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训练教学法、线上线下讨论法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将教学的中心从教师的“教法”向学生的“学法”转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差异性,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范在式、终身化学习方式的培养。
(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互联网+”时代,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新型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打破了现有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素质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开发与引进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并举,物质与精神相并重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和综合能力。
一是引进。选择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信息化建设、应用能力水平的双师型人才作为教师。
二是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改变高职教师的传统化教学观念,将信息化教育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师在资源开发、整合、应用方面的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和综合能力。鼓励与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比如:定期选派教师参加信息化知识与技能培训,或到信息化企业参观考察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信息化比赛、参与信息化教学平台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落实信息化教学与管理;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项目开发、应用、成果转化,提升信息化水平和综合能力。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微课比赛。2015~2016年,分别获得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微课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若干。
三是考核。针对教师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能力考核制度,通过检查、反馈、引导、激励,达到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五)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是打造农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农类高职院校要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互联网+”智慧农业为发展目标,发挥“农科融合”、“农教融合”、“科教融合”、“农科教文融合”优势,通过以农业创业孵化园、农业创客空间、农艺工作室、农村精准扶贫、农业科研项目、农业文化发展等为载体,将农业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文化发展相结合,打造创新实践载体,搭建创业平台,促进农业成果孵化与转换,建设农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
为响应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推动“双创”教育工作,先后成立了创客学院、农创空间、智慧农业创客班、农业创客俱乐部,打造了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创业街和创客空间,并出台了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学院成功举办成都市农业创新创业联盟年会暨“互联网+农业双创”高峰论坛、四川省首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先后荣获成都市科技局“双创”载体、成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先进单位、成都市定点创业与就业培训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是构建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分级、分层构建创新创业实验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辅导培训、就业创业指导站四大平台,构建农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推进农业高素质人才培养。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立创客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创业教育办公室等创业教育机构,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基金使用办法,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实施创业实践项目等多种活动,组织、吸引、整合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结语
“互联网+”是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新命题,已成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助推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紧密围绕“互联网+”发展目标,结合农业特色和农类院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路径,为深化农业职业教育改革打下了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学院将进一步“主动适应”互联网的渗透和融合,切实做好规划战略布局、优化内外治理模式、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工作,使“互联网+”职业教育有机、深度地融合,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