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刘国平, 范娜, 孙定炜, 吴群, 曾林海, 李善干, 羊秋榕, 陈元莨, 史岸军, 梁国栋
- LIU Guo-ping, FAN Na, SUN Ding-wei, WU Qun, ZENG Lin-hai, LI Shan-gan, YANG Qiu-rong, CHEN Yuan-liang, SHI An-jun, LIANG Guo-dong
- 海南省3市县吸血蠓种类分布及新种和中国新纪录(双翅目:蠓科)
-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new species of hematophagous midges in three cities and counties in Hainan and a new record in China (Diptera: Ceratopogonidae)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4): 438-441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9, 30(4): 438-441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4.019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9-02-21
- 网络出版时间: 2019-6-20 19:57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06;
3 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海南 海口 570203;
4 儋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海南 儋州 571700;
5 澄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海南 澄迈 571900;
6 文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海南 文昌 571321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ational Institute for Viral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Hain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4 Danzho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5 Chengma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6 Wench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海南岛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占地面积3.53万km2,位于108°10′~111°03′E,18°10′~20°01′N,是我国主要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区,热带气候,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丰富。海南岛的动物地理区划属于东洋界华南区海南岛亚区。海南岛的蠓类较系统的研究报道见于刘金华等[1]1996记载有14属111种,其中吸血蠓有3属71种。2005年增至15属144种[2]。近年来,王崇财等[3-6]报道了海南岛的蠓类21属192种,其中吸血蠓有2属94种。笔者于2017年对海南省文昌、儋州市和澄迈县的吸血蠓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集生境、场所的选择于2017年8月在海南省文昌、儋州市和澄迈县选择猪舍、鸡舍、牛舍和羊舍作为采集点。
1.2 采集方法采用LTS-M02型“功夫小帅”紫外光诱虫灯(武汉吉星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诱集吸血蠓。将诱虫灯悬挂于圈舍内,灯距地面高度1.5 m,每次在每种场所挂灯2~3盏,日落时挂灯,次晨收回,每个采集点诱集2次。将采集的吸血蠓浸泡于70%乙醇溶液并记录。在生物显微镜下进行初步分类,采用树胶酚封片法对初步分类鉴定的种类制作玻片标本,参照文献[1-2, 7]进行分类鉴定。
2 结果 2.1 吸血蠓分布在文昌、儋州、澄迈3个市(县)采获吸血蠓近2万只,经分类鉴定有2属23种,其中库蠓属22种,蠛蠓属1种;发现1新种,儋州库蠓(Culicoides danzhouensis Liu et Liang,sp.nov.);中国新纪录1种,汸克库蠓(C. pangkorensis Wirth et Hubert,1989);海南省首次记录1种,柯卡库蠓(C. calcaratus Wirth et Hubert,1989)。文昌市分布17种,儋州市18种,澄迈县19种;各市(县)蠓种名录及分布见表 1。
2.2 新种描述儋州库蠓〔Culicoides danzhouensis Liu et Liang,sp. nov.(图 1)〕。
鉴别特征:翅长1.05 mm,翅面有14个淡斑,触须比(PR)4.15,2个受精囊,等大;雄虫第9腹板膜有微毛,第9背板后缘有1对丘状突,阳茎中叶端部呈长柱形,阳基侧突基部分离,近中部外侧有1个角突。
雌虫
翅长1.05(0.98~1.08,n=8)mm,宽0. 48 mm,前缘比(CR,前缘脉与翅长度之比)0.64(0.63~0.65,n=8)。
头部:两复眼连接,小眼面间无柔毛。触角各鞭节的相对长度为18 : 14 : 16 : 16 : 16 : 16 : 16 : 17 : 24 : 25 : 26 : 29 : 40,触角比(AR,触角鞭节端部5节与基部8节长度比)1.12(1.05~1.16,n=8),触角第3、11~15节上有嗅觉器。触须第1~5节的相对长度为8 : 22 : 36 : 15 : 15,第3节细长,无感觉器窝,触须比(PR,第3节长度与宽度比)4.15(3.88~4.57,n=8)。唇基片鬃每侧2根,头高245 μm,喙长210 μm,喙头比(P/H)0.84(0.81~0.88,n=6);大颚齿14(13~15,n=8)枚,小颚齿18枚。
胸部:翅浅暗色,除翅基淡斑外有14个淡斑,翅基淡斑延伸至臀室基部呈翅面最大的淡斑,径中淡斑覆盖径1室基部2/3和径中横脉,并与中2基部的淡斑相连接,径端淡斑位于径2室外侧,径2室端部2/3淡色,径5室中部有1个略弯曲的淡斑;中1室近基部和端部各有1个淡斑;中2室有4个淡斑;中1脉、中2脉端部各有1个小淡斑;中4室有1个淡斑;臀室近中部前缘有1个近三角形淡斑,近端部有1个小椭圆形淡斑。翅面大毛见于翅端部1/3,基室无大毛。后足胫节端部长鬃6根,第2根最长,梳齿约19枚,各足TR和F~T值见表 2。
腹部:有发达的受精囊2个,椭圆形,等大,均为63.00 μm×35.00 μm。
雄虫
翅长0.95 mm,宽0.40 mm,CR 0.63。
头部:两复眼的小眼面间无柔毛。触角各鞭节的相对长度为37 : 17 : 17 : 17 : 17 : 17 : 16 : 16 : 15 : 14 : 38 : 39 : 49,触角第3、13~15节上有嗅,触须第1~5节的相对长度为7 : 15 : 27 : 11 : 11,触须第3节无感觉器窝,PR 4.15。唇基片鬃每侧2根。
胸部:翅面淡斑的数量、形态、分布和翅面大毛分布与雌虫相同。后足胫节端部长鬃5根,第2根最长,梳齿约17枚,各足TR和F~T值见表 3。
腹部:尾器第9腹板后缘中部凹陷宽,弧形,膜有微毛。第9背板后缘中部呈“V”形凹陷,有1对小丘状突起,侧突小。抱器基节粗壮,背踝呈指状突,腹踝缺如;端节基部粗大,端部变细,略弯曲。阳茎中叶背甲形,端部呈长柱形,阳茎拱高约为阳茎中叶总长的1/3。阳基侧突分离,基部呈弓形分开,近中部外侧有一角突,端部变细,略弯曲呈浅钩状,末端有细分枝毛。
模式标本:正膜♀,副模7♀、2♂,采自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2017-08-18。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北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中国新纪录种汸克库蠓Culicoides pangkorensis Wirth et Hubert,1989(图 2)
Culicoides pangkorensis Wirth et Hubert,1989:326[7]
鉴别特征:翅长1.13 mm;翅除翅基淡斑外有10个大型淡斑;两复眼分离,触角第3~15节上有嗅觉器,AR 1.20;触须第3节有1个大、圆而浅的感觉器窝;受精囊2个,略不等大。
雌虫
翅长1.13(1.05~1.20,n=8)mm,宽0.53 mm,CR 0.60(0.60~0.62,n=8)。
头部:两复眼窄分离,其宽小于1个小眼面的直径。触角各鞭节的相对长度为19 : 12 : 12 : 13 : 13 : 13 : 12 : 13 : 20 : 22 : 24 : 25 : 37,AR 1.20(1.15~1.24,n=8),触角第3~15节上有嗅觉器。触须第1~5节的相对长度为12 : 24 : 29 : 11 : 12,第3节近端部1/3处粗大,有1个大、圆而浅的感觉器窝,PR 2.12(2.00~2.38,n=8)。唇基片鬃每侧3根,头高245 μm,喙长175 μm,P/H 0.74(0.66~0.78,n=8);大颚齿14(12~15,n=8)枚,小颚齿15枚。
胸部:翅浅暗色,除翅基淡斑外有10个大型淡斑,翅基淡斑与中2室基部的淡斑连接,并向臀室基部延伸呈翅面最大的淡斑,径中淡斑覆盖径1室基部1/2和径中横脉,并与中2基部的淡斑相连接,径端淡斑位于径2室外侧,径2室端部2/3淡色,径5室端部有1个淡斑;中1室近基部和端部各有1个淡斑;中2室有3个淡斑;中4室有1个淡斑;臀室近端部有1个淡斑。翅面大毛遍布,基室无大毛。后足胫节端部长鬃5根,第1根最长,梳齿约18枚,各足TR和F~T值见表 4。
腹部:有发达的受精囊2个,椭圆形,略不等大,分别为110.00 μm×90.00 μm,100.00 μm ×80.00 μm,有一退化的小杆状囊。
雄虫未采获。
观察标本:8♀,采自海南省文昌市锦山镇,2017-08-21。标本保存在北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讨论本次调查在海南省文昌、儋州和澄迈3个市(县)采获吸血蠓2属23种,其中包括1新种,1中国新纪录和1海南省首次记录,占海南省吸血蠓已知3属96种的23.96%。海南省吸血蠓的种类分布研究近10余年来有明显进展,据文献[1-6]和本次调查结果的整理,该省的吸血蠓现知有3属99种,是1996年文献记载3属71种的1.29倍[1]。儋州库蠓的翅与曲斑库蠓(C. recurvus Delfinado,1961)[8]相近似,但后者触须短,PR 2.2;雄虫阳基侧突有窄的愈合,近中部外侧无角突,第9背板后缘中部有一微突,第9腹板膜无微毛与本新种明显不同。儋州库蠓雄虫的尾器与泸水库蠓(C. lushuiensis Liu et Feng,2018)[9]也相近似,但后者翅面淡斑的数量和形态第9腹板膜无微毛,阳茎拱高约为阳茎中叶总长的1/5与本新种明显不同。中国新纪录,汸克库蠓是Wirth和Hubert[7]于1989年发现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本次在海南省文昌市锦山镇采获8♀的形态特征与原描述相同,主要鉴别特征的测量值也相近似。海南省首次记录,柯卡库蠓为Wirth和Hubert[7]报道,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斯里兰卡和澳大利亚;我国首次发现于广东省恩平市[10],本次在文昌、儋州市、澄迈县均采获该种15只,其形态特征及主要鉴别特征的测量值与原描述相同。
[1] |
刘金华, 严格, 刘国平. 海南岛的蠓类[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6: 9-51.
|
[2] |
虞以新, 刘金华, 刘国平, 等. 中国蠓科昆虫.昆虫纲.双翅目[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5: 816-1323.
|
[3] |
王崇财, 蒙中秋, 谭润谦, 等. 海南蠓科昆虫(双翅目:蠓科)本底研究报告:选点和首轮初步调查的结果[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9, 32(1): 16-18. DOI:10.16408/j.1004-9770.2009.01.018 |
[4] |
王崇财, 陈星桓, 谭润谦, 等. 海南蠓科昆虫名录(双翅目:蠓科)[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1, 34(1): 24-27. DOI:10.16408/j.1004-9770.2011.01.001 |
[5] |
王崇财, 陈星桓, 谭润谦, 等. 海南岛发现蠛蠓属4新种[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1, 17(4): 274-276. |
[6] |
王崇财, 陈星桓, 谭润谦, 等. 海南霸王岭发现库蠓属二新种(双翅目:蠓科)[J]. 四川动物, 2012, 31(2): 283-284. DOI:10.3969/j.issn.1000-7083.2012.02.025 |
[7] |
Wirth WW, Hubert AA. The Culicoides of southeast Asia (Diptera:Ceratopogonidae)[M]. Gainesvirille: Memoirs of the American Entomological Institute, 1989: 57-508.
|
[8] |
Delfinado MD. The Philippine biting midges of the genus Culicoides (Diptera:Ceratopogonidae)[J]. Fieldiana Zool, 1961, 33: 627-675. |
[9] |
冯云, 刘国平, 杨卫红, 等. 中国-缅甸边境3县吸血蠓名录及一新种(双翅目:蠓科)[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6): 628-630.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6.019 |
[10] |
吴德, 刘国平, 孙久峰, 等. 广东省吸血蠓一新种及一中国新纪录(双翅目:蠓科)[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3): 287-289.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3.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