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49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实现人地关系协调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1],相关核心研究主题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的提出被认为是现代人地关系一次质的飞跃[3]。从2005年习近平同志首次系统论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关系,到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的演讲中全面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内涵,再到2015年“两山”理念被确立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其内涵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发展而丰富,从根本上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无价的传统认识,打破了简单地将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4],体现了我国发展理念、模式和思路的深刻变革,是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基本遵循,也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南。已有文献主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蕴来阐述“两山”理念的价值与指导意义[5-7],并从“两山”理念的基本特征与战略目标[8-9]、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10-11]及链接机制与实践路径[12-13]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追求人地和谐共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的显著特色,且党的二十大报告2次提到要坚持和落实“两山”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提出更高要求,必将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此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被认为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两山”理念也为科学认识人地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因此,本文从人地关系视角,重点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并就未来研究方向进行适当展望(研究框架如图 1所示),以期为妥善处理人地关系、实现乡村振兴、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提供有益参考。
![]() |
Download:
|
图 1 本研究的逻辑框架 Fig. 1 Logical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
狭义的“绿水青山”是指由适宜的气候、干净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等组成的良好生态环境;狭义的“金山银山”是指丰厚的物质财富或经济收入[14]。而广义的“绿水青山”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包括森林、土地、大气、水、化石能源以及由基本生态要素构成的各类生态系统[15];广义的“金山银山”则是在对“绿水青山”开发利用后形成的,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收入水平等在内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14]。综上,本文认为“绿水青山”指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提供的各类优质自然本底、生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既是利用“绿水青山”生产和提供的生态产品,又是在改善“绿水青山”中增进的民生福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哲学意蕴、地理逻辑和经济思维3个角度来解析“两山”理念。
1.1 哲学意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辩证统一关系,关于“两山”理念的3个发展阶段分别对应辩证唯物主义两点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重点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和统一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规律,是对马克思生态发展观的重要贡献[5]。可以说,“两山”理念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世界观和发展观,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6]。此外,作为发展论和实践论,“两山”理念又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本体论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论等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核心[17],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创新发展,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新境界[18]。总之,“两山”理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升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科学观相结合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以及新时代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法宝。
1.2 地理逻辑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由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构成的人类子系统与由资源和环境等构成的自然子系统共同组成的开放复杂巨系统[19-21]。人地关系是谋求人类福祉必须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且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2]。我国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理念,先后经历了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科学发展观和绿色发展等发展阶段[23]。环境决定论、适应论和环境感知论等是人地关系的主要发展脉络[20],而“两山”理念首次将“人”“地”系统比作是有机共生体,为人地关系的创新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3]。作为一种新的生态文明观,“两山”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逻辑关系的深邃思考,表达了新时代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6],成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解决人地发展矛盾的依据[24]。总之,“两山”理念丰富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内容,成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对协调新时代的人地关系矛盾,强化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1.3 经济思维自然生态具有经济价值,保护自然就是形成自然资本并促进自然价值增值的过程[25]。2019年中国大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到35.79万亿元[26],2020年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22万亿元[27],反映了“绿水青山”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而这种自然资源价值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新古典经济学中稀缺产品“效用价值论”的拓展与创新[28]。可以说,“两山”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生态产品无价或低价的认识,明确了“绿水青山”既是可观的生态财富和自然财富,又是巨大的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29]。同时,“两山”理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创新,为解决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30]。“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就是将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可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因此,践行“两山”理念,就是要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经济资产或资本,同时又不降低当地生态环境功能,进而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与增值,推动我国生态保护的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转型与绿色发展。
2 理论贡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生态文明和倡导绿色发展的关键阶段。“两山”理念重点回答了发展什么、保护什么、如何发展和如何保护等深层次问题[9],阐明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应注重绿色高效,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全过程,包含系统整体的社会发展理念、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理念、权利平等的生态正义理念和自我约束的人类幸福理念[31]。可以说,“两山”理念创造性地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统一,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经济思想[32],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正确处理经济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理性考量,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2.1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我国长期面临着农业基础差、农村底子薄、农民数量多等发展问题[33],部分原因在于乡村经济活力不足,乡村治理未成体系,使得人地矛盾日益凸显。尽管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战略,但部分矛盾和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34]。此外,尽管我国已全面解决了脱贫问题,但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仍然是落后山区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两山”理念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新的发展观,倡导了新的文化消费观念,塑造了新的认知理念[35]。一方面,良好的“绿水青山”就是无价的“金山银山”,要求乡村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地方政府考核不唯GDP论政绩,并强调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模式。首先,发展生态旅游被认为是生态资源富裕地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36];其次,我国丘陵山区应强化生态环境多元保护机制,积极引导丘陵山区农民参与“两山”转化实践并从中获取发展红利[31];最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应注重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差异化考核体系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深化试点试验并总结推广成功地区的发展经验[37]。另一方面,在“两山”理念指导下的乡村振兴,既可以以乡村自然资源的文化基因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还可以凸显出乡间情感、乡土风貌和乡村生活,实现乡风文明,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行动指南。
2.2 落实绿色发展要求,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指引美丽中国是美丽的生态、经济、文化和家园等系列范畴的统称[38]。在国内资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和大力发展绿色技术等,成为了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治本之策。同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对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美好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应时而生,力求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而“两山”理念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问题的系统性思考,成为引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指南[39],构成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和地域经济综合体的指导思想,如要求各地保护好地域特色,在守护好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地域环境和建筑风格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区域自然和历史文化及景观资源,以打造好本地特色优势。同时,“两山”理念还贯穿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全过程,遵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通过深化区域合作,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共同绘就美丽中国建设画卷。最后,践行好“两山”理念要求落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实现人地和谐的支撑点、增长点和发力点,最终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40]。可以说,在“两山”理念指导下,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理念得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得到持续保护、整体生态优势得以充分释放,并使全社会聚焦于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方向指引。
2.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开放包容、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和清洁美丽的世界,蕴含对政治、经济、生态等发展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场合关于“两山”理念的论述,正是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理念在全球语境下的国际表达[41],是解决全球生态治理、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思路。“两山”理念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与支撑点,为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矛盾提供了创造性的新方案,这种以“金山银山”建“绿水青山”的发展方式更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42]。同时,“两山”理念在促进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也可为世界各国推进绿色发展提供理念引领与行动示范[43],既拓展并完善了全球生态治理的理论体系,又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重要力量[44]。加之当前地区冲突不断、经济发展滞缓、全球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发展,而“两山”理念直面全球生态治理困境,强调人类文明共生共续共享[45],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3 实践应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的缺失是造成资源富集生态功能区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使得欠发达地区难以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现实矛盾[46]。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在于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并实现两者之间的循环发展,进而实现生态产品的货币化,这个过程也就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在转化过程中,不能仅仅看到经济效益,也要注意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健康福祉、幸福体验等效用[47]。然而,关于“两山”转化路径的研究,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基于不同的研究区域或研究主题,已有研究提出了差异化的实践路径。由于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存在差异及国家政策、资金与技术支持条件的不同,不能完全照搬现有实践案例做法或盲目套用理论方案。加之人们对生态产品价值认识的片面性、生态产品供给主体的单一化、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以及补偿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严重阻碍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48]。因此,本文基于“两山”理念价值和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人地关系视角,提出以下几点实践转化路径(图 2)。
![]() |
Download:
|
图 2 “两山”理论实践转化路径 Fig. 2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pathway of "Two Mountains" theory |
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和水平,完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外在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在资源分配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参与主体的治理格局,健全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并完善公平有效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使得“绿水青山”建设成果得以共建共享。首先,政府和社会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力量和主要利益群体。政府要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建立并完善生态资源长效管护机制,不断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共同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其次,由于生态建设资金需求大、周期长,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或难以有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积极发动群众和企业团体,发挥好相关利益主体在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最后,为共建美丽中国,最大化畅通“两山”转化渠道,各地区如省、市和县等可进一步强化分工协作能力,既要畅通同一层级部门之间的横向合作,又要以“林长制”“河长制”等为契机,保障上下级行政部门之间的沟通及时到位,避免政策孤岛问题的出现,确保生态治理的层次性、网络性和复合性,协商解决好跨流域、跨边界等的生态环境问题,共建生态环境治理空间网络体系。
3.2 发掘“地”的价值和实施绿色开发,创新生态产品开发模式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指的是一定时期在选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以此反映出该地区的生态效益[49]。科学规范的GEP核算,有利于明确“地”的价值,反映“绿水青山”建设成效,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必然要求,更是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实施生态补偿等的关键。此外,规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并准确评估“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是“两山”理念成效评价的基础,也是根据“绿水青山”质量,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的前提。一方面,对于生态资源禀赋相对一般的地区,应以生态保护修复为当前工作重点,及时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倒逼经济结构转型[50],通过持续高效的生态治理,逐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并建立起低碳产业发展体系。另一方面,对生态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探索“生态+”发展模式,如积极发展生态立体农业、“生态+”文旅,“生态+”复合产业(康养、碳汇、餐饮、赛事和研学等)等多种具体路径,通过休闲农业观光、森林康养旅游、碳汇交易市场化等方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并通过延长产业链,发展好“绿水青山”属地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积极打造特色精品生态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产品的质量追踪溯源、市场流通监督体系,使生产出来的生态产品为市场所认可,被消费者所接受,进而保障生态产品供需平衡。此外,具有配置资源、筹措资本和强化激励约束等功能的生态金融是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的重要助推器,可进一步在完善法律政策机制,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等的基础上发挥好生态金融在“两山”转化中的重要作用[51],构建好生态产品价值的价格传导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体系。
3.3 保障“人地”平衡与和谐共处,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是指受益方向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方提供的以货币为主要形式的一种补偿。补偿的原因在于地方群众保护并提供了“绿水青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收入,抑或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造成的其他发展机会受限。补偿的目的在于使当地群众从保护“绿水青山”中获取直接经济收益,改善其生活水平,进而实现对“绿水青山”的再保护。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生态补偿标准低或补偿资金难以落实到位,以及农户短期从生态保护中获取的经济收益较低等原因,使得农户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完善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使得人们能够从保护现有的“绿水青山”中获取可观的“金山银山”,激发人们参与生态保护建设的积极性。此外,补偿方式一般可分为中央专项补偿、省域内补助和区域内补偿3种[47],专项补偿主要包括中央对地方实施的诸如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而给予的转移支付;省域内补偿则主要是由省财政向市、县财政的转移支付;区域内补偿主要是指受益方向生态保护区人民的资金补偿。当前生态补偿的关键在于,明确好各区域保护与享用“绿水青山”的权责关系,改进与完善好现行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52]。探索和构建流域上下游之间、生态核心区与外围地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改善生态环境优良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收入与群众福利,从而使更多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长效保护与经济发展之中,以解决好地区间利益纠纷,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
3.4 规范“人地”行为并加强监管,健全法律法规制度规范践行“两山”理念,构建良好的“人地”关系,离不开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的逐步完善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但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管理权责不明确等问题依然突出,资源开发过度、环境保护乏力、生态功能衰退等的形势依然严峻。同时,碳排放权、排污权、林权和水权等产权交易市场割裂较为严重,财税、金融和价格等政策不到位,无法有效地对生态保护形成激励,使得生态产品市场的有效供给难以得到保障[53]。因此,首先需要从法律法规层面对生态资源的产权界定、资源使用、生态补偿和市场交易等方面加强立法,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起生态资源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其次,自政府机构改革以来,摸清家底、明晰产权是自然资源部落实所有者职责的基础性工作。《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方案》等文件的相继实施,强调建立自然资源核算评价制度和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以创新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促进自然资源资产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者是完善生态建设制度与保障机制,建立起以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绿色考核制度,明确政府和农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责与地位,注意落实好企业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推行排污经营许可,从源头上减少对“绿水青山”的破坏。此外,对于偏远山区或民族地区的“两山”实践,需要考虑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如对“神山”“神树”“神水”等的崇拜[54],在认识到其主观唯心主义的同时,要妥善利用这些乡规民约,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最后,在当前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改革和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工作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责任体系和问责机制,优化资源环境政策体系和支撑配套条件,建立起差异化的考核评价制度及企业准入清单制度,在切实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有效做大做强“金山银山”。
4 结论与展望“两山”理念是对我国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深刻阐释,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开创了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视角与新领域。如何利用好生态资源使之“经济化”,以服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是“两山”理念的核心要义,也是内在要求。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本文从哲学意蕴、人地逻辑和经济思维3个角度回答了“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剖析了“两山”理念的时代价值,即引领乡村振兴、指引美丽中国建设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并为当前国家生态建设试点及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方向指引。为畅通“两山”转化渠道,应积极构建多元生态共治体系、创新生态产品开发模式、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在推动“两山”转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地方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等的差异性,因地制宜,选择某种或多种转化路径。
同时,当前有关“两山”理念转化路径主要是基于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试验区或示范地等单个区域建设经验的总结,或者是基于产业生态化或生态产业化方面的理论探索,仍需要继续深入探究“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模式。此外,生态补偿资金和补偿标准依赖于对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但当前生态价值核算标准、核算方法和指标体系尚未统一。因此,如何准确评估“绿水青山”生态价值,构建能充分体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准确合理的评价模型来分析两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制定科学的“两山”转化效率监测评价体系,也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 |
陆大道, 樊杰.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与作用[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 27(3): 290-300, 319. Doi:10.3969/j.issn.1000-3045.2012.03.005 |
[2] |
刘彦随. 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221-1234. Doi:10.13249/j.cnki.sgs.2020.08.001 |
[3] |
郝兆印, 王成新, 白铭月, 等. "两山论": 人地关系理论的中国实践与时代升华[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2, 32(3): 136-144. Doi:10.12062/cpre.20210809 |
[4] |
龚勤林, 陈说. 基于资本循环理论的区域优势转化与生态财富形成研究: 兼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2): 97-118. Doi:10.3969/j.issn.1674-7542.2021.02.006 |
[5] |
刘伟江, 朱云, 叶维丽, 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哲学基础及实践建议[J]. 环境保护, 2018, 46(20): 52-54. Doi:10.14026/j.cnki.0253-9705.2018.20.012 |
[6] |
王景通, 林建华. "金山银山" 与"绿水青山" 关系的逻辑理路[J]. 学习与探索, 2019(6): 28-32. Doi:10.3969/j.issn.1002-462X.2019.06.005 |
[7] |
杨孝青.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蕴[J]. 新视野, 2021(2): 26-31. Doi:10.3969/j.issn.1006-0138.2021.02.004 |
[8] |
侯伟丽, 韦洁. "金山银山" 和"绿水青山" 可以同时实现吗: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林业经济, 2019, 41(2): 18-21. Doi:10.13843/j.cnki.lyjj.2019.02.003 |
[9] |
金光华. 传播"两山" 理论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以浙江安吉广电的生态系列报道为例[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6(5): 124-125.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8.03.004 |
[10] |
童志锋, 姜渊. 以绿色发展推动贫困治理: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J]. 学习与探索, 2020(10): 39-44. Doi:10.3969/j.issn.1002-462X.2020.10.007 |
[11] |
郝儒杰. "两山" 理念视角下的生态治理体系构建逻辑: 以四川省涉藏州县为例[J]. 西藏研究, 2020(4): 82-88. Doi:10.3969/j.issn.1000-0003.2020.04.011 |
[12] |
温新荣, 李德贵. 绿色发展视域下林业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对策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 2020, 49(6): 152-157. Doi:10.16473/j.cnki.xblykx1972.2020.06.021 |
[13] |
孙崇洋, 程翠云, 段显明, 等. "两山" 实践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 33(9): 2202-2209. Doi:10.13198/j.issn.1001-6929.2020.06.02 |
[14] |
罗琼. "绿水青山" 转化为"金山银山" 的实践探索、制约瓶颈与突破路径研究[J]. 理论学刊, 2021(2): 90-98. Doi:10.14110/j.cnki.cn-37-1059/d.2021.02.010 |
[15] |
王金南, 苏洁琼, 万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创新[J]. 环境保护, 2017, 45(11): 13-17. Doi:10.14026/j.cnki.0253-9705.2017.11.002 |
[16] |
张光紫, 张森年. "两山" 理念的哲学意蕴与实践价值[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 21-25. Doi:10.3969/j.issn.1673-2359.2018.02.004 |
[17] |
滕菲.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世时代生态哲学的价值[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0, 34(3): 43-50. Doi:10.3969/j.issn.1000-5420.2020.03.005 |
[18] |
温华军, 张秋生.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文明理念及其贡献[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2, 59(6): 21-29. Doi:10.3969/j.issn.1007-7278.2022.06.004 |
[19] |
陆大道, 郭来喜.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J]. 地理学报, 1998(2): 97-105. Doi:10.3321/j.issn:0375-5444.1998.02.001 |
[20] |
闫凤英, 付孟泽, 林建桃. 现代村镇建设中新型人地关系的重构与协调机制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18(2): 78-83. Doi:10.16255/j.cnki.11-5117c.2020.0025 |
[21] |
任庆柳, 杨兆萍, 韩芳, 等. 国家公园"资源价值" 与"游客感知" 对比研究: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为例[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23, 40(3): 333-342. Doi:10.7523/j.ucas.2021.0075 |
[22] |
刘毅. 论中国人地关系演进的新时代特征: "中国人地关系研究" 专辑序言[J]. 地理研究, 2018, 37(8): 1477-1484. Doi:10.11821/dlyj201808001 |
[23] |
王海芹, 高世楫. 我国绿色发展萌芽、起步与政策演进: 若干阶段性特征观察[J]. 改革, 2016(3): 6-26. |
[24] |
陈克恭, 师安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发展生态经济的新启示: 以甘肃省为例[J]. 环境保护, 2019, 47(5): 8-12. Doi:10.14026/j.cnki.0253-9705.2019.05.002 |
[25] |
周宏春, 江晓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来源、组成部分与实践指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1): 1-10. Doi:10.12062/cpre.20180934 |
[26] |
孙张涛, 余正伟, 舒思齐, 等. 中国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与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建议[J]. 中国地质, 2023, 50(2): 479-494. Doi:10.12029/gc20221027001 |
[27] |
黄季焜, 侯玲玲, 亢楠楠, 等.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评估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1): 198-206. Doi:10.15302/J-SSCAE-2023.01.015 |
[28] |
廖茂林, 潘家华, 孙博文. 生态产品的内涵辨析及价值实现路径[J]. 经济体制改革, 2021(1): 12-18. Doi:10.19676/j.cnki.1672-6995.000374 |
[29] |
吴舜泽. 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J]. 党建, 2020(5): 18-20. Doi:10.3969/j.issn.1005-3239.2023.05.036 |
[30] |
陈翠芳, 李小波.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矛盾及中国方案[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6(6): 22-28. Doi:10.13793/j.cnki.42-1020/c.2019.06.005 |
[31] |
黄祖辉, 姜霞. 以"两山" 重要思想引领丘陵山区减贫与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 2017, 38(8): 4-10, 110. Doi:10.13246/j.cnki.iae.2017.08.001 |
[32] |
马中, 王若师, 昌敦虎, 等.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就是建设生态文明[J]. 环境保护, 2018, 46(13): 7-10. Doi:10.14026/j.cnki.0253-9705.2018.13.002 |
[33]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 Doi:10.11821/dlxb201804004 |
[34] |
Liu Y S, Li Y H.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 Nature, 2017, 548(7667): 275-277. Doi:10.1038/548275a |
[35] |
齐骥. "两山" 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实现及文化启示[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5): 145-155. Doi:10.3969/j.issn.1001-9839.2019.05.014 |
[36] |
海笑, 覃建雄. "两山" 理论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RMP分析: 以安宁河流域为例[J]. 农村经济, 2020(12): 137-14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5.037 |
[37] |
罗成书, 周世锋. 以"两山" 理论指导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发展[J]. 宏观经济管理, 2017, 403(7): 62-65. Doi:10.19709/j.cnki.11-3199/f.2017.07.014 |
[38] |
沈满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发与升华[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9): 1-7. Doi:10.12062/cpre.20180528 |
[39] |
杨美勤, 唐鸣. 习近平"两山" 论的四重逻辑[J]. 科学社会主义, 2019(6): 87-92. Doi:10.3969/j.issn.1673-5641.2021.17.001 |
[40] |
王金南, 王夏晖.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两山" 理念的时代任务与优先行动[J]. 环境保护, 2020, 48(14): 9-13. Doi:10.14026/j.cnki.0253-9705.2020.14.002 |
[41] |
黄承梁.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历史自然的形成和发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12): 1-8. Doi:10.12062/cpre.20191024 |
[42] |
张光辉.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变迁及发展进路[J]. 中州学刊, 2018(7): 79-82. Doi:10.3969/j.issn.1003-0751.2018.07.014 |
[43] |
徐海红. 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 从理念到行动[J]. 齐鲁学刊, 2019(5): 71-79. Doi:10.3969/j.issn.1001-022X.2019.05.008 |
[44] |
张奎力, 肖金光. 以生态-旅游促进共同富裕: 基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实践[J]. 民族研究, 2022(4): 49-61, 140. |
[45] |
郭世军. 习近平"两山" 理论的三重境域与价值向度[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9): 16-19. |
[46] |
肖文海, 蒋海舲. 资源富集生态功能区可持续脱贫研究: 以生态价值实现为依托[J]. 江西社会科学, 2019, 39(12): 53-59. Doi:10.12062/cpre.20190702 |
[47] |
刘伯恩.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内涵、分类与制度框架[J]. 环境保护, 2020, 48(13): 49-52. Doi:10.14026/j.cnki.0253-9705.2020.13.008 |
[48] |
王茹. 基于生态产品价值理论的"两山" 转化机制研究[J]. 学术交流, 2020(7): 112-120. Doi:10.3969/j.issn.1000-8284.2020.07.011 |
[49] |
宋昌素, 欧阳志云. 面向生态效益评估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J]. 生态学报, 2020, 40(10): 3207-3217. Doi:10.5846/stxb202004260999 |
[50] |
秦昌波, 苏洁琼, 王倩, 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论实践政策机制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18, 31(6): 985-990. Doi:10.13198/j.issn.1001-6929.2018.04.09 |
[51] |
程翠云, 李雅婷, 董战峰. 打通"两山" 转化通道的绿色金融机制创新研究[J]. 环境保护, 2020, 48(12): 35-39. Doi:10.14026/j.cnki.0253-9705.2020.12.007 |
[52] |
秦国伟, 董玮, 宋马林.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意蕴、机制构成与路径选择[J]. 中国环境管理, 2022, 14(2): 70-75, 69. Doi:10.16868/j.cnki.1674-6252.2022.02.070 |
[53] |
董战峰, 张哲予, 杜艳春, 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实践模式与路径探析[J].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12(5): 11-17. Doi:10.16868/j.cnki.1674-6252.2020.05.011 |
[54] |
许才明. "两山" 理论与民族乡生态治理现代化建设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0(6): 35-41. Doi:10.16415/j.cnki.23-1021/c.2020.06.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