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100
2. Institute of Marine Develop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中国拥有1.8万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和约300万平方千米的主张管辖海域,海洋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1])(P256-272)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旨在将我国建设成为在开发利用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等系列要求,党中央一直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全局角度出发认识海洋、建设海洋、经略海洋。相较于世界主要海洋强国,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不足,海洋经济整体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2]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新的先进生产力理论指导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3]自此,“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它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加注重知识、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通过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益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4]海洋新质生产力便是在此背景下孕育出的具有新形式、新内涵、新特征的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产力理论在海洋领域的深化拓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相较于传统海洋生产力聚焦海洋传统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注重对海洋能源、海洋医药和海洋信息等新型领域的探索与挖掘,以海洋科技创新带动海洋产业创新,同时注重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进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人类对海洋资源认识和利用的重大飞跃,同时揭示了未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动力,成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目前,学术界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理论内涵和发展路径三方面展开讨论。在形成逻辑方面,高帆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源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果以及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源于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及其对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最新挑战。[5]彭绪庶从新质生产力的前置条件、技术条件、时代条件和制度条件四个方面分析其形成逻辑,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生产力代际革命和生产力跃迁的体现。[6]徐政等从新时期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出发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符合我国国情和世界潮流的战略决策。[7]张林和蒲清平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基于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历史逻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现实逻辑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状的实践逻辑三方面提出的一种新型、高质生产力。[8]在理论内涵方面,柳学信等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以引领国际经济体系变革、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能够助力国家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的新发展范式。[9]李政和廖晓东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认为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10]胡洪彬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是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生产力,也是能够带来高品质生活的生产力。[11]王国成和程振峰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产业变革和释放人的创造力为核心,是能够更好支撑现代化建设、拥有更大成长空间的全新生产力。[12]赵峰和季雷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及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的生产力,其根本目的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13]在发展路径方面,多数学者提出要以颠覆式创新技术涵养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成长,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维持新质生产力本色,以培养劳动者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基础。[14][15][16][17]还有部分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18][19]此外,已有学者从生产力三要素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测度进行了开创性探索。[20][21][22][23]
然而,现阶段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跨学科研究仍相对不足,其在海洋领域的提出逻辑和具体内涵尚待明晰。基于此,深入解读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剖析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多维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评价框架,有利于科学准确地理解新质生产力在海洋领域的实践应用,更好地把握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力,符合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现实需要,对推动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广阔视野下,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其内涵与形式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地拓展和进化。在海洋经济领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地形成新的生产力概念来指导实践,于是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应运而生。研究海洋新质生产力,首先应当把握其提出逻辑,从而为后续的内涵探讨与评价框架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一) 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是对海洋领域传统生产力的继承超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生产力进行了多维且深入的探讨。按照其阐述,生产力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积累的生产能力,是人们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的一种核心能力。[24](P664)生产力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劳动资料的利用范围和劳动手段的创新改进,都能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变革。[25]生产力的演变与发展在人类社会体制变革及社会进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呈现典型的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生产力三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自身不断拓展深化,生产要素的配置也实现了进一步优化,进而催生出新的生产力形态。海洋领域生产力的演变与发展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海洋生产力是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从海洋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26]它聚焦于人类如何直接参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在转化海洋自然资源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核心作用。在海洋领域,传统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海洋资源、海洋从业人员和资本等。这些要素在传统生产力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受限于自然条件和简单工具,海洋传统生产力主要基于传统的生产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方式,根植于渔业捕捞、初级加工等传统海洋产业,强调对海洋资源的直接利用和简单加工,具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特征。[27]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从海洋传统生产力到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转变,展现了一条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深刻变革路径。马克思在探讨生产力时,强调“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邓小平同志也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精辟总结,即“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8]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表现和延伸,海洋新质生产力强调在新的产业革命背景下,通过海洋科技创新实现海洋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与协同融合,追求海洋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的形成,而不是单一海洋技术或要素的简单累加。具体而言,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理论逻辑转化为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对海洋生产要素的深度赋能与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表现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构建,是对海洋传统生产力的继承与超越。这一转变不仅是海洋科学技术层面的迭代升级,更是海洋生产关系、海洋产业结构和海洋发展战略的深刻变革,标志着海洋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和更加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如图 1所示。
|
图 1 从海洋传统生产力到海洋新质生产力 |
在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谁能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走好先手棋,谁就能在未来发展中占得先机。科技创新逐步成为各行各业开拓发展新领域、塑造发展新功能的关键。[29]我国作为海洋大国,正处于历史赋予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激活海洋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和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这不仅凸显了海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为我国海洋经济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海洋开发进程不断推进,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海洋资源过度消耗、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阻碍。海洋新质生产力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代表了高端生产要素汇集到海洋产业所构建的先进生产力,不仅追求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更加融合新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30]可以说,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推动海洋生产力由量变向质变跨越式转变的过程,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如图 2所示。
|
图 2 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 |
海洋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与利用水平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将海洋经济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今,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海洋产业保持较快增长。[31]然而,在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粗放式利用、海洋权益争端等诸多挑战和问题。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海洋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入贯彻落实,现阶段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既要保证总量的快速增长,又要强调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兼顾海洋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就要开辟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思路,重点聚焦发展蓝色粮仓、可再生能源与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积极推动海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一过程加速了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对海洋管理现状的科学判断,也是基于实际问题的战略性决策,旨在通过创新驱动海洋管理现代化、海洋利用高效化、海洋发展绿色化。通过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和推动海洋产业升级,海洋新质生产力将提供一条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海洋发展路径,平衡海洋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动态中寻稳定,在稳健中求进步,最终实现海洋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由此看出,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符合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且是推动我国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从实际出发、实现善治的重要举措。
三、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多维内涵海洋新质生产力是针对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与创新需求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生产力概念,旨在通过创新科技手段和管理模式,构建符合海洋经济发展需求、体现海洋产业特色、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新型海洋生产能力与开发模式。其根本目标是推动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海洋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长远愿景。科学认识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多维内涵,需要从系统辩证的角度深入理解“新”“质”与“生产力”的关联。其中,“新”强调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要素、新业态实现海洋领域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种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起点和动力源泉;“质”关注于海洋生产活动的高科技、海洋资源利用的高效能和海洋经济产出的高质量,是海洋新质生产力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状态;“生产力”则是“新”与“质”的合力所向,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建设的关键所在和最终落脚点,旨在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因此,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于以“新”提“质”、两能“赋力”,即通过创新引领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与效益,以海洋创新动能和生产效能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具体内涵如图 3所示。
|
图 3 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多维内涵 |
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演进和生产力提升不同,海洋新质生产力源自具有颠覆性、首创性和革命性的科技革新,代表了海洋生产力层面的“新”的飞跃。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阐述,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种要素。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分支,海洋新质生产力是以海洋人力资源的升级、海洋劳动对象的优化和海洋劳动资料的革新为代表,通过创新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创新动能。
一是海洋人力资本的升级。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海洋经济在技术、产业和生态等方面硬实力的提升,同时更深层次地引起海洋相关劳动者的角色和能力需求的转型。随着海洋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海洋产业相关研发与创新类岗位日益增多,海洋劳动者技能更加聚焦于前沿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成为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关键。同时,随着智能化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广泛应用,新型海洋领域劳动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掌握更加先进的技术操作技能,并拥有将海洋高端技术应用于实践中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此外,海洋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也催生出对海洋管理与服务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其具备相应的绿色发展意识和生态环保观念,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的支持与服务。海洋新质生产力催生出的一大批具备跨学科能力、高级技术素养和绿色发展意识的新型海洋劳动者,是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二是海洋劳动对象的优化。劳动对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被加工、改造的自然物质或社会物质。海洋劳动对象是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传统海洋劳动对象主要集中在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殖捕捞和以海洋空间资源为基础开展的海洋交通运输服务上。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海洋劳动对象的范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海洋生物与资源,而是向更加多元化、精细化的方向演进。一方面,伴随先进的海洋开发技术和海洋工程装备的不断应用,人类能够从海洋中获得更多类型的自然资源,如深海矿物、可燃冰等非生物资源,同时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适应特定环境的海洋生物品种,这些共同构成了新型海洋劳动对象。另一方面,海洋新质生产力要求具备高技术特征,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海洋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促使数据、信息等一些新型生产要素快速融入海洋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形成新的海洋劳动对象。对海洋劳动对象的优化,不仅实现了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促进了相关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三是海洋劳动资料的革新。海洋劳动资料的革新是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在海洋产业模式的数字化改造上。近年来,在数字技术加速迭代与国家战略措施升级的双重推动下,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手段。海洋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海洋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技术在海洋产业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动在海洋产业的全链条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全面升级。在数字化改造的进程下,传统海洋产业不断加强对短板的弥补,加快数字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更加精准可靠的管理手段,而且推动了传统海洋产业发展从粗放型开发向高效化、生态友好型转变,开拓出全新的海洋经济领域。同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加速产业规模扩张与技术迭代,培育壮大数字海洋产业集群,拓宽海洋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和服务范围。由此看出,海洋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劳动资料革新将推动数字化、精细化和绿色化成为未来海洋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显著提升和产值的大幅增长,以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高效释放充分体现在海洋新质劳动者、海洋新质劳动资料和海洋新质劳动对象三者的优化配置与深度融合上。在现代海洋经济体系中,这一过程表现为:海洋科技人才与技术人员的培养(海洋新质劳动者),结合深海探测机器人、智能养殖网箱和海洋大数据库等先进设备的应用(海洋新质劳动资料),对深海矿产、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信息数据创新开发与利用(海洋新质劳动对象)。这种优化组合不仅提升了海洋资源的开发效率与生产能力,而且促进了海洋经济从传统捕捞、海上运输向海洋生物科技、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采矿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战略转型。随着海洋科技的迅猛发展、海洋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海洋空间规划与管理的创新,海洋领域的经营主体日益多样化,如海洋高科技企业、深海探测团队、海洋生态牧场等,共同承载并推动着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飞跃。这种变革突破了原有生产方式的局限,实现了生产要素在更广阔海洋空间的有效整合,产生了“1+1+1>3”的强大动能,激发出海洋经济前所未有的增长潜力与创新活力。
(二) 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质”之所向现代化海洋发展聚焦于海洋新质生产力,其“质”既体现为海洋颠覆式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高科技,也要求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高效能,更强调海洋经济效益与海洋生态效益的双赢,追求高质量。这一“质”之所向,既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现代化海洋发展的核心追求。
首先,海洋新质生产力“质”的内涵,在于其引领的海洋生产活动高技术特性以及颠覆式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高科技。海洋新质生产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海洋资源消耗和海产品加工,而是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海洋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迈进。这一进程不仅是海洋企业个体创新行为的累积效应,而且是整个海洋产业体系在要素配置、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动态匹配中整体跃升的效果。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一批融合了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海洋新产业形态正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走向更高层次。例如,海洋生物医药的兴起,利用深海生物资源开发新型药物,不仅拓宽了医疗健康领域,也为海洋经济增添新的增长点;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如海上风电、潮汐能,不仅丰富了能源供应结构,还促进了能源产业的绿色转型。在此背景下,海洋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打破传统海洋产业的发展瓶颈,改变传统资源依赖型的增长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创造出满足社会更高层次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实现现代化海洋发展的目标追求。
其次,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质”,也集中体现为对海洋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要求,旨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高效能。海洋经济发展的高效能不仅意味着在海洋资源开发中提高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利用价值,而且包含对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是现代海洋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海洋新质生产力不仅力求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提升资源开采与利用的效率,而且更深层次地融入了对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与长期繁荣的维护理念。具体而言,海洋新质生产力通过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入,如传感技术在海洋渔业、海洋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深远海勘探领域的普及,极大提升了海洋产业的生产效率与生产精细程度,确保了海洋资源的最优利用。同时,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海洋新质生产力打破海洋生产活动管理的地域限制,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融相通,为建立健全的海洋资源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提供现实条件,加强对海洋资源开发的监管和约束,防止海洋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现象的发生。由此看出,高效、智能、可持续的海洋资源利用策略构成海洋新质生产力“质”的关键内涵,成为现代化海洋发展目标的核心追求。
最后,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质”,关键在于其实现海洋生产活动高质量的内核,不仅体现在海洋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更表现为海洋生态效益的同步优化,追求两者间的和谐共赢。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聚焦于将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遵循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原则,通过海洋绿色技术创新和海洋环保产业的培育壮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增长。海洋新质生产力“质”的内涵,根植于海洋低碳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依托于海洋环保产业的蓬勃兴起,核心目标是摒弃以往高度依赖海洋资源与海洋能源消耗的发展模式,转而追求海洋生产过程的绿色、低碳和环保,为海洋经济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乃至整体国民经济模式向高质量方向演进奠定基础。可以看出,海洋新质生产力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理念与终极追求,即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
(三) 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力”之所旨海洋新质生产力是海洋经济从“新”出发,到实现“质”的发展动力,是生产力理论在海洋领域应用的最新成果,是当今时代先进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推动海洋科技的不断突破,催生出颠覆性的科技成果,不仅重新定义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边界,促成海洋产业功能的跨界延展,而且践行了总体海洋发展观,推动海洋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旨在实现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海洋新质生产力是带来海洋生产技术原创性突破的生产力。海洋新质生产力强调海洋生产技术的原创性突破,不仅包含传统海洋生产领域那些常规的科技进步或边际上的改良,而且包括具有颠覆性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够替代原有的工艺和技术方案,为海洋生产力带来革命性变革。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逐渐渗透到海洋领域,海洋创新频率明显增加,海洋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互动特征更加鲜明。[32]目前,海洋新质生产力已经在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和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潜力,例如,通过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培育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海洋生物品种,开发出具有更高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海洋产品;通过深海探测和开采技术的创新,更加深入地探索和利用海底资源,拓展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通过海洋环保技术的创新,更为有效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海洋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海洋生产技术的原创性突破,从源头到底层解决了海洋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海洋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不仅形成了更加高效的海洋生产新动能,同时促进了海洋开发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伴随这些原创性的技术突破,海洋新质生产力正逐步成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第二,海洋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海洋产业跨界融合与业态重塑的生产力。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已超越对海洋资源的传统认识,标志着其内涵与应用范畴的深刻拓展。伴随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海洋产业虽然依旧以海洋资源为基点,但其功能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食品与能源供应,进而向着多样化、跨领域方向迅速扩展。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药物、海洋食品、海洋休闲产业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海洋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业态重塑,展现了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跨界延伸。例如,通过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的应用,可开发更多具有特殊功能的海洋生物制品,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通过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可开发更多在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控制流行病原体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的海洋药物,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需求的增加,海洋食品从传统海鲜扩展到功能性食品、营养保健品,满足市场对健康食品的新期待。海洋新质生产力不仅促进海洋产业同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更推动海洋经济向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拓展,为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增长动力。
第三,海洋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总体海洋发展观的实践性生产力。总体海洋发展观是以全局性的视角关注海洋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角度看待海洋发展问题。在当前全球海洋治理的大背景下,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对总体海洋发展观的重要补充和深化,其意义不仅限于经济范畴,更触及社会、生态等多个层面。首先是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实践,海洋新质生产力开辟了海洋经济的新领域,推动海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催生出一批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海洋产业,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海洋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而且是对传统发展观念中依赖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的超越。其次是综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海洋新质生产力强调综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这意味着打破以往单一产业、单一区域的发展模式,转向多领域、多维度的综合开发策略,确保海洋经济活动既能满足当今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利益,是对全面协调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实践深化。最后是生态优先和绿色转型的实践,海洋新质生产力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例如,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以减少碳排放,推广海洋科学养殖以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等活动,都将生态优先原则融入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体现了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新型发展观。可以看出,海洋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在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也是推动总体海洋发展观完善和具体实践的重要力量,旨在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综上,本研究认为,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基于海洋领域颠覆式创新技术,推动海洋生产力各要素全面提质升级与优化组合,追求海洋经济发展向着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方向演进,以“新”提“质”,两能赋“力”,旨在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四、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框架依据对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多维内涵分析,本研究认为海洋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新”之所在、“质”之所向和“生产力”之所旨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框架,有助于科学、系统地评估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中,“新”之所在主要指生产力三要素的创新及其优化组合,可以用要素创新维度进行刻画;“质”之所向强调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可以从质量提升维度进行描述;而“生产力”之所旨则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追求海洋经济的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可以从综合效益维度进行体现。
(一) 要素创新层面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强调生产要素创新及其优化组合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因此,要素创新层面成为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框架核心环节。借鉴韩文龙等的研究,[20]本研究认为,测度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创新层面不仅应聚焦于海洋实体性要素(如海洋劳动者素质、海洋劳动资料科技含量、海洋新型劳动对象利用)的提质增效,而且应考虑海洋渗透性要素(如海洋技术创新、海洋生产组织变革、海洋数据要素应用)的深度融合。
一是海洋实体性要素的提质增效。这一维度主要涵盖海洋劳动者素质、海洋劳动资料的科技含量以及海洋新型劳动对象的有效利用,三者共同构成海洋新质生产力实体运行的基础框架。首先,海洋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海洋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不仅包括传统海洋产业工人的技能升级,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吸引具有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经济管理等多领域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海洋劳动资料科技含量的提高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海洋科技的不断进步,海洋开发所需的劳动资料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劳动资料的科技含量,可以大幅度提升海洋新质生产力水平。最后,海洋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已从单一的海洋实体资源扩展至海洋数据资源等新型劳动对象。[33]对这些海洋新型劳动对象的有效利用,尤其是对海洋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为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二是海洋渗透性要素的深度融合。这一维度包括海洋技术创新、海洋生产组织变革以及海洋数据要素应用。这些要素通过渗透到海洋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与实体性要素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首先,海洋技术创新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它不仅指单项技术的突破,更是技术“群落”的协同创新,如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能源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的交叉融合;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协同创新网络,都是提升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其次,海洋生产组织变革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需求,需要推动生产组织变革,实现生产方式的创新和优化。例如,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建立互联网平台协同作业等措施,提升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此外,海洋数据要素的应用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已经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推动海洋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34]在此背景下,海洋数据要素的应用水平直接评估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度,成为衡量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二) 质量提升层面在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框架中,质量提升层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需要准确评估海洋资源利用高效化和海洋经济产出高质量,以反映海洋新质生产力在质量上的提升。
一是海洋资源利用高效化。海洋资源利用高效化是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对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海洋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间跨度内,在维持相同产出水平的前提下,所需资源消耗量的变化情况,以此作为评估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程度的关键指标;二是海洋全要素生产率,除关注单一要素的生产率之外,还需要考量所有投入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程度,以全面评估资源利用的效率;三是海洋资源循环利用率,可以通过统计海洋矿产、生物资源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来衡量,高循环利用率体现了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
二是海洋经济产出高质量。海洋经济产出高质量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维度,现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35]具体而言,该维度通过海洋产业升级水平和海洋经济绿色水平两大核心指标群,全面评估海洋经济产出的质量与效益。首先,海洋产业升级水平是衡量海洋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36]在此维度下,重点考察海洋产业高级化和海洋产业融合水平。海洋产业高级化强调海洋产业链向着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如深海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些领域的突破不仅提升了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促进了海洋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海洋产业融合水平则关注海洋产业与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实现海洋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与增值,推动形成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其次,绿色发展水平则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可采用海洋产业绿色产出偏向等指标进行度量,同时通过引入碳排放强度等具体指标,量化分析海洋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与影响,引导海洋产业向低碳、循环、绿色的方向转型。
(三) 综合效益层面综合效益层面是海洋新质生产力评价框架中最为复杂的部分,不仅要求精确测度海洋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需要深入分析海洋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全面评估海洋新质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
一是海洋经济效益的评价。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意味着海洋产业在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方面的不断进步,进而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大的经济产出。因此,作为评价海洋新质生产力最直观的维度,海洋经济效益应聚焦于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产值增长率、就业贡献等指标。这些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海洋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是海洋社会效益的评价。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目的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应带来海洋经济效益的增长,还应产生更大的社会福利。[37]因此,海洋社会效益的评价应关注海洋新质生产力对民生就业、社会稳定、区域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具体而言,首先,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应在评价框架中纳入反映就业贡献的指标,如海洋产业就业人数、就业增长率等;其次,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提高海洋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幸福感,评价框架中应设置反映海洋产品销量的指标,如滨海旅游收入等;再次,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将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评价框架中应设置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如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率、沿海地区人均GDP等。
三是海洋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海洋环境效益是海洋新质生产力评价框架中的关键指标,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就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将推动海洋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应用绿色生产技术,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恢复。因此,海洋新质生产力评价框架中应设置反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指标,如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等。
综上所述,海洋新质生产力评价框架应该从要素创新、质量提升和综合效益三个层次构建指标体系,具体如表 1所示,进而实现对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科学系统性评估。
|
|
表 1 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框架 |
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海洋强国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海洋产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动力。本研究围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与评价框架展开深入研究,不仅为理解海洋经济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了新视角,而且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道路。通过追溯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明确了海洋新质生产力这一新兴概念产生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多维内涵,揭示其在海洋人力资源升级、海洋劳动对象优化和海洋生产工具革新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强调其对海洋生产活动高科技,海洋资源利用高效能和海洋经济产出高质量等方向的目标追求,旨在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最后,构建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框架是对海洋新质生产力多维内涵的实证化探索,旨在通过对要素创新、质量提升和综合效益的全方面考量,为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一套科学、全面的评判体系,对准确把握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与成效,推动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展望未来,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内容将持续深化,其在海洋科学、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日益广阔,进而为中国乃至全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智慧与力量。
| [1] |
王颖. 中国海洋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 0) |
| [2] |
贾宇. 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J]. 太平洋学报, 2018, 26(1): 1-8. ( 0) |
| [3] |
习近平.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23-09-09(01).
( 0) |
| [4] |
蒋永穆, 孙小嵛, 乔张媛.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基本框架与实现路径[J]. 管理学刊, 2024, 37(3): 1-15. ( 0) |
| [5] |
高帆.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127-145. DOI:10.3969/j.issn.1674-7542.2023.06.007 ( 0) |
| [6] |
彭绪庶.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发展路径与关键着力点[J]. 经济纵横, 2024, (3): 23-30. ( 0) |
| [7] |
徐政, 郑霖豪, 程梦瑶.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11): 51-58. DOI:10.3969/j.issn.1005-2674.2023.11.006 ( 0) |
| [8] |
张林, 蒲清平.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9(6): 137-148. ( 0) |
| [9] |
柳学信, 曹成梓, 孔晓旭. 大国竞争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0(1): 145-155. ( 0) |
| [10] |
李政, 廖晓东.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146-159. DOI:10.3969/j.issn.1674-7542.2023.06.008 ( 0) |
| [11] |
胡洪彬.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 经济学家, 2023, (12): 16-25. ( 0) |
| [12] |
王国成, 程振锋. 新质生产力与基本经济模态转换[J]. 当代经济科学, 2024, (4): 1-10. ( 0) |
| [13] |
赵峰, 季雷.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机制[J]. 学习与探索, 2024, (1): 92-101. ( 0) |
| [14] |
蒲清平, 向往.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1): 77-85. ( 0) |
| [15] |
杨丹辉. 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向[J]. 人民论坛, 2023, (21): 31-33. ( 0) |
| [16] |
杜传忠, 李钰葳. 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理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7(1): 100-109. ( 0) |
| [17] |
姚树洁, 张小倩.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0(1): 112-128. ( 0) |
| [18] |
程恩富, 陈健.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12): 14-23. ( 0) |
| [19] |
贾若祥, 王继源, 窦红涛.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J]. 改革, 2024, (3): 38-47. ( 0) |
| [20] |
韩文龙, 张瑞生, 赵峰. 新质生产力水平测算与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4, (4): 1-22. ( 0) |
| [21] |
张哲, 李季刚, 汤努尔·哈力克.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进[J]. 统计与决策, 2024, 40(9): 18-23. ( 0) |
| [22] |
乔晓楠, 马飞越.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分析框架: 理论机理、测度方法与经验证据[J]. 经济纵横, 2024, (4): 12-28. ( 0) |
| [23] |
吴继飞, 万晓榆.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距及动态规律[J]. 技术经济, 2024, 43(4): 1-14. ( 0) |
| [24]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 0) |
| [25] |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2): 20-29. ( 0) |
| [26] |
张燕歌, 殷克东, 于婷婷, 等. 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效率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0): 126-127. ( 0) |
| [27] |
都晓岩, 韩立民. 海洋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回顾与讨论[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 9-16. ( 0) |
| [28] |
习近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 求是, 2024, 6(11): 4-8. ( 0) |
| [29] |
周文, 何雨晴.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与新路径[J]. 财经问题研究, 2024, (4): 3-15. ( 0) |
| [30] |
谢宝剑, 李庆雯. 新质生产力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 东南学术, 2024, (3): 107-118. ( 0) |
| [31] |
刘桂春, 史庆斌, 王泽宇, 等. 中国海洋经济增长驱动要素的时空差异[J]. 经济地理, 2019, 39(2): 132-138. ( 0) |
| [32] |
盛朝迅. 新时代推动海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 经济纵横, 2023, (5): 38-49. ( 0) |
| [33] |
马文婷, 邢文利, 高若. 数字经济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J]. 经济问题, 2024, (6): 42-50. ( 0) |
| [34] |
孙才志, 宋现芳. 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中国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2): 1983-1998. ( 0) |
| [35] |
韩增林, 李博, 陈明宝, 等.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笔谈[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 13-21. ( 0) |
| [36] |
盛朝迅, 任继球, 徐建伟. 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 经济纵横, 2021, (4): 71-78. ( 0) |
| [37] |
鲁亚运, 原峰, 杏筠. 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J]. 企业经济, 2019, 38(12): 122-130. ( 0) |
202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