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发展研究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经略海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 [1]2013年,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在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时被提出; [2]随后,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于2017年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 [3]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提出中国方案; 同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4]如何在世界海洋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发展中认识和把握我国当代海洋文化, 规划和促进海洋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已经成为我国当代学界、政府和社会各界面临的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因此, 本文立足于海洋强国战略, 深入研究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海洋文化体系建构的核心关键问题, 重点阐释海洋文化体系的内涵、基本构成、核心要素及支撑子系统, 以推动海洋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学术界关于海洋文化和海洋强国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 关于海洋文化与海洋强国战略研究的国内文献分析选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 时间选择从2000年1月1日到2019年8月30日, 分别以“海洋文化”“海洋强国”“海洋意识”“海洋文化历史”“海洋文化政策”“海洋文化产业”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探寻海洋强国战略下海洋文化问题的国内研究进展, 共获取文献资料1405篇。经过梳理发现:国内关于海洋文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数量以2013年为界, 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如图 1)
![]() |
图 1 海洋文化研究发文年度趋势情况 |
从这些文献关注的具体内容来看, 主要关注海洋文化本身、海洋文化产业、海洋经济、文化产业、海洋意识、海洋强国、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生态文化、海洋旅游、海洋文化教育、软实力、海洋文化遗产等内容; 也有些成果关注妈祖文化、地域文化、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海洋文化等内容; 这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探讨“一带一路”建设与海洋文化以及对中国海洋文化本身进行研究的成果, 但数量非常有限, 研究还很不充分。(如图 2)
![]() |
图 2 海洋文化研究发文的关键词分布情况 |
从这些文献的学科分布情况看, 其中29.27%分布在文化学, 15.53%分布在海洋学, 7.8%分布在旅游经济, 其他则比较分散地分布在教育学、历史学、区域经济学、文学、美术、城乡规划与市政、新闻传播学等, 也有少部分成果分布在宗教、建筑学、考古学、政治学、民族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 由此可见, 海洋文化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分散, 难以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缺乏国际关系的学科视角研究海洋文化对外交流与国际互鉴融合问题, 难以满足新时代国家战略的需求。(如图 3)
![]() |
图 3 海洋文化研究发文的学科分类分布情况 |
从这些文献的研究层次分布情况看, 其中53.26%分布在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 15.87%分布在行业指导领域, 10.74%分布在自科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8.2%分布在社科领域的政策研究, 4.79%分布在工程技术领域, 其他很少一部分则比较分散地分布在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自然科学的行业技术指导、社科领域的职业指导、大众文化、政策研究等, 而高等教育、经济信息、大众科普、文艺作品、高级科普等领域则微乎其微, 由此可见, 海洋文化在整个社会上的影响力还有待于下大力气提高, 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海洋文化的研究一直侧重于基础研究, 理论与实践脱节, 不能服务于国家战略与发展, 尤其是海洋文化教育普及问题相当突出, 直接导致社会公众缺乏海洋意识, 不利于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图 4)
![]() |
图 4 海洋文化研究的层次分布情况 |
以“marine culture”“ocean culture”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 通过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 数据获取时间为2019年8月30日, 共得到172篇SSCI文献。经过梳理发现:从研究方向看, 更多关注海洋文化管理、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保护、海洋保护区、治理、海洋、政策、机制、协同治理等视角, 其中管理学方向所占比重最高, 达到37.28%;从关键词来看, 管理、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治理、渔业、生态系统服务、食品安全、海洋资源等成为关注热点。(如图 5)
![]() |
图 5 国外海洋文化问题研究关键词图谱 |
通过对文献可视化分析得知, 国内外针对海洋文化和海洋强国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差异, 其中:国外学术界更多侧重海权理论、政治问题和生态问题, 国内则呈现文化学、海洋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宗教、政治等多学科分散研究的现状。
海洋文化是人类直接和间接的以海洋资源与环境为条件创造的文化。[5]20世纪90年代, 在世界各国与中国纷纷开始将目光投向海洋、走向海洋的背景下, 我国“海洋文化”意识与学术自觉也随之出现。[6]自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80年代以降, 全球性“现代化”浪潮导致了全球性对资源的无限度开发利用和对市场空间的无限度扩张需求, 因而海洋成了人类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新“发现”的可供大规模开发、利用和占有的空间。既向海洋要资源、又向海洋要通道的全球性“向海洋进军”, 同时导致全球性的“蓝色圈地运动”, 海洋资源竞争、空间竞争与国家权益竞争日趋激烈, 并日趋白热化。与此同时, 海洋开发、海洋竞争所带来的海洋资源枯竭问题、环境恶化问题、社会危机问题、道德异化问题、国际形势紧张问题等等, 也引发了人们越来越普遍的担忧与拷问:这样的海洋资源开发是否可持续?这样的海洋竞争是否是正途?人们越来越普遍地发现, 海洋发展问题绝不仅仅是、也不应该是单纯的海洋资源开发问题、海洋经济发展问题、海洋权益维护问题, 而是用什么样的海洋意识、观念、思想指导这种开发、发展和权益维护的“海洋文化”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 20世纪90年代以降, 社会各界关注“海洋文化”、呼吁“大力加强海洋文化研究”的呼声日高, 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相关学界也开始将之视为重要学术使命。
近30年来, 在一些学者的呼吁倡导下, 国内关于海洋文化的研究从无到有, 愈渐丰盈, 并且以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成果为众, 近年来更呈越来越热、遍地开花之势, 如1989年, 《中国海洋报》首开风气之先, 秉承着“宣传国家海洋政策, 交流管海用海经验, 传递沿海经济信息, 传播海洋科技知识,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增强全民海洋意识”的办报宗旨, 架起沟通沿海与内地的桥梁; 《广东海洋文化产业》(海洋出版社)是国内最早将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作统观并以海洋文化理论为基础的专著。伴随着海洋文化研究的兴起, 众多综合性的和专门性的相关高校、研究机构与研究团体也相继成立, 前者以“海洋文化研究”“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等为例, 后者则专注于对某一重要海洋人物事件、海洋文化区域或海洋文化遗产景观等进行研究, 如“妈祖研究”“徐福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然而, 中国学界知识界对中国海洋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以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所论为代表的影响, 他认为只有西方的文化才是“在海洋上奔驰”的“海洋文化”, 中国文化就是封闭、保守、落后的“内陆文化”“黄土文化”。西化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解放思想的旗号下被大肆渲染, 人们被“强加于”一种观念, 即“西方的海洋文化是先进文化, 中国文化是封建、落后、封闭的农耕文化, 中国没有海洋文化”。然而此后, “海洋文化”渐入学术研究视野, 人们开始了对“中国也有海洋文化”的探索, 学术界近30年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理论及其相关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基础性研究成果, 中国海洋文化长期被忽视、遮蔽的现象已经不再存在, 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现状等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积累, 对其朦胧不清或疑惑不解的诸多问题, 也已经得到了较多的理论阐释, 为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的研究建构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准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
但是, 由于学者的学科基础、视域视角、立场观念、学术方法不同, 对海洋文化做出的认知、解释、论说各自不同, 尽管学界和社会各界对此重视、强调、呼吁者多, 研究涉猎、浅尝辄止者多, 而真正“全身心”投入、集中深入研究的学者力量相对不够, 由此导致这样两种情况:
其一, 对到底应该怎样认知海洋文化和中国海洋文化, 即到底什么是海洋文化、中国海洋文化, 其内涵和外延的“边界”到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到底应如何定位、如何评价等基本理论问题, 还存在着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认识、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 迫切需要从基本理论上系统地深化研究, 以增强国人对中国自己的海洋文化的了解、把握和认同感, 增强发展中国自己的海洋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其二, 对到底海洋文化强国何以“强”及如何“强”的问题认知不够明确, 即海洋文化强国到底是什么、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的目标与方向、如何建设海洋文化强国、海洋文化强国的建设如何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等现实问题。事实上, 这些基本的、也是根本性的问题很少有人触及, 很少有人梳理, 至今并没有搞清楚, 急需要实现突破。
总之, 纵观国内外, 还未发现关于海洋文化体系建构方面的研究成果, 尤其缺乏在海洋强国战略视角下研究海洋文化体系建构的成果, 也没有发现关于海洋文化体系内涵的界定, 基本构成, 核心要素等重要核心问题的研究成果更是空白, 可以说, 学术界目前关于海洋文化体系建构研究的问题领域还是一片处女地, 有待于持续跟踪和深入研究。
二、海洋文化体系的概念界定海洋强国战略下海洋文化体系建构的核心问题是首先需要对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体系进行概念界定和解析, 以确定其基本内涵和外延范畴, 把握其本质属性与特征。
(一) 海洋文化的基本内涵、本质属性及特征要明确海洋文化的概念, 首先要了解何为文化。文化的内涵极为广泛, 学者们对文化的界定不胜枚举。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框架内, 被视为意识形态的产物, 作为一种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文化或隐或现地维护着统治者的利益。[7]“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8](P98)其中最为普遍的广义的文化是由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财富构成的, [9]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沿用上述概念, 我们将海洋文化定义为人类在认识、把握、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成果与物质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理解, 海洋文化是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与意识, 包括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认知, 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政策规定、风俗习惯及文学艺术等。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由此, 海洋文化的内涵具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与海洋有关的客观物质和物质生产构成的物质文化层, 二是与海洋有关的意识形态构成的精神文化层, 三是与海洋有关的法律制度、政策规定、风俗习惯等构成的社会文化层, 四是由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构成的行为文化层。[10]
海洋文化既是一个历史范畴、意识范畴、文化范畴, 也是一个实践范畴。海洋文化可以表现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成果, 表现为人们面向海洋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 也可以表现为人们关于海洋的创造力想象和格局预设。海洋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被认知和明确的过程, 它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划分, 是一个渗透人类文明进程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类智慧的外化过程。
海洋文化的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包含人类社会依赖于海洋而形成和创造的一切文化。海洋文化不仅具有冒险性、外向性、开拓性、进取性与开放性, 还具有明显的兼容性、神秘性与原创性的特征。海洋文化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而是有人类生存、发展和创造的直接诱因, 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懵懂的时间酝酿。
(二) 海洋文化体系的内涵、基本构成及核心要素文化体系是指文化各要素相互连接的整合系统, 具有四种属性:一是各文化要素之间功能上相互作用的文化模式化, 二是诸文化要素间相互协调与依赖的文化整合, 三是文化体系与文化环境之间界线的保持, 四是能够自给自足而无需由其他文化体系进行交换与补充的体系自律。[11]按照这一概念界定, 可以推演出海洋文化体系的内涵, 是指海洋文化各要素相互连接的整合系统, 是海洋文化特质和海洋文化复合体的组合, 主要体现在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四个层面。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 是由许多文化特质和文化复合体组合而成的一个海洋文化体系, 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与行为文化层四个层次, 依四层次划分法来看, 海洋文化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各部分所包含的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 6所示:
![]() |
图 6 海洋文化体系的基本构成和核心要素 |
海洋文化体系中海洋文化使命、海洋文化精神、海洋文化核心价值观和海洋文化意识属于海洋精神文化层, 也是海洋文化体系中的核心要素, 海洋文化使命规定海洋文化基本功能和宗旨, 是海洋文化意义的高度概括; 海洋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指信奉并倡导的价值理念, 是最高准则, 回答的是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海洋文化精神是所倡导和体现的一种追求, 是全体国民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意志状态和思想境界。
海洋文化的四个层次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海洋文化的完整体系。其中, 海洋文化的精神层为海洋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 是海洋文化的核心; 海洋文化制度层约束并规范海洋文化精神层和物质层的建设; 而海洋文化的物质层则是为海洋文化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 是海洋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失去作为海洋文化核心的精神层面的海洋文化只能是没有方向的、空虚的, 而没有海洋文化物质层、制度层和行为层保障的海洋文化则是空洞的、无意义的。
三、海洋文化体系的基本特性海洋强国战略下的海洋文化体系, 将是一个以中国海洋文化主体为立论对象, 以中国立场为立论基点, 以中国话语为立论工具, 以促进中国海洋文化的健康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并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为立论目的, 以解决国民海洋文化认知、学界海洋文化解说、国家海洋文化发展以及世界海洋文化共识等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为立论目标的, 能够体现中国特色、中国范式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其具有以下四点基本特性:
其一, 它是中国立场、中国话语、中国学派的、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体系。海洋强国战略下的海洋文化体系旨在打破近代以来西方学术理论话语权的垄断, 从立论对象、立论基点、立论工具、立论目的, 以及立论目标上形成研究海洋文化的中国学派, 即用中国的话语建构的中国理论研究阐明人类的、包括中国和世界的海洋文化基本问题。
其二, 它是认知、评价中国海洋文化的理论体系。中国立场、中国话语、中国学派的、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体系, 其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指向, 是从理论上研究解决中国海洋文化体系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以及如何建构等问题。这是中国海洋文化体系研究的学术使命。
其三, 它是传承、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体系。中国立场、中国话语、中国学派的、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体系, 其最根本、也是最终极的目标指向, 是从理论上研究解决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中, 海洋文化面向国家需要和世界需要到底应该如何传承、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这是中国海洋文化体系研究的实践使命。
其四, 它是可以解决国家海洋战略、文化战略决策急需参考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相关重大、关键性基本理论问题, 亦即适应中国现实迫切需求的、能够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中国海洋文化体系。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 国家应该有以什么样的思想理念为指导的海洋文化发展战略及其规划; 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文化发展战略发展的核心价值和因此而必须确立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什么; 国民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取向应该是什么; 如何认识中国海洋发展历史上的中外海洋文化交流, 其实质、主导理念和文化影响是什么; 应该如何通过海洋历史文化的研究提高国民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自信; 国家确定的沿海区域战略和沿海各地的海洋开发、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坚持什么样的发展原则、遵循什么样的发展理念以及最终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成果; 面对国际日益激烈的海洋竞争和国家海洋权益频遭威胁的严峻形势, 国家应该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总体设计, 掌控世界大势, 引领世界潮流, 遏制乃至消除威胁与危机, 主导世界海洋和平秩序的真正建立, 最终实现和谐海洋理念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和目标。
总之, 海洋强国战略下的海洋文化体系是针对国际海洋竞争发展和国家海洋战略与文化战略发展的时代需求, 针对国家和社会各届对中国海洋文化认知、发展的迫切需要, 针对学界在中国海洋文化认知、发展相关研究中亟待研究解决的海洋文化体系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应如何建构等一系列最为基础而又最为关键的基本理论问题, 而建构起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的、符合我国海洋强国战略需求的海洋文化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四、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海洋文化体系的建构 (一) 建构目标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与实施, 我国逐渐实现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 在海洋“硬实力”得到不断提升的同时, 政府、学界也意识到海洋“软实力”的重要性, [12]不断加强海洋文化建设, 建构海洋文化体系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在理论创新方面, 着眼于为海洋文化研究的相关学界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基本体系; 致力于为国家各部门、沿海地方政府及各类组织的海洋文化发展政策制定、战略规划, 以及民间社会层面自觉的海洋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发展, 提供一个较成体系的可作为理论支撑的参考“依据”; 为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相关学科的构建, 提供一个较成体系的基本理论构架; 并且为海洋文化学学科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其次, 在实践应用上, 一方面海洋强国战略下的海洋文化体系研究的重大学术使命是, 在全球性海洋时代到来的今天, 在国际海洋竞争“球情”和国家海洋战略发展的“国情”已经将海洋文化研究和海洋文化发展推到了时代发展前沿的现状下, 将中国海洋文化从西方话语体系及西方中心论的视野中解放出来, 摆脱“中国文化是封闭落后的农耕文化”的固有观点, 以中国立场、中国话语、中国学派为基本特色和根本出发点, 肩负起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下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 厘清中国海洋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外延, 明确海洋文化强国的建设方向、目标与目的以及主要动力机制, 建立起中华民族对于自己的海洋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推动海洋文化体系与海洋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 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有机衔接。另一方面, 在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商业化严重的现状下, 系统梳理中国海洋文化主要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深度挖掘中国海洋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审美价值、民俗生活的乡缘、族缘、亲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功能等, 系统构建中国海洋文化传承理论体系及其历史, 使当代海洋文化强国的建设能够以史为鉴, 找到自身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基因, 实现自身更加系统、全面、健康与可持续化的传承发展,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自信的源泉。
最后, 在服务决策方面, 建构海洋文化体系的目的主要为:第一, 为中国海洋文化正名。长期以来, 中国海洋文化被无视、误读、歪曲不少, 认为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小农经济”, 是“保守”的、“不开放”的, 把“中国文化”“判定”在“内陆”上, 甚至认为“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是对立的, 对中国海洋文化一直以来缺乏正确、全面的认知, 影响了国人对发展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繁荣海洋文化的民族自觉与自信。因此, 需要树立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主体意识, 系统研究厘清中国海洋文化的基本内涵、外延、主体要素及基本模式, 明确海洋文化强国的建设方向、目标与目的以及主要动力机制, 以不同时期的海洋文化与不同空间或国家的海洋文化以及中国内陆文化分别为纵向和横向参照系, 在比较研究中准确回答中国海洋文化体系“是什么”“为什么”和中国海洋文化体系应如何传承、如何发展的“应如何”等基本的也是根本性的关键理论问题。第二, 为中国海洋文化定位。当前的海洋文化研究还没有完全克服欧洲中心史观, 在西方话语框架中探讨中国海洋文化问题。然而, 中国海洋发展历史资源丰富, 同时在新的社会转型期又有许多独特的“中国问题”, 因而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有其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精神。[13]因此, 在明确回答中国海洋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 需要总体把握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起源、历史分期、传承与发展的具体模式及路径, 结合西方文明、文化理论流派的理论内涵、背景与特征, 夯实推进中华海洋文化的理论根基; 深入探寻推动海洋文化历史传承与发展的力量和因素, 谋求符合时代逻辑与海洋强国战略需求的海洋文化历史传承发展之“道”, 从海洋文化历史中提炼精华、去其糟粕, 确定理论指导依据, 并进一步明确海洋强国战略下海洋文化历史传承与发展的实现机制。第三, 为我国更好地参与全球海洋事务, 解决海洋纷争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导。建构海洋文化体系不仅能为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参与国际海洋文化交流等活动时提供指导原则和行为规范, 还能在当今世界海洋发展模式的不和平性、不和谐性、不可持续性的境遇下, 使我国为自己的海洋发展找到一条和平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同时也为世界的海洋发展道路的抉择, 起到有益的启示、导向和引领作用。
(二) “五位一体”布局推动海洋文化体系构建2012年11月, 时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 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认识海洋, 一是要强化海洋科学研究, 二是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 三是要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识。[14]本文聚焦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策需求目标, 基于上述对海洋文化体系的理解和界定, 进一步对海洋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进行整合和深入分析, 由此认为海洋文化体系理论创新与引领、海洋文化历史传承与发展、海洋文化教育普及与人才培养、海洋文化传播与国际互鉴交融、海洋文化政策与制度保障五个方面是建构海洋文化体系最为重要和核心的要素, 提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下“五位一体”的海洋文化体系基本构成的支撑子系统。海洋文化体系的五个子系统与海洋文化体系之间不仅是静态包涵-被包涵关系, 五个子系统是关于海洋强国战略下的海洋文化体系建构的内在支撑子系统的深入和具体呈现, 海洋文化体系建构的基本内涵覆盖五个子系统的研究范畴; 二者之间还是动态演绎-归纳关系, 海洋文化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分解为不同海洋文化子系统及其要素的作用, 而子系统通过要素作用子系统间作用又统合为整体海洋文化体系的高级系统。(如图 7)
![]() |
图 7 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
海洋文化体系的五个子系统之间也是相互支撑、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由海洋文化理论创新引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海洋强国建设方针为指导思想, 从理论上厘清海洋文化体系的基本内涵、核心要素及基本构成, 明确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理论及其特殊性, 即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的“中国标识”和“中国元素”有哪些, 找准海洋文化体系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定位, 并阐明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及操作性, 是海洋文化体系的动力来源; 海洋文化历史传承与发展着眼于从当前海洋文化历史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中探寻其具体模式和路径, 深刻把握推动海洋文化历史传承与发展的力量和因素, 并明晰海洋强国建设与海洋文化的互构关系, 是海洋文化体系的基础, 承载着海洋文化发展繁荣的历史使命; 海洋文化教育普及与人才培养关键在于阐释海洋文化教育内涵与目标, 构建海洋强国背景下面向不同对象的海洋文化教育目标体系及内容体系, 研究海洋文化教育模式与方法, 并完善海洋文化教育体制与机制, 是海洋文化体系的活力, 能够不断提升海洋文化的国民认同; 海洋文化传播与国际互鉴融合侧重于系统研究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海洋文化的国内传播及国民海洋意识培育、国际传播及互鉴融合、海洋文化产业及“走出去”策略, 建构中国海洋文化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 是海洋文化体系的融汇力, 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源泉和国际共识; 海洋文化政策与制度保障着眼于分析海洋文化政策和制度保障与海洋强国战略的内在关联, 系统梳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已出台的海洋文化发展政策和制度体系, 提出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海洋文化政策及制度体系的构建步骤及策略选择, 并为海洋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具体举措, 是海洋文化体系的建设与维护力, 为海洋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五大子系统按照理论创新引领、历史传承与发展、教育普及与人才培养、传播与国际互鉴交融、政策与制度保障等关键词设计, 与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的总体目标遥相呼应, 便于探求海洋强国建设与海洋文化体系建构的逻辑对应关系; 并且五大子课题研究在海洋文化体系中的基本定位各有不同, 海洋文化理论创新引领是海洋文化体系建构的动力子系统, 历史传承与发展是海洋文化体系建构的承载子系统, 教育普及与人才培养是海洋文化体系建构的活力子系统, 海洋文化传播与国际互鉴融合是海洋文化体系建构的融汇子系统, 政策与制度保障是海洋文化体系建构的维护子系统。这五个部分是不可或缺的, 相互承接和支撑, 共同构成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海洋文化体系的“五位一体”的内在有机子系统, 从而促进海洋文化全面繁荣, 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实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总结与展望海洋强国战略下的海洋文化体系建构研究, 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人们普遍关注、重视“海洋文化”, 是全球性“海洋时代”到来和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发展的大势使然。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资源最为丰厚的海洋大国, “环中国海”区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其他大河流域一样, 同样是中国文明的摇篮。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自古在认识和鉴赏海洋、开发和利用海洋、与海洋和谐相处中创造了丰富灿烂而又自成系统、对内对外都具有极强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的海洋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财富, [6]构成了中国文化整体的重要内涵。在海洋强国与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 建构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体系正是对中国海洋文化传统及其价值的正确认识, 是为实现中国海洋文化传统价值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作的学术突破, 更是为找到一条海洋发展的和平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所作的有益探索。在21世纪这个海洋的世纪, 拥有中华文明特色显著的辉煌的海洋文化传统的中国也同样拥有美好的海洋文化未来, 必将实现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
[1] |
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8.html, 2012-11-18.
( ![]() |
[2] |
习近平.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EB].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3-10/03/c_125482056.htm, 2013-10-03.
( ![]() |
[3] |
佚名."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EB].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6/20/c_1121176798.htm, 2017-06-20.
( ![]() |
[4] |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http://www.12371.cn/2017/10/27/ARTI1509103656574313.shtml, 2017-10-27.
( ![]() |
[5] |
杨国桢. 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1): 95-100, 144. ( ![]() |
[6] |
曲金良.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思考[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 31-40. ( ![]() |
[7] |
颜玉凡, 叶南客. 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基于政府的行动逻辑[J]. 开放时代, 2016, (2): 158-173, 8. DOI:10.3969/j.issn.1004-2938.2016.02.007 ( ![]() |
[8]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 |
[9] |
刘元友.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营销环境分析[J]. 社团管理研究, 2009, (9): 39-41. DOI:10.3969/j.issn.1674-1323.2009.09.013 ( ![]() |
[10] |
苏勇军. 宁波海洋文化及旅游开发研究[J]. 渔业经济研究, 2007, (1): 26-30. ( ![]() |
[11] |
张晶.滨州市税务系统文化体系建设研究[D].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 2019.
( ![]() |
[12] |
程佳琳. 现代传播环境下我国海洋文化构建传播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7, (27): 37-39. DOI:10.3969/j.issn.1673-291X.2017.27.017 ( ![]() |
[13] |
洪刚.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海洋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性认识探析[J]. 中国海洋经济, 2018, (2): 155-168. ( ![]() |
[14] |
佚名.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 以"五个海洋"为内涵建设海洋强国[EB].http://www.gov.cn/jrzg/2012-11/27/content_2275913.htm, 2012-11-2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