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Issue (1): 101-109  DOI: 10.16497/j.cnki.1672-335X.202101011

引用本文  

石建中, 张玉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新旧动能转换及动力源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1): 101-109.
Shi Jianzhong, Zhang Yuhui.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ower Energy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in Qingdao under the Guidanc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2021, (1): 101-109.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下山东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空间分异与路径研究”(19CDNJ3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石建中(1976-),男,内蒙古锡盟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学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0-10-2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新旧动能转换及动力源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石建中 , 张玉辉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新旧动能转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青岛市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三核之一,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谋划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努力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模式。本文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程度,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青岛市主要动力源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近年来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在时空上呈现持续升级和不断优化的态势,但依然存在经济增长模式粗放、重点区域发展缓慢、核心动力源培育力度不足等问题。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及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的影响,培育新旧动能转换新需求、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创新机制、确立新旧动能转换现代治理新体系, 以及拓展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思路是青岛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旧动能转换    全要素生产率    动力源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ower Energy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in Qingdao under the Guidanc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hi Jianzhong , Zhang Yuhui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 To achiev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needs to carry out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improv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Qingdao, as one of the three cores of the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in Shandong Province, plans to be a leading area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from the strategic and overall perspective, and strives to explore new paths and new model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forming degree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in Qingdao by us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power energies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by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in Qingdao has shown the trend of continuous upgrading and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in space and time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extensive economic growth mode,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key regions, and the insufficient cultivation of core power sources. To meet the dema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deal with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it is important for Qingdao'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cultivate new demand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to create an innovative mechanis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to establish a modern governance syste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and to come up with new idea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Key word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transformati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power energies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1]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成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在这三大变革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重点,动力变革是关键,其中动力变革就是新旧动能转换问题。[2]通过动力变革促进效率变革,实现质量变革,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呈现出基于要素供给的发展动能约束凸显、基于产业供给的发展动能亟待升级、基于制度供给的发展动能迫需改革等特点,致使供给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变化的客观要求。[3]因此,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研究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相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8年1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标志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4]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三核之一,青岛市资源禀赋丰富、区域位置优越、产业布局合理、国家战略平台众多,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带动工业、服务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一年全面起势”。[5][6][7]因此,本文着重分析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程度及主要动力源,定量甄别制约青岛市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核心问题,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一年起势”的基础上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对于促进青岛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新旧动能转换研究综述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的概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在于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满足人们的需求。[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与主要任务是不断变化的。从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到2017年提出的“破、立、降”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一大批“僵尸企业”出清,房地产库存显著下降,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减税降费深入推进,补短板成效明显。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八字方针为“巩固、增强、提升、畅通”。[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予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内涵,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综合研判全球经济大势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10]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新旧动能转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1)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从供给侧角度看,新旧动能转换是具有开放性内涵的相对概念,在逻辑体系上可划分为器物层、技术层、产业层、制度层与观念层的“五维结构”;[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对需求管理的放弃,而是通过供给侧扩大内需,避免供需脱节,由此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12](2)新旧动能转换的意义。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新常态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三五”期间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13]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把握和引领新常态的要求、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是中国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内在要求。[14](3)新旧动能转换的测度。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资本存量、全要素生产率、绿色全要素生产增长率等对具体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程度进行测算与评估,如白洁与郭启光分别就湖北与环渤海区域的新旧动能转换情况实施了定量分析。[15][16](4)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在供给侧提供高质量产品,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17]同时,以“创”促“转”,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与要求,通过创见、创新、创业与创造改造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13]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推进全员、全面、全程、“全策”创新;[18]构建创新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平台,激发私营企业创新活力,进而实现供给侧新旧动能转换目标。[19]

综上所述,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新旧动能转换研究受到了学界的广泛重视,研究成果较多,但多限于路径与对策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对新旧动能转换问题的定量分析相对较少,且仅限于新旧动能转换程度测算,缺乏对动力源的深入探讨,从宏观角度构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整体框架以及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二、研究方法 (一) 新旧动能转换程度分析

新旧动能转换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增长问题,实现经济增长需要通过需求侧的拉动与供给侧的驱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以及效率的提升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约束,依靠大量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投入以及中低端出口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需要用新要素代替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本文运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的程度。新旧动能转换程度测算指标体系如表 1所示。

表 1 新旧动能转换程度测算指标体系

根据新旧动能转换的研究需要,采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研究方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DEA-Malmquist方法通过投入与产出指标构建生产最佳前沿面函数,通过非参数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每个决策单元在t时期与t+1时期与该生产前沿的距离,得出在t时期与t+1时期的生产效率变化,从而得出相对效率的变化,其计算公式为:

$ TFPCH = {M_o}({x^{t + 1}}, {y^{t + 1}};{x^t}, {y^t}) = {(\frac{{({D_o^t}({x^{t + 1}}, {y^{t + 1}}|C, S)}}{{{D_o^t}({x^t}, {y^t}|C, S)}}*\frac{{{D_o^{t + 1}}({x^{t + 1}}, {y^{t + 1}}|C, S)}}{{{D_o^{t + 1}}({x^t}, {y^t}|C, S)}})^{1/2}} $

式中,x为生产投入要素,y为产出。(xt, yt)为t时期的投入产出向量,(xt+1, yt+1)为t+1时期的投入产出向量。Mo(xt+1, yt+1; xt, yt)为t时期到t+1时期的生产率变化。在固定规模报酬、要素强为可处置条件下,Dot(xt, yt|C, S)为以t期生产技术为参考的t期距离函数,Dot(xt+1, yt+1|C, S)为以t期生产技术为参考的t+1期距离函数,Dot+1(xt, yt|C, S)为以t+1期生产技术为参考的t期距离函数,Dot+1(xt+1, yt+1|C, S)为以t+1期生产技术为参考的t+1期距离函数。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TFPCH)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FFCH)与技术进步变化指数(TECHCH),其计算公式为:

$ \begin{array}{l} TFPCH = {M_o}({x^{t + 1}}, {y^{t + 1}};{x^t}, {y^t}) = \frac{{{D_o^{t + 1}}({x^{t + 1}}, {y^{t + 1}}|C, S)}}{{{D_o^t}({x^t}, {y^t}|C, S)}}*\\ {(\frac{{({D_o^t}({x^{t + 1}}, {y^{t + 1}}|C, S)}}{{{D_o^{t + 1}}({x^{t + 1}}, {y^{t + 1}}|C, S)}}*\frac{{{D_o^t}({x^t}, {y^t}|C, S)}}{{{D_o^{t + 1}}({x^t}, {y^t}|C, S)}})^{1/2}} \end{array} $

式中,$\frac{{{D_o^{t + 1}}({x^{t + 1}}, {y^{t + 1}}|C, S)}}{{{D_o^t}({x^t}, {y^t}|C, S)}}$表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frac{{({D_o^t}({x^{t + 1}}, {y^{t + 1}}|C, S)}}{{{D_o^{t + 1}}({x^{t + 1}}, {y^{t + 1}}|C, S)}}*\frac{{{D_o^t}({x^t}, {y^t}|C, S)}}{{{D_o^{t + 1}}({x^t}, {y^t}|C, S)}})^{1/2}}$表示技术进步指数。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反映了从t时期到t+1时期与生产最佳前沿面的距离函数,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反映了从t时期到t+1时期生产前沿面移动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假设规模报酬可变,技术效率变化(EFFCH)又将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其计算公式为:

$ \begin{array}{l} EFFCH = \frac{{{D_o^{t + 1}}({x^{t + 1}}, {y^{t + 1}}|C, S)}}{{{D_o^t}({x^t}, {y^t}|C, S)}} = \frac{{{D_o^{t + 1}}({x^{t + 1}}, {y^{t + 1}}|C, S){D_o^{t + 1}}({x^{t + 1}}, {y^{t + 1}}|V, S)}}{{{D_o^t}({x^t}, {y^t}|C, S){D_o^t}({x^t}, {y^t}|V, S)}}*\\ \frac{{{D_o^{t + 1}}({x^{t + 1}}, {y^{t + 1}}|V, S)}}{{{D_o^t}({x^t}, {y^t}|V, S)}} \end{array} $

式中:$\frac{{{D_o^{t + 1}}({x^{t + 1}}, {y^{t + 1}}|C, S){D_o^{t + 1}}({x^{t + 1}}, {y^{t + 1}}|V, S)}}{{{D_o^t}({x^t}, {y^t}|C, S){D_o^t}({x^t}, {y^t}|V, S)}}$表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frac{{{D_o^{t + 1}}({x^{t + 1}}, {y^{t + 1}}|V, S)}}{{{D_o^t}({x^t}, {y^t}|V, S)}}$表示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反映了在既定要素投入和技术水平下产出能力的自身提供情况,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反映了在既定技术水平和纯技术效率下投入规模的增加带来相应的产出情况。

(二) 动力源分析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新旧动能转换对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深挖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动力源。基于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与《2019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选取发展潜力、产业结构、创新驱动、对外开放、营商环境,以及生活质量作为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动力源,并视为解释变量,将全要素生产率视为被解释变量,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以明晰各动力源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模型设定如下:

$ \begin{array}{l} TFPC{H_{i, t}} = {\alpha _0} + {\alpha _1}income + {\alpha _2}labor + {\alpha _3}rationalization\\ + {\alpha _4}optimization + {\alpha _5}enterprise + {\alpha _6}research + {\alpha _7}export + {\alpha _8}capital + {\alpha _9}tax + {\alpha _{10}}deal + \\ {\alpha _{11}}education + {\alpha _{12}}sanitation + {\varepsilon _{i, t}} \end{array} $

式中,TFPCH表示全要素生产率,i=1, 2, 3…, 10表示青岛市10个区市,t表示年份,εi, t为随机干扰项。

数据主要来自于《青岛市统计年鉴》《青岛市第三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青岛市第四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青岛市各区市统计年鉴,以及青岛市统计局官方网站。

三、实证分析 (一) 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程度分析

为了清晰地反映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程度,运用DEAP软件测算出青岛市全要素生产率2013—2018年的年度变化特征、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1、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变化特征

表 2可以看出,2013—2018年青岛市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期间2014年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最低为0.3%,2017年则高达9.5%,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均值为1.057,总体增长率为5.7%。其中,技术效率年均提升3.6%,技术进步年均提升1.9%,说明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得益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在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方面共同推进经济持续发展。进一步分解可知,纯技术效率年均增长1.2%,规模效率年均增长2.4%,说明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主要依赖于投入规模的不断扩大,纯技术效率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青岛市目前处于从粗放发展模式向集约发展模式进行转变的关键时期,传统要素的投入仍然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助力,尽管近年来在产业集聚提升、重大项目推进,以及营商环境优化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持续涌入的新要素难以在短期内进行有效的整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匹配度较弱、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使得资源配置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现有的技术潜力尚未被完全发挥出来,因此,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要素供应依旧存在不少问题。

表 2 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变化特征
2、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特征

表 3可以看出,青岛市大多数区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均超过1,其中市南区、即墨区、胶州市增长态势较为明显,增长率分别高达9.6%、8.9%与8.8%,黄岛区全要素生产率则呈现负增长,增长率为-1.3%。从各项指标分解来看,市南区与即墨区的新旧动能转换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提高,胶州市新旧动能转换则得益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而黄岛区由于技术进步增长率下降导致新旧动能转换程度有所降低,说明投入规模的增长是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助力,然而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入推进的根本动力在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在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市南区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胶州市争当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即墨区则坚持存量变革,这些区市在新技术、新业态与新模式中探索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激发新潜能。而黄岛区作为国家级新区,虽然新旧动能转换基础优、支撑强,然而仍存在新兴产业规模小、创新创业动力不足与动能转换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新旧动能转换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说明黄岛区具有较大的新旧动能转换空间与潜力。

表 3 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特征
3、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表 4可以看出,青岛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GDP增长率的贡献较高,其中2014年贡献率较低,2014年之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GDP增长率贡献率高达70%以上,尤其是2017年达到最大值230.52%,说明青岛市经济逐步摆脱要素投入带来的增长,进入内生增长阶段,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明显。近年来,青岛市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淘汰大量落后产能,为传统产业加快新旧动能创造了条件,因此全要素增长率逐步上升。2017年提出构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战略构想后,青岛市率先提出构建“四区一带多园”引领、全域联动的新旧动能转换布局,使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显著上升。2017年之后,新旧动能转换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海洋等新兴未来产业与优势特色产业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上都有所突破。然而新动能带来的产业结构布局与资源配置仍需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趋势有所回落。

表 4 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 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动力源分析

对2013—2018年青岛市各区市主要动力源与全要素生产率实施多元回归的结果如表 5所示。

表 5 回归分析结果表

表 5可以看出,在发展潜力层面,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回归系数为0.013,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劳动配置结构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青岛市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综合门类较全、总体发展较为均衡的格局,劳动生产率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显著,但仍然存在传统行业占比较高、新兴行业发展规模小的问题,同时一些人员密集型的纺织、食品、橡胶与电子等行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能动性不强,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在产业结构层面,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回归系数为-0.396,且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合理化指数越低,产业结构配置越合理,越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青岛市资本密集型与资源消耗型产业比重相对较高,资源与能源集约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不协调,经济增长的资源代价偏大,因此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协调能够显著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在创新驱动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率的回归系数为0.029,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越多,增长率越高,新旧动能转换程度越高。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主体,对于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方面都具有强劲的辐射作用,同时科技研发投入能够有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政府对研发的管理优势,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以及科技体制改革,因此创新驱动能够成为促进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源。

另外,在对外开放上,经济外向度的回归系数(-0.186)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的回归系数为0.022,且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经济外向度对于新旧动能的转换具有负面影响,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能够正向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近年来,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青岛市外贸下行压力相对较大,外贸交易额增长的同时也出现需求少、成本高等问题,“一带一路”仍需深入拓展,因此仍需加大对外开放,进一步促进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程度的提高。在营商环境层面,万元GDP税收的回归系数为0.0004,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商品市场交易额的回归系数(-0.336)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虽然减税降费与市场交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并不明显。近年来,青岛市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优质公共就业服务,但市场配置资源要素能力和政务服务水平有待加强,便企、利企服务能力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主体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偏少,民营经济不发达,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在生活质量层面,财政教育支出占比的回归系数(0.340)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占比的回归系数为0.637,且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财政教育支出与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对于新旧动能转换程度的影响显著。近年来,青岛市积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全面育人改革与践行教育强市使命上取得积极成效,同时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与完善,市民医疗保障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进而从外延上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综上分析可以看到,近年来,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在时空上呈现持续升级和不断优化的态势,然而目前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主要依赖于规模效率的不断上升,经济增长仍然以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存在要素投入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同时重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偏小,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着传统动能萎缩与新动能成长缓慢的不足。另外,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的推进、财政科学技术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未能有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动力源培育力度尚显不足。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的新旧动能转换路径

2020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乏力,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需求侧与供给侧均造成了巨大冲击,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被赋予了新内涵。首先,扩大内需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方向;其次,大力推进供给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最后,需从体制机制上破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障碍。适应当前疫情之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和“双循环”战略,青岛市需改变以要素驱动为主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新旧动能转换路径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 提升内外拉力,加速培育新旧动能转换的新需求 1、以消费新需求为导向,深挖供求两端发展潜力

加快物联网行业向居民日常消费生活不断渗透,加速发展远程办公、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电子商务、无人配送等产业;实施“高科技+消费”计划,支持投资发展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技术的无人零售、云购物等新消费项目,不断培育消费新领域、新模式与新业态。

2、以高质量投资为抓手,释放经济运行活力

聚焦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体系,明确投资方向,紧盯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集群、重点产业与重点项目,充分发挥产业项目引领带动作用;用足用好重大科技专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贴息,以及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与补助资金,加大政府资金引导实施的力度。

3、以“两区建设”为重点,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抓好用好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推动对外开放进程;务实创新开展“双招双引”,在精准施策的基础上,以标准化方式进行全球精准招商,发挥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招引人才的载体作用,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发展。

(二) 深化创新驱动,全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创新机制 1、以新兴行业为聚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培育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智慧型先进制造业体系,深入推进高端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共生;聚焦现代海洋、智能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围绕微电子、5G等重点发展产业方向,突破现有产业关键技术,培育重点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2、以培育创新成果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打造百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千家“千帆企业”,通过强化头部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作用,深度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并强化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不断激发人才活力潜能。

(三) 强化要素保障,精准确立新旧动能转换的现代治理新体系 1、以产业政策转型为保障,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在一般竞争领域加快推进功能性产业政策,强化市场造血机制与竞争活力,在高端前沿技术领域保留选择性产业政策,确保产业政策精准发力;大幅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市场活动的做法,逐步转向依靠间接引导型政策手段,并构建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产业政策制定机制,完善产业政策退出机制,深化产业政策的动态调整,进而推动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2、以民营经济为中心,优化城市营商环境

从“亲”“清”政商环境、精准高效政务环境、公平公正法治环境,以及贸易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环境、人才引进环境等各方面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企业对接平台作用,支持民营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并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3、以社会民生发展为需要,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加快康复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二期等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梳理“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构建网格管理与智防、心防、共防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四) 应对疫情挑战,拓展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思路 1、以对外开放优势,彰显新旧动能转换助力

充分发挥青岛市在区域合作中的角色与作用,着力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并加快谋划推进胶东半岛地区交通体系建设,积极打造服务胶东半岛的“国际客厅”,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以及推动胶东半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2、以工业互联网锐势,激发新旧动能转换潜力

以5G、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将行业工业机理与平台运用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化生产、规模化定制、网络化协同与服务化延伸的行业新模式,充分发挥海尔卡奥斯平台的开放性、综合性等优势,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向平台转移,助力卡奥斯平台快速发展。

3、以顶格协调阵势,释放新旧动能转换活力

深入实行“自上而下”的顶格协调推进机制,提高政府对待企业负责人、接洽项目的落实成效,跟踪并解决项目推进问题,确保顶格推进“掷地有声”。以法治化手段实现顶格监督,将“放管服”改革中行之有效的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明确责任清单,建立一窗受理、网上办理、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制度,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政务服务保障。

(致谢 感谢青岛市统计科学研究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研究”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金碚.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 (4): 5-18. (0)
[2]
黎智洪. 我国产业发展"三大变革"的理论逻辑与方法论[J]. 改革, 2018, (9): 91-101. (0)
[3]
丁文珺, 伍玥. 湖北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18, (12): 56-67. DOI:10.3969/j.issn.1003-8477.2018.12.009 (0)
[4]
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EB]. http://www.binzhou.gov.cn/zwgk/news/detail?tcode=N0c9e42edf385715e5ffbc438690b8211&code={9550f89f-feb6-47d1-8cd3-587bb4cc2922}, 2018-02-13/2020-08-13. (0)
[5]
李大海, 翟璐, 刘康, 等. 以海洋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J]. 海洋经济, 2018, 8(3): 20-29. DOI:10.3969/j.issn.2095-1647.2018.03.003 (0)
[6]
李敏. 青岛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实证[J]. 绿色科技, 2017, (6): 204-207. (0)
[7]
栾新.新旧动能转换让青岛全域旅游更精彩[N].中国旅游报, 2018-03-27(001). (0)
[8]
韩保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释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8, (1): 10-18, 76. (0)
[9]
黄群慧. 论中国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中国工业经济, 2016, (9): 5-23. (0)
[10]
赵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J]. 党的文献, 2017, (1): 50-57. (0)
[11]
张文, 张念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J]. 东岳论丛, 2017, 38(12): 93-101. (0)
[12]
刘尚希, 苏京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与供求新平衡[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8, 22(2): 110-118. (0)
[13]
余东华. 以"创"促"转":新常态下如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J]. 天津社会科学, 2018, (1): 105-111. (0)
[14]
隆国强. 新旧动能转换的意义、机遇和路径[J]. 中国发展观察, 2017, (11): 28-31. (0)
[15]
白洁. 湖北新旧动能转换的定量测度与对策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18, (7): 53-58. (0)
[16]
郭启光. 环渤海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证研究: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视角[J]. 前沿, 2019, (1): 58-65. (0)
[17]
张旭明, 孔丽. 云南省供给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研究[J]. 时代金融, 2019, (4): 50-51. (0)
[18]
李佐军.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J]. 领导科学论坛, 2017, (18): 66-82. (0)
[19]
李福柱, 田爽. 我国经济增长中供给侧与需求侧新旧动能转换效应研究[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5(6): 81-9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