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43.85万亿元,其中出口规模达25.45万亿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全球第一出口国位置持续稳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稳住对发达国家出口,扩大对新兴经济体出口。企业出口是夯实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支撑,而出口韧性是推动企业出口行稳致远的关键引擎。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出口面临“稳而不进”和“进而不稳”的双重困境:传统在位出口企业能保持稳定出口份额,但很难开拓新的增长源泉;新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虽贡献出口增长,却不能保持长期稳定,企业出口“稳中有进”依然存在现实挑战。[1]近年来,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更为错综复杂,伴随发达国家价值链布局深度调整及其制造业回迁战略,我国企业面临国际订单减少、成本压力增大、关键技术受限等挑战,进一步加剧了出口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时,企业自身还普遍面临从成本效率为先到安全稳定为重的关键转变。以上多重因素叠加使提升出口韧性既成为新时期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也成为应对全球不确定性风险冲击和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途径。[2]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探究企业在不确定性风险冲击下保持出口稳定的方案。这对于企业筑牢发展根基和推动出口增长有重要现实意义。
根据新新贸易理论,一国出口增长通过集约贸易边际和扩展贸易边际的二元边际实现。[3][4]中国的出口增长主要沿集约贸易边际实现,但集约贸易边际出口易受外部冲击的负面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出口情况充分体现了这种脆弱性。[5]扩展贸易边际则更能体现一国的高端出口能力和出口国内附加值获得能力,是中国出口转型的重要突破方向。[6]研究表明,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RTA)是推动扩展贸易边际增加的重要驱动力,[7]而区域价值链活动作为区域贸易协定的实践方式,势必会在优化出口二元边际和稳定出口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区域贸易合作的重要践行者。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2015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自贸区升级协议;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正式生效。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向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规模达到13.16万亿元,同比提升4.5%,亚太区域内经贸合作活力持续迸发。这充分彰显了RCEP区域合作的巨大价值:深化区域内生产分工和贸易往来,促进RCEP区域价值链在亚太地区的深度融合,推动全球价值链深层次重构,加速形成“北美—欧洲—亚洲”三足鼎立的全球价值链新态势。[8]那么,企业嵌入区域价值链能否缓解外部风险冲击下集约边际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又能否在当前背景下发挥稳定和提振出口的作用?又是通过何种渠道发挥作用?回答上述问题,可为企业提升出口韧性开辟新的实践道路,也可为中国出口二元结构优化提供更多样的路径选择。
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价值链和出口韧性两个方面。
2008年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在短期内出现巨量萎缩,[9][10]全球价值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11]发展中国家开始以突破低端锁定和实现高端演进为目标寻求新的国际生产分工合作。[12]在这个背景下,以区域贸易协定为框架的区域价值链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当前,区域价值链相关研究可分为理论演进和具体实践两方面。一方面,学界尤为关注价值链从全球化向区域化的结构性转变。全球价值链迈入深度重构期,价值链的区域化趋势明显加速。[13][14]诸多研究表明,价值链的区域特征处于主导地位,[15][16][17][18][19]也有少数学者测度了价值链的地理分散特征。[20]另一方面,国内学者更加关注构建区域价值链的中国实践,注重中国参与区域价值链的主导地位研究,认为中国在区域价值链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要持续推动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价值链。[21][22]但学界对微观企业区域价值链嵌入关注甚少,更缺乏相关实证研究,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层面,分析其对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生产效率、供应链效率等的影响。[23][24][25]
韧性指系统遭受外部风险冲击时所表现出来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26][27][28]出口韧性是企业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经济个体应对外部干扰、抵御风险冲击和实现出口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口韧性提升效应研究上,从出口多元化策略、数字化转型、区域贸易协定等多方面开展研究。[2][10][29][30]相关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促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实现资源配置和专业化生产分工,推动实现技术进步和改善生产效率,[24][31][32][33]进而提升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但由于全球价值链体系下生产分工呈现链条复杂性和地区分散性,兼有价值链“长鞭效应”和需求萎缩放大效应,突发外部风险冲击容易打破复杂多样的生产及贸易网络,降低价值链稳定性,削弱其抵御风险的能力,直接导致全球价值链的嵌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出口韧性。[34][35][36][37]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结论,认为全球化带来的出口市场扩大可以缓解企业面临外部冲击时的出口压力,[38][39][40]从而促进出口贸易恢复。
可以看出,当前区域价值链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分析和框架建构层面,区域价值链相关评价指标尚未确立,已有研究均未跳脱出以全球价值链为核心的传统研究视角,而在全球价值链不稳定性加剧和区域生产分工合作蓬勃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以区域价值链为切入点的企业出口研究亟待展开。因此,本研究系统考察区域价值链嵌入能否有助于提高出口韧性。这对于丰富区域价值链相关研究和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的边际贡献主要有:第一,从微观视角研究企业层面的区域价值链嵌入,并改进完善企业区域价值链嵌入的测度方法,科学评估企业区域价值链嵌入程度;第二,构建区域价值链嵌入影响企业出口韧性的综合理论框架,系统考察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出口韧性的影响,揭示企业参与RCEP区域价值链对出口韧性有积极贡献,为今后相关政策实践和企业更好参与RCEP区域价值链提供重要依据;第三,深度剖析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影响企业出口韧性的内在逻辑,强调通过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优化供应链结构和增强出口竞争力来提高企业对全球市场波动和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为企业通过RCEP区域价值链参与来增强其出口稳定性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区域价值链嵌入与企业出口韧性在外部不稳定因素加剧背景下,RCEP区域价值链持续纵深推进,为新时期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和增强企业出口韧性提供了良好契机和战略支点。
首先,RCEP区域内成员国地理临近性和文化相似性为出口韧性提升提供良好基础和强大动能。一方面,RCEP区域价值链各参与国存在地理临近性,有效缩短了生产要素流通半径,大大提升了原材料和中间品在区域内的流转效率,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出口成本和提升风险响应速度。另一方面,从文化层面看,RCEP区域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主要贡献者,如中国、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长期以来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文化相似性,更容易构建沟通渠道、识别潜在风险和降低隐形交易成本等,从而更好推动区域分工合作发展壮大。[41]对企业来说,相似的文化制度背景更容易推动跨国协商和问题解决,降低贸易中的沟通成本,提升出口的便利性。
其次,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带来供给优化和需求扩容,进一步提升企业出口的增长空间。从供给角度看,参与区域价值链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政策支持,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合作优势明显。通过区域贸易协定深化带来的贸易壁垒、贸易成本、商品价格等多方面的降低,可显著促进区域内贸易增长。[42]一方面,企业通过参与RCEP区域价值链可以综合利用区域内的原材料、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人才等资源,推动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供应能力、加强运营管理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进步,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出口表现。另一方面,区域价值链体系下的生产、供应和消费环节更为集中,区域贸易协定框架下还可获得关税优惠、进口通关和争端解决上的便利,区域内的生产可控性、供应连续性和市场稳定性大大降低了出口风险。从需求角度看,RCEP通过降低区域内制度性交易成本,显著激活成员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表明,RCEP框架下的关税减让、原产地规则简化等措施对成员国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提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8][43]与此同时,RCEP所产生的对外开放成果也实现了国民共享,其中的关税削减政策显著提升了消费者的贸易利益。[44]具体而言,RCEP区域价值链在推动成员国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这也为中国出口构建了市场扩容和需求升级的增长通道,从而为中国企业向RCEP区域内出口奠定了良好基础。
最后,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也在减轻企业受到的外部冲击上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RCEP的有序推进为各成员国贸易合作提供坚实制度基础,既增强了成员国的贸易韧性,有效缓解外部风险冲击的负面影响,[45]也减轻了贸易摩擦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冲击。[46]此外,RCEP区域内市场扩大不仅缓解了欧美市场需求萎缩的冲击,更通过深化区域产业协同,使中国制造在近岸化布局中实现价值链攀升。
综上所述,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可以增强出口增长动能,减轻外部风险冲击的负面影响,拉动企业出口韧性提升。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
假设1: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能够增强企业出口韧性。
(二) 区域价值链嵌入影响企业出口韧性的机制本研究认为,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通过出口产品质量、供应链集中度和出口竞争力三种作用渠道提升出口韧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出口产品质量本身属于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但在机制分析中,“出口竞争力”特指除质量维度之外的技术研发、成本控制与市场多元化等综合能力,三者既存在递进关系又保持理论边界,具体分析如下。
1、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通过竞争倒逼机制、标准协同效应与创新政策激励三重路径推动出口质量升级,而高质量产品的需求粘性与品牌溢价构成抵御外部冲击的关键缓冲,进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
首先,区域价值链活动多在区域贸易协定框架下开展,企业参与RCEP区域价值链需要按照RCEP区域贸易协定与规则执行。区域贸易协定可降低区域内贸易壁垒,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贸易环境,从而持续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区域大市场,进一步加剧区域内贸易竞争,倒逼企业提升出口产品质量。[47]其次,区域贸易协定要求成员国之间遵循共同的贸易和产品标准,为获得进口国的市场准入,企业要加强质量管理和生产控制,以此确保产品符合出口标准。[30]最后,为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区域生产分工合作,地方政府会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提高对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企业出口更多高质量产品。[48]
高质量出口产品可以满足目的国严格的需求标准,在国际市场上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品牌形象、产品声誉和客户认可,从而使企业在面临外部风险冲击时,保持更好的出口表现,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49]此外,根据相似需求理论,[50]收入水平是影响一个国家需求结构最主要的因素,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对高质量进口产品需求大,而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对低质量进口产品需求大。Kraay和Ventura在研究中发现,当面临危机冲击时,高收入国家的商业周期波动比低收入国家更加稳定。[5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质量出口产品在冲击之下需求波动更小,更具稳定性。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
假设2: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通过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出口韧性。
2、企业供应链集中度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通过地理邻近效应以及优化供应商、客户网络,推动企业供应链集中度提升,由此可以降低供应链断链风险、强化协作效率和构建优先供应保障,进而提升企业出口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一方面,日益复杂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加剧了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52][53]世界范围内多地区采购、制造和储存产品造成了供应链网络结构复杂性并降低了效率,而控制供应链复杂性可以有效管控风险。[54]企业参与RCEP区域生产可以与更多区域内优质供应商和客户合作,优化采购、制造和仓储等环节的区域配置,降低供应链网络复杂度。同时,企业面临RCEP区域消费市场,会更倾向于选择区域化本土优质供应商和客户合作,使其在提供特色产品服务与高品质生产材料、提升技术水平、降低采购成本和增强上下游协作能力方面为企业赋能,提升企业市场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地理位置越临近的企业而言,开展贸易活动所承担的固定成本较低,有利于企业通过采购网络深化企业垂直专业化分工、通过销售网络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促进生产率提升。[55]中国企业与RCEP区域内供应商和客户合作具有区位便利性,持续深化区域内供应链合作,降低区域外依赖,强化供应链集中度,从而进一步筑牢企业生产率优势,稳步提升企业出口生产能力。
稳定的上游中间品和原材料供应既是企业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是影响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较低的供应链集中度意味着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分散程度高,会提升企业供应链复杂性,出现交货时间长和生产计划不稳定问题,[56]使企业不能及时生产出供稳定出口的产品。而较高的供应链集中度代表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存在高度合作关系,直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所产生的交易成本,[57][58]有助于企业提升利润和扩大生产。此外,企业与大供应商和客户保持稳定合作关系,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可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59]供应商会在危机冲击时保持优先供应,客户会在外部冲击中保持稳定需求,进而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
假设3: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通过提升企业供应链集中度,增强企业出口韧性。
3、企业出口竞争力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通过“技术—成本—市场”三个维度培育动态竞争优势,其出口韧性提升作用体现在冲击响应速度、成本缓冲空间与风险分散能力的协同提升。
第一,RCEP区域价值链有内在互补性,企业从中可以学习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国家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强化与区域内高水平人才和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生产效率提高,持续塑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42]第二,RCEP区域内一些东盟国家在原材料、简单中间品和劳动力供应方面有成本优势,[60]企业参与区域价值链生产可以统筹区域内的优势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第三,RCEP区域内消费市场广阔,企业需要持续优化出口产品组合以满足区域市场内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出口产品多样化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企业出口竞争力与出口韧性息息相关。首先,研发能力强的企业更能够抵御外部冲击,更有能力在替代市场吸引新客户,[61]从而在受到外部不利因素影响后迅速开拓新市场,平抑出口波动;其次,生产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推动企业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生产,价格优势和快速生产能力是吸引客户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企业在外部环境变化时保持稳定的出口订单;最后,企业嵌入区域价值链后面临更加多元化的市场空间,降低对某一特定市场和单一出口产品的依赖,在遭受外部冲击时凭借其多元化产品和多样化市场保持出口稳定,[62][63][64]从而提升出口韧性。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
假设4: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通过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增强企业出口韧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作出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能够增强企业出口韧性的假设,同时区域价值链嵌入通过企业出口质量、企业供应链集中度和企业出口竞争力三种渠道对企业出口韧性产生影响,区域价值链嵌入影响企业出口韧性的作用机制见图 1。
![]() |
图 1 区域价值链嵌入影响企业出口韧性的作用机制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在本质上是对中国过度外向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图 2、图 3),2008年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中国总出口额和出口额增长率出现双下滑,出口额增长率更是在2009年降至负数,这一时期为中国出口受挫期。中国出口在金融危机过后的2010年实现了快速提振,但受全球经济萎缩影响,2011年至2014年出口仅实现低增速复苏增长。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在全球出口承压背景下实现了危机后逆势复苏,体现出中国出口自身的强劲韧性,而这一时期为中国出口复苏期。伴随金融危机带来的中长期市场需求低迷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2015年至2016年中国出口连续两年下滑,出口额增长率跌为负数,中国出口进入复苏后的振荡期。
![]() |
图 2 2007年至2016年中国总出口、向RCEP出口额及占比 |
![]() |
图 3 2007年至2016年中国总出口、向RCEP出口增长率 |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整体出口遭受巨大影响,但中国积极调整出口战略,向RCEP区域出口呈现新的特点。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2009年,中国向RCEP区域的出口额与出口额增长率均出现下滑,但下滑速度低于中国总出口下滑速度,并在2010年实现强劲复苏。2010年后,中国向RCEP区域的出口额增长率始终高于整体出口额增长率,表明RCEP区域出口增长对中国总出口增长发挥重要拉动作用。同时,中国向RCEP区域出口额占总出口的比例也在持续增加,实现出口额增速和占比双超越,表明RCEP区域对中国出口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二) 计量模型构建针对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设定计量模型如下:
$ { resli }_{i t}=\alpha_0+\alpha_1 { fvar }_{i t}+\alpha_2 X+\eta_t+\mu_j+\varepsilon $ | (1) |
其中,i表示企业、t表示年份、j表示行业,resliit表示企业当年的出口韧性,fvarit表示企业当年的区域价值链嵌入程度,X表示企业层面的控制变量,ηt和μj分别表示年份和行业两个维度的固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
(三) 变量设置 1、被解释变量企业出口韧性主要指企业在面临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冲击时,能够抵御不利风险冲击并从冲击中恢复的能力。参考贺灿飞和陈韬的计算方法,[65]使用2007年至2016年的企业出口数据,计算2008年至2016年各年的出口额增长率(exprateit),并以2009年至2016年的出口额增长率减去2008年出口额增长率,得到2009年至2016年的企业出口韧性(resliit),并对出口韧性进行上下1%的缩尾。
$ { resli }_{i t}= { exprate }_{i t}- { exprate }_{i 2008} $ | (2) |
区域价值链嵌入是指企业通过参与特定区域内的产品生产、加工、组装和销售等环节,与区域内其他国家的企业建立紧密的贸易合作联系,共同构建起一个高效、协同和共赢的产业链条,从而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区域内国家平均生产成本和提升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本研究借鉴吕越等全球价值链嵌入指标的测算方法,[66]计算企业出口到区域内的国外增加值比例,以此构建区域价值链嵌入指标(fvarit)。
$ f_{ {var }_{i t}}=\frac{V_{F R}}{X_R}=\frac{M_R^p+X_R^o\left[M_R^o /\left(D * \frac{M_R^o}{M^o}+X_R^o\right)\right]}{X_R} $ | (3) |
其中,R表示RECP区域,O表示一般贸易,P为加工贸易;M代表进口,X代表出口;VFR为企业向RCEP区域内出口的国外增加值,XR为向RCEP区域内的总出口,MO表示企业的一般贸易进口;MRp表示企业向RCEP区域内的加工贸易进口,MRo表示企业向RCEP区域内的一般贸易进口,XRo表示企业向RCEP区域内的一般贸易出口;D表示企业的国内销售。
3、控制变量本研究主要选取以下控制变量:(1)企业规模(size),为年总资产的自然对数;(2)企业资产负债率(lev),为负债合计除以资产总计;(3)企业年龄(age),为当年年份减去企业成立年份再加上一的自然对数;(4)企业融资约束(sa),sa=-0.737*size+0.043*size2-0.040*age;[67](5)董事会规模(board),为董事会人数的自然对数;(6)企业资产回报率(roa),为净利润除以资产总额;(7)董事会独立性(indep),为独立董事人数除以董事会人数。
(四) 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和国泰安(CSMAR)数据库,将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冲击元年,以2009年至2016年为研究区间;区域价值链嵌入指标以2009年至201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合并计算得到,企业出口韧性使用2007年至201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计算得到。其他控制变量来自CSMAR数据库。
本研究对数据进行以下处理(使用匹配后的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1)删除信息缺失的样本和异常值;(2)企业出口韧性以2008年的出口额增长率为基础进行计算,因此仅保留2007年及之前上市的公司数据,并对于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数据缺失的企业进行删除,进行上下1%的缩尾。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 1所示。
![]() |
表 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表 2报告了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企业出口韧性影响的基准回归结果。其中,列(1)未增加控制变量,仅加入年份固定效应。可以看出,区域价值链嵌入的系数是0.3227,并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列(2)在列(1)基础上增加了控制变量,结果显示,区域价值链嵌入系数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依然在5%的置信水平下保持显著正向影响;列(3)在列(1)基础上加入行业固定效应,得出区域价值链嵌入系数为0.4263,并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有显著正向影响;列(4)在列(3)基础上加入控制变量,区域价值链嵌入系数未发生明显变化,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向影响;列(5)和列(6)分别是未加入控制变量和加入控制变量,并同时加入年份和行业层面的固定效应,结果表明区域价值链嵌入对企业出口韧性的显著正向影响并未改变。表 2的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出口韧性,假设1得以验证。
![]() |
表 2 基准回归结果 |
本研究通过改变企业出口韧性的测度方法对基准回归结果进行检验。参照刘慧、魏昀妍等的方法,[10][30]将被解释变量进行以下替换:(1)以企业—年份的出口总额相较于2008年出口总额的偏离度(res)①来衡量企业出口韧性,结果见表 3列(1)和列(2),新的被解释变量估计系数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且为正;(2)以企业—年份的出口额增长率(exprate)来衡量企业出口韧性,结果见表 3列(3)和列(4),新的企业出口韧性指标在1%的置信水平下保持正向显著。综上,改变被解释变量计算方法的估计结果均表明,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显著提升了出口韧性,进一步证明回归结论是稳健可靠的。
① 偏离度指分别使用2009年至2016年企业出口总额减去2008年企业出口总额,得到2009年至2016年的每年的出口差额,再使用每年的出口差额除以2008年企业出口总额,得到每年的企业出口偏离度(res)。
![]() |
表 3 稳健性检验(一) |
直辖市具有独特的地位及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直辖市内上市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政策保障和外部发展条件与非直辖市存在显著差别,这些因素可能会扩大直辖市内企业与其他地区企业的差异性,从而影响估计结果。因此,剔除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和重庆市四个直辖市中所包含的企业样本,重新进行基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 3列(5)和列(6)。结果显示,剔除直辖市样本后,区域价值链嵌入系数在5%的置信水平下依然显著且估计系数为正。可以看出,剔除直辖市样本的稳健性检验再次证实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3、增加企业固定效应本研究的研究主体是微观企业,企业层面可能存在不随时间变化、不可观测的遗漏变量,因此,提高固定效应层级,在年份固定和行业固定效应的基础上加入企业的个体固定效应,估计结果见表 4的列(7)和列(8)。在未加入控制变量条件下,区域价值链嵌入的估计系数未发生明显变化,依旧在5%的置信水平下保持正向显著;加入控制变量后,估计系数也未发生实质性变动。因此可以说明,加入企业固定效应后,基准回归的估计结果依然保持稳健性。
![]() |
表 4 稳健性检验(二) |
区域价值链嵌入对企业出口韧性会受到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影响,所以通过增加企业所在城市特征变量对基准回归模型进行重新估计,参照戴翔等的城市特征变量选取办法,[29]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选取以下变量:(1)地级市经济增长速度(gdp),即各地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2)人力资本水平(pop),即各地级市年末总人口的对数值;(3)工业企业规模(enterprise),即地级市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对数值;(4)产业结构水平(second),即各地级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5)外商直接投资(fdi),即地级市年度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对数值。表 4列(9)和列(10)报告了增加城市层面控制变量后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区域价值链嵌入在5%的置信水平下呈现正向显著,证实了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能够显著提升其出口韧性。
(三) 内生性检验前文分析表明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显著提升了企业出口韧性。然而仍需要指出的是,基准回归模型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一方面,反向因果可能导致基准回归模型存在内生性问题,出口韧性强的企业可能有更高的区域价值链嵌入;另一方面,企业出口韧性可能受到其他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例如企业经营理念、管理结构、风险偏好等,这些不可观测的遗漏变量也可能给模型估计系数带来偏误。
为缓解基准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研究以企业所在地到海岸线距离为基础,以地级市到海岸线距离的对数值,即iv=ln(距海岸线距离),构造区域价值链嵌入的工具变量进行2SLS回归。选择海岸线距离作为工具变量有以下原因:一方面,地级市到海岸线距离是一种地理变量,而企业出口韧性作为一种企业自身性质和能力的反映,地理区位变量很难对其产生直接影响,满足工具变量严格外生性假设;另一方面,国外市场接近度与各地区企业出口有着密切联系,[68]企业的贸易活动以海运为主,距离海岸线越近的企业越有运输成本和国际资源方面的优势,更容易对接全球和区域市场,因此,离海岸线近的地区企业RCEP区域价值链嵌入度会更高,而离海岸线远的地区企业RCEP区域价值链嵌入度会更低。因此,海岸线距离与区域价值链嵌入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工具变量满足与内生解释变量相关条件。
表 5报告了工具变量采用2SLS进行回归的结果。表 5列(1)结果显示,在第二阶段回归中,区域价值链嵌入显著提升了企业出口韧性,相对于基准回归结果而言,区域价值链嵌入的估计系数大小有所上升,但基本结论未发生实质性改变。表 5列(2)结果显示,在第一阶段回归中,海岸线距离显著抑制了企业的区域价值链嵌入,说明离海岸线距离越远,区域价值链嵌入的程度就越低,这也直接印证了上文的理论分析。与此同时,为验证工具变量的合理性,本研究采取以下检验方法:首先,工具变量的第一阶段F统计量为26.05,大于10,确保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之间较强的相关性,因此拒绝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此外,Kleibergen和Paap的LM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工具变量识别不足的原假设。[69]以上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对工具变量的选取具有可靠性,因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2SLS估计结果可靠。
![]() |
表 5 工具变量回归 |
根据前文理论分析,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主要通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供应链集中度和增强出口竞争力三种渠道来促进企业出口韧性的提升。本研究在基准回归模型基础上建立以下模型进行机制检验:
$ Z_{i t}=\alpha_0+\alpha_1 { fvar }_{i t}+\alpha_2 X+\eta_t+\mu_j+\varepsilon $ | (4) |
其中,Zit为代理第t年i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供应链集中度和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渠道变量,其余变量含义与基准回归模型中含义相同。
1、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前文的理论分析提到,参与区域价值链活动既可以加剧区域内贸易竞争,倒逼企业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也能在区域贸易协定框架下加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管理,同时政府为鼓励企业参与区域价值链活动会提供创新支持,提升出口产品质量。高质量的出口产品可以为企业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提升客户认可度,能够在受到外部冲击时有更小的需求波动,保持更好的出口表现。所以,本研究认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是区域价值链嵌入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韧性的重要渠道。
借鉴施炳展和邵文波的做法,[47]构建企业层面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标(epq)。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作为渠道变量的检验结果见表 6列(1)和列(2),结果显示,区域价值链嵌入对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的估计系数为正,并在1%的置信水平下保持显著,可以说明,区域价值链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假设2得以验证。
![]() |
表 6 机制检验 |
前文理论分析指出,企业参与RCEP区域价值链可以深化与区域内供应商、客户的合作,降低全球供应链网络复杂度,进而降低采购成本、提升技术水平和推动生产率提高。提升供应链集中度能够巩固与区域内供应商、客户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出口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中间品供应和客户需求,降低外部风险对供应链的负面影响,提高出口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方红星等的做法,[70]以企业向前五大供应商、客户采购销售比例之和的均值作为供应链集中度指标(scc)。表 6列(3)和列(4)分别报告了不加入控制变量和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区域价值链嵌入对企业供应链集中度的回归结果,②可以看出,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在1%的置信水平下保持正向显著,表明区域价值链嵌入显著提高了企业的供应链集中度,假设3得以验证。
② 需要说明的是,供应链集中度指标中前五大供应商、客户采购销售比例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部分企业在某些年份没有对外披露相关数据,所以存在部分变量缺失。
3、企业出口竞争力前文理论分析中指出,出口竞争力是企业技术能力、生产价格优势和出口市场多样化水平的综合能力体现。参与区域价值链可以通过学习效应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利用区域内低成本原材料和中间品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根据区域内多样化消费市场和消费需求优化自身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等,多方面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企业出口竞争力提升直接促进了企业开拓新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和产品的出口依赖,减少外部风险冲击时的出口波动,拓宽企业出口的增长空间,进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
参考李宏等的做法构建企业出口竞争力指数(ec),ec等于企业出口总值占行业出口总值的比重除以该企业总营收占行业总营收的比重,[71]用公式表示如下:
$ e c_{i j}=\left(E X_{i j} / E X_j\right) /\left(T R_{i j} / T R_j\right) $ | (5) |
其中,ecij表示j行业i企业的出口竞争力,EXij、TRij分别表示j行业i企业的出口总值与总营收总值,EXj、TRj分别表示j行业的出口总值与总营收总值。回归结果见表 6列(5)和列(6),可以看出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回归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下也保持正向显著,验证了理论预期,说明区域价值链嵌入增强了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假设4得以验证。
五、拓展分析 (一) 异质性分析前文的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企业出口韧性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考虑到企业自身类型和所处地区的差异,从企业所有制、地理区位和地区开放度三方面进行异质性分析。
1、企业所有制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出口韧性的影响可能会因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同而出现差异,因此将样本企业按照企业所有制类型划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表 7列(1)、列(2)为按企业所有制划分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区域价值链嵌入对国有企业的出口韧性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非国有企业的估计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国有企业自身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也会从政府方面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和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在多元优势叠加下使其更能适应市场波动和挑战,在国际市场中更具有竞争优势,从而在嵌入区域价值链过程中显著提升其出口韧性。相比而言,非国有企业在嵌入区域价值链过程中更多依靠自身努力、自主决策和市场信息参与价值链贸易,同时也面临技术实力和融资能力约束,使其在受到外部冲击时更具脆弱性。因此,区域价值链嵌入对国有企业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 |
表 7 异质性分析 |
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出口韧性的影响也可能受到企业所属地理位置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集中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分布则相对较少。本研究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海南省划为东部地区,③将其余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划分为其他地区。表 7列(3)和列(4)为按地理区位划分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企业区域价值链嵌入显著促进了出口韧性提升,而其他地区回归结果不显著。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有完善的经济基础、高效的人才供应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上市公司也多集聚于此。相比之下,其他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上相对滞后,这使东部地区的企业更容易嵌入国际和区域大市场。其次,从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看,我国东部地区有更多的高新技术、高端制造和服务贸易上市企业,而其他地区多为传统制造和资源型上市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较多的价格竞争和市场限制,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有更低的抵抗力,致使其出口韧性不佳。最后,东部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有更加完善的交通和物流设施,有众多的港口,这都极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也使得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有更强的融入区域价值链的意愿和能力。另外,东部地区的企业竞争压力更大,因此也更有动力进行区域价值链嵌入,以此提高企业的出口韧性。综上,东部地区的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出口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体现为一种效率提升优势。
③ 以国家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为依据,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地区贸易开放度除了企业所处地理区位的差异,位于不同贸易开放度地区的企业在区域价值链嵌入影响企业出口韧性上也可能存在异质性。贸易开放度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在贸易市场上的开放程度和对国际贸易的参与程度。参照盛斌和毛其淋的做法,[72]以地级市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构建地级市贸易开放度指标,根据地级市贸易开放度指标的50%分位数进行类型划分,将大于50%分位的数值界定为高贸易开放度地区,反之界定为低贸易开放度地区,回归结果见表 7列(5)和列(6)。结果显示,在低贸易开放度地区,区域价值链嵌入对企业出口韧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高贸易开放度地区,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低贸易开放度地区的企业在获取资源、技术和市场等方面面临挑战,因此,企业积极通过嵌入区域价值链获取关键资源,不断开拓区域和国际市场,通过增强外部融通与合作,增加自身灵活性,从而使企业区域价值链嵌入程度提高,拉动企业出口韧性提升。而高贸易开放度地区企业拥有更多样化的出口市场和更广泛的贸易伙伴,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出口渠道和市场网络,更多通过完善供应链网络、深化核心企业合作、产品创新升级等方面提升其出口韧性,区域价值链嵌入对出口韧性拉动能力相对更小。低贸易开放度地区企业的RCEP区域价值链嵌入对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体现为一种市场突破优势。
(二) 出口韧性再考察: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效应在以到海岸线距离作为工具变量的内生性检验中,研究发现,到海岸线距离显著抑制了企业的区域价值链嵌入水平,即距离海岸线越近的企业,越容易获得与区域市场建立联系的机会,从而嵌入区域价值链,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到海岸线距离可以影响区域价值链嵌入,进而间接影响企业的出口韧性。但从企业所在地到海岸线的距离是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企业会因为自身区位条件限制难以获取更好的参与区域生产分工合作机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寻求克服或减少这种区位条件限制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先行是交通,交通基础设施是开展贸易活动的强力支撑,便利的交通条件既有利于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运输效率,也为企业突破到海岸线距离的区位限制提供了重要抓手。因此,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升中国企业参与RCEP区域生产分工的便利性。那么这种便利性的提升对企业出口韧性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回答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推动企业克服区位困境,使其更好地参与区域生产分工合作,还可以为企业提升出口韧性开辟新空间。
因此,本研究基于交通基础设施对出口韧性进行再考察。一般而言,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增强当地要素吸纳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和时效、促进人员流动、推动市场扩张、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和企业间协作能力、[73][74]推动企业参与区域生产分工,使企业更高效、灵活、快速地调整生产和供应,从而提升企业对外部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企业的出口韧性。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既能够推动企业更好地参与区域价值链,也可以促进企业出口韧性的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在区域价值链嵌入和企业出口韧性提升方面具有优化效应。因此,在基准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调节效应模型,具体识别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效应的大小和强度。模型如下:
$ { resli }_{i t}=\alpha_0+\alpha_1 { fvar }_{i t}+\alpha_2 { transportation }_{i t}+\alpha_3 { fvar }^* { transportation }_{i t}+\alpha_4 X+\eta_t+\mu_j+\varepsilon $ | (6) |
其中,transportationit表示第t年i企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指标,fvar*transportationit表示第t年i企业区域价值链嵌入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交互项,其余变量含义与基准回归模型中含义相同。
在调节效应变量的计算上,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选取各城市每年的公路里程数,并取对数,即transportationit=ln(公路里程数);借鉴Robinson和Schumacker的研究,[75]在进行调节效应分析时,首先对核心解释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即对变量进行线性变换,以削弱单变量和变量交互项之间的共线性,再将中心化处理后的两变量进行交乘,得到交互项。因此,首先将transportationit与fvarit指标同时取平均,得到均值mean_transportationit和mean_fvarit,之后分别用transportationit与fvarit的原始值减去各自的均值,得到中心化后的值center_transportationit和center_fvarit,最后将中心化后的值相乘得到交乘项,即fvar*transportation=center(fvar)*center(transportation)。
表 8报告了调节变量和交互项的回归结果。表 8列(1)和列(2)结果显示,在分别不加入控制变量和加入控制变量时,区域价值链嵌入都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为正,系数也相较于同条件的基准回归有所上升,同时区域价值链嵌入与交通基础设施的交互项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为正。回归结果充分说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增强区域价值链嵌入与企业出口韧性之间的正向关系,且具有显著的优化效用,也证明开展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帮助企业缓解自身地理位置对参与RCEP区域分工合作的限制。
![]() |
表 8 调节效应 |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呈现高度不确定性,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制裁频发,新冠疫情又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市场需求的萎缩,多重不利因素对中国出口的负向影响日趋严峻。企业能否通过参与RCEP区域生产分工抵御不利冲击、提高出口韧性,成为新时期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对外贸易稳中提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作为研究背景,构建微观层面的企业区域价值链嵌入指标,实证考察了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出口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嵌入区域价值链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出口韧性,该结论在更换计算指标、增加城市控制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以及利用到海岸线距离作为工具变量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区域价值链嵌入通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提高供应链集中度和增强出口竞争力三方面促进企业出口韧性的提高。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低贸易开放度地区企业,区域价值链嵌入对出口韧性提升效用更强。进一步分析显示,便利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增强了区域价值链对企业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二) 政策建议第一,重视区域价值链嵌入在提高出口韧性、保持出口稳定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在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中国应持续深化与RCEP区域内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合作发展空间,推动企业更好地利用区域内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政府要在融资、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通过高水平的区域价值链嵌入提升企业出口韧性。同时,持续发挥区域价值链在推动扩展边际增加上的重要作用,降低因集约边际为主的出口二元结构造成的出口韧性不佳问题,多措并举推动企业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区域分工合作,促进中国出口二元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二,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通过多个渠道作用提升出口韧性,要保障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供应链集中度和企业出口竞争力等影响渠道畅通。鼓励企业加强科技投入,推动国内企业同区域内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稳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出口产品;推动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优化供应链结构,提升供应链效率,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巩固与供应链伙伴的深度合作关系,降低外部风险冲击时的“断链”风险,提高供应链韧性;大力支持企业开辟多样化国际市场,提升市场和产品的多样化水平,同时也要通过生产管理改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持企业在出口中的高竞争力。
第三,推进完善地区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所处地区不同会导致区域价值链嵌入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不同,对于内陆或低贸易开放度地区来说,要不断完善对外投资和出口政策,加强地区营商环境建设,吸引外资、外企,为企业参与区域生产分工提供优越的制度环境。同时加强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对外贸易提供便捷的基础设施支撑。
[1] |
铁瑛, 朱佳纯, 黄建忠. 出口贸易"稳中求进"的结构动能与增长源泉[J]. 世界经济, 2022, 45(11): 27-52. ( ![]() |
[2] |
张鹏杨, 刘维刚, 唐宜红. 贸易摩擦下企业出口韧性提升: 数字化转型的作用[J]. 中国工业经济, 2023, (5): 155-173. DOI:10.3969/j.issn.1006-480X.2023.05.009 ( ![]() |
[3] |
Melitz M J.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 Econometrica, 2003, 71(6): 1695-1725.
( ![]() |
[4] |
Bernard A B, Eaton J, Jensen J B, et al. 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93(4): 1268-1290.
( ![]() |
[5] |
钱学锋, 熊平. 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因素决定[J]. 经济研究, 2010, 45(1): 65-79. ( ![]() |
[6] |
张杰, 郑文平. 政府补贴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J]. 世界经济, 2015, 38(6): 22-48. ( ![]() |
[7] |
Hillberry R H, McDaniel C A. A decomposition of North American trade growth since NAFTA[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2, 43: 1-6.
( ![]() |
[8] |
彭水军, 吴腊梅. RCEP的贸易和福利效应: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考察[J]. 经济研究, 2022, 57(8): 98-115. DOI:10.3969/j.issn.1002-5863.2022.08.025 ( ![]() |
[9] |
Morrison W M. China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in Finance, Business and Economics, 2011, 4(1/2): 151.
( ![]() |
[10] |
刘慧, 綦建红. 外需冲击下多元化策略如何影响企业出口韧性[J]. 国际经贸探索, 2021, 37(12): 4-19. ( ![]() |
[11] |
盛斌, 苏丹妮, 邵朝对. 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与经济增长: 替代还是互补[J]. 世界经济, 2020, 43(4): 3-27. ( ![]() |
[12] |
彭冬冬, 林珏. "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协定深度提升是否促进了区域价值链合作?[J]. 财经研究, 2021, 47(2): 109-123. ( ![]() |
[13] |
刘重力, 赵颖. 东亚区域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依赖关系——基于TiVA数据的实证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 2014, (5): 115-129. ( ![]() |
[14] |
Gereffi G. Global value chains in a post-Washington Consensus world[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13, 21(1): 9-37.
( ![]() |
[15] |
Baldwin R, Lopez-Gonzalez J. Supply-chain trade: a portrait of global patterns and several testable hypotheses[J]. The World Economy, 2015, 38(11): 1682-1721.
( ![]() |
[16] |
Criscuolo C, Timmis J. GVCs and centrality: mapping key hubs, spokes and the periphery[R]. Paris: OECD Productivity Working Papers, 2018, 12.
( ![]() |
[17] |
Van Assche A.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development: redefining the contours of 21st century capitalism[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19(5): 1169-1170.
( ![]() |
[18] |
Fan Z, Zhang Y, Liao C. Global or regional value chains? evidence from china[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019, 42(5-6): 459-494.
( ![]() |
[19] |
李志远, 陈鸣. 区域性"全球价值链"下的自由贸易协定[J]. 财经研究, 2023, 49(10): 4-18. ( ![]() |
[20] |
Johnson R C, Noguera G. Proximity and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2, 102(3): 407-411.
( ![]() |
[21] |
魏龙, 王磊. 从嵌入全球价值链到主导区域价值链——"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16, (5): 104-115. ( ![]() |
[22] |
裴长洪, 刘洪愧. 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 基于习近平百年大变局重要论断的思考[J]. 经济研究, 2020, 55(5): 4-20. ( ![]() |
[23] |
刘维林, 李兰冰, 刘玉海.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 (6): 83-95. ( ![]() |
[24] |
吕越, 黄艳希, 陈勇兵.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 影响与机制分析[J]. 世界经济, 2017, 40(7): 28-51. ( ![]() |
[25] |
段文奇, 景光正. 贸易便利化、全球价值链嵌入与供应链效率——基于出口企业库存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21, (2): 117-135. DOI:10.3969/j.issn.1006-480X.2021.02.007 ( ![]() |
[26] |
Martin R.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12(1): 1-32.
( ![]() |
[27] |
Van Der Vegt G S, Essens P, Wahlström M, et al. Managing risk and resilie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58(4): 971-980.
( ![]() |
[28] |
DesJardine M, Bansal P, Yang Y. Bouncing back: building resilience through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actic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9, 45(4): 1434-1460.
( ![]() |
[29] |
戴翔, 曾令涵, 徐海峰. 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出口韧性: 机理及实证[J]. 中国软科学, 2023, (5): 44-53. DOI:10.3969/j.issn.1002-9753.2023.05.005 ( ![]() |
[30] |
魏昀妍, 岳文, 韩剑. 区域贸易协定与企业出口韧性[J]. 当代财经, 2023, (4): 106-117. ( ![]() |
[31] |
Baldwin J R, Yan B.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Canadian manufacturing firms[M]. Ottawa: Statistics Canada, 2014.
( ![]() |
[32] |
王玉燕, 林汉川, 吕臣.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技术进步效应——来自中国工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 (9): 65-77. ( ![]() |
[33] |
吕越, 吕云龙. 全球价值链嵌入会改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吗——基于双重稳健-倾向得分加权估计[J]. 财贸经济, 2016, (3): 109-122. DOI:10.3969/j.issn.1005-913X.2016.03.053 ( ![]() |
[34] |
邓军, 王丽娟. 生产分割、周期协同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联: 1995~2008年[J]. 改革, 2012, (7): 96-103. 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2.07.040 ( ![]() |
[35] |
Altomonte C, Di Mauro F, Ottaviano G, et al. Global value chains during the great trade collapse: a bullwhip effect?[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2, 2: 277-308.
( ![]() |
[36] |
Espitia A, Mattoo A, Rocha N, et al. Pandemic trade: COVID-19, remote work and global value chains[J]. The World Economy, 2022, 45(2): 561-589.
( ![]() |
[37] |
Mostafiz M I, Musteen M, Saiyed A, et al. COVID-19 and the global value chain: immediate dynamics and long-term restructuring in the garment industr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2, 139: 1588-1603.
( ![]() |
[38] |
Almunia M, Antràs P, Lopez-Rodriguez D, et al. Venting out: exports during a domestic slump[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21, 111(11): 3611-3662.
( ![]() |
[39] |
Wang X, Wu H, Li L, et al. Uncertainty, GVC participation and the export of Chinese firms[J].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022, 36(3): 634-661.
( ![]() |
[40] |
Chen Y, Debnath S, Sekhri S, et al. The impact of Covid-19 containment lockdowns onMSMEs in India and resilience of exporting firms[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23, 210: 320-341.
( ![]() |
[41] |
朱福林. RCEP背景下东亚区域产业链整合动向、提升困境与中国对策[J]. 亚太经济, 2024, (6): 31-48. ( ![]() |
[42] |
秦若冰, 马弘. RCEP的贸易和福利效应: 基于结构模型的量化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2, 39(9): 26-49. ( ![]() |
[43] |
韩剑, 许亚云. RCEP及亚太区域贸易协定整合——基于协定文本的量化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21, (7): 81-99. DOI:10.3969/j.issn.1006-480X.2021.07.009 ( ![]() |
[44] |
张洁, 秦川乂, 毛海涛. RCEP、全球价值链与异质性消费者贸易利益[J]. 经济研究, 2022, 57(3): 49-64. ( ![]() |
[45] |
程云洁, 杨淋杰. 中国与RCEP成员国贸易韧性的时空演进与提升路径分析[J]. 亚太经济, 2024, (1): 82-94. ( ![]() |
[46] |
Ding G, Guo G, Wu C, et al. China-US trade friction and welfare: the role o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J]. Economic Modelling, 2022, 113: 105877.
( ![]() |
[47] |
施炳展, 邵文波. 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测算及其决定因素——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微观视角[J]. 管理世界, 2014, (9): 90-106. ( ![]() |
[48] |
卢盛峰, 董如玉, 叶初升.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高质量出口吗——来自微观企业的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 2021, (3): 80-98. ( ![]() |
[49] |
叶迪, 朱林可. 地区质量声誉与企业出口表现[J]. 经济研究, 2017, 52(6): 105-119. ( ![]() |
[50] |
Linder S B. 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D]. Stockholm: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1961.
( ![]() |
[51] |
Kraay A, Ventura J.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business cycles[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7, 5(6): 1300-1333.
( ![]() |
[52] |
Simangunsong E, Hendry L C, Stevenson M. Supply-chain uncertainty: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2, 50(16): 4493-4523.
( ![]() |
[53] |
Bier T, Lange A, Glock C H. Methods for mitigating disruptions in complex supply chain structure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20, 58(6): 1835-1856.
( ![]() |
[54] |
Chopra S, Sodhi M. Reducing the risk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4, 55(3): 73-80.
( ![]() |
[55] |
孙浦阳, 宋灿. 贸易网络、市场可达性与企业生产率提升[J]. 世界经济, 2023, 46(3): 125-153. ( ![]() |
[56] |
Bozarth C C, Warsing D P, Flynn B B, et al. 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complexity on manufacturing plan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9, 27(1): 78-93.
( ![]() |
[57] |
Rudder J. Search costs and relational contracting: the impact of a digital phonebook on small business supply chains[D]. Dav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2020.
( ![]() |
[58] |
巫强, 姚雨秀.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配置: 集中化还是多元化[J]. 中国工业经济, 2023, (8): 99-117. ( ![]() |
[59] |
林柄全, 孙斌栋. 网络外部性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以中国汽车制造业集群网络为例[J]. 地理研究, 2022, 41(9): 2385-2403. ( ![]() |
[60] |
Maurer M R. Supply chain trade and technological transfer in the ASEAN+ 3 region[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7, 46: 277-289.
( ![]() |
[61] |
Liu D, Wang Q, Wang A, et al. Export profitability and firm R&D: on China's export diversification under trade war[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23, 67: 151-166.
( ![]() |
[62] |
Vannoorenberghe G, Wang Z, Yu Z. Volatility and diversification of exports: firm-level theory and evidence[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6, 89: 216-247.
( ![]() |
[63] |
鲁晓东, 李林峰. 多样化水平与中国企业出口波动: 基于产品和市场组合的研究[J]. 统计研究, 2018, 35(12): 56-67. ( ![]() |
[64] |
刘洪愧. 不确定冲击下中国企业出口能力研究[J]. 经济研究, 2022, 57(10): 103-120. ( ![]() |
[65] |
贺灿飞, 陈韬. 外部需求冲击、相关多样化与出口韧性[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 (7): 61-80. ( ![]() |
[66] |
吕越, 罗伟, 刘斌. 异质性企业与全球价值链嵌入: 基于效率和融资的视角[J]. 世界经济, 2015, 38(8): 29-55. ( ![]() |
[67] |
Hadlock C J, Pierce J R. New evidence on measuring financial constraints: moving beyond the KZ index[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0, 23(5): 1909-1940.
( ![]() |
[68] |
黄玖立, 李坤望. 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 2006, (6): 27-38. ( ![]() |
[69] |
Kleibergen F, Paap R. Generalized reduced rank tests using 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6, 133(1): 97-126.
( ![]() |
[70] |
方红星, 张勇, 王平. 法制环境、供应链集中度与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J]. 会计研究, 2017, (7): 33-40. ( ![]() |
[71] |
李宏, 王云廷, 吴东松. 专利质量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基于知识宽度视角的探究[J]. 世界经济研究, 2021, (1): 32-46. ( ![]() |
[72] |
盛斌, 毛其淋. 贸易开放、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中国省际经济增长: 1985~2008年[J]. 世界经济, 2011, (11): 44-66. ( ![]() |
[73] |
张勋, 王旭, 万广华, 等. 交通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综合框架[J]. 经济研究, 2018, 53(1): 50-64. ( ![]() |
[74] |
张光南, 宋冉. 中国交通对"中国制造"的要素投入影响研究[J]. 经济研究, 2013, 48(7): 63-75. ( ![]() |
[75] |
Robinson C, Schumacker R E. Interaction effects: centering, 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and interpretation issues[J].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Viewpoints, 2009, 35(1): 6-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