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2.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何为“海大现象”?我们认为,它是指在中国海洋大学(以下简称中国海大)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一个或多个主体,经过长时间不间断实践、效益显著,且得到校内外普遍认同、影响深远的办学经验或重大成就。21世纪初,“海大现象”作为一个概念,是与“海大精神”同时提出的。当时,“海大精神”得到了学校党委的重视,并进行了研讨,如今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大现象”未能得到及时的研究、凝练。之后,海大人抓住机遇,锐意改革,圆满完成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任务,扎实推进“985工程”建设,入选国家“双一流”大学(A类),成就了校史上名副其实的黄金发展时期。其所获得的巨大成就和新鲜经验,赋予“海大现象”新的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直到2018年学校启动校史编纂工作,“海大现象”再次被提及,并以对《中国海洋大学史·现象卷》的书写为契机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
经过走访老领导、老教授,请教专家和学校领导,在吸收大家智慧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当前大家普遍认同的“海大现象”,如文圣常院士之“风浪谱”、引领助推我国历次海水养殖浪潮的水产群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人文之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学在海大”之誉、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之“海大方案”,以及中国海大园涌现出的一大批杰出人才及其贡献,等等。下文将进行简要阐述。[1](P1-2)
一、为中国海大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先生在中国海大的事业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先生,文圣常①、管华诗②就是其中的代表。
① 文中文圣常的事迹资料来源于:冯文波.耕海踏浪谱华章——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的海浪研究与精神传承[A].魏世江.中国海洋大学史·现象卷[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4.
② 文中管华诗的事迹资料来源于:梁纯生, 曾洁.蓝色药库共同梦想——管华诗院士与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A].魏世江.中国海洋大学史·现象卷[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4.
(一) 文圣常与海浪理论2021年10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成就展上,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指出,文圣常院士是海浪理论的“开拓者”,是心系学生的“引路人”,是为人师表的“大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洋学家、教育家,海浪研究的开拓者和物理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为学校海洋特色的形成和我国物理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
1953年,在赫崇本的邀请下,文圣常历经曲折地加入了山东大学海洋系。文圣常对海浪谱的研究是从描述海浪内部结构和展示对外表现特征开始的。1960年,他把当时国际上主流的两种海浪计算方法(能量平衡法、谱法)结合起来,从能量平衡的观点出发,导出了可用以描述风浪随风时或风区成长的普遍风浪谱。他的这一创新成果在世界海洋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业内称之为“文氏”风浪谱。为适应我国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需要,文圣常制定出了近岸工程设计和管理的技术标准。该项研究成果经多次改进后,作为国家级规范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第二篇《水文》的第一册《海港水文》中,并于1978年1月出版试行本,从而打破了我国在建设港口的有关规范中长期依赖苏联和美国的局面。我国在“七五”期间启动了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海洋环境数值预报产品的研究。文圣常领命承担了其中的重点课题“海浪数值预报方法研究”。文圣常提出的混合型海浪数值预报模式是同时代中较精确、较简便,且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海浪数值预报模式。基于这一成果的重要价值和领先水平,此项工作分别获得1989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阶段成果奖”、1991年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文圣常本人获得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者”“‘八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经国务院批准,文圣常自1990年7月起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于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十年来,文圣常始终秉承一颗立言济世的心,在我国海浪科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不懈求索,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使我国的海浪科学研究始终引领时代潮流,并且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极大地助推了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
从教七十余年,文圣常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崇德守朴的人格修养,影响着一代代学子积极投身到国家海洋事业。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海洋学博士孙孚教授、世界著名气象学家王斌等都是他的学生。2000年,文圣常捐资在学校设立了“文苑奖学金”,用以奖励品学兼优、富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本科生。二十多年来,该奖学金一直代表着本科生在中国海大学习期间取得的最高奖励。[3]
(二) 管华诗与蓝色药库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管华诗告诉总书记,他的梦想,是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总书记回答:“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1969年,为了应对中国的“碘危机”,刚从山东海洋学院毕业留校的管华诗,参加了国家海带提碘新工艺工程化开发工作。这成为他进入海洋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起点。凭借在这个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管华诗院士获得了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管华诗偶然发现从海藻中提取的分散剂可以迅速降低制剂的黏度,于是便产生了“如果用到人身上,会不会起到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的灵感。这意外的发现和设想使管华诗兴奋不已。从此,他就以海洋药物为研究方向进入学术界,开始了海洋药物的研究。
1980年4月,管华诗建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海洋药物研究室。在这个由闲置厕所改造的实验室里,管华诗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款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PSS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在现代海洋药物研发领域跻身世界一流水平。首个海洋药物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现代海洋药物研发打开了大门。继PSS之后,管华诗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相继成功研制了系列海洋生物工程制品,并相继投产了三个海洋新药和四个海洋保健食品。
2010年1月11日,由管华诗领衔完成的“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项目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一成果被认为“为我国海洋制药业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管华诗倡议并发起实施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其核心是构建“蓝色药库”开发综合大平台,建立“蓝色药库”开发核心创新团队,探索“蓝色药库”开发的创新模式,构建“蓝色药库”开发的资源基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岛期间,专门听取了管华诗院士关于“蓝色药库”的汇报后,对管华诗说:“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我们一起来实现它。”[4]
从2005年开始,管华诗就构建了中国“蓝色药库”中的海洋糖库。在这些寡糖化合物中,有70%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管华诗为世界海洋糖类物质的探索作出了中国贡献。从最初从海藻中提取碘为起点到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PSS(藻酸双酯钠)的诞生,从主持编撰《中华海洋本草》到创建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从搭建国际性科研创新平台到推动“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管华诗的毕生情感所系都在“生命摇篮”的水域深处。[5]
二、集体智慧的中国海大方案在中国海大的事业发展过程中,有众多治校、治学的集体智慧和中国海大方案。这其中就包括了“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方案③和“学在海大”的美誉④。
③ 此部分的资料来源于:曾洁, 孟凡.“海大方案”见智慧——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记[A].魏世江.中国海洋大学史·现象卷[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4.
④ 此部分的资料来源于:宋宇然.“学在海大”人称道[A].魏世江.中国海洋大学史·现象卷[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4.
(一) 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尤其是“985工程”启动以后,我国高等院校调整合并如火如荼。在山东大学和青岛海洋大学合并办学方案未能获批之后,“学校如何建设、如何发展”成为当时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批示是“青岛海洋大学要保留发展它的特色,不要因为要借用它的院士把特色丢了,牵扯到海洋大学的事还要和国家海洋局沟通。青岛海洋大学是特色学校,还可以由教育部与山东省、青岛市共建”。
从2000年1月至11月,学校与教育部、山东省、青岛市和国家海洋局反复研究、商讨,最终形成共建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方案。实现建设目标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在办学体制上,实行四家共建、科教联合、产学研结合、国际合作的办学体制;二是在学科建设上,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三是在科学研究上,聚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文科类研究;四是在人才培养上,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五是在中心和实验室建设上,强化特色,加强合作,提高层次和水平;六是联合青岛海洋科技力量,沿胶州湾建设我国唯一的海洋生物工程制品工业园;七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调整结构,提升整体素质。
2001年2月15日,《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重点共建青岛海洋大学的决定》下发。2月27日,国家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在青岛市级机关会议中心签署《关于共建青岛海洋大学的协议》。由此,学校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获得了持续的资金支持、科研项目支持和政策支持,学校也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2003年1月5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济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援引中国海大创建高水平特色大学的例子,阐述“综合”与“特色”之间的关系。他提到,教育部直属高校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一类是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或行业特色的单科性或多科性大学。中国海大属于后者。他认为,由于中国海大提出“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正确发展思路,因此在海洋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甚至在国际上也取得了较高地位。
2010年5月,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的党委工作报告较为全面地总结了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成就。报告提到,学校党委圆满完成了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以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为重点的各项任务,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学校综合实力和国内外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基本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科水平大幅提升。
(二) “学在海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天清晨,在青岛海洋大学的图书馆前,学生们早早就排起长队,等待着开门进去学习。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了十多年。于是,便有了“学在海大”的美誉。回顾学校百年办学历史可以发现,“学在海大”一直是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
学校建校之初便实施大师治校、严格管理、严谨治学,是校风、教风和学风养成的关键时期,为学校人才辈出、声名远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恩洪校长对教师的挑选异常严格,注意聘请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杨振声校长曾给学生做过这样的“定位”:“不在图书馆,就在科学馆;不在科学馆,就在体育场。”他鼓励学生要以学为主,并强健体魄。赵太侔校长仿效杨振声校长的治校成规,增聘专家学者充实教师阵容,使学校形成了阵容整齐、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屡获奖。鉴于学校的办学业绩,国民政府教育部特发表彰训令。学校遂驰誉全国。
1959年,《山东海洋学院教育计划》制定并实施,提出了“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社会主义觉悟,较系统、广泛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一定的生产技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健康的海洋科学工作者和师资”的培养目标。1981年,学校考虑到因材施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始实行《学生选修、免修课程暂行办法》,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修读相关的课程。1992年,《青岛海洋大学“定线定额淘汰制”规定》开始实行。凡达到淘汰线的学生,一次“黄牌”警告,二次则被淘汰。学校发给其肄业证书。这对于学校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起到了积极作用。1996年,学校出台《关于试办双专业教学改革的意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好原专业的同时,修读另外专业的课程,达到要求的学生可获得双学士学位。在这一时期,学生多年在四级统考中通过率和优秀率都居全国高校前列;在历届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为确保教学质量,2000年,学校成立教学督察团,实施教学督察制度,后调整为教学督导制度。2007年,学校成立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支持中心”,为教师创造教学交流的机会,并提供发展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项目,协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2004年,《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学章程(草案)》公布并施行,提出“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给出了评估优秀的成绩。
1924年创校伊始,学校便确立了“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办学宗旨。春风化雨,100年来,学校始终把为国育才作为根本任务,大批知名教授、专家、学者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贡献着力量。时至今日,“学在海大”有了更深的内涵,即“学(习)在海大、创(新)在海大、成(才)在海大”。
三、人文兴盛与养殖浪潮的中国海大贡献在中国海大的校园里,曾经有过人文兴盛的时期,有过“陆冯高萧”⑤之美誉、“八马同槽”⑥之奇观⑦;在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经历的五次浪潮中,均有中国海大的贡献⑧。
⑤“陆冯高萧”四大教授并称中文系“四大台柱子”。四位大师各把一段文学史向学生讲授:先秦一段有高亨,汉魏六朝有陆侃如,隋唐五代有萧涤非,宋元明清有冯沅君。
⑥“八马同槽”所代指的八位教授,学问高深,引领学术潮流,并由此形成“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并重的学风。“八马同槽”亦成士林传奇。
⑦ 此部分的资料来源于:纪丽真, 戴羽彤.重振人文谱新篇[A].魏世江.中国海洋大学史·现象卷[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4.
⑧ 此部分的资料来源于:李华昌, 冯文波.耕海牧渔立潮头——我国水产养殖事业中的“海大贡献”[A].魏世江.中国海洋大学史·现象卷[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4.
(一) 重振人文1930年,学校创办文学院。杨振声校长秉承“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广纳贤才,先后邀请了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等名家执教于文学院。同年8月,闻一多出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在闻一多的邀请下,1931年,游国恩来到学校任中文系讲师。在文学院成立之前,方令孺已在学校任中文系讲师,她是当时社会上为数不多的大学女教师之一。此时的青岛,可谓人才济济,盛极一时。1932年,赵太侔任校长,首创“文理合一、理工合办”的办学模式,更加重视人才,增聘了老舍、洪深等名家学者。学校文学院的师资阵容更加强大。
抗战胜利后,1946年学校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赵太侔校长秉持文学系传统,不遗余力地延揽名师。学校文学院亦复建兰堂,重开杏坛。1946年,王统照应邀来到学校,被聘为文史系教授,他一面教书,一面继续文学创作,并扶持学生办校内刊物。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鱼山路5号再一次群贤毕至、彦士咸集。中文系有“陆冯高萧”(陆侃如、冯沅君、高亨、萧涤非)之美誉,历史系则形成了“八马同槽”(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之奇观。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社会科学的学术刊物还不是很多。1951年,华岗校长自己出资500元创办了《文史哲》杂志并任社长。《文史哲》提倡学术创新和独到见解,直接介入中国学术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吸引了校外的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争鸣讨论。创刊70多年来,《文史哲》“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外赢得一定声誉”。
1958年,山东大学所有文科随学校大部西迁济南,海洋、水产和正筹建的地矿三系留在青岛。而八关山下,人文之根底不枯,传统之精神仍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校适应改革和发展需要,开始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发展,人文学科应运重生。1995年学校恢复重建中文系,开启了重振海大人文辉煌之路。2002年以来,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先后担任文学院院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一大批学者、作家来到学校开设名家课程和讲座,进行驻校创作,同时陆续引进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文学者和青年才俊加盟。学校进入第三次人文振兴时期。
(二) 耕海牧渔立潮头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经历了五次浪潮。中国海大是历次海水养殖浪潮的主要引领者、重要推动者和积极实践者。
第一次浪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海带、紫菜养殖为代表的海藻养殖浪潮。1953年,方宗熙到校任生物系教授兼教研室主任,开启海洋生物遗传学研究,创立了海藻遗传学,是我国海洋生物遗传学和育种学的奠基人。方宗熙先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海藻种质资源库和我国第一座海洋微藻种质库,奠定了学校乃至我国在国际海洋植物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地位。方宗熙与曾呈奎、朱树屏同被视为我国以海带、紫菜为代表的海藻养殖浪潮的先驱。
第二次浪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中国海大王克行教授创建了中国对虾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大面积对虾养殖技术、对虾生态养殖技术,实现了斑节对虾规模化育苗养殖技术突破,探索了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开发了黄河三角洲养虾业,首创了黄海的日本对虾放流。王克行卓越的科教工作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王克行也被誉为“养虾大王”。
第三次浪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扇贝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贝类养殖浪潮。中国海大王如才教授是我国贝类学家、贝类养殖学家,我国现代海水贝类养殖学的奠基人之一,享有中国“养贝大王”的美誉。1954年,王如才考入山东大学水产系水产养殖专业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王如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首次开设了贝类学和贝类养殖学课程,同时在沿海各地举办技术培训班,进行养殖技术的推广培训,为我国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奠定了人才和技术基础。
第四次浪潮:二十世纪末,以鲆鲽养殖为代表的海洋鱼类养殖浪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间,我国水产工作者在海水鱼类的亲鱼培育、种苗培养、越冬、养成、引种、配合饵料、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包括深水网箱在内的网箱养殖技术的突破,掀起了以鱼类养殖为代表的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在鱼类养殖领域,中国海大的李德尚教授、陈大刚教授和董双林教授等均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五次浪潮:二十一世纪初,以海参、鲍鱼养殖为代表的海珍品养殖浪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青岛提出“以养兴渔”“科教兴渔”,突出发展高科技、高效益和优质品种的海水养殖产业,由此兴起了以海珍品养殖为代表的第五次产业浪潮。麦康森教授从1990年留学爱尔兰开始就选定鲍鱼营养学作为研究课题,几十年从未间断,在鲍鱼营养学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填补了许多国际空白,赢得“鲍鱼博士”的美称。薛长湖教授长期致力于海参养殖、营养饲料、功效解析、营养保持及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探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海参相关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助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海大方阵中国海大不但肩负着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而且还肩负着建设海洋强国的责任。
(一) 海洋科普助力海洋强国战略⑨⑨ 此部分的资料来源于:张华.海洋科普助力海洋强国建设——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普撷英[A].魏世江.中国海洋大学史·现象卷[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4.
科普是各类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知名的海洋学科的高等学府,中国海大在加强海洋科普教育、发挥高校科普宣传功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早在山东海洋学院成立之前,学校的海洋科普工作就已经开始。1953年,方宗熙来校任教,开启了学校的海洋生物遗传学研究。在科研工作之余,方宗熙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普创作,留下了《遗传与育种》《生命进行曲》《达尓文学说》《遗传工程浅学》《生物基础知识》《科学的发现——揭开遗传变异的秘密》等达上百万字的优秀科普作品。方宗熙先生被誉为中国海大海洋科普工作的“点灯人”。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中国海大不仅致力于发挥海洋学科优势、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更是敏锐地意识到提高公众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11年6月8日,以“知我海权,建我海洋强国”为主题的中国海权教育馆在中国海大正式开馆。通过沙盘、实物、图片和多媒体课堂等多种形式,普及海洋知识和海权教育内容。
为了增进高中及以下学生对海洋科学的了解,更好地认识海洋、热爱海洋,增强海洋权益和海洋保护意识,从2009年开始,学校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海洋夏令营。在青岛、在中国海大,营员们走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中国大洋样品馆了解海洋知识;进行滨海特色地质考察;登上“东方红2”船进行海上实习等,大家深度交流,思维碰撞,坚定了致力于基础学科研究、为建设海洋强国砥砺奋斗的共同信念。
中国海大拥有一家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和传统海洋类图书出版优势的大学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该出版社2011年专为广大青少年打造的海洋科普读物“畅游海洋科普丛书”填补了我国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图书的空白。后续相继推出“人文海洋普及丛书”“图说海洋科普丛书”“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神奇的海贝系列丛书”“海洋启智丛书”“中国海洋符号丛书”“舌尖上的海洋科普丛书”“中国海洋故事丛书”“中国海洋神话故事读本”“珊瑚礁里的秘密科普丛书”“跟着蛟龙去探海科普丛书”等10多个系列共100多个品种的图书,彰显出学校在传播海洋知识、铸就精品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海洋科普实力。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普协会、学生社团、志愿者服务队等以各种形式进行海洋科普知识宣传,足迹遍布全国。
(二) 我国极地科考研究事业中的海大贡献⑩⑩ 此部分的资料来源于:李华昌.南征北战探极地——我国极地科考研究事业中的“海大贡献”[A].魏世江.中国海洋大学史·现象卷[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4.
中国海大是中国最早开展极地科考研究的高校之一,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中国海大极地人在国家的极地科考事业中勇担使命,敢为人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蒋家伦、第一个登上南北两极的科学家赵进平均来自中国海大。在中国第一次考察南极的75位科学家中,中国海大毕业生有39位,超过了一半。
1997年至1998年,中国开启南极内陆冰盖考察的序幕,并第一次从南极带回陨石样品。2002年,中国首次在南极埃默里冰架钻探成功,收集了大量陨石,在南极冰盖研究、地质研究、陨石研究和南大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5年1月,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科考队登上了海拔4093米的南极内陆冰穹A,这是人类首次从冰盖表面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至此,南极的4个要点:极点(美国)、冰点(俄罗斯)、磁点(法国)、高点(中国),全部被人类征服。
截至2022年,中国海大物理海洋学方向共有105人次参加了10次船基中国北极科学考察,3次站基海洋科学考察和25次国际北极科学考察。其中,中国海大组织参与的国际北极科学航次在国内研究机构中名列前茅。
在极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国海大也走在了学界的前列。2007年,我国设立第一个研究北极战略问题的重大课题,刘惠荣教授承担了其中的“国际有关北极的法律法规对我国开展北极考察与权益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2008年,刘惠荣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个关于北极法学研究的课题。2011年,学校将刘惠荣领衔的极地研究团队命名为“极地与深远海问题研究团队”。2017年,学校极地法律与政治研究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如今,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与北京的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战略研究室形成了中国极地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中心。
极地事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关乎国家、区域、全球等多层级国际治理,涉及政治、经济、安全、科技、气候、环境、资源、海洋等多领域问题。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汇聚学校相关研究力量共同关注极地问题。实验室成员来自海洋与大气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海洋技术学院、海洋生命学院、医药学院、水产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五、在学科建设中涌现出亮点的中国海大新星中国海大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除了海洋和水产熠熠闪光的理科,亦有与之相伴涌现亮点的工科⑪和文科⑫。
⑪ 此部分的资料来源于:王俊玲.筚路蓝缕 向海图强——中国海洋大学工科发展记[A].魏世江.中国海洋大学史·现象卷[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4
⑫ 此部分的资料来源于:王明舜.勤勉致新 行稳致远——中国海洋大学会计学学科成长记[A].魏世江.中国海洋大学史·现象卷[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4
(一) 向海图强的海洋工科中国海大的工科随着我国海洋事业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一代代工科人的接续奋斗下,已傲然立于中国海洋高等工程教育和科研的前列。
我国海洋工程学科的萌芽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算起,侯国本先生是其奠基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海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赫崇本将山东海洋学院致力于我国海洋工程事业发展的蓝图描绘给侯国本之时,便成就了侯国本与山东海洋学院及海洋工程领域的一生情缘。几经周折,1964年,侯国本正式调入山东海洋学院,开始了他海洋工程领域教学科研的新征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沿海城市受国家政策支持陆续走在了前头。在国家“进军海洋,造福人民”“发展海洋事业,振兴国民经济”等号召下,海洋事业稳步发展,开启了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发展战略期。以侯国本为首的海洋工程人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将自身掌握的海洋工程科学技术有效地转化为服务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山东海洋港口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推动学校海洋工程学科建设大踏步前进。
进入二十一世纪,海洋科技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海洋事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李华军教授等一批海洋工程人孜孜不倦,怀着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拳拳之心,奋力擘画海洋工程领域的那抹海洋蓝。
1992年,李华军带着“一身武艺”从潜艇学院转入学校执教。30多年来,李华军致力于海洋工程研究,取得突出成绩,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获得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等。他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率领团队构建了海洋工程设计、施工与安全运行技术体系,在新型海洋结构物研发、大型海洋平台整体浮托安装、海洋平台整体动力检测与修复加固、海上丝路港口施工新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创新技术成果,支撑了百余项国内外重要工程项目的安全建设与运行,总投资额超千亿元,经济效益超百亿元。2017年,李华军入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领域的杰出领军人物。
四十多年来,中国海大工程学院始终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始终坚持将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了若干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为学校工程技术学科进入ESI全球科研机构前1%作出了突出贡献;始终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重要使命,解决了若干海岸与海洋工程方面的重大技术难题,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 勤勉致新的会计学学科学科的兴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亟须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学科体系。1989年,学校决定在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设立财务会计专科,同年开始招生。1994年,国家教委同意学校增设会计学本科专业,学制四年。1995年,会计学系成立。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4次会议批准,青岛海洋大学设立会计学硕士学位授予点。至此,中国海大会计学学科经历了一个跨越式的快速发展时期。在此时的会计学系教师队伍中,专业出身的教师没有几个,一群非专业人士办成了连专业人士都难以办成的事情,实属不易。
1998年,山东省唯一的会计学博士徐国君教授调至中国海大,并出任会计学系主任。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徐国君带领会计学系全体教师开启了卓有成效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2000年,山东省教委专家组到学校听取会计学专业建设试点方案的汇报。此后经专家审核、山东省教委批准,学校会计学专业被列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培养对象。
2001年,王竹泉作为学校引进人才来到会计学系工作,并于当年12月受聘为青岛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兼任会计学系主任。这开启了中国海大会计学学科发展的新征程。
在学科点建设方面,中国海大会计学系2006年获批会计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山东省首个会计学博士点;2007年获批山东省首个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山东省首批资产评估硕士(MV)专业学位授权点;2011年,会计学被立项为山东省强化建设的特色重点学科;2019年,中国海大成为山东省首个通过会计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AAPEQ)A级的高校。
在专业建设方面,中国海大会计学专业2006年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普通高等教育省级品牌专业;2007年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成人高等教育省级品牌专业;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9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徐国君教授和王竹泉教授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励;王竹泉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财政部会计名家、财政部首批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财政部首批学术类全国会计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并获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青岛高校名师、中国海大最美教师等;房巧玲教授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数位教授入选中国会计学会专业委员会、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等,担任全国性学会分会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等。
六、结语在中国海大百年校史编纂中增加“海大现象”在全国高校修史中尚属首次,带有尝试的意味。本文呈现的“海大现象”只是中国海大百年之办学经验与成就的一部分,仍有更多的“海大现象”期待去被发现、被挖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有更多的“海大现象”被成就。
[1] |
魏世江. 中国海洋大学史·现象卷[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24.
( ![]() |
[2] |
佚名. 耕海踏浪谱华章——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成就展开幕[EB].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282865917721750&wfr=spider&for=pc, 2021-11-02/2024-09-02.
( ![]() |
[3] |
冯文波. 追逐浪花的科学家: 文圣常[J]. 知识就是力量, 2022, (6): 74-75. ( ![]() |
[4] |
郑飞. 越是不懂越研究, 只为蓝色药库共同梦想[EB]. https://news.iqilu.com/shandong/shandonggedi/20240504/5646599.shtml, 2024-05-04/2024-09-08.
( ![]() |
[5] |
刘艳杰. 管华诗: 中国"蓝色药库"追梦人[N]. 光明日报, 2019-02-17(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