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饮料(energy drink, ED)是包含了咖啡因以及牛磺酸、维生素、氨基酸、中草药提取物等成分的饮料[1],在18~34岁的年轻人中非常流行[2]。目前,我国市场上销量较好的能量饮料有红牛、战马、乐虎、东鹏特饮等品牌[3]。为了扩大能量饮料的销售量,一方面,能量饮料厂商通过广告宣传使其“提神、激发活力”的功能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厂商在能量饮料的包装、名字、广告语上也力求与众不同,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却没有厂商告知消费者饮用能量饮料可能会给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外已有研究发现,能量饮料会给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诸多危害,如头痛、肥胖、抑郁及问题行为(吸烟、饮酒、打架、逃学等)增多等[1, 4]。此外,将能量饮料和酒精混合饮用在青少年中已成为一种流行消费趋势,饮用这种混合饮料(alcohol mixed with energy drink, AmED)比单独饮用能量饮料或酒的危害更大[5]。感觉寻求是指个体追求新异、刺激、多变、复杂的感觉体验,并采取行为获取这些体验的人格特质[6]。已有研究表明,中学生感觉寻求水平与能量饮料饮用有关,能量饮料饮用多的学生表现出更多吸烟、饮酒等冒险行为[7]。大学生是我国能量饮料消费的主要群体,了解其能量饮料饮用与感觉寻求的关系对引导其理性消费饮料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研究于2017年10月 — 2018年1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在重庆市永川区某高校抽取大学本科生2 200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能量饮料、混合饮料的饮用现状及与感觉寻求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分层整群取样方法:第一步,在重庆市永川区某高校选取文科和理科专业学院各1个;第二步,抽取所选2个学院大一到大三所有在校学生2 200人为调查对象(大四学生在校外参加毕业实习,因此未抽取)。共发放问卷2 200份,剔除漏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 064份,有效回收率为93.8 %。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心理学专业调查人员在调查前与学生所在学院年级辅导员一一取得联系,确定调查时间、地点。正式施测时,由辅导员带领调查人员到学生上课教室发放问卷,调查人员现场宣读调查目的、内容、指导语、注意事项等。问卷大约需10分钟完成,完成后马上回收。本调查取得了所有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调查工具包括:(1)感觉寻求量表(Sensation Seeking Scale)[6] :共11个题目,每个题目的回答为“是”(计1分)或“否”(计0分),总分越高,表明感觉寻求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一致性系数为0.738。(2)能量饮料/混合饮料饮用问卷[8] :要求被试分别回答“在最近30天内,你消费能量饮料/混合饮料的频率是多少次?”,题目回答包括“0次、1~2次、3~5次、6~9次、10~19次、20~39次、≥40次”。根据被试回答情况,将能量饮料/混合饮料饮用频率分为3组:不饮用(0次),低饮用(1~9次),高饮用(≥10次)。在本研究中,由于高饮用组人数过少,因此,在数据分析时,将“低饮用”和“高饮用”组合并为“饮用”组。
1.2.2 身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水平分类标准[9] :根据BMI分类标准,BMI < 18.5kg/m 2为“体质量过低”,BMI在18.5~23.9 kg/m2为“体质量正常”,BMI在24.0~27.9 kg/m2为“超重”,BMI ≥ 28.0 kg/m2为“肥胖”。在本研究中,由于肥胖和超重者人数较少,在数据分析时将2组合并为“超重肥胖组”。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录入和处理数据。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和第25、75百分位数[M(P25,P75)]描述,2组组间M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组间M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采用点二列相关分析感觉寻求和两种饮料饮用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感觉寻求是否能够预测两种饮料的饮用。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有效调查2 064人,其中男生1 037人(50.2 %),女生1 027人(49.8 %);大一707人(34.3 %),大二580人(28.1 %),大三777人(37.6 %);文科546人(26.5 %),理科1 518人(73.5) %;农村1 557人(75.4 %),城市507人(24.6 %);BMI值过低416人(20.2 %),正常1 442人(69.9 %),超重162人(7.8 %),肥胖44人(2.1 %);平均年龄为(20.22 ± 1.46)岁。
2.2 能量饮料和混合饮料饮用情况(表1)![]() |
表 1 能量饮料、混合饮料饮用情况 |
不饮用能量饮料的学生1 030人(49.9 %),低饮用组978人(47.4 %),高饮用组56人(2.7 %);不饮用混合饮料的学生1 553人(75.2 %),低饮用组499人(24.2 %),高饮用组12人(0.6 %)。
2.3 不同特征大学生能量饮料和混合饮料饮用情况比较(表2)![]() |
表 2 不同特征大学生能量饮料和混合饮料饮用情况比较 |
男女生两种饮料消费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男生消费能量饮料和混合饮料的比例(59.2 %、30.5 %)均高于女生(40.9 %、19.0 %)。不同专业学生能量饮料饮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理科生的饮用率(52.2 %)高于文科生(44.3 %);混合饮料的饮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不同BMI学生能量饮料消费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BMI过低学生能量饮料的饮用比例(43.5 %)低于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52 %、50 %);混合饮料消费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不同生源地、年级学生2种饮料的饮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2.4 不同特征大学生感觉寻求得分比较(表3)![]() |
表 3 不同特征大学生感觉寻求得分比较 |
大学生感觉寻求总分为5.0(3.0,6.0)分。不同性别学生的感觉寻求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 4.220,P = 0.000),男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感觉寻求得分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H = 10.958,P = 0.004),大一学生明显低于大二、大三;不同专业(Z = – 0.925,P = 0.355)、生源地(Z = – 1.490,P = 0.136)、不同BMI值学生感觉寻求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 = 2.412,P = 0.299)。
2.5 感觉寻求与能量饮料、混合饮料饮用相关分析采用点二列相关,对感觉寻求与能量饮料、混合饮料饮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感觉寻求与能量饮料、混合饮料的饮用均呈明显正相关(r = 0.100、0.145,均P < 0.01)。
2.6 感觉寻求对能量饮料、混合饮料饮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感觉寻求为自变量,分别以能量饮料、混合饮料饮用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专业、生源地、年级、BMI值的情况下,感觉寻求是增加大学生能量饮料(OR = 1.071,95 % CI = 1.034~1.109)和混合饮料饮用(OR = 1.126,95 % CI = 1.082~1.172)的因素。
3 讨 论本研究结果显示,50.1 %的大学生在最近一个月内喝过能量饮料,其中2.7 %的学生饮用次数超过10次;24.8 %的学生喝过混合饮料,其中0.6 %的学生饮用次数超过10次。可见,能量饮料饮用率是混合饮料的2倍左右,但是常喝2种饮料的学生均较少。已有调查发现,美国大学生一个月内能量饮料饮用率接近40 %[8, 10],混合饮料饮用率为27 %[11];对比发现,我国大学生能量饮料饮用率较美国大学生高,混合饮料饮用率差异不大。本研究中,男生2种饮料饮用率均高于女生(均P < 0.001),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 [2, 10];理科生能量饮料饮用率高于文科生(P < 0.01),BMI值过低学生能量饮料饮用率明显低于其他组( P < 0.01)。提示应关注不同大学生群体能量饮料饮用的差异,在引导其理性消费能量饮料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男生感觉寻求高于女生( P < 0.001),这是因为,男生一般比女生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冒险刺激性的活动 [12]。大一学生感觉寻求低于大二、三学生(P < 0.01),这与大一新生需要花很多精力适应大学生活有关,相比高年级学生,他们没有多余精力去寻求新异刺激体验。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觉寻求能预测大学生能量饮料、混合饮料的饮用(OR = 1.071、1.126),是增加2种饮料饮用的影响因素,这与国外已有研究结果一致[7]。感觉寻求需要会驱使大学生通过饮用这2种饮料,满足补充能量、获得新颖体验等需求。(1)咖啡因摄入能够降低疲劳感。能量饮料最主要的成分是咖啡因,在口服后99 %都会被人体吸收,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产生“不疲劳”的错觉,处于兴奋状态[13 – 14]。(2)补充能量。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饮用能量饮料和混合饮料的动机之一就是“补充能量,维持兴奋状态”;在饮用2种饮料后,个体在短暂能量补充的兴奋状态下会有更好地精力和体力[8, 15]。(3)获得新颖、时尚体验。能量饮料厂商为了吸引青少年消费群体、扩大销量,抓住青少年追求新颖、时尚的需求,通过广告、赞助体育赛事等成功将“饮用能量饮料”塑造为“时尚、流行、刺激”的行为。当大学生有感觉寻求需要时,能量饮料就是满足其需要的合理、便捷的途径之一。另外,大学生在寻求感觉寻求体验时,更可能会选择混合饮料。已有研究表明,学生选择混合饮料的动机主要有:刺激、放松、娱乐、豪饮,这些都高于通过混合饮料满足身体需求[11];相对于单独饮用能量饮料或酒,饮用混合饮料会降低大学生的醉酒感,增加酒精摄入量,延长饮酒时间[16];加大学生酒精依赖的可能性[17],导致学生出现更多如吸烟、酗酒、药物滥用等问题行为[18]。因此,我们更要警惕和避免混合饮料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
综上所述,大学生能量饮料和混合饮料的饮用率不低,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加强对能量饮料生产及销售的管理。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能量饮料:一方面,通过展板、网络平台、广播等途径加强“能量饮料对身心健康负性影响”的宣传,使学生知晓能量饮料的潜在危害,理性消费;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健康的行为(如体育运动、旅游、棋类游戏等)满足感觉寻求需要,尽量少采用或避免采取有害身心健康的行为(如饮用能量饮料、抽烟、饮酒等)来满足新异、刺激等需求。
[1] | 胡春梅, 何华敏. 能量饮料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J]. 中国公共卫生, 2017, 33(12): 1788–1791. DOI:10.11847/zgggws2017-33-12-29 |
[2] | Layla A, Ahmed EK, Hamad AG. Energy drinks in the 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states: a review[J]. Jrsm Open, 2016, 7(1): 2054270415593717. |
[3] | 刘南琦. 中国红牛前途未决, 但600亿元的功能饮料蓝海激战已打开[EB/OL]. [2017-11-05]. http://www.sohu.com/a/202451608_286549. |
[4] | Holubcikova J, Kolarcik P, Geckova AM, et al. Regular energy drink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health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in adolesce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7, 176(5): 599–605. DOI:10.1007/s00431-017-2881-4 |
[5] | Martz ME, Patrick ME, Schulenberg JE. Alcohol mixed with energy drink use among US 12th-grade students: prevalence, correlat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unsafe driv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15, 56(5): 557–563. DOI:10.1016/j.jadohealth.2015.01.019 |
[6] | 胡春梅, 李方珍, 余姝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吸烟、饮酒、赌博与冲动性、感觉寻求的关系[J]. 现代预防医学, 2017, 44(20): 3753–3756. |
[7] | Azagba S, Langille D, Asbridge M. An emerging adolescent health risk: caffeinated energy drink consumption pattern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4, 62(2): 54–59. |
[8] | Gallucci AR, Martin RJ, Morgan GB. The consumption of energy drinks among a sampl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 athletes[J]. 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 2016, 41(1): 109–118. DOI:10.1007/s10900-015-0075-4 |
[9] | 贺媛, 曾强, 赵小兰. 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年龄与血压水平相关性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2(1): 69–72. |
[10] | Velazquez CE, Poulos NS, Latimer LA,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energy drink consumption and alcohol use behaviors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2012, 123(1): 167–172. |
[11] | Patrick ME, Macuada C, Maggs JL. Who uses alcohol mixed with energy drinks?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 users[J].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2016, 64(1): 74–79. DOI:10.1080/07448481.2015.1042877 |
[12] | 胡春梅, 张晓燕, 何华敏. 青少年感觉寻求、冲动性的发展特点[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 16: 20–24. DOI:10.3969/j.issn.1671-2684.2018.22.006 |
[13] | Astorino TA, Roberson DW. Efficacy of acute caffeine ingestion for short-term high-intensity exercise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10, 24(1): 257–265. DOI:10.1519/JSC.0b013e3181c1f88a |
[14] | Ballard SL, Wellborn-Kim JJ, Clauson KA. Effects of commercial energy drink consumption on athletic performance and body composition[J]. 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 2010, 38(1): 107–117. DOI:10.3810/psm.2010.04.1768 |
[15] | Droste N, Tonner L, Zinkiewicz L, et al. Combined alcohol and energy drink use: motivations as predictors of consumption patterns, risk of alcohol dependence, and experience of injury and aggression[J]. 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2014, 38(7): 2087–2095. DOI:10.1111/acer.12438 |
[16] | McKetin R, Coen A, Kaye SA.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mixing caffeinated energy drinks with alcohol[J].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2015, 151(1): 15–30. |
[17] | Peacock A, Bruno R. Young adults who mix alcohol with energy drinks: typology of risk-taking behaviour[J]. Addictive Behaviors, 2015, 45(6): 252–258. |
[18] | Scalese M, Denoth F, Siciliano V, et al. Energy drink and alcohol mixed energy drink use among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association with risk taking behavior, social characteristics[J]. Addictive Behaviors, 2017, 72(3): 93–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