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制科
目前,心脏和血管疾病占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2013年,脑血管病是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其中缺血性卒中死亡率较1990年上升28.8 %。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1]。基于我国缺血性脑卒中高发的特点,将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统称为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a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CVD)[2 – 3]。心血管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心血管病的危险也取决于同时具有的危险因素数目及其程度。因此,心血管病防治应控制心血管病的总体危险,即一段时间内(通常为10年),某个体发生某类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4]。从20世纪末以来,国际上各种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强调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整体危险评估和危险分层治疗策略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危险分层决定控制目标和干预力度,不但有益于降低高危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可避免低危患者的医疗风险和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5]。为了解上海市ICVD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现况和未来10年ICVD发病风险,本研究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6]对上海市35~59岁居民进行评估。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数据来源于2013年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此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方法,按照城市地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采取完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60、30、30个乡镇(街道);在每个抽中的乡镇(街道)中按照与人口规模成比例大小抽样法(PPS抽样)抽取4个行政村(居委会);对抽中的行政村(居委会)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几个户数大致相同的片区,每个片区内户数约为50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其中2个片区;每个被抽中的村民小组(自然村)或居民小组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7户居民作为调查户;每户抽取1名15岁以上居民,经过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共调查25 657人。本研究选取35~59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共9 310人。
1.2 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问卷调查采用面对面询问方法,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吸烟、饮酒、身体活动、不良饮食,自报慢性病患病情况等)。身体测量主要包括血压、身高、体重等;血压测量统一使用欧姆龙HEM-7071型电子血压计,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至少1 min,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血压值;身高和体重分别采用长度是2.0 m、精度为0.1 cm的身高计以及最大称量为150.0 kg、精度为0.1 kg的体重计进行测量。实验室检测包括空腹血糖,服糖后2 h血糖(己糖激酶法),总胆固醇(胆固醇氧化酶法)等。
1.3 相关定义和标准 1.3.1 地区将上海市229个街道/乡镇划分为城市地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划分标准为户籍非农业人口比例大于70 %且常住城市外来农业人口不超过35 %的街道/乡镇定义为城市地区;户籍非农业人口所在比例大于70 %且常住城市外来农业人口大于35 %的街道/乡镇定义为城乡结合部;户籍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不超过70 %的街道/乡镇定义为农村地区。
1.3.2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体重(kg)/ 身高(m)2,分为< 24(偏瘦)、24~(正常)、≥ 28(肥胖)3组。
1.3.3 糖尿病空腹血糖≥ 7.0 mmol/L和(或)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 11.1 mmol/L,或已被医生确诊过糖尿病的患者。
1.3.4 血压按照3次收缩压的平均水平分为 < 120、120~、130~、140~、160~、≥ 180 mm Hg共6组。
1.3.5 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运用“国人ICVD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根据各危险因素的得分之和求得个体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度。并根据绝对危险度对发病危险进行分级,< 5%为低危、≥ 5 %且< 10 %为中危、≥ 10 %为高危[5, 7]。
1.4 统计分析数据采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双录入,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人数、百分比、百分比95 %可信区间描述分类变量分布,使用均数和其95 %可信区间描述连续性变量分布。应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人群间分类变量的差异,不同人群间连续性变量分布的差异比较使用方差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表1)![]() |
表 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布 |
本研究共纳入9 310人,其中,男性3 555人,占38.18 %;女性5 755人,占61.82 %。平均年龄为50.91岁,35~、40~、45~、50~、55~59岁所占比例分别为8.74 %、10.70 %、15.56 %、25.09 %、39.90 %。研究对象中有24.37 %收缩压超过140 mm Hg;51.75 %的研究对象超重或者肥胖;吸烟率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3.87 %、15.03 %。
2.2 不同性别、年龄(ICVD)10年发病危险度分布(表2)![]() |
表 2 不同年龄、性别、地区人群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比较 |
上海市35~59岁人群ICVD 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为3.19(95 % CI = 3.11~3.27),其中男性(4.16,95 % CI = 4.00~4.32)高于女性(2.58,95 % CI = 2.50~2.67),(F = 357.49,P < 0.01);城市地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发病绝对危险度不同( F = 11.23,P < 0.01);发病绝对危险度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F = 415.03,P < 0.01);不同性别、年龄段发病危险度均高于“国人ICVD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参考标准 [6]。
2.3 不同性别、年龄人群ICVD 10年发病危险分级情况(表3)![]() |
表 3 不同年龄、性别、地区人群ICVD 10年发病危险分级分布(%) |
上海市35~59岁人群中ICVD 10年发病风险高危者、中危者、低危者分别占5.38 %(95 % CI = 4.93 %~5.86 %)、13.35 %(95 % CI = 12.67 %~14.06 %)、81.27 %(95 % CI = 80.46 %~82.06 %)。其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间危险分级不同(χ2 = 490.57、1 062.10,P < 0.01);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高危者比例逐渐升高;不同地区间ICVD 10年发病危险分级不同( χ2 = 25.25,P < 0.01)。
3 讨 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35~59岁人群10年内ICVD发病危险度为3.19 %,有5.38 %的人群在未来10年内发生ICVD的风险≥ 10 %,不同年龄的平均危险度均高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给出的参考标准[6]。从不同性别、各年龄段发病危险度来看略低于张梅等对中国31个省人群的评估结果[7]。与刘晓强等[8]在北京某区以及安伟峰等[9]在河南省郑州市采用相同方法的评估结果一致。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似乎比男性低,女性患ICVD风险会推迟10年而非避免[10]。本研究结果显示,低于55岁各年龄段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均低于男性,而55~59岁年龄段高危比例高于男性。这可能与男性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甘油三酯水平均是在45~59岁年龄段最高,而女性血清总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女性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在45岁后反超男性、甘油三酯水平在60后反超男性有关[11]。欧洲心脏病协会和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协会提出应当针对 ≥ 40岁男性以及 ≥ 50岁或绝经后女性进行血脂筛查在内的风险因素筛查,特别是存在其他风险因素情况下[12]。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地区人群的ICVD 10年发病风险平均危险度、发病风险高危和中危者比例较高,与我国其他地区采用相同评估方法的研究结果相近[7, 9, 13 – 14]。而城乡结合部地区人群的发病风险相对较低,可能与上海市外来人口多集中于城乡结合部,而此类人群年龄相对年轻有关。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4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危险度处于较低水平,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一致[8, 15 – 16]。范书英等对首次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男性患者进行回顾性ICVD风险评估发现,该评估方法明显低估了年龄 ≤ 45岁男性冠心病的发病风险[17]。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于2013年制定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指南[18]建议根据传统的风险因素,对20~59岁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且短期风险不高的成年人进行30年或终生心血管病风险评估。而在年轻人中,低绝对风险可能掩盖很高的相对风险,因此,使用相对风险图表或计算他们的风险年龄可能有助于鼓励他们更积极地改变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10]。
[1] |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6): 521–530.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7.06.001 |
[2] |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10, 49(2): 174–185. 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0.02.031 |
[3]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8): 8. |
[4]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guidelines for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total cardiovascular risk[M]. Geneva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 |
[5]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J]. 人人健康, 2016, 5(14): 263–279. |
[6] | 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及简易评估工具的开发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12): 893–901. DOI:10.3760/j:issn:0253-3758.2003.12.005 |
[7] | 张梅, 黄正京, 李镒冲, 等. 中国35岁及以上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预测[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6, 37(5): 689–693.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6.05.021 |
[8] | 刘晓强, 袁园, 王竹青, 等. 北京市房山区35~59岁居民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J]. 中国公共卫生, 2017, 33(9): 1331–1334. |
[9] | 安伟锋, 张雷, 王培玉. 河南省郑州市中年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J]. 中国健康教育, 2011, 27(1): 21–24. |
[10] | Perk J, Backer GD, Gohlke H, et al. European guideline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version 2012)[J].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12, 19(4): 403–488. |
[11] |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中文版)[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7. |
[12] | Catapano AL, Graham I, De Backer G, et al. 2016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the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J]. Atherosclerosis, 2016, 253: 281–344. DOI:10.1016/j.atherosclerosis.2016.08.018 |
[13] | 邢丽丽, 常春, 王威, 等. 北京市东城区35~59岁社区居民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J]. 中国健康教育, 2011, 27(4): 254–256. |
[14] | 陈丽竹, 丁荣晶, 石秋婷, 等. 河北省香河县农村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10): 882–885.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3.10.015 |
[15] | 张雷, 张书芳, 刘爱萍, 等. 河南省中年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9, 3(3): 159–162. DOI:10.3760/cma.j.issn.1674-0815.2009.03.008 |
[16] | 崔勤, 马宏华, 顾爱武, 等. 南通地区中年人群总体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J]. 交通医学, 2014(4): 351–353. |
[17] | 范书英, 罗荷, 吴文静, 等. 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首次发病前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11): 1263–1266.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6.11.007 |
[18] | Goff DC, Lloydjones DM, Bennett G, et al. 2013 ACC/AHA guideline on the 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4, 63(25): 2935–2959. DOI:10.1016/j.jacc.2013.11.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