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烟”是指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及卷烟燃烧产生的烟雾的总称,属于一种被动吸烟方式,又称非自愿性吸烟[1 – 2],其含有数百种已知的有毒或致癌物质,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不亚于主动吸烟人群[3 – 4]。美国环保署和国际癌症研究署已将二手烟雾确定为A类致癌物质[5]。有研究指出,中国的吸烟人数高达3亿并位居世界首位,其中大部分为男性吸烟者,72.4 %的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女性尤为突出;每年死于二手烟暴露的人数超过10万[6]。为了解广州市居民二手烟暴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做好居民控烟宣传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广州市健康教育所于2016年8 — 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11个区4 063名15~69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广州市11个区按城乡和性别因素进行分层,以2010年11月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广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按照每个区人口数量按比例分配调查数量。各区调查人数再按每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的数量,平均分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通过简单随机的方法抽取辖内2个居委(村委),抽中的居委(村委)按照门牌号随机抽取相应的家庭户,调查数量 = 需调查的居委(村委)家庭户数 × 1.5。抽中的家庭户中按简单随机的方法抽取一名符合条件的居民进行调查,直至完成相应的居委(村委)调查数量。纳入标准:年龄15~69岁;常住人口(包括户籍居民及居住时间 ≥ 6个月的非户籍居民)。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参考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 — 2017年中国成人烟草流行调查问卷》,结合广州市居民的特点自行设计烟草调查问卷,经专家论证和与预调查后修改确定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基本情况、烟草使用、电子烟使用、戒烟、二手烟、烟草价格、烟草相关知识及态度等7个部分,烟草相关知识回答正确则判定为知晓。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入户采访并填写调查问卷。每户调查由1名调查员和1名质控员共同完成。调查完成后,质控员当场检查问卷是否存在漏项、书写错误、逻辑错误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2.2 相关定义二手烟暴露[7]:通常每周至少有1天曾暴露于燃着卷烟末端散发出的或吸烟者呼出的烟雾。二手烟暴露率 = 二手烟暴露者人数/不吸烟人数 × 100 %。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1 数据管理软件进行双录入,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共发放问卷4 142份,其中有效问卷4 063份,有效率达98.1 %。其中男性1 801人(44.3 %),女性2 262人(55.7 %);15~19岁48人(1.2 %),20~29岁513人(12.6 %),30~39岁806人(19.9 %),40~49岁910人(22.4 %),50~59岁895人(22.0 %),60~69岁891人(21.9 %)。
不识字或识字少102人(2.5 %),小学549人(13.5 %),初中1 092人(26.9 %),高中/职高/中专1 135人(28.0 %),大专/本科1 129人(27.8 %),硕士及以上56人 (1.4 %);公务员45人(1.1 %),教师76人(1.9 %),医务人员98人(2.4 %),其他事业单位人员541人(13.3 %),学生67人(1.7 %),农民744人(18.3 %),工人417人(10.3 %),其他企业人员549人(13.5 %),其他1 526人(37.6 %);广州户籍3 553人(87.4 %),非广州户籍510人(12.6 %)。
2.2 不同特征广州市居民二手烟暴露情况比较(表1)![]() |
表 1 不同特征广州市居民二手烟暴露情况比较 |
广州市居民的二手烟暴露率为60.1 %(1 928/3 210)。二手烟暴露者中以“1~3天/周”的暴露程度比例最高,为45.0 %(868/1 928),其次是“几乎每天”为39.3 %(757/1 928),最低是“4~6天/周”,为15.7 %(303/1 928)。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户籍和年龄组居民的二手烟暴露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二手烟暴露率(57.9 %)低于女性(61.0 %),不同文化程度居民中以大专/本科学历者的二手烟暴露率最高(62.1 %),不同职业居民中以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的二手烟暴露率最高(67.3 %),广州户籍居民的二手烟暴露率(61.2 %)高于非广州市户籍居民(52.24 %);50~59岁年龄居民的二手烟暴露率最高(64.0 %)。
2.3 二手烟暴露者与非暴露者对烟草危害认知及家庭禁烟情况比较(表2)![]() |
表 2 非吸烟居民对烟草危害认知及家庭禁烟情况比较 |
非吸烟居民中,对二手烟可导致成人肺癌的知晓率最高,为87.6 %(2 424/2 766),对“低焦油含量卷烟的危害不比一般卷烟小”的知晓率最低,为39.0 %(1 079/2 766)。除二手烟导致儿童肺部疾病外,烟草危害认知和家庭禁止吸烟等情况中,非二手烟暴露者知晓率/禁烟率均高于二手烟暴露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2.4 居民二手烟暴露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3)![]() |
表 3 居民二手烟暴露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以居民是否二手烟暴露为因变量(否 = 0,是 = 1),以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户籍、家庭禁烟情况和2种烟草危害正确认知等8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0~29岁、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广州户籍、家庭允许吸烟是二手烟暴露的危险因素,对“低焦油卷烟危害不比一般卷烟小”的正确认识是二手烟暴露的保护因素。
3 讨 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11个区4 063名15~69岁居民二手烟暴露率为60.1 %,低于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报告(中国)(72.4 %)、2013年浙江省15~69岁居民二手烟暴露率(67.90 %)和2015年济南市18~69岁居民二手烟暴露率(60.35 %)[7 – 9],原因与广州市《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实施、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和无烟单位的创建,进而逐步营造全社会无烟环境及氛围有关。然而该水平仍高于广东省 ≥ 15岁居民二手烟暴露水平(57.65 %)和2013年上海市 ≥ 15岁户籍居民二手烟暴露率(40.21 %)[10 – 11](以上二手烟暴露定义相同),原因可能与《条例》允许公共场所(餐厅、歌舞厅、车站等) 在室内某些区域吸烟、控烟执法力度、烟草广告及烟草危害知识宣传等有关。二手烟暴露频率以“1~3天/周”比例最高(45.0 %),广东省以“几乎每天”的暴露频率占比最高(50.84 %)[10],全国“几乎每天”的暴露频率占比为38.00 %[8],提示广州市居民二手烟暴露程度较为严峻,应引起重视。男性二手烟暴露率(57.9 %)低于女性(61.0 %),可能与国内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有关[12]。60~69岁年龄组二手烟暴露率最低(52.2 %),与苗智莹、徐越等[7, 9]的调查结果一致,而50~59岁年龄组二手烟暴露率最高(64.0 %),与前两者的结果不尽相同(分别是30~49岁、25~34岁),提示50~59岁年龄组居民应作为我市烟草危害及二手烟暴露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二手烟暴露率随着居民文化程度先升高后降低,与齐晓艳和许兆瑞等[13 – 14]的调查结果相似,原因可能与高学历人群知晓烟草危害知识较多,进而主动避免二手烟环境有关。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的二手烟暴露率最高(67.3 %),教师最低(45.6 %),与济南市、浙江省及广东省[7, 9 – 10]的调查结果不同(最高:公务员76.75 %、商业及服务人员70.27 %、商业服务人员71.16 %,最低:学生55.05 %、医务人员33.33 %、学生14.29 %);提示各地方职业人群的二手烟暴露程度各不相同,应加以区别并对高暴露职业人群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广州户籍人群二手烟暴露率(61.2 %)高于非本地户籍人群(52.8 %),提示广州本地户籍居民二手烟暴露情况更为严重,需引起注意。
非吸烟居民中,对二手烟可导致成人肺癌的知晓率最高(87.6 %),对“低焦油含量卷烟的危害不比一般卷烟小”的烟草危害知识知晓率最低(39.0 %),与广东省(92.85 %,19.12 %)、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66.8 %,24.1 %)和武汉市(71.3 %、9.1 %)等调查结果相同[10, 15 – 16],进而提示在普及烟草危害知识时,可采用新兴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方式提高烟草危害宣传覆盖面、烟草使用导致疾病种类具体化以及烟盒图形健康警示等。家庭不允许吸烟者,其二手烟暴露率明显低于允许吸烟家庭,与Chambers和南奕等[17 – 18]的调查结果相同,由于二手烟暴露不存在安全水平限值[19],倡导无烟家庭将会是保护非吸烟者的重要举措之一。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广州户籍及家庭允许吸烟是二手烟暴露的危险因素,对职业为教师和学生、对“低焦油卷烟危害不比一般卷烟小”的正确认识是二手烟暴露的保护因素。进而表明在进行烟草知识和二手烟危害宣传教育时,应侧重于具有以上危险因素人群;除参照MPOWER系列控烟政策[20](Monitor:监测烟草使用并制定防范政策;Protect:保护人们远离烟草烟雾;Offer:提供戒烟帮助;Warn:警示烟草危害;Enforce: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Raise:提高烟草税)外,还可充分运用多角度多途径的宣传教育模式,以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居民自觉远离烟草,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其次,借鉴国内外控烟立法经验,逐步扩大禁烟公共场所的范围,达到所有室内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全面无烟的标准[21] 。与其同时,紧紧围绕相关公共政策(控烟法律法规、医疗保障自付比例、烟草税收等)对吸烟者采取更多的干预措施[22 – 23](公共及工作场所禁烟、完善戒烟服务体系、提高卷烟税率等),降低烟草及二手烟对居民的危害;推进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全面禁烟的基础上倡导无烟家庭创建,营造大众共创健康无烟环境的良好氛围。毕竟只有实现100 %的无烟环境,才能有效地保护人群免受二手烟的危害 [24]。对于家庭环境而言,有研究[15]指出较低的家庭二手烟暴露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较高教育水平的家庭人员,后者促使了家庭无烟理念的建立和实施,提示提高居民教育水平和烟草危知识知晓率仍是重要环节之一。同时,可通过学校、机关、企业 – 家庭纽带作用、健康教育等方式宣传家庭禁烟利弊,进而促使家庭无烟环境的逐步实施和推进,最终降低家庭二手烟暴露率。
[1] | Avila-Tang E, Al-Delaimy WK, Ashley DL, et al. Assessing sec-ondhand smoke using biological markers[J]. Tobacco Control, 2013, 22(3): 164–171. DOI:10.1136/tobaccocontrol-2011-050298 |
[2] | 吉宁, 张勇, 毛凡, 等. 公共场所工作人员二手烟暴露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6, 32(5): 573–577. |
[3] | English LM, Hsia J, Malarcher A. Tobacco advertising, promotion, and sponsorship (TAPS) exposure, anti-TAPS policies, and students′ smoking behavior in Botswana and South Africa[J]. Prev Med, 2016, 91S: S28–S34. |
[4] | 李伟霞, 傅华, 郑频频. 上海市公共场所员工二手烟暴露现况及其对健康的影响[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4, 17(5): 479–481. |
[5] | Benjamin JA, Lisa MH, Erika AT, et 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secondhand smoke exposure[J]. Tobacco Control, 2013, 22(3): 147–155. DOI:10.1136/tobaccocontrol-2011-050301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9 – 92. |
[7] | 苗智莹, 鲁娜, 王俊荣. 济南市市中区成年居民二手烟暴露现状及其相关知识态度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10): 1251–1253. DOI:10.11847/zgggws2015-31-10-05 |
[8] | Yang GH. Global Adult Tobacco Survey (GATS) China 2010 Country report[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
[9] | 徐越, 徐水洋, 吴青青, 等. 浙江省2013年成人吸烟及被动吸烟现状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 35(12): 1343–1348.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4.12.007 |
[10] | 刘于思. 广东省居民吸烟及二手烟暴露现况研究[D]. 广州: 广东药学院, 2015. |
[11] | 刘晓侠, 姚海宏, 鲍萍萍, 等. 上海市户籍居民吸烟行为及二手烟暴露现状分析[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6, 33(10): 925–930. |
[12] | 姜愚烽, 肖琴. 中国烟草流行及控制现状[J]. 职业与健康, 2018, 34(7): 997–999. |
[13] | 齐晓艳. 河南省居民吸烟与被动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郑州: 郑州大学, 2014. |
[14] | 许兆瑞, 庄程, 章春宇, 等. 长春市城区居民吸烟及二手烟暴露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9): 1132–1135. |
[15]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33 – 136. |
[16] | 伍春燕, 邓志宏. 2015年武汉市15岁及以上居民烟草流行现状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18, 45(6): 980–984. |
[17] | Chambers C, Sung HY, Max W. Home exposure to secondhand smoke among people living in multiunit housing and single family housing: a study of California adults, 2003 – 2012[J]. J Urban Health, 2014. |
[18] | 南奕, 熙子, 杨焱, 等. 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 15岁及以上成年人群二手烟暴露及其对公共场所禁烟政策支持现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6(6): 810–815.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6.06.014 |
[19] | 杨功焕. 保护人们免受二手烟危害: 中国地方无烟立法评述[J]. 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 2014, 3(4): 33–37. |
[20] | WHO.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EB/OL]. [2003 – 05 – 21]. http://baike.so.com/doc/4288836-4492259.html. |
[21] | 吴家刚, 郑睦锐, 吴雪霁, 等. 《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效果的评价[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6, 27(1): 67–71. |
[22] | 冯国泽, 姜垣. 中国城市地区成年人二手烟暴露水平及相关知识和态度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 35(9): 55–61. |
[23] | 钱孝琳, 顾海雁, 汪澜, 等. 《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对居民吸烟行为的影响[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7, 34(6): 473–478. |
[24]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report on the global tobacco eipdmic[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