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检测是发现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的主要手段,HIV抗体检测包括筛查试验和确证试验[1]。筛查试验是采用敏感性较高的试剂尽可能发现HIV抗体阳性者,常用的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验(chemiluminescence assay/immunofluorescence assay,CIA/IFA)和快速检测(rapid test,RT)。筛查阳性的样本不能出具阳性报告,只能报告为“HIV感染待确定”,需要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确证试验则采用特异性较高的方法纠正假阳性,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WB)。在开展WB检测的过程中,初筛阳性样本的确证阳性率呈现降低趋势。为查找HIV筛查假阳性反应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对1 012例HIV初筛阳性待确定样本的初筛结果和确证试验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样本来自于2018年北京市海淀区、石景山区HIV筛查实验室送检的初筛阳性样本,以及本实验室在出入境人员体检检测中检出的HIV筛查阳性样本共计1 012例。
1.2 主要试剂HIV初筛试剂:ELISA试剂包括珠海丽珠三代、四代(珠海丽珠试剂有限公司),万泰三代、四代(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美国BIO-RAD三代、四代(美国Bio-Rad公司);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剂:雅培四代(美国Abbott有限公司),罗氏四代(德国Roche Diagnostics公司),西门子三代(德国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西森美康三代(日本希森美康公司)、安图三代(郑州安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快速检测试剂:万泰(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英科新创(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艾博(杭州艾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雅培Alere(美国Alere Medical有限公司)。
1.3 检测方法上述检测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确认试验采用新加坡MP生物医学亚太私人有限公司生产的HIV1+2型抗体免疫印迹试剂盒;实验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
1.4 结果判定初筛试验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判定,结果分为有反应性和无反应性。确证试验结果按参考文献[1]和试剂说明书结合进行判读,结果分为HIV抗体阴性、HIV-1抗体阳性和HIV抗体不确定。
1.5 统计分析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WB试验检测结果1 012例初筛阳性样本经WB确证试验检测,HIV-1抗体阳性381例,阳性率为37.6 %,HIV抗体阴性471例,阴性率为46.5 %,HIV抗体不确定160例,占15.9 %。从性别分布来看,初筛阳性中男性为664例,确证阳性357例,阳性率为53.8 %;初筛阳性女性为348例,确证阳性24例,阳性率为6.9 %,女性确证阳性率明显低于男性。
2.2 年龄与WB检测结果关系(表1)![]() |
表 1 不同年龄段人群初筛阳性样本的确证试验结果 |
1 012例初筛阳性病例中,除3例记录缺失外,其余1 009例年龄范围为2~94岁,根据病例年龄分为4组,初筛阳性病例中 < 20岁和 ≥ 60岁数量较少,20~39岁人数最多。不同年龄段样本的WB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20~39岁之间确证阳性率最高为43.6 %,≥ 60岁人群确证阳性率只有15.2 %,明显低于其它年龄组,而不确定率则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1.702,P < 0.001)。
2.3 不同初筛试验方法与WB结果关系(表2)![]() |
表 2 不同检测方法初筛阳性与确证试验结果比对 |
将初筛试验按照检测方法分类分为快速法、ELISA和发光法,发光法检出的初筛试验阳性数最多,快速法最少。比对结果显示,发光法的确证阳性率最低,只有32.6 %,快速法确证阳性率最高,为85.1 %。发光法确证阴性率最高,快速法最低,ELISA法居于两者之间。不同方法之间确证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87.463,P < 0.001)。
2.4 初筛试验发光法S/CO值与WB结果关系(表3)![]() |
表 3 发光法初筛阳性不同S/CO值与确证试验结果比对 |
初筛试验中,发光法检测结果均以S/CO值表示,根据S/CO值将发光法检测结果分为4个区段,结果显示,S/CO < 5和 > 50区段初筛阳性数量最多,检测值在5~20和21~50之间初筛阳性数量相对较少。S/CO < 5确证阳性率只有1.1 %,随S/CO升高,确证阳性率逐步升高,S/CO > 50时确证阳性率达到92.4 %。不同S/CO值区段之间确证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 049.911,P < 0.001)。
3 讨 论HIV抗体确证结果与筛查试验的符合率因所用筛查方法、送检人群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北京地区1 012例HIV初筛阳性病例的确证阳性率为37.6 %,远低于近些年的文献报道[2 – 5]。这可能与北京地区送检人群的特征有关,北京医疗资源丰富,HIV筛查检测开展普遍,加之病人类型和数量多,HIV初筛检出人数较多。本研究样本来源最多的是三甲医院等大型医疗机构的门诊及住院病人,其次是采血机构的自愿献血者。从人群分布来看,女性确证阳性率只有6.9 %,远低于男性的53.8 %。研究表明孕产妇在HIV抗体筛查检测中假阳性反应比例高于普通人群[6 – 7]。而本研究中女性病例样本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医院的妇产科门诊,这可能是女性确证阳性率远低于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还表明,≥ 60岁老年人确证阳性率显著低于其它年龄组,并且不确定结果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推测这可能与老年人体内免疫功能部分失衡,容易产生干扰性交叉抗体有关。
HIV筛查试验包括3种:ELISA、发光法和快速检测,每种方法又各有多个厂家的试剂。本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筛查实验室开展HIV初筛上述3种方法均有采用,涉及的试剂厂家也较多;大型医疗机构发光法占据主导地位,以雅培、罗氏等厂商的试剂为主;采血机构仍以ELISA法为主;快速法主要用作初筛复检以及在一些小型医疗机构使用。本研究结果表明3种筛查方法的WB检测结果符合率差异明显,发光法确证阳性率最低,只有32.6 %,快速法最高,ELISA法处于两者之间;进一步对发光法的检测值按照区段对比分析发现,发光法随S/CO值升高,确证阳性率明显升高。由于目前主流发光法均是用的第四代检测试剂,除检测样本中的HIV抗体外,还同时检测HIV的p24抗原,而确证WB试验只是特异性地检测抗体,因此,不排除个别早期感染者体内只能测出p24抗原而无法测出抗体,阴性的样本中并不能绝对排除HIV感染。
第四代发光法HIV筛查试剂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快速性和检测稳定性[8 – 9],然而因灵敏度升高而导致的过高初筛假阳性也越来越引起关注[10 – 12]。高灵敏度检测虽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漏筛,尽早发现感染病例,同时也造成了初筛假阳性过高,不仅增加检测工作量,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也给受检者造成沉重的心里负担,甚至会影响医疗机构对疾病的处理。要应对这一问题,首先初筛实验室在发现初筛阳性后尽量用不同原理、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复核,以尽量排除部分非特异性反应;其次,对于发光法检出的低值阳性(如S/CO < 5),结果判断应充分考虑人群特征(如孕产妇,老年人等)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此外,HIV检测确证试验需尽快升级,如引入p24抗原的检测、将HIV病毒核酸检测纳入HIV感染的确证试验,使确证试验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从而更快、更准确地排除初筛中出现的假阳性。
[1]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年修订版)[S].北京: 国家标准出版社, 2015. |
[2] | 杨扬, 郑海潮, 于彤彤, 等. 746例HIV初筛阳性者确证结果的对比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 2016, 16(3): 329–331. |
[3] | 杨东智, 曹慜, 吴忠兰, 等. 宁夏2016年HIV抗体筛查阳性样本确证结果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 27(13): 1888–1891. |
[4] | 尤佳女, 许珂, 张兴亮, 等. 杭州市HIV感染待确定样本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8, 28(15): 1856–1858. |
[5] | 杨洋, 白梅, 张振, 等. 锦州市2014 — 2016年HIV抗体筛查阳性样本确证实验结果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 27(15): 2162–2163, 2169. |
[6] | 梁彩云, 高凯, 韩志刚, 等. 广州市808例HIV抗体筛查阳性孕产妇复核和确证结果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 2015, 14(2): 155–157. |
[7] | 朱厚宏, 王晨笛, 刘杨, 等. 孕产妇HIV抗体筛查阳性与免疫印迹试验对比[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1, 27(2): 154–156. |
[8] | 陈苏苏, 陈蕾, 吴越人, 等. HIV血清抗体免疫学检测结果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6): 832–833. DOI:10.3969/j.issn.1672-9455.2017.06.034 |
[9] | 吴春磊, 李婧, 邓安彦, 等. 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在感染性免疫检查中的比较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 38(16): 2302–2304.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7.16.048 |
[10] | Kim S, Lee JH, Choi JY, et al. False-positive rate of a "fourth-generation" HIV antigen/antibody combination assay in an area of low HIV prevalence[J]. Clin Vaccine Immunol, 2010, 17(10): 1642–1644. DOI:10.1128/CVI.00258-10 |
[11] | 张晓红, 张倩, 周学红, 等. 雅培化学发光法在HIV筛查试验中假阳性分析[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3, 20(1): 43–46. |
[12] | 罗娜, 张劲丰, 苏荣, 等. 雅培化学发光法检测HIV的S/CO比值与确证试验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 27(19): 2794–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