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季节性流行性感冒(流感)在全球每年导致5 %~10 %的成人和20 %~30 %的儿童罹患流感[1],导致300~500万重症病例和25~50万死亡[2]。我国作为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的地区之一,每年的发病率为 10 %~30 %,流行特征上呈现“南春北冬单高峰,中纬度地区双高峰”的季节性差异(即北方城市冬季流行、南方城市春季流行,中纬度地区双周期高峰)[3]。但在2017 — 2018年冬春季节,我国南方省份与北方省份均出现流感高强度流行。据统计,2017 — 2018年流行季,全国共报告流感暴发疫情2 396起,广东省共报告流感暴发疫情400起,其中80 %以上疫情集中在冬春季,84.3 %发生在学校[4]。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广州市大学生2017 — 2018年冬春季流感流行高峰期间流感罹患情况进行调查,旨在掌握学生流感发病规律,分析其发病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流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在校大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目标人群,调查时间集中在2017年广州冬季流感流行高峰期(2017年12月 — 2018年1月)。广州市大学城坐落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环境相对独立。岛上拥有12所高校,人口密集、生活方式相对单一,是研究广州地区大学生流感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的最佳场所。(1)样本量计算:根据预调查的150人计算所得,大学城学生近期发热症状发生率为20 %,设定允许误差d = 0.1 × P,根据样本含量计算公式:N = t2PQ/d2,计算出的样本量为1 600人,同时考虑不应答比例的25 %,最终得出的样本量为2 000人。(2)抽样步骤:以大学城各高校在校学生人口占全部学生的比例作为权重,将2 000个样本量按比例分配到各学校中。在每个学校根据分配到的样本量,随机抽取相应调查人数。
1.2 病例定义根据国家《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WS285 – 2008)》 [5]内容,定义体温 ≥ 38 ℃,伴有咳嗽或咽痛、全身酸痛等症状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为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将进入流行季以来出现过流感样症状者作为病例组,无流感样症状学生作为对照组。
1.3 现场问卷调查与质控针对学生人群特点,参照《中国流感监测工作规范(试行)》[6]流行性感冒个案调要点,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表由4部分组成,共32题,包括大学生的人口学一般情况(12题)、日常行为(3题)、生活习惯(7题)、流感知识(10题)等。问卷实行面对面调查,调查人员由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人员组成,在预调查基础上完善问卷,统一调查表述口径。建立调查人员微信沟通群,对于现场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由调查工作的总体组织者协商解决。
1.4 呼吸道标本采集与检测采集现症病例咽拭子标本,当日送至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与分型。
1.5 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的双录入和检错,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近期发生流感样症状的差异。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自变量进入标准为 α < 0.05,排除标准为 α ≥ 0.10,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人口学特征及罹患情况(表1)![]() |
表 1 2017 — 2018年广州大学生ILI罹患状况抽样情况 |
共调查2 154人,完成有效问卷2 112份,有效应答率为98.51 %,完成预期样本量的100.57 %。其中,满足ILI诊断标准者707例,占33.47 %。采集现症病例咽拭子175份,113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进一步分型检测为97份B(Yamagata)型,16份为A(H1N1)pmd09型。
2.2 ILI罹患单因素分析(表2)![]() |
表 2 2017 — 2018年广州大学生ILI罹患单因素分析表 |
将出现ILI的707例学生作为病例组,未发病的1 405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针对洗手频率、病人接触史、流感知识素养等因素进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过去1年出现发热症状(OR = 5.89,95 % CI = 4.36~7.52)、同居人数超过6人(OR = 1.37,95 % CI = 1.14~1.65)、高年级(OR = 1.24,95 % CI = 1.10~1.40)、近期周边同学出现发热(OR = 2.66,95 % CI = 2.30~3.08)、女性(OR = 1.16,95 % CI = 1.02~1.31)、流感知识素养低(OR = 1.05,95 % CI = 1.01~1.31)、每天睡眠时间 < 6 h( OR = 1.40,95 % CI = 1.09~1.80)、洗手频率 ≥ 4次/天(OR = 0.76,95 % CI = 0.66~0.89)、公共场所佩戴口罩(OR = 0.76,95 % CI = 0.67~0.87)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
2.3 ILI罹患多因素分析(表3)![]() |
表 3 2017 — 2018年广州大学生ILI罹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 |
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9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洗手 ≥ 4次/天、近期接触过发热同学、流感知识素养低、过去1年出现流感症状最终进入回归方程,OR值及95 % CI分别0.66(0.50~0.88)、3.49(2.83~4.31)、1.03(1.01~1.28)、8.16(5.81~11.47)。
3 讨 论本调查显示,2017 — 2018冬季流行高峰期间,广州大学生ILI症状发生率为33.47 %,ILI病例核酸阳性率为64.57 %。同期广州市ILI监测显示,城市层面基于学校门诊(医务室)监测的学生人群整体ILI水平为8.43 %,虽高于以往年同期水平,但远低于本次调查结果,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1 是大学生轻症或一过性感染率虽高,但由于年龄和体质优势,恢复较快,导致就医率低,因此实际感染率远高于门诊监测的ILI。2 是受人员、技术、服务能力等技术限制,校医务室监测无法覆盖全校,造成门诊监测ILI低于实际水平。提示,应重视高校人群流感监测,亟待创新监测手段,掌握学生真实发病水平。此外,以往华南地区流感流行高峰季节集中在每年3 — 7月,冬季主要呈现低水平流行,而2017 — 2018年度在冬季出现流行高峰,提示应密切关注南方城市流感流行变化趋势,及早掌握流行规律,科学应对。
大学生普遍存在“教室 – 食堂 – 宿舍”三点一线的活动轨道和单一的生活方式,这3类空间均有人口上高聚集性、高混杂性、空间上低流通性的特点,极易引起病毒迅速传播 [7]。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大学生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成为罹患流感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次调查显示,睡眠不足、不良的洗手行为、个人防护不足等行为是学生罹患流感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中每天洗手的频次最终进入多因素分析模型。洗手行为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有效性已经被大量公共卫生实践所证实[8 – 13],但课题组在实际中发现,校园洗手设施不足成为学生洗手行为依从性差的一重要原因,提示学校卫生设施配置亟待得到重视和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发现,过去1年出现过发热症状的学生在本次流行季节更容易罹患流感,本次调查虽然没有证据显示过去出现的发热症状是否是因为流感引起,但可以提示,过去受到病原菌侵袭的学生本次流行季更容易罹患流感,这可能与学生本身疾病防控意识有关。如本次调查显示,学生流感知识素养水平与其罹患流感的风险呈现显著相关。大量有关流感疫苗接种、个人防护行为改变的知 – 信 – 行研究显示,接受良好的流感防控知识宣教,有利于树立科学的防病信念,建立或转变个人行为,提高群体防病的效果 [14 – 15]。因此,校园流感的防控的根本,要抓好学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流感知识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Vaccines against influenza WHO position paper-November 2012[J]. Wkly Epidemiol Rec, 2012, 87(47): 461–476. |
[2]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fluenza[EB/OL]. http://www.who.int/immunization/topics/influenza/en/index.html. |
[3]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8 — 2019)[Z]. 2018 – 9 – 29 |
[4]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流感监测周报(第485期)[Z]. 2018 – 4 – 8 |
[5]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WS285-2008.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WS285 – 2008)[S]. 2008 – 9 – 1 |
[6]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 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2017年版)[Z].2017 – 3 – 30. |
[7]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Z].2018 – 1 – 10. |
[8] | 杨鹏, 侯万里, 刘刚, 等. 罗湖区幼儿园儿童手部卫生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 2018, 39(3): 346–349. |
[9] | 杨东玲, 周月芳, 陆茜, 等. 上海市中小学生洗手意识及行为研究[J]. 上海预防医学, 2017, 29(3): 189–191. |
[10] | Mbakaya BC, Lee PH, Lee RL. Hand hygien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o reduce diarrhoea and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mong schoolchildre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7, 14(4): 1–14. |
[11] | Warren-Gash C, Fragaszy E, Hayward AC. Hand hygiene to reduce community transmission of influenza and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Influenza Other Respir Viruses, 2013, 7(5): 738–749. DOI:10.1111/irv.12015 |
[12] | Ejemot-Nwadiaro RI, Ehiri JE, Arikpo D, et al. Hand washing promotion for preventing diarrhoea[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5, 3(9): CD004265. |
[13] | Azor-Martinez E, Cobos-Carrascosa E, Seijas-Vazquez ML, et al. Hand hygiene program decreases school absenteeism due to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J]. J Sch Health, 2016, 86(12): 873–881. DOI:10.1111/josh.12454 |
[14] | Ma Y, Li T, Chen W, et al.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KAP) toward seasonal influenza vaccine among young workers in South China[J]. Hum Vaccin Immunother, 2018, 14(5): 1283–1293. DOI:10.1080/21645515.2017.1423157 |
[15] | Tuohetamu S, Pang M, Nuer X, et al. The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n influenza among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Northwest China[J]. Hum Vaccin Immunother, 2017, 13(7): 1688–1692. DOI:10.1080/21645515.2017.1293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