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中大约有15. 0 %~36. 0 %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 – 3]。目前国内关于成年居民心理健康的研究多以局部性研究为主,缺乏全国范围内的研究[4 – 5]。本研究基于2014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的28 666名 ≥ 18岁居民进行相关研究,分析我国成年居民的心理健康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改善我国成年居民心理健康的教育措施与干预对策、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CFPS 2014年的全国数据库。该调查方案采用多阶段、不等概率的抽样设计,问卷经过多次测试初访调查和测试跟踪调查,科学严谨,所涉及变量丰富详细,获得的数据具有全国代表性[6]。本研究以2014年CFPS成人数据库中28 666名 ≥ 18岁居民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心理健康状况主要采用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The Kessle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Scale,K6)简化版作为测量工具[7]。K6共包含6个条目:(1)我感到情绪沮丧;(2)我感到精神紧张;(3)我感到坐卧不安难以保持平静;(4)我感到未来没有希望;(5)我做什么事情都感到困难;(6)我认为生活没有意义。上面6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对自身在过去1个月内出现困扰症状的频率进行自评,选项分别为从不、有时候、一半时间、经常、几乎每天,分别记为1、2、3、4、5分,总分6~30。参照有关研究[8],本文定义6~12分代表心理疾患风险低,≥ 13分代表心理疾患风险高。K6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为0.858。分析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身体健康因素(自评健康状况、有无慢性病、身体是否不适、体质指数、生活满意度)、社会经济水平(户籍、受教育程度、地域、个人年收入、有无医疗保险、就业状态)、健康相关行为(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锻炼)。本研究中吸烟指过去1个月曾吸过烟;饮酒指过去1个月饮酒 ≥ 3次/周;锻炼指过去1周锻炼 ≥ 1次;就业状态是指现在就业与否,如果没有工作根据具体原因进行划分。根据我国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划分标准,偏瘦:BMI <18.5 kg/m 2;体重正常:18.5 kg/m2 ≤ BMI < 24.0 kg/m 2;超重:24.0 kg/m2 ≤ BMI < 27.9 kg/m 2;肥胖:BMI ≥ 28.0 kg/m2[9]。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共调查28 666名居民,年龄18~95岁,平均年龄(47.13 ± 15.66)岁,18~29岁4 966人(17.32 %),30~44岁7 691人(26.83 %),45~59岁9 054人(31.58 %),60~74岁5 756人(20.08 %),≥ 75岁1 199人(4.18 %);城镇居民13 866人(48.37 %),农村居民14 800人(51.63 %);男性14 322人(49.96 %),女性14 344人(50.04 %);无配偶4 426人(15.44 %),有配偶24 240人(84.56 %);文盲/半文盲5 541人(19.33 %),小学6 163人(21.50 %),初中9 994人(34.86 %),高中4 292人(14.97 %),大专及以上2 676人(9.34 %);东部12 977人(45.27 %),中部8 773人(30.60 %),西部6 916人(24.13 %);不吸烟19 978人(69.69 %),吸烟8 688人(30.31 %);不饮酒24 014人(83.77 %),饮酒4 652人(16.23 %);不锻炼18 599人(64.88 %),锻炼10 067人(35.12 %);自评健康好9 749人(34.01 %),自评健康一般10 182人(35.52 %),自评健康不好8 735人(30.47 %);无慢性病23 764人(82.90 %),有慢性病4 902人(17.10 %);身体不适8 672人(30.25 %),身体良好19 994人(69.75 %);偏瘦2 392人(8.34 %),正常16 531人(57.67 %),超重7 672人(26.76 %),肥胖2 071人(7.24 %);生活不满意2 481人(8.65 %),生活一般满意8 502人(29.66 %),生活满意17 683人(61.69 %);无医疗保险2 457人(8.57 %),有医疗保险26 209人(91.43 %);在职21 250人(74.13 %),离退休1 806人(6.30 %),上学39人(0.14 %),无业/失业5 517人(19.25 %);个人年收入0~1 999元18 328人(63.94 %),2 000~9 999元2 622人(9.15 %),≥ 10 000元7 716人(26.92 %)。
2.2 不同特征 ≥ 18岁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表1)![]() |
表 1 不同特征 ≥ 18岁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28 666名 ≥ 18岁居民,心理健康得分为(9.22 ± 3.98)分,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处于合理范围;高风险心理疾患4 290人,高风险心理疾患率为14.97 %,低风险心理疾患24 376人,低风险心理疾患率为85.03 %。不同特征 ≥ 18岁居民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户籍、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地域、吸烟、饮酒、锻炼、自评健康状况、慢性病、身体状况、体质指数、生活满意度、有无医疗保险、就业状态、个人年收入的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 18岁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2)![]() |
表 2 ≥ 18岁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以是否为高风险心理疾患为因变量(0 = 否,1 = 是),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低、居住在西部、吸烟、饮酒、自评健康不好、有慢性病、身体不适、偏瘦、低收入、在上学是高风险心理疾患的危险因素;城镇居民、男性、有配偶、生活满意度、有医疗保险、就业、离退休是高风险心理疾患的保护因素。
3 讨 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 ≥ 18岁居民心理健康得分为(9.22 ± 3.98)分,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总体处于合理范围。高风险心理疾患率为14.97 %,低于相关研究结果[10 – 11],这可能与研究所使用的测量量表不同有关。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发展滞后,人们对有关防治心理问题知识获得较少。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利用各种渠道,向农村居民传播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5],提高个人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能力。女性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与马跃等[4]的调查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致使其心理相对较脆弱,对环境因素敏感,同时还要兼顾家庭和事业,面临的压力相较于男性更大,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无配偶者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高于有配偶者,与李树凯等[12]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婚姻在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慰藉作用,家人及社会要时刻关注丧偶、离婚者,给予他们心理关怀。低学历者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高于高学历者,这可能是因为低学历的人,遇到一些事情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解自己的情绪[5],而高学历者往往拥有更好的工作环境、经济地位以及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受到不良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小[13]。居住在西部地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居住在中东部地区居民差,这可能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们面临的问题更多,生活压力更大,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发现,具有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这可能是由于这些不健康行为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进而间接影响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因为身心二者紧密相连。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重视,利用社区力量,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本研究发现,自评健康不好、有慢性病、身体不适、超重这部分人群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提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关注这部分人群,相关部门要做出政策上的倾斜,广泛宣传慢性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加强做好对自评健康不好、身体不适、超重这部分人群的疾病筛查工作,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避免因不良后果的发生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发现居民对生活满意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性,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4]。与有医疗保险的人群相比,无医疗保险的人们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的严峻,与姚斌等[15]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现如今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大,在校学生因学术钻研的艰难以及对未来的迷惘使其心理问题凸显。较高的收入为较好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保护因素,与Fone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居民、女性、无配偶、文化水平低、居住在西部、吸烟、饮酒、自评健康不好、有慢性病、身体不适、偏瘦、生活满意度低、无医疗保险、在上学、低收入等这部分人群的关注,提供心理支持,适当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积极普及精神健康知识,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提高其心理健康状况。
[1] | 仇剑金, 王祖承, 谢斌. 上海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J]. 上海精神医学, 2006, 18(2): 65–68. DOI:10.3969/j.issn.1002-0829.2006.02.001 |
[2] | 何江江, 徐凌忠, 周成超, 等. 威海市居民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10): 1253–1255. DOI:10.3321/j.issn:1001-0580.2008.10.058 |
[3] | 刘群芳. 长沙市某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分析[J]. 护理学报, 2009, 16(9): 78–79. DOI:10.3969/j.issn.1008-9969.2009.09.029 |
[4] | 马跃, 苏莹莹, 杨光, 等. 长春市成年居民一般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6, 20(7): 663–666. |
[5] | 孙菲, 陈巧玲, 关鹏, 等. 辽宁省成年居民精神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7, 33(8): 1186–1188. |
[6] | 王爱华, 杨莉. 我国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外医疗, 2014(7): 42–45. DOI:10.3969/j.issn.1674-0742.2014.21.023 |
[7] | Kessler RC, Andrews G, Colpe LJ, et al. Short screening scales to monitor population prevalences and trends in non-specific psychological distres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02, 32(6): 959–976. DOI:10.1017/S0033291702006074 |
[8] | 满小欧, 曹海军. 农村社区10~15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保护性因素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18, 35(1): 1–4. |
[9] |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J]. 营养学报, 2004, 26(1): 1–4. DOI:10.3321/j.issn:0512-7955.2004.01.001 |
[10] | 刘明, 苗菁. 重庆市居民心理障碍状况调查[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4, 31(3): 221–223. |
[11] | 丁志杰, 王刚平, 裴根祥, 等. 甘肃省天水市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3): 183–190.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3004 |
[12] | 李树凯, 邵文涛, 孙菲, 等. 辽宁省不同婚姻状况人群精神健康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8, 34(5): 729–731. |
[13] | 陈晶, 段曹辉. 中国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CHARLS数据的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7, 28(3): 68–71. |
[14] | 刘永闯, 郭丽娜, 刘堃. 社区老年人抑郁水平与觉知压力的关系及其调节和中介变量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 30(8): 607–611.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6.08.009 |
[15] | 姚斌, 汪勇, 王挺.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4, 25(2): 201–204. |
[16] | Fone D, Dunstan F, Lloyd K, et al. Does social cohesion modif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rea income deprivation and mental health? A multilevel analysis[J]. Int J Epidemiol, 2007, 36(2): 38–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