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是职业病防治的基础,也是《职业病防治法》赋予卫生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1]。广东省的重点职业病监测项目于2010年启动,在4个县区设置哨点,对5种重点职业病进行监测,2012年增至7个县区对7种重点职业病进行监测。2015年,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制定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方案》,监测工作开始覆盖所有县(区)级行政区,监测对象扩大到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所有劳动者。2017年,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建立的“互联网+”平台纳入重点职业病监测模块,提高了数据收集质量,首次将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覆盖到21个地市的121个县区,初步实现“样本 = 总体”的大数据理念[2]。为明确广东省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重点职业病的分布和风险等级,以及重点防控的行业、企业和人群等,本研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接触矽尘、苯、噪声、局部振动和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的矽肺、苯中毒及苯所致白血病、噪声聋、手臂振动病和中暑等重点职业病进行监测和初步风险预警。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监测对象为广东省21个地市121个县区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和企业。收集资料包括广东省重点职业病危害相关信息、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和重点职业病报告情况。
1.2 方法重点职业病危害相关信息由《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与备案管理系统》的《职业病项目危害申报表》导出,检测数据通过自制《辖区内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汇总表》向各地市重点职业病监测机构收集。职业健康检查情况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所制定的《职业健康检查个案表》向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收集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基本信息和检查结果[3 – 4]。重点职业病、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的报告数据由《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中导出。监测时间为2017年1月1日 — 2017年12月31日。行业分类按照GB/T 4754 – 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 [5]。企业经济类型按照《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国统字〔2011〕86号)划分[6]。企业规模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国统字〔2011〕75号)划分[7]。
1.3 质量控制制定《广东省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手册》[8],采用统一的数据收集表格,对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人员进行数据收集、填报和审核方面的规范培训,确保监测工作在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的原则下开展。
1.4 统计分析采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构成比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 = 0.05(双侧)。
2 结 果 2.1 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企业和接触人群分布(表1)![]() |
表 1 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
共收集存在5种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61 758份。其中存在矽尘的企业数为4 831家,存在苯的11 790家,存在噪声的49 493家,存在高温的6 848家,存在局部振动的1 188家。接触5种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为1 521 464人次,其中接触矽尘67 311人次,接触苯178 459人次,接触噪声1 134 288人次,接触高温121 028人次,接触局部振动20 378人次。存在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中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为严重的企业12 947家,占20.96 %。其中存在矽尘的企业中严重分类占比最大,为39.60 %。
2.2 企业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结果显示,2017年广东省开展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岗位数90 854个,超标数20 093个,超标率为22.1 %;检测的工作场所数为9 782个,超标数294个,超标率为3.0 %。其中矽尘和噪声的超标率较高,矽尘岗位超标率为25.9 %(1 374/5 295),场所超标率为33.5 %(269/802);噪声岗位超标率为29.6 %(18 238/66 166);高温岗位超标率为11.0 %(325/2 949);局部振动岗位超标率为8.3 %(58/700);苯的岗位超标率为0.6 %(98/15 744),工作场所超标率为0.3 %(25/8 980)。
2.3 职业健康检查总体情况(表2)![]() |
表 2 广东省重点职业病职业健康检查情况 |
根据《职业健康检查个案数据库》和《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接受在岗职业健康检查为597 602人次,共检出疑似职业病3 042例,检出率为0.51 %,检出职业禁忌证15 628例,检出率为2.62 %。不同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38.633,P < 0.001),不同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业禁忌证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 807.272,P < 0.001)。
2.4 一般健康检查指标超标情况2017年共收集到517 694名劳动者的血压检查结果,其中血压正常者占86.29 %,高血压占12.69 %。在血常规方面,白细胞在参考值范围内的劳动者占92.31 %,低于参考值下限的劳动者占0.49 %,高于参考值上限的劳动者占7.20 %。红细胞在参考值范围内的劳动者占87.65 %,低于参考值下限的劳动者占2.90 %,高于参考值上限的劳动者占9.45 %。血红蛋白在参考值范围内的劳动者占90.88 %,低于参考值下限的劳动者占7.45 %,高于参考值上限的占1.67 %。血小板在参考值范围内的劳动者占90.90 %,低于参考值下限的占0.67 %,高于参考值上限的占8.43 %。在尿常规4个指标中,劳动者的尿潜血阳性率最高,为12.00 %。尿糖阳性率为1.29 %,尿蛋白阳性率为2.20 %。尿白细胞阳性率为7.33 %,谷丙转氨酶异常的劳动者占11.27 %。
2.5 专项健康检查指标超标情况 2.5.1 矽尘37 016名矽尘作业工人的胸片检查结果显示,胸片正常者为33 077名(89.36 %),胸片呈尘肺样改变者为158例(0.43 %),胸片有其他异常者为3 781例(10.21 %)。胸片呈尘肺样改变异常率最高为采矿业(3.03 %),男性胸片呈尘肺样改变异常率较高(0.52 %)。在年龄分布上,尘肺样改变异常率最高为60~69岁(1.41 %),且异常率随年龄增大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工龄方面,尘肺样改变异常率最高为35~39年(3.22 %)。
2.5.2 苯结果显示,白细胞 < 4 × 10 9/L者为2 043例(1.81 %),中性粒细胞 < 2 × 10 9/L者为2 067例(1.93 %),血小板 < 80 × 10 9/L者为154例(0.14 %);女性白细胞 < 4 × 10 9/L、中性粒细胞 < 2 × 10 9/L和血小板 < 80 × 10 9/L分别为2.61 %、2.23 %和0.16 %。40~49岁的劳动者出现白细胞 < 4 × 10 9/L的比例最高,为2.07 %,60~69岁的劳动者出现中性粒细胞 < 2 × 10 9/L和血小板 < 80 × 10 9/L的比例最高(2.38 % 和0.55 %)。工龄 ≥ 40年的劳动者出现白细胞 < 4 × 10 9/L和中性粒细胞 < 2 × 10 9/L的比例最高(6.06 % 和3.44 %),工龄为20~24年的劳动者出现血小板 < 80 × 10 9/L的比例最高,为0.40 %。
2.5.3 噪声364 403名接触噪声作业工人进行了纯音听阈测试,其中双耳高频平均听阈 ≥ 40 dB者为38 598例,检出率为10.59 %。男性检出率(12.18 %)高于女性。50~59岁的劳动者检出率较高,为20.41 %,工龄为30~34年检出率较高,为16.65 %。
2.5.4 高温61 142名高温作业工人的血糖在参考值范围内的劳动者为56 549名(92.46 %),低于参考值下限(血糖偏低)的劳动者为933例(1.53 %),高于参考值上限(血糖偏高)的劳动者为3 660例(5.99 %)。在年龄方面,血糖偏低率最高为15~19岁(1.89 %),血糖偏高率最高为 ≥ 70岁(50.00 %)。在工龄方面,血糖偏低率最高为 < 1年(1.46 %),血糖偏高率最高为35~39年(23.13 %)。
2.5.5 局部振动100名局部振动作业工人进行了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者为3例(3.00 %),远端潜伏期全部正常。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者为30~49岁,工龄为1~3年,均为男性。
2.6 重点职业病报告情况 2.6.1 职业性矽肺全省共报告职业性矽肺95例,占职业病总报告数(966例)的9.83 %,占职业性尘肺病(220例)的43.18 %。矽肺行业分布前3位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9例)、采矿业(8例)和金属制品业(7例)。95例矽肺病例来自76家企业,其中2家企业发病4例(均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的陶瓷制品制造业),2家企业发病3例(土木工程建筑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矽肺多分布在私有经济类型企业(66例,69.47 %)和中型规模企业(41例,43.16 %)。男性(89例,93.68 %)较女性(6例,6.32 %)高发,接触工龄多在10~14年(26例,27.37 %)。
2.6.2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全省共报告职业苯中毒126例,占职业病总报告数的13.04 %,占慢性职业中毒(166例)的75.90 %。职业性苯中毒行业分布前3位分别为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31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例)和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3例)。126例职业性苯中毒病例来自104家企业,其中1家企业发病6例(制鞋业),5家企业发病各3例(制鞋业、橡胶制品业、玩具制造和金属加工机械制造)。职业性苯中毒多分布在非公有制企业(116例,港澳台经济40例,私有经济39例,外商经济37例)和小型企业(50例)。女性(68例)发病比男性(58例)稍多,接触工龄多在1~3年(34例,26.98 %)和4~6年(36例,28.57 %)。
2.6.3 苯所致白血病全省共报告苯所致白血病29例,占职业病总报告数的3.00 %,占职业性肿瘤(30例)的96.67 %。苯所致白血病行业分布在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6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例)、通用设备制造业和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各3例)。29例苯所致白血病病例来自29家企业。多分布在港澳台经济类型企业(13例),企业规模遍布大中小型。男性(18例)较女性(11例)高发,接触工龄多在4~6年(10例,34.48 %)。
2.6.4 职业性噪声聋全省共报告职业性噪声聋409例,占职业病总报告数的42.34 %。职业性噪声聋行业分布前3位分别为通用设备制造业(73例)、金属制品业(45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7例)。409例职业性噪声聋病例来自288家企业,其中1家企业发病23例(通用设备制造业),2家企业发病11例(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职业性噪声聋多分布在私有经济类型企业(166例)和中型规模企业(162例)。男性(362例)较女性(47例)高发,接触工龄多在10~14年(102例,24.94 %)和4~6年(100例,24.45 %)。
2.6.5 中暑全省共报告中暑29例,占职业病总报告数的3.00 %,占重点职业病报告数(758例)的3.83 %,占物理因素所致疾病(99例)的29.29 %。行业分布散发,主要集中在金属制品业(3例)。29例中暑病例来自27家企业,其中1家企业发病3例。中暑多分布在私有经济类型企业(15例,51.72 %)。男性(23例)较女性(6例)高发,接触工龄多 < 1年(13例,44.83 %)。
2.6.6 手臂振动病全省共报告手臂振动病70例,占职业病总报告数的7.25 %,占重点职业病报告数的9.23 %,占物理因素所致疾病的70.71 %。主要集中在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60例,84.71 %)。70例手臂振动病病例来自11家企业,其中1家企业发病50例,1家企业发病6例,均为运动器材制造业(高尔夫球具生产)。手臂振动病多分布在港澳台经济类型企业(54例,77.14 %)和大型企业(57例,81.43 %)。男性(67例)较女性(3例)高发,接触工龄多在10~14年(21例,30.00 %)。
3 讨 论职业性噪声聋是位居重点职业病报告例数第1位的病种,也是广东省重点关注职业病的重中之重[9]。2017年全年诊断职业性噪声聋409例(2016年为347例),较去年上升17.87 %,增长趋势有所减缓(2016年的增长率为34.50 %)。广东省噪声作业人数基数大(1 134 288人),行业分布广,设备制造、金属制品、汽车制造等行业,其工艺操作过程长期存在着较高强度的机械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等,噪声岗位超标率高达29.6 %,且部分车间存在噪声声源布局不合理、噪声防护措施不完善等。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的施行,以及2014年《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的修订降低了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门槛,社会各界对噪声聋的重视程度和相关部门的监管程度也在加强,噪声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率不断升高,同时劳动者维权意识显著提高,申请职业病诊断的劳动者不断增加。因此未来几年噪声聋存在继续高发的风险,且存在群体性职业病事件风险。关注级别为重点关注。
职业性苯中毒是位居重点职业病报告例数第2位的病种,也是威胁劳动者健康的重点关注职业中毒之一。2017年诊断职业性苯中毒126例(2016年为82例),较去年同期上升53.66 %,增长趋势明显。苯所致白血病是位居重点职业病报告例数第5位的病种,苯所致白血病报告例数在2016年(13例)有所下降,但在2017年(29例)又迅速增加,较去年同期上升123.07 %,增长迅猛。虽然苯所致白血病在职业病乃至重点职业病中占的比重较少,但在职业性肿瘤中,广东省重点关注的病种是苯所致白血病。苯分布的企业和行业广,接触人数多,专项健康体检结果显示,苯作业工人的血常规异常率在女性人群中更高,且随着年龄和工龄增长,异常率随之增加。职业性苯中毒接触工龄较短,多集中在1~3年和4~6年,与胡世杰等[10]报道一致。广东省皮革制造、制鞋、电子设备和塑料制品等行业的劳动密集型的流水线工作常用苯作为胶黏剂,或使用的甲苯、二甲苯中混有“苯”。职业性苯中毒存在高发病风险,且存在潜在聚集发病风险,关注级别为重点关注。苯所致白血病存在中等发病风险,暂未发现存在聚集发病案例,关注级别为一般关注。
职业性矽肺是位居广东省重点职业病报告例数第3位的病种。2017年矽肺新发病例为95例,达到近年同期最低值,年均减少率为13.02 %,虽然近年职业性矽肺报告人数有所下降,但接触粉尘人数基数大,职业健康检查率不高,导致职业性矽肺早期病变和粉尘作业禁忌证的工人未能及时发现、跟踪、治疗,因此仍存在矽肺新发病例数上升和聚集发病的风险。矽肺病例中接触工龄1~3年的有11例,同时矽尘岗位超标率为25.9 %、场所超标率为33.5 %。专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和工龄增长,矽尘作业工人出现胸片尘肺样改变的概率增大。广东省矽肺病例所在企业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小企业、私有企业为主,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管理责任意识薄弱、工作场所缺乏有效的防尘设施和劳动者个人防护意识淡薄等问题。同时家庭作坊式粉尘作业工人未能及时进行职业健康监护[11]。目前矽肺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形势严峻;矽肺发病风险很高,且存在群体性职业病事件风险。关注级别为重点关注。
手臂振动病是位居重点职业病报告例数第4位的病种,是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的第1病种。2017年全年诊断手臂振动病70例,年均增长率为62.65 %,比2016年同期(25例)上涨180.00 %,比2015年(60例)增长了16.67 %。广东省于2006年起出现高尔夫球具制造业打磨工人被诊断为手臂振动病,随后报告病例逐渐增多。发病原因主要是打磨球具产生的手传振动水平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职业接触限值。手传局部振动已成为广东省职业病危害新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劳动者在接触局部振动1~3年即可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危害后果不容忽视。局部振动主要集中在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手臂振动病发病具有聚集性,且存在群体性职业病事件风险。关注级别为重点关注。
职业性中暑是位居重点职业病报告例数第5位的病种,是物理因素所致疾病的第2病种。2017年全年诊断中暑29例,年均增长率为76.33 %,比2016年同期(10例)上升190.00 %,比2015年(9例)增长了222.22 %。中暑多分布在私有经济类型企业(15例)。男性较女性高发,接触工龄多 < 1年。部分私有经济企业的职业病防治意识不足,所采取职业病防护措施不充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监管不到位等导致劳动者在高温环境作业时间过长,导致中暑发病风险增加。中暑多为散发,关注级别为一般关注。
综上所述,职业性噪声聋、苯中毒、矽肺、手臂振动病等4种重点职业病为重点关注的职业病,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应为重点防护对象。制造业列为重点监控行业,私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为重点监控企业。建议相关部门针对不同行业的职业病风险特征,采取相应的职业病防治策略以及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
志谢 对给予本项目大力支持与协助的各重点职业病监测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和职业病诊断机构表示诚挚的谢意
[1] | 朱晓俊, 李涛, 王丹, 等. 重点职业病监测现状及问题对策分析[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6(06): 403–407. |
[2] | 等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大数据时代[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3] |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 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方案[Z]. 北京: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7. |
[4] |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广东省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方案(2017 — 2020年)[Z]. 广州: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7.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 GB/T 4754 – 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
[6] |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 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国统字[2011] 86号)[EB/OL]. (2011 – 09 – 09) 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109/t20110909_8669.html.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国统字[2011] 75号[EB/OL]. (2011 – 09 – 09) 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109/t20110909_8669.html. |
[8] |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广东省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手册[Z]. 广州: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2017 |
[9] | 周珊宇, 温贤忠, 李旭东, 等. 广东省2011 — 2015年新发职业性噪声聋流行病学特征[J]. 中国职业医学, 2017(06): 737–739. |
[10] | 胡世杰, 郑倩玲.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特点与防治对策探讨[J]. 中国职业医学, 2012(03): 209–212. |
[11] | 周珊宇, 温贤忠, 李旭东, 等. 广东省2006 — 2016年新报告职业性尘肺病的流行病学特征[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7(12): 1046–1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