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9, Vol. 35 Issue (1): 95-99   PDF    
南昌市高中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调查
文小桐1, 姜小庆1, 谢飞1, 徐雯艳1, 李旭阳1, 黄情1, 李春玫2, Melissa Turner2, Mengjiao Mi2, Lisa Godenick2, 刘勇1, 杨维1,2, 袁兆康1    
1. 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江西省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06;
2. 美国内华达大学
摘要目的 分析南昌市高中生超重与肥胖现状并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数据做比较,探讨高中生体型自我认知与超重肥胖的联系。方法 于2015年6月对南昌市所有高中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5所高中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由高中生危险行为监测问卷翻译修改而成。计算BMI值,按照WGOC标准和IOTF标准评价超重和肥胖,通过χ2检验比较不同类别高中生超重肥胖情况,计算Kappa(kw)值比较WGOC标准与IOTF标准间的一致程度。结果 本次共调查高中生884人,男女性别比为1:1.16;被调查者中128人年龄 ≤ 15岁,385人16岁,347人年龄 ≥ 17岁;WGOC标准下南昌市高中生超重率13.69 % ,肥胖率3.62 % ;高中生超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超重报告率高于女性(OR = 4.54,P < 0.001),每天看电视 ≥ 1小时( OR = 1.91,P = 0.023),一周吃水果 ≥ 4次(OR = 2.09,P = 0.004)为超重的危险因素。结论 南昌市高中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处于较低水平,高中生对于体重的自我认知存在偏差,缺乏健康意识,无法合理地对自己的胖瘦程度进行科学的估计。
关键词高中生     超重     肥胖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anchang city
WEN Xiao-tong, JIANG Xiao-qing, XIE Fei, et al     
Jiangx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Preventive Medicin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 330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nd the association of self-cognition on physique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anchang city and to compare the prevalence with the data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United States. Methods We conducted a survey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cruited in 5 high schools with stratified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in Nanchang city during June 2015. The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 System Questionnaire (Chinese version) was adopted in the survey. Body mass index (BMI) was calculated an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 of Working Group of Obesity in China (WGOC) and 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 (IOTF) among the students. Difference i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various student groups was analyzed using Chi-square test and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WGOC and IOTF criterion was assessed with Kappa (kw) value. Results Of the 884 students surveyed, 128 were ≤ 15 years old; 385 were aged 16; and 347 were ≥ 17 years old. The male to female ratio of the students was 1:1.16. Among the studen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13.69% and 3.62% based on WGOC criteri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of overweight among the students included male gender (odds ratio [OR] = 4.54, P < 0.001), watching television one hour or more per day ( OR = 1.91, P = 0.023), and eating fruit four or more times a week (OR = 2.09, P = 0.004).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s at a low level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anchang city and the biased cognition on overweigh results in unreasonable estimation of overweight or obesity among the students.
Key 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verweight     obesity    

超重和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过多,超过机体能量消耗,体内多余能量转化为脂肪并过度积聚而引起的[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高中生超重和肥胖问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高中生超重肥胖可能会造成高中生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活动能力下降,产生行为问题,出现自卑、烦躁等心理疾患[3]。本研究于2015年6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昌市5所高中高一高二的884名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南昌市高中生超重肥胖流行现况,探讨体型自我认知与超重肥胖的联系,浅析影响高中生超重的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南昌市城区34所高中按中考录取分数线由高到低排序,统计每个学校高一、高二学生总人数,按顺序累计学生人数,总人数达21 660人,将总的学生数除以5得到抽样间隔为4 332,查随机数字表得到一个小于抽样间隔的随机数2 453,与随机数对应的累积学生数所在学校为被抽取的第一个学校。将此随机数加上抽样间隔产生一个新的随机数,与此所对应的学生数所在学校为被抽取的第二个学校,照此类推,抽取5个学校,以A-E为编号。每个学校再以同样方法抽取高一、高二各2个班,对每个班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950份,收回有效问卷884份,问卷有效率为93.05 % 。

1.2 方法

调查问卷源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中生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YRBSS)[4],经专家根据我国国情翻译而成,中文版问卷Cronbach′s α 系数为0.76[5]。高中生危险行为监测系统是1989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的一个公共卫生项目,旨在监测导致高中生死亡、患病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主要健康危害行为[6]。身高和体重由高中生通过调查问卷自我报告。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匿名填写问卷。调查员由经过培训的南昌大学和美国内华达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相关研究生组成。调查员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内容、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讲解注意事项,打消被调查者的疑虑,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以期获得被调查者认真如实的填写。统一发放问卷,限时统一收回,填写过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现场质量控制达到要求。

1.3 评价标准(表 1

使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体重(kg)/身高2(m2[7]作为评价个体超重和肥胖的指标,分别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orking Group of Obesity in China,WGOC)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高中生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8]以及国际肥胖工作组(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IOTF)推荐的“儿童高中生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对超重肥胖进行判定[9],详见表 1。本研究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获取美国2015年数据库,计算其BMI值并根据IOTF标准评判个体超重肥胖情况[10]

表 1 青少年WGOC和IOTF标准下超重肥胖BMI界值筛查分类标准(kg/m2)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软件双人双机录入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类型的被调查者超重肥胖情况;计算Kappa(kw)值比较WGOC标准与IOTF标准间一致程度;分析高中生对体重计划采取行为与体重自我评价之间的关联性,对高中生超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 α = 0.05。

2 结 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高中生884人,其中男生409人,女生475人;年龄 ≤ 15岁128人(14.48 % ),年龄16岁385人(43.55 % ),年龄 ≥ 17岁371人(41.97 % )。WGOC标准下,超重人数121人,超重率13.69 % ,肥胖人数32人,肥胖率3.62 % ;IOTF标准下,超重人数95人,超重率10.75 % ,肥胖人数20人,肥胖率2.26 % 。计算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kappa,kw)比较WGOC标准与IOTF标准间一致程度。kw > 0.80表示一致性很好,0.61~0.80表示一致性较好,0.41~0.60表示一致性一般,kw < 0.40表示一致性差 [11]。通过计算可知kw = 0.803,P < 0.001,WGOC标准与IOTF标准一致性很好。

2.2 不同年龄性别高中生超重肥胖情况(表 2
表 2 各年龄组不同性别高中生WGOC和IOTF标准下超重肥胖情况

在WGOC标准和IOTF标准下,南昌市高中生各年龄组间的超重率、肥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WGOC标准和IOTF标准下,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χ2检验可知,南昌市高中生WGOC标准下超重率、肥胖率与IOTF标准下超重率、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Kappa值计算结果(kw = 0.803,P < 0.001),两种标准一致性很好。IOTF标准下,南昌市高中生超重率、肥胖率与美国高中生超重率( χ2 = 98.494,P < 0.001)、肥胖率( χ2 = 117.439,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美国高中生超重率、肥胖率高于南昌市高中生。

2.3 不同体重自我评价的高中生超重肥胖情况(表 3
表 3 对体重自我评价不同的高中生WGOC和IOTF标准下超重肥胖情况

WGOC标准下,体重自我评价“偏瘦”者、“适中”者、“偏胖”者超重率分别为3.77 % 、4.73 % 、29.57 % ,肥胖率分别为1.26 % 、2.21 % 、6.71 % ,自我评价不同者超重率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OTF标准下,体重自我评价“偏瘦”者、“适中”者、“偏胖”者肥胖率分别为1.26 % 、1.89 % 、3.3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重自我评价“偏瘦”者、“适中”者、“偏胖”者超重率分别为3.35 % 、3.79 % 、22.8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对体重计划采取不同行为的高中生超重肥胖情况(表 4
表 4 对体重计划采取不同行为高中生WGOC和IOTF标准下超重肥胖情况

WGOC标准下,高中生对体重计划采取的行为不同,其超重率、肥胖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不想改变体重者肥胖率最高(6.06 % ),想减肥者超重率最高(21.65 % )。IOTF标准下,高中生对体重计划采取的行为不同,其肥胖率无统计学差异,超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想改变体重者肥胖率最高(5.05 % ),想减肥者超重率最高(16.74 % )。

2.5 高中生对体重计划采取行为与体重自我评价关系(表 5
表 5 高中生对体重计划采取行为与体重自我评价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分析高中生对体重计划采取的行为与体重自我评价之间的关联性可知Person χ2 = 494.755,关联强度r = 0.599。

2.6 高中生超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 6
表 6 高中生超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以WGOC标准下评判的是否超重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体重自我评价、对体重计划采取的行为、喝汽水、吃动物性食物、吃蔬菜、吃水果、吃早餐、体育锻炼、体力活动、看电视、玩电脑、睡眠时间等为自变量,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标准 α = 0.05。高中生超重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男性超重报告率高于女性(OR = 4.54,P < 0.001),体重自我评价为偏胖者超重报告率高于体重自我评价偏瘦者( OR = 18.21,P < 0.001),每天看电视 ≥ 1小时( OR = 1.91,P = 0.023),一周吃水果 ≥ 4次(OR = 2.09,P = 0.004)为超重的危险因素。

3 讨 论

IOTF标准是以来自巴西、英国、中国、香港、荷兰、新加坡、美国的0~18岁儿童高中生作为参照人群,制定的儿童超重、肥胖BMI界值点与成人超重、肥胖界值点接轨[12]。采用IOTF标准判定超重肥胖便于全球肥胖流行情况监测及国家间比较[12]。采用WGOC标准判定超重肥胖可能比较符合我国人群特征。IOTF标准超重肥胖界值点偏高,因此超重肥胖报告率偏低。

青少年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营养状况和身心发育影响着成年后的健康状况[13]。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我国高中生超重肥胖率日益增加。南昌市高中生超重率13.69 % ,肥胖率3.62 % ,其中男生超重率6.11 % ,肥胖率18.09 % ,女生超重率1.47 % ,肥胖率9.89 % ,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2014年,江西省7~22岁汉族学生超重率10.91 % ,肥胖率4.68 % [14]。陈贻珊等[15]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调查中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2.2 % ,肥胖率为7.1 % ,其中男生超重率14.6 % ,肥胖率9.1 % ,女生超重率9.8 % ,肥胖率5.2 % ,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2014年湖北省体质调研数据显示,7~18岁学生超重率11.59,肥胖率5.73,其中男生超重率15.29 % ,肥胖率7.77 % ,女生超重率7.87 % ,肥胖率3.68 % ,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也均高于女生[16]。天津市青少年超重率为11.62 % 低于南昌市调查结果,肥胖率6.52 % 高于南昌市调查结果[17]

为方便不同年代、人群的超重、肥胖流行现况之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季叶成教授曾建议采用统一的超重、肥胖分级标准:一级,超重率 + 肥胖率 ≤ 15 % ,肥胖率 ≤ 4 % ;二级,超重率 + 肥胖率 ≤ 16 % ~24 % ,肥胖率5 % ~9 % ;三级,超重率 + 肥胖率 ≥ 25 % ,肥胖率 ≥ 10 % [18]。据此分级标准,南昌市高中生超重、肥胖情况达到一级。由此可见,南昌市高中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处于较低水平,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4]。据此分级标准,美国高中生超重肥胖情况达到三级,可能是由于美国高中生饮食结构与我国南昌市高中生存在较大差异,美国高中生摄入高热量,高糖,高盐食物较多。

南昌市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与成都、深圳、济南等地研究结果一致[1521]。导致这一结果可能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男孩应高大、女孩要苗条)和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往往导致男孩喂养过度)[21]。也可能是女生青春期有爱美心理会通过主动控制饮食来保持良好体重。同时,性别差异还可能与生活方式差异有关,比如男生久坐玩电脑游戏、喝碳酸及功能饮料频率往往高于女生,因此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女生。

对体重自我评价“偏胖”者“适中”者“偏瘦”者超重率肥胖率存在差异,在总体趋势上,体重自我评价偏胖者超重肥胖率较高。但体重自我评价“偏瘦”“适中”者仍存在超重、肥胖的情况,体重自我评价“偏胖”者70 % 左右未超重或肥胖,说明高中生对于体重的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可能由于缺乏健康意识,无法合理地对自己的胖瘦程度进行科学的估计。

体重自我评价与其对体重计划采取的行为存在关联性,体型认知影响着高中生的行为。但高中生中超过半数人群想采取减肥行为,想减肥者近75 % 为非超重或肥胖者,进一步说明高中生对自我体重认知存在偏差,或存在盲目减肥行为,可能由于受社会文化与观念、大众媒体、同伴父母等影响,高中生的审美观念发生改变,过度追求苗条身材。想增肥者存在个别超重肥胖情况,想减肥者大部分为非超重或肥胖者,这一情况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应该让高中生了解标准体重的概念,对自己的体重进行科学的管理[22]

问卷根据YRBS问卷翻译修改而成,存在调查饮食行为习惯、体育锻炼活动等问题未突出中国高中生特点,高中生超重肥胖多因素分析仅发现每天看电视 ≥ 1小时,一周吃水果 ≥ 4次为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考虑喝汽水、吃动物性食物、吃早餐等因素未能进入方程,需进一步探究原因,同时将进一步修改制定适合中国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监测问卷。对南昌市高中生超重肥胖现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本文采取问卷自填的方式自报身高体重,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偏差,可进一步探究偏差程度。

参考文献
[1] 曾婕, 卢旭, 陈剑宇, 等. 四川省汉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 38(9): 1299–1302.
[2] 丁贤彬, 张春华, 毛德强, 等. 重庆市6~13岁儿童肥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10): 1432–1434.
[3] 张梅, 曲美霞, 白玥, 等. 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及干预进展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1): 124–126.
[4] Brener ND, Kann L, Kinchen SA, et al. Methodology of the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J].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Recommendations and Reports, 2004, 53(RR – 12): 1.
[5] 黄情, 姜小庆, 李春玫, 等. 高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 38(10): 1524–1526.
[6] 韦琳.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干预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7): 933–934.
[7] Prentice AM, Jebb SA. Beyond body mass index[J]. Obesity Reviews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2010, 2(3): 141–147.
[8] 李辉, 宗心南, 季成叶, 等. 中国2~18岁儿童高中生超重和肥胖筛查体重指数界值点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6): 616–620.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0.06.004
[9] Cole TJ, Bellizzi MC, Flegal KM, et al. Establishing a standard definition for chil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orldwide: international survey[J].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0, 320(7244): 1240–1243. DOI:10.1136/bmj.320.7244.1240
[10]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2015年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数据库[EB/OL]. (2017 – 10 – 23)[2017 – 12 –06]. https://www.cdc.gov/healthyyouth/data/yrbs/results.htm.
[11] 郭轶斌, 郭威, 秦宇辰, 等. 基于Kappa系数的一致性检验及其软件实现[J]. 中国卫生统计, 2016, 33(1): 169–170.
[12] 马冠生, 胡小琪, 李艳平, 等. 我国4城市儿童少年肥胖率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3): 263–263.
[13] 石文韬. 重庆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3.
[14] 颜玮, 朱丽萍, 许智毅, 等. 2014年江西省7~22岁学生BMI分布及超重和肥胖流行特征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6, 43(10): 110–112, 192.
[15] 陈贻珊, 张一民, 孔振兴, 等.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调查[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7, 21(9): 866–869.
[16] 吴淋果, 余毅震. 湖北7~18岁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J]. 中国公共卫生, 2017, 33(4): 569–572.
[17] 马洁, 江国虹, 朱传芳. 天津青少年营养状况、体重认知及不健康减肥行为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7, 33(4): 563–569.
[18] 季成叶. 全球学龄儿童高中生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现状和趋势[J]. 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8): 648–650. DOI:10.3969/j.issn.1000-9817.2006.08.002
[19] 王赟, 谌丁艳, 吴宇, 等. 深圳市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现况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5): 676–678.
[20] 刘言, 段若男, 薛红妹, 等. 成都市2 144名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8): 1191–1193.
[21] 杨丽丽, 席波. 济南市城区6~17岁儿童高中生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7(11): 1108–1112.
[22] 王云. 吉林市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其与体型自我评价的一致性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