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条件和妇女疾病的变化,宫颈癌已经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疾病,是妇女第二大常见肿瘤。中国是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约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大国,宫颈癌的发病率是发达国家的6倍[1 – 2]。高效合理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宫颈癌的关键,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2]。为更全面、动态、准确地收集宫颈癌发生的相关信息,同时能够获得广东省农村妇女宫颈病变的发生情况、变化趋势等流行病学特征,自2014年开始,我们选取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和惠州市博罗县为试点,在这2个地区开展农村地区宫颈癌监测试点项目,2个项目县均采用TCT检测方法作初筛。同年,又开展了HPV检测试点项目(即采用HPV检测方法进行宫颈癌初筛),在29个两癌项目县中选取4个项目县为HPV试点项目县,筛查对象均为35~64岁农村妇女。为研究不同筛查方法对宫颈癌检出率的影响,同时分析2个筛查方法的随访情况,对2014 — 2015年宫颈癌监测试点数据和HPV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在全省24个两癌项目县中随机选取2个项目县,分别是梅州市梅县和惠州市博罗县作为宫颈癌监测地区,监测地区具备的条件包括:国家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县;筛查人数达到每县每年6 000人以上;具备细胞学阅片和病理诊断能力、具有阴道镜专业技术人员、有信息化及电子信息上报条件。在全省项目县中选取4个项目县开展HPV检测试点项目,要求有工作基础、具备阴道镜检查及病理诊断能力、有HPV检测经验、具备完善的信息上报系统。2014 — 2015年2个宫颈癌监测试点项目县共39 974人,4个HPV试点项目县共40 087人,均为35~64岁农村妇女。所有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对宫颈癌监测试点地区采用液基细胞学做初筛,巴斯德分类报告方法,对宫颈细胞学结果异常者或肉眼检查异常者进一步做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检查过程中发现可疑或异常者提供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对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异常的及时进行治疗,并跟踪随访[3]。对HPV检测试点地区采用HPV高危亚型或高危分型检测。HPV试剂所采用的技术平台及其产品至少要包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确认的13种以上的高危型型别,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等亚型,确保检测质量。对HPV检测结果阳性者(其中检测到HPV16和18型不需经过宫颈细胞学检查,可直接进行阴道镜检查)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若进一步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及肉眼检查异常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检查过程中发现可疑或异常者提供组织病理学检查。对阴道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登记,并对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异常的及时进行治疗,并跟踪随访[3]。采用“国家宫颈癌监测智能化信息系统”收集宫颈癌监测数据,采用国家“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直报二期系统” 收集HPV试点检测数据,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CINⅡ及以上病变作为金标准。宫颈癌前病变人数=宫颈高级别病变人数 + 原位腺癌人数,宫颈癌人数=微小浸润癌人数 + 浸润癌人数。
1.3 统计分析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资料的显著性检验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宫颈癌监测试点项目和HPV检测试点项目疾病检出情况(表1)宫颈癌监测试点项目中,检出低级别病变703例,高级别病变319例,微小浸润癌4例,浸润癌14例。HPV试点项目中检测出HPV阳性3 494例,阳性检出率为8.72 %,病理检查为低级别病变38例,高级别病变58例,原位腺癌7例,微小浸润癌3例,浸润癌5例。HPV阳性者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是2.09 %(73/3 494)。2种筛查方法筛查癌前病变(χ2 = 169.50,P < 0.000 1)、宫颈癌( χ2 =3.88,P = 0.049)、癌前病变和宫颈癌(χ2 = 171.62,P <0.000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表 1 不同检测试点项目宫颈癌前病变及癌检出情况比较 |
2.2 宫颈癌监测试点项目和HPV检测试点项目随访情况比较
HPV检测项目中,细胞学检查随访率为55.04 %(1 923/3 494)。宫颈癌监测试点项目中阴道镜检查随访率为84.36 %(2 847/3 494),HPV检测试点项目中阴道镜检查随访率为58.46 %(228/390),二者随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6.61,P < 0.000 1)。宫颈癌监测试点项目中组织病理学检查随访率为100 %(1 265/1 265),HPV检测试点项目中组织病理学检查随访率为92.16 %(141/153),二者随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00.06,P < 0.000 1)。
3 讨 论宫颈癌目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数据显示,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发病率从3.06/10万上升至13.40/10万,死亡率从2.19/10万上升至3.56/10万,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从而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4 – 6]。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到宫颈癌大约需要10年左右时间,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宫颈癌的防治至关重要。有效的筛查技术是宫颈癌早期筛查的保障。
近年来,国内外对宫颈癌的防治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首先明确了持续性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必要条件。其次随着宫颈癌细胞学筛查的普遍应用,使得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得以早期发现和治疗[7 – 10]。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宫颈脱落细胞的病变情况,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先进的一种宫颈癌细胞学检查技术之一,是宫颈癌的主要筛查手段[11]。1976年德国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博士提出了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导致宫颈癌和宫颈病变发生的学说,并于2008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奖[12],从而使得HPV检测成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会增加妇女宫颈上皮高度病变发生风险250~300倍[13]。在HPV感染的年轻妇女中,大多数的感染是暂时的,但是,对于某些高危型的HPV病毒来说,可能会潜伏10~15年才发展为宫颈浸润癌[14]。HPV具有取材和检测方便的优点,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检测较为稳定,在宫颈癌筛查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广泛应用。目前在我国,HPV检测尚未普遍应用于人群检测。
2014 — 2015年广东省在全省随机选取4个县(市/区)开展HPV检测试点项目,选取2个县(市/区)开展TCT检测,以探讨TCT与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显示,HPV检测试点项目中,宫颈癌的检出率为45.03/10万,宫颈癌监测试点项目中,宫颈癌的检出率为19.96/10万,远低于孙小伟等 [15] 的研究,但高于高丽丽等[16] 的研究,考虑主要与地区差异和检测方法等有关。
HPV检测试点项目中,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检出率为182.10/10万,TCT检测项目中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检出率为843.05/10万,远高于HPV检测项目的检出率,与全国其他省份相关研究相反[17],原因可能是由于检出率受筛查各个环节随访质量的影响,而HPV检测项目中,细胞学检查和阴道镜检查随访率较低,分别只有55.04 %和58.46 %,从而导致很大一部分阳性病例失访,影响了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检出率;另外HPV阳性检出率为8.72 %,而HPV阳性者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只有2.09 %,也是导致HPV试点项目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检出率低的主要原因。
研究显示,随访率与文化程度和是否患过宫颈疾病有关[18]。筛查阳性者随访率直接影响到宫颈癌筛查的防治效果,筛查阳性者进一步诊治也是宫颈癌防治计划的重要部分。有研究显示,拉丁美洲地区各国的细胞学阳性者随访率不一,从而导致其宫颈癌防治效果有明显差异[19]。筛查阳性者随访率越高,宫颈癌的防治效果越好[19]。因此对于两癌筛查试点地区应加强HPV初筛、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信息方面的质控,同时采用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阳性病例的随访,从而提高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 [1] | Renshaw AA, Young NA, Birdsong GG, et al.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of conventional and Thinprep gynecologic preparation in t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Gynecologic Cytology Program[J]. Arch Pathol Lab Med, 2004, 128(1): 17–22. |
| [2] | 郎景和. 迎接宫颈癌预防的全球挑战机遇[J]. 中华妇科杂志, 2002, 37(3): 129. |
| [3] | 魏丽惠, 吴久玲. 子宫颈癌检查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46. |
| [4] | 刘慧强. 我国宫颈癌流行病学特征和高危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6): 1258–1260. |
| [5] | 胡尚英, 郑荣寿, 赵方辉, 等. 1989 — 2008 年中国女性子宫颈癌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J].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学报, 2014, 36(2): 119–125. |
| [6] | 陈万青, 郑荣寿, 曾红梅, 等. 2011 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 中国肿瘤, 2015, 24(1): 1–10. |
| [7] | Steben M, Duarte-Franco E.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epidem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J]. Gynecologic Oncology, 2007, 107(2 Suppl 1): S2–S5. |
| [8] | Arbyn M, Ronco G, Anttila A, et al. Evidence regarding human papillomavirus testing in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ervical cancer[J]. Vaccine, 2012, 30(Suppl 5): F88–F99. |
| [9] | Szarewski A, Mesher D, Cadman L, et al. Comparison of seven tests for high-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 women with abnormal smears: the Predictors 2 study[J]. J Clin Microbiol, 2012, 50(6): 1867–1873. DOI:10.1128/JCM.00181-12 |
| [10] | 崔燕红, 宛传丹, 赵一琳, 等. 常熟地区女性HPV感染及亚型分布调查研究[J]. 安徽医药, 2014, 18(1): 81–83.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4.01.024 |
| [11] | Karimi-Zarchi M, Peighmbari F, Karimi N, et al. A comparison of 3 ways of conventional pap smear, liquid-based cytology and colposcopy vs cervical biopsy for early diagnosis of premalignant lesions or cervical cancer in women with abnormal conventional pap test[J]. Int J Biomed Sci, 2013, 9(4): 205–210. |
| [12] | 乔友林, 张林琦. 人乳头瘤病毒引起子宫颈癌机理和人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 2008 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评述//中国科学院2009 科学发展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12-119. |
| [13] | Bory JP, Cucherousset J, Lorenzato M, et al. Recurrent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detected with the hybrid capture Ⅱ assay selects women with normal cervical smears at risk for developing high grade cervical lesion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3091 women[J]. Int J Cancer, 2002, 102(5): 519–525. DOI:10.1002/(ISSN)1097-0215 |
| [14] | Choudhury M, Singh S. Detection of HPV16 and 18 by insitu hybridization in precancerous and cancerous lesions of cervix[J]. Indian J Pathol Microbiol, 2006, 49(3): 345–347. |
| [15] | 孙小伟, 郑凤仙, 赵方辉, 等. 两种方法筛查子宫颈癌的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17): 3635–3638. |
| [16] | 高丽丽, 沈洁, 张月, 等. 2008 — 2014年北京市子宫颈癌筛查数据分析[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7, 18(2): 124–127. |
| [17] | 王映霞, 吴颖岚, 谢冬华, 陈霞. 不同筛查方法在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中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12): 2455–2457. |
| [18] | 王莹, 余艳红, 陈昂, 等. 宫颈癌筛查阳性人群召回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4, 30(5): 679–680. |
| [19] | 陈国斌, 李晴. 宫颈癌的筛查现状与展望[J]. 中国肿瘤, 2010, 19(7): 438–440. |
2018, Vol.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