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8, Vol. 34 Issue (8): 1136-1139   PDF    
广东省中小学生贫血与体质影响因素分析
徐浩锋1, 聂少萍1, 孟瑞琳1, 许颖2, 夏亮1, 黎君彦1    
1.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广州 511430;
2. 广东省教育厅
摘要目的 掌握广东省中小学生血红蛋白现状及体质影响因素,为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2014年广东省参与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项目中,选取7、9、12、14岁年龄组4 78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叠氮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检测血红蛋白,用逐步回归统计方法分析血红蛋白值影响因素。结果 广东省中小学生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34.28 ± 12.234)g/L,男生为(136.33 ± 13.022)g/L,女生为(132.21 ± 11.013)g/L;城市学生为(134.89 ± 11.931)g/L,农村学生为(133.66 ± 12.504) g/L。贫血患病率为10.6 %,男生为9.8 %,女生为11.5 %;城市学生为8.7 %,乡村学生为12.6 %。近20年来广东省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每5年呈现一个上升/下降的波动,波幅5 %左右;2014年学生贫血率高于2010年。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活量、上臂部皮脂厚度、握力与血红蛋白值呈正相关,脉搏、肩胛部皮脂厚度、臀围、仰卧起坐/斜身引体/引体向上、50 m跑、年龄与血红蛋白值呈负相关。结论 广东省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属于轻度水平,但有回升趋势,应密切监测;血红蛋白与生长发育和体能指标有关,应实施营养干预,提高学生血红蛋白浓度。
关键词学生     血红蛋白     贫血     体质    
Prevalence and related physical factors of anemia among prim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XU Hao-feng, NIE Shao-ping, MENG Rui-lin, et al     
Department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angdong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14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evel and related physical factors of blood hemoglobin among prim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s for improving physique of the students. Methods Data on 4 783 prim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aged 7, 9, 12 and 14 year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dataset of National Student Physique and Health Research conducted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14. Bloo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was determined with modified azide methemoglobin method. Factors related to hemoglobin level were analyzed with stepwise regression. Historical data on the prevalence of anemia among prim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also collected. Results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dong, the mean concentration of blood hemoglobin was 134.28 ± 11.931 g/L for all the students (133.33 ± 12.504 and 132.21 ± 11.013 g/L for the boys and girls; 134.89 ± 11.931 and 133.66 ± 12.504 g/L for the urban and rural studen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anemia among the students was 10.6% (9.8% and 11.5% among the boys and girls; 8.7% and 12.6% among the urban and rural students). During the recent 20 year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anemia among prim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province fluctuated every 5 years, with a variation of 5% around the mean, and the prevalence rate in 2014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2011. The results of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vital capacity, sebum thickness of upper arm, and grip strength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while pulse, sebum thickness of scapular region, hip circumference, the numbers of sit-ups or pull-ups, the time of 50 meters running, and age were reversely accociated with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rate of anemia was at a low level among prim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but showed an upward trend, suggesting relevant monitoring is needed; physical factors and development indexes are associated with blood hemoglobin level and nutrition intervention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for increasing the students′ hemoglobin level.
Key words: students     hemoglobin     anemia     physique    

血红蛋白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重要成分之一,低血红蛋白检出率为贫血患病率指标[1]。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超过16 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25 %) 存在不同程度贫血[2]。中国居民中女性和 ≤ 5岁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疾病负担较重[3];儿童少年贫血患者90 %~95 % 属于缺铁性贫血[4]。贫血会对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体质健康、学习能力、疾病抵抗力等造成不利影响,可造成体力下降,尤其缺乏持久性耐力,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逻辑思维和记忆力下降,使细胞免疫水平下降,白细胞吞噬能力减退,容易诱发各种疾病,尤其是感冒、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5]。本研究利用广东省4 783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分析2014年广东省中小学生血红蛋白浓度现状及与生长发育和体能关系,为开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综合性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沿用历年确定的监测点,按照《2014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实施方案》[6]要求,选取广州、湛江、韶关等3个城市点,从化、廉江、南雄等3个农村点,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首先确定调研点校,再以年龄分层,以教学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所抽取的班级数以能满足最低调研样本数为限,确定样本含量为不同性别7、9、12、14岁每个年龄组各50人检测血红蛋白。共抽取有效人数4 783人。

1.2 方法 1.2.1 血红蛋白检测及贫血判定

采用改良叠氮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检测。受检者采血时间上、下午随机分布,每天取样50~100人份。上午8时和下午14:30时开始抽血,取完血样的微量比色皿在10 min内完成测定。贫血判断标准:7~13岁血红蛋白 < 120 g/L,≥ 14岁男性 < 130 g/L,≥ 14岁女性 < 120 g/L为贫血 [6]

1.2.2 其他检测指标

(1)生长发育指标:年龄、性别、城乡、身高、坐高、体重胸围、上臂部皮褶厚度、肩胛部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脉搏、腰围、臀围。(2)体能指标:50 m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男)、引体向上(男)、1 min仰卧起坐(女)、握力、50 m × 8往返跑、800 m跑(女)、1 000 m跑(男)、坐位体前屈。

1.2.3 贫血趋势分析

收集1985 — 2010年广东省历次参与“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学生血红蛋白检测结果[7],并与本研究结果比较,分析近30年贫血变化趋势。

1.2.4 根据血液血红蛋白水平估算患病率

人群贫血率 ≥ 40 %为重度,20.0 %~39.9 %为中度,5.0 %~19.9 %为轻度,≤ 4.9 %为正常[8]

1.3 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采用国家统一的录入软件,采用双录入方式。使用SPSS 13.0软件对资料进行率、平均数、标准差、t检验、χ2检验和逐步回归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广东省中小学生血红蛋白含量现状(表1

广东省学生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34.28 ± 12.234)g/L,男生血红蛋白平均值明显高于女生(t = 11.805 ,P < 0.001),城市学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t = 3.482 ,P = 0.001);血红蛋白平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长趋势,其中7与9岁、12与14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4.276、11.587,均P < 0.001)。

表 1 广东省中小学生血红蛋白含量(g/L)

2.2 广东省中小学生贫血情况分析 2.2.1 广东省不同特征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表2

广东省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为10.6 %,不同性别间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831,P=0.054);城市学生贫血患病率明显低于农村学生(χ2 = 18.851,P < 0.001);不同年龄组学生贫血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3.270,P < 0.001)。

表 2 广东省不同特征学生贫血患病率比较

2.2.2 广东省中小学生30年间贫血变化趋势(表3

30年间广东省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62.7 %。1991 — 1995年期间有一个较大的下降幅度,其中城市男生高达到68.9 %。近20年来广东省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每5年呈现一个上升/下降的波动,波幅5 %左右;2014年学生的贫血率(10.6 %)高于2010年(5.6 %)(χ2 = 92.738,P = 0.000)。

表 3 广东省中小学生30年间学生贫血发展趋势(%)

2.3 广东省中小学生血红蛋白值与生长发育和体能指标关系(表4

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将血红蛋白值作为因变量,将自变量分为两类:(1)生长发育指标如年龄、性别、城乡、身高、坐高、体重胸围、上臂部皮褶厚度、肩胛部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脉搏、腰围、臀围;(2)体能指标如50 m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男)、引体向上(男)、1 min仰卧起坐(女)、握力、50 m × 8往返跑、800 m跑(女)1 000 m跑(男)、坐位体前屈。最终进入逐步回归方程的变量共有9个,为肺活量、脉搏、上臂部皮脂厚度、肩胛部皮脂厚度、臀围、仰卧起坐/斜身引体/引体向上、50 m跑、握力、年龄,其中肺活量、上臂部皮脂厚度、握力与血红蛋白值呈正相关,随着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而肺活量增大、上臂皮脂厚度增厚、握力增强;脉搏、肩胛部皮脂厚度、臀围、仰卧起坐/斜身引体/引体向上、50 m跑、年龄与血红蛋白值呈负相关(R2 = 0.190,调整R2 = 0.187)。方程检验有统计学意义(F = 61.91,P < 0.01)。

表 4 广东省中小学生血红蛋白值与生长发育和体能指标关系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中小学生贫血率(10.6 %)属于轻度水平,低于国内报道结果[911];男生在2005 — 2010年已经达到WHO公共卫生定义的正常人群标准(≤ 4.9 %)。原因是广东省政府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健康,以教育部门牵头,协同卫计委等多部门合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制定教育、保健等政策,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其次,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广州市学生掌握营养健康知识总知晓率[12]高于南京和宁夏地区[1314]

本研究引入世界卫生组织“血红蛋白浓度用于诊断贫血及其评估其严重性”的方法,对广东省学生群体贫血进行评估,该方法判断标准清晰,用于评价群体贫血水平比较简便、直观;通过该方法评价广东省中小学生群体贫血水平属于轻度,与正常人群(≤ 4.9 %)距离还有5.7 %的距离,明确了广东省中小学生贫血防控目标和任务数。通过近20年来“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广东省中小学生的贫血患病率每5年都有约5 %的波动,在2014年贫血患病率有反弹,血红蛋白平均值(134.28)也明显低于2010年[7]。提示学校卫生工作者对学生的贫血监测和防治工作仍不能放松,应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学生贫血综合防治工作。可采用防止新发病例、治疗边缘性贫血策略,由于学生中贫血以边缘型为主[7],通过监测,早诊早治,同时加强膳食指导,预防正常学生进入贫血范围等方法进行防控,可望让广东省学生脱离贫血队列。

本研究对血红蛋白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血红蛋白与肺活量、上臂部皮脂厚度、握力与血红蛋白值呈正相关,随着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而肺活量增大、上臂皮脂厚度增厚、握力增强;脉搏、肩胛部皮脂厚度、臀围、仰卧起坐/斜身引体/引体向上、50 m跑、年龄与血红蛋白值呈负相关。揭示学生体质与血红蛋白有着密切联系,适当提升血红蛋白浓度,对增强心功能(脉搏)、肺功能(肺活量)、减少臀围和肩胛部脂肪有促进作用,对握力(上肢力量)、50 m跑(速度素质)、仰卧起坐/斜身引体/引体向上(力量素质)均有促进作用,与孙颖等[15]报道一致。提高中小学生机体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贫血患病率,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为此,建议:(1)巩固贫血预防与控制的成功经验。1985 — 2000年,贫血患病率从28.4 %下降到11.1 %,此过程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针对随后出现的贫血患病率的波动,应加强学校卫生监测,及时掌握学生健康动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治疗边缘性贫血人群,减少贫血患病人数,降低患病率;积极保护正常人群,防止贫血新发病例。(2)切实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政策。政府主导,学校卫生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如校长、教师、家长以及医务工作者,要主动履行好职责。根据《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以“以农村为重点,普及营养知识,改善膳食结构,进行营养干预”为策略,根据不同群体(城、乡)的个体特征,开展健康教育、膳食指导、治疗患者等方式,有针对性开展膳食营养知识教育,技能培训,强化食物和药物治疗。因此,加强营养宣教,按照膳食指南要求去调配学生一日三餐。实施营养干预对提升血红蛋白效果非常显著[1617]。(3)充分利用监测数据,研究防治对策,实施有效措施,遏制贫血发展新趋势。应加强学生常见病监测,密切关注学生贫血流行特征,及时发现新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卫生监督司, 国家教委学校体育卫生司, 全国爱国卫生委员会. 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R]. 北京: 卫生部国家教委爱卫会, 1992: 5-7
[2] 许媛媛, 陶芳标. 儿童少年缺铁性贫血筛查管理[J]. 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11): 1398–1401.
[3] 张金磊, 李路平. 中国居民2008年缺铁性贫血疾病负担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5): 647.
[4] 季成叶.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M].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449-455
[5] 张福兰, 张天成. 1995 — 2005年我国19个少数民族学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6): 1020–1024.
[6]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R]. 北京: 教育部, 2014: 76-79
[7] 徐浩锋, 聂少萍, 许颖, 等. 2010广东省中小学生贫血与蛔虫感染的现状分析//广东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成果报告[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86-91
[8] 世界卫生组织. 血红蛋白浓度用于诊断贫血及评估其严重性[EB/OL].日内瓦: 世界卫生组织, 2011. http://www.who.int/vmnis/indicators/haemoglobin_zh.pdf
[9] 李娜, 章荣华, 顾昉, 等. 浙江省城乡学生常见病现况[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6): 935–937.
[10] 杲强, 王尔平, 蒲陶菊. 甘肃省2010年汉族学生贫血状况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8): 1015–1016.
[11] 付俊杰, 刘成锋, 吴莉华, 等. 2012年江西省小学生贫血状况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13, 29(11): 985–990.
[12] 梁健平, 陈静仪, 林嘉玲, 等. 广州市小学生膳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 2016, 37(8): 1170–1172.
[13] 杨贤, 蒋树新, 王炎炎, 等. 南京江宁区小学生营养KAP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 2016, 32(4): 456–459.
[14] 范彦娜, 蔡慧珍, 赵燚, 等. 宁夏南部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4, 30(10): 1302–1304. DOI:10.11847/zgggws2014-30-10-21
[15] 孙颖, 段佳丽, 吕若然. 北京市2010年中小学生低血红蛋白检出情况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7): 869–870.
[16] 何志谦, 刘建平, 佘辉. 全日制小学生六年营养干预的效果观察[J]. 营养学报, 2007, 29(3): 260–263. DOI:10.3321/j.issn:0512-7955.2007.03.019
[17] 肖延风, 王如文, 梅建, 等. 铁强化营养午餐对改善学生缺铁性贫血的作用观察[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 17(2): 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