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8, Vol. 34 Issue (8): 1129-1133   PDF    
中学生校园暴力中施暴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小宁, 肖永成, 曲灵心, 唐千湾, 姚志英, 刘珍珍, 贾存显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山东 济南 250012
摘要目的 探索中学生校园暴力中施暴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Buss&Perry攻击量表、冲动量表以及自行编制的相关问题对某市1 2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中学生校园暴力中施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人群中施暴者所占比例为11.1 %,其中男生高于女生(16.3 % vs 6.9 %,P < 0.001);初三年级相对于其他年级施暴者的检出率高(21.0 % vs 12.7 %、9.0 %、8.6 %,P = 0.001),仅与父母一方同住者较与父母双方同住的青少年施暴检出率高(20.5 % vs 10.4 %,P = 0.007);男生(OR = 2.042,P = 0.002),初二(OR = 0.452,P = 0.047),初三(OR = 1.961,P = 0.046)仅与父母一方同住(OR = 2.352,P = 0.014),不能及时退出不良页面(OR = 1.843,P = 0.035),偏爱虚拟世界(经常:OR = 2.374,P = 0.016;总是:OR = 4.432,P = 0.003),赞同拳头义气的观点(OR = 3.004,P < 0.001),攻击性( OR = 1.682,P = 0.042)及焦虑感(OR = 1.909,P = 0.007)与中学生实施校园暴力有显著关联。结论 男生、仅与父母一方同住、不能及时退出不良页面、赞同拳头义气的观点、偏爱虚拟世界、焦虑感和攻击性以及低年级与中学生施暴相关联。社会、学校、家庭应关注中学生施暴行为及其相关因素。
关键词青少年     校园暴力     网络     心理    
Prevalence and impact factors of school violent perpetrator behavio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U Xiao-ning, XIAO Yong-cheng, QU Ling-xin, et al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0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related factors of school violent perpetrator behavior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Totally 1 200 students were selected with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in one junior and one senior high school in a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were asked to complete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 Buss and Perry Aggression Scale, Impulsiveness Scale and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onymously in November 2016.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was adopted in data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1 094 students with valid response, 11.1% reported behaviors of being a perpetrator of campus violence; more boy students than the girl students reported the behaviors (16.3% vs. 6.9%, P < 0.001); more junior students of third grade reported the behaviors than the junior students of first and second grade and the senior students of first grade (21.0% vs.12.7%, 9.0%, 8.6 %, P = 0.001); more students of living only with their father or mother reported the behaviors than the students living with both of their parents (20.5% vs. 10.4%, P = 0.007).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following significant factors of perpetrator behaviors of the students: male gender (odds ratio [OR]= 2.042, P = 0.002), being a third grade junior student (versus a student of first grade: OR = 0.452, P = 0.047; versus second grade: OR = 1.961, P = 0.046), living with only father or mother (OR = 2.352, P = 0.014), unable to timely exit from web pages with illegal and harmful information when surfing internet (OR = 1.843, P = 0.035), with a preference for virtual world (often vs. never: OR = 2.374, P = 0.016; always vs. never: OR = 4.432, P = 0.003), having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violence-based personal loyalty (OR = 3.004, P < 0.001), aggression tendency ( OR = 1.682, P = 0.042), and anxiety (OR = 1.909, P = 0.007). Conclusion Male gender, living with one of their parents, unable to timely exit from web pages with illegal and harmful information when surfing internet, having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violence-based personal loyalty, preference for virtual world, anxiety, aggression, and grade of schooling are major impact factors for perpetrator behaviors of campus violence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adolescents     school violence     internet     psychology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逐年增加,已成为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校园内部及其周边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1]。校园暴力不仅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而且会造成一系列心理方面的问题[23],校园安全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为了解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16年11月在山东省某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所初中和1所高中共1 09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山东省某市1所高中和1所初中,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高中高一年级一半的班级(11个班级)及初中每个年级1/3的班级(每个年级4个班级,共12个班级),对抽取到的班级的全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问卷1 101份,有效问卷1 094份,问卷有效率为91.2 %。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自填问卷调查方式。在问卷发放前,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讲明调查目的、内容和问卷注意要点。问卷统一发放,学生匿名自行填写。整个过程在正常上学时间完成,最后统一回收问卷。调查前均已取得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同意,保证不泄露个人信息,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中止回答问卷,并不受任何影响。

1.2.2 调查工具

问卷分为3个部分:(1)一般基本信息:包括健康状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家庭情况(父母工作、经济和成员之间支持情况)。(2)自行编制量表:内容包括对校园暴力的认知和参与情况与网络使用情况。问卷中施暴行为的界定标准是“填写问卷前一个月以内发生的欺负弱小同学的不良行为,如勒索钱财,殴打、侮辱、责骂弱小同学等”,施暴者的界定标准是“填写问卷前一个月以内实施施暴行为的人”。(3)心理自评量表:包括 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5]、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Depression,CES-D)[6]、Buss & Perry攻击量表 [7]和冲动量表[8]。上述量表均属于李克特量表,采用评分加总式计分的方法。①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含有20个项目,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SAS采用4级评分,总分范围是20~80分,以得分的75百分位数作为焦虑感高低的分界,分数越高代表焦虑程度越重。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60。②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CES-D共有20个条目。此量表采用四级评分,总分范围为0~60分,以15分作为是否抑郁的分界,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7。③Buss & Perry攻击量表:采用修订后的中文版攻击量表,共有30个条目,包括5个分量表,采用五级评分。总分范围是30~150分,以得分的75百分位数作为攻击性高低的分界分数越高代表攻击性越强。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1。④冲动量表(Barrett Impulse Scale,BIS-11):BIS-11中文版共有30个条目,包括3个维度,采用五级评分法,量表得分越高说明冲动性越高,总分范围是30~150分,以得分的75百分位数作为冲动性高低的分界。该量表在国内外不同人群中均有很好的应用。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5。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 21.0[9]软件进行施暴者特征的描述性分析,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形式描述。所有P值均为双侧检验概率,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有效调查1 094名学生,其中男生484人,女生610人;初中生514人,高中生580人。初中生514人中,男生226人,女生288人,初一年级220人,初二年级156人,初三年级138人;高中生580人全部为高一年级学生,其中男生258人,女生322人。

2.2 不同特征中学生施暴行为检出率比较(表1

1 094名学生中,施暴行为者121人(11.1 %);其中男生79人(16.3 %),女生42人(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4.433,P < 0.001);初三学生施暴行为检出率最高(21.0 %),不同年级学生施暴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8.721,P < 0.001);在家庭因素方面,相对于与父母双方同住中学生施暴行为检出率(10.4 %)而言,仅和父母一方同住的检出率(20.5 %)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在网络使用方面,每日使用电脑上网、不能及时退出不良页面以及偏爱虚拟世界程度高的中学生施暴行为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在对校园暴力的认识方面,未听说过校园暴力、赞同拳头义气的观点以及暴力宣泄程度高的中学生施暴行为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在心理自评量表中,焦虑感高、攻击性强及冲动性强的中学生施暴行为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表 1 不同特征中学生施暴行为检出率比较(n = 1 094)

2.3 施暴者心理特征

本研究中具有施暴行为的学生共121人。在“施暴对象”的问题中,有36人(29.8 %)选择了“低年级同学”,59人(49.6 %)选择了“同年级及以同年级上同学”,21人(17.4 %)选择了“其他”,且其中23.8 %的人“其他”选项后补充为“欺负我的人”。在“自认为施暴对生活的主要影响”的问题中,只有23人(19.0 %)认为施暴“对生活完全没有影响”,有57人(47.9 %)认为施暴行为“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在“使用暴力的理由”的问题中,54人(44.6 %)选择了“个人性格易暴怒”,60人(49.6 %)选择了“没有受到尊重,忍无可忍”。在“暴力形式”的问题中,有55人(45.5 %)选择了“校园冷暴力(比如排挤、孤立或诋毁同学)”的选项,有69人(57.0 %)选择了“武力斗殴”的选项,有22人(18.2 %)选择了“在网上散播谣言,谩骂同学”的选项。在“是否听过校园暴力”的问题中,105人(86.8 %)选择了“是”,16人(13.2 %)选择了“否”,而非施暴者中“是”和“否”的人数和比例分别为912人(93.7 %)和61人(6.3 %)。

2.4 青少年施暴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2

以中学生是否有施暴行为为因变量(是 = 1,否 = 0),运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再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年级、父母情况、是否不能及时退出不良页面、是否赞同拳头义气、偏爱虚拟世界情况、焦虑及攻击得分是青少年施暴行为的影响因素。

表 2 青少年施暴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中有施暴行为的青少年共121人(11.1 %),低于国内外研究结果[1012]。其中男生79人(16.3 %),女生42人(6.9 %),男女施暴率比例为2.36:1。具有施暴行为的初中生报告率为13.8 %,高中生报告率为8.6 %,初高中生施暴率比例为1.60:1。多因素分析中,男生、初三年级与施暴行为发生率呈正关联,初二年级为负关联,高一年级无关联。说明男生和初中生在校园暴力中担任主要角色,与相关研究一致[10]。初三年级与暴力呈正关联,与其他研究结果相符[13]。偏爱虚拟世界和不能及时退出不良页面都与暴力呈正关联。这可能是由于青少年分辨事物的能力弱,易出现负面情绪[14],进而在现实中进行暴力宣泄。另外,赞同“拳头义气”观点与中学生施暴呈正关联,这表明有这种想法的中学生更习惯用武力解决问题。同时在施暴者的上网偏好中,上网用于玩游戏者较多,接触到的不良文化往往成为校园暴力的导火索[1516]

本研究针对施暴者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在“是否听过校园暴力”的问题中,未听说过校园暴力者施暴检出率反而更高(20.8 % vs 10.3 %)。结果显示,有两类中学生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一种是因为自身性格暴躁,另一种是先被欺负,之后基于报复心理而向他人施暴的。这也解释了为何多数施暴者明知施暴行为对心理健康有影响却依然施暴。经常被校园暴力威胁的青少年会对其产生一种认同感,有研究表明,很多施暴者是从受害者转变而来,而他们实施校园暴力的方式也是与之前他们受到校园暴力的方式大同小异[17]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中学生施暴者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存在不足,有57.0 %的施暴者认为“武力斗殴”属于校园暴力,有45.5 %的施暴者认为“校园冷暴力”及“起侮辱性外号或诋毁同学”不是校园暴力。这表明可能有一部分中学生施暴时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属于校园暴力,甚至有些中学生认为这些行为是合理的,因此会导致中学生对某些校园暴力行为的漠视,也有研究发现“认为欺凌行为属正常行为”是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17]。本研究针对心理因素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焦虑感、攻击性与中学生施暴呈正关联。中学生的焦虑感的来源多种多样,焦虑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攻击行为,这在多项研究中都已证实[1820]。而攻击性高则可直接导致校园暴力[21]。本研究中仅和父母一方同住与中学生施暴呈正关联。且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仅有父母一方陪伴者患抑郁的可能性较大,且与父母亲沟通频率较低者容易网络成瘾[11, 2223]。父母关系紧张(特别是分居)对孩子心理有极大的影响,可能使孩子产生一系列心理及行为问题[2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1)问卷调查时,被测者在工作人员的监督下自己填写,难免出现信息偏倚。(2)没有在不同的地区分层抽样,可能存在代表性问题。今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时考虑前瞻性队列研究和更多的学校参与。

参考文献
[1] 高岚,崔文龙,武笑楚, 等. 云南省某县小学生校园暴力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8, 34(3): 326–329.
[2] Roberts AL, Rosario M, Slopen N, et al. Childhood gender nonconformity,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cross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 an 11-year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13, 52(2): 143–152. DOI:10.1016/j.jaac.2012.11.006
[3] 何源,卢次勇,高雪,等. 广东省中学生吸烟饮酒与校园暴力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14, 30(5): 597–599.
[4] 张明圆. 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J]. 上海精神医学, 1984, 2: 58–60.
[5] 于哲, 房晓军, 张婷, 等. 应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分析36例骨肉瘤患者的相关心理[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48): 39–41. DOI:10.3321/j.issn:1673-8225.2005.48.014
[6] 陈祉妍, 杨小冬, 李新影.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试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4): 443–445.
[7] 方承周.Buss-Perry攻击量表在大学生中的修订与初步应用[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6
[8] 万燕, 程灶火, 张嫚茹, 等. BIS-11中文版在三组青少年样本中的信效度验证[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 24(5): 869–873.
[9] 郭梦霞. SPSS软件在定性数据分析中的技术处理[J]. 电子测试, 2014, 8: 106–108.
[10] 陈海珍, 池桂波, 李文立. 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12): 2274–2277. DOI:10.3969/j.issn.1003-8507.2008.12.035
[11] Craig W, Harel-Fisch Y ,Fogel-Grinvald H, et al. A cross-national profile of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40 countries[J]. Int J Public Health, 2009, 54(2): 216–224.
[12] 刘霞.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 中国健康教育, 2010, 26(3): 236–237+239.
[13] 吕定燊. 中小学校园暴力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J]. 商, 2015, 16(19): 271–286.
[14] 孙晓军, 连帅磊, 牛更枫, 等. 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 24(1): 32–35.
[15] 燕道成. 精神麻醉: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9, 2: 50–58.
[16] 薛玲,庞淑兰,王伟秀,等. 唐山市中小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6): 669–670.
[17] 吴桂翎, 辛涛. 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中国特殊教育, 2009, 6: 75–79.
[18] 黄永祥. 延平城区中学生健康相关行为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 2009, 16(1): 112–115. DOI:10.3969/j.issn.1006-3110.2009.01.041
[19] 张红英, 王军, 李新影, 等. 父母受教育程度在积极心理品质对青少年抑郁症状影响中的调节作用[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24): 2975–2981.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6.24.022
[20] 潘玮, 高雪梅. 中学生情绪智力、家庭环境与攻击性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24(10): 1498–1502.
[21] 赵念,向兵,彭健,等. 初中新生个人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2): 266–269.
[22] 胡阳, 范翠英, 张凤娟, 等. 初中生不同网络欺负角色行为的特点及与抑郁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 27(12): 913–917.
[23] 杨阳.亲子三角关系在初中生知觉父母婚姻冲突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D]. 郑州: 河南大学, 2011
[24] 胡琨.家庭对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分析[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