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厦门市儿童医院
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患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儿童(HIV/AIDS儿童)是受HIV感染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儿童艾滋病潜伏期短、起步急、进展快,若未及时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大多数患儿会在 < 5岁死亡 [1]。艾滋病严重影响着HIV感染儿童的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亟需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改善生活质量[2]。福建省自2003年确诊首例HIV感染儿童以来,已治疗HIV/AIDS儿童47例。本研究对福建省2005 — 2015年≤15岁47例接受抗病毒治疗患儿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学效果进行分析,了解HIV/AIDS儿童抗病毒治疗疗效,为今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福建省患儿治疗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05年1月1日 — 2015年12月31日在福建省启动免费抗病毒治疗、年龄 ≤ 15岁的所有HIV/AIDS儿童,共47例患儿纳入本次研究。除失访病例,所有调查对象的治疗时间均 ≥ 6个月。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下载福建省HIV/AIDS儿童抗病毒治疗信息,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感染途径,以及HIV确证时间、启动抗病毒时间、临床分期、治疗方案、身高、体重、血红蛋白、CD4+T淋巴细胞 (CD4细胞)检测等。
1.3 统计分析运用Excel 2013和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包括频数描述、非参数秩和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表1)2005 — 2015年底福建省累计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患儿共47例,其中报告年份在2003 — 2009年的有10例,占21.28 %;2010 — 2015年份的有37例,占78.72 %。47例HIV/AIDS患儿以男童为主,男女比例为1.77 : 1;经母婴传播感染45例,占95.74 %;经输血和男男同性性行为感染各有1例,占2.13 %。在随访观察期间内,分别有2名儿童死亡和失访,各占4.25 %。
2.2 抗病毒治疗药物使用情况47例HIV/AIDS患儿初始用药方案分别为:阿巴卡韦(abacavir,ABC)+ 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 依非韦伦(efavirenz,EFV)/奈韦拉平(nevirapine,NVP)方案的共4例,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 3TC + EFV/NVP方案的共31例,司他夫定(stavudine,D4T)+ 3TC + EFV/NVP方案的共10例,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 and ritonavir tablets,LPV/r)或茚地那韦(indinavir,IDV)方案的共2例。治疗期间中有20例(42.56 %)患儿、共30人次更换抗病毒治疗药物。更换药物原因包括D4T或IDV药物停产(10/30人次)、初始用药方案治疗失败(3/30人次)、药物不良反应(17/30人次)。主要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7/17)、恶心呕吐(6/17)、肝功能损伤(3/17)、皮疹(1/17)。截止2015年12月31日,共有5例HIV/AIDS儿童出现HIV耐药突变,对核苷类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8.52 %(4/47)患儿当前用药方案包含二线药LPV/r。
2.3 治疗疗效 2.3.1 体格发育(表2)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儿童生长发育指标标准(2006版)[3],运用标准差单位(Z评分)分别计算患儿身高别体重(weight for height,WT/HT) 、年龄别体重(weight for age,WT/A)、年龄别身高(height for age,HT/A)。在启动抗病毒治疗之前,分别有27.66 %(13/47)WT/HT、55.32 %(26/47)WT/A、76.60 %(36/47)HT/A低于标准;最近一次随访中,有8.51 %(4/47)WT/HT、46.81 %(22/47)WT/A、70.21 %(33/47)HT/A低于标准。Z评分以各年龄组身高、体重作为参考标准,以低于标准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作为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4],即Z值评分 < – 2为营养不良。治疗前有61.70 %(29/47)出现不同程度营养不良,最近1次随访中降低至42.55 %(20/47),治疗前和最近1次随访营养不良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35)。
2.3.2 血红蛋白水平(表3)根据WHO推荐的儿童贫血诊断标准[5]:轻度贫血,0~6岁血红蛋白90~110 g;> 6岁儿童90~120 g/L;中度贫血,60~90 g/L;重度贫血,< 60 g/L,对HIV/AIDS儿童的血红蛋白水平进行分类,结果发现抗病毒治疗前和最近一次检测分别有42.56 %(20/47)、10.64 %(5/47)HIV感染儿童出现不同程度贫血。对患儿进行追踪随访发现,70.59 %(12/17)贫血患儿经抗病毒治疗后贫血症状消失,另有4名患儿在治疗期间新出现贫血症状,抗病毒治疗前后患儿贫血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9)。
2.3.3 CD4细胞计数(表4)CD4细胞计数是评价儿童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疾病进展程度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47例治疗儿童中,基线CD4细胞计数中位数(M)为333 个/μL。在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均上升,治疗后的3、6、12、24、36、48、60、72个月的CD4细胞计数分别增长了168、186、192、211、280、233、139、74 个/μL。经Wilcoxon秩和检验,治疗3、6、12、24、36月后CD4细胞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而随访时间48、60、72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0.173、0.550、0.575)。
![]() |
表 1 一般情况 |
![]() |
表 2 治疗前后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分布 |
![]() |
表 3 抗病毒治疗对HIV/AIDS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的影响 |
![]() |
表 4 不同随访时间HIV/AIDS儿童CD4细胞计数 |
3 讨 论
母婴传播是我国儿童感染HIV的最主要途径,感染HIV的妇女在妊娠、分娩、母乳喂养的过程均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6]。福建省接受抗病毒治疗儿童主要经母婴传播为主,2015年新报告有1例经男男同性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感染,国内其他省份如江西、浙江省均有 ≤ 15岁儿童经该途径感染HIV的相关文献报道[7 – 8]。近年福建省报告经MSM感染的病例数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9 – 10],≤ 15岁儿童经MSM感染的发现,提示福建省儿童感染HIV的又一风险。为了满足更多HIV感染者和病人治疗的需求,国家不断降低免费治疗标准,只要自愿参加HARRT并保证良好依从性的HIV感染者和病人,均给予抗病毒治疗,尤其对HIV感染儿童更是积极鼓励早治疗[11]。经统计,福建省47例患儿有74.47 %在出生2年后才被确诊HIV感染,36.17 %在确诊1年后才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儿童早发现、早治疗实际工作开展过程存在困难与挑战。但同时发现,分别有78.72 %、80.85 %患儿是在2010年后确证和治疗,新发现患儿启动治疗距确诊的时间间隔较早期缩短7倍,这主要与福建省实行的扩大检测与治疗策略有关。因此,今后在加强对HIV阳性产妇阻断治疗及所生婴儿的追踪随访同时,扩大儿童抗病毒治疗知识宣传,是保证福建省HIV/AIDS儿童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手段。
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身高别体重是衡量儿童体格发育、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与成人相比,HIV/AIDS儿童病程进展较快,常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异常。本组患儿的资料显示,启动治疗前有55.32 %患儿出现体重偏低,76.60 %表现为生长迟缓,27.68 %表现为消瘦,患儿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落后于正常儿童,与国内的许多研究报道类似[9 – 11]。这可能与HIV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后,患儿出现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如长期腹泻等导致营养素缺乏相关接受抗病毒治疗后,体重偏低、生长迟缓、消瘦儿童人群中分别有33.3 %、17.24 %、100 %恢复到正常儿童发育水平,这表明抗病毒治疗抑制HIV复制,增强了机体免疫力,改善患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甚至可以恢复到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
国内外开展的众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生存分析的的研究结果显示[1, 15 – 16],贫血、CD4细胞计数低是影响艾滋病儿童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关注儿童贫血情况、CD4细胞计数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治疗的总体效果。本组资料分析显示,首先,在启动治疗前有贫血症状的患儿经过治疗后,70.59%患儿血红蛋白水平恢复正常。贫血症状的纠正,不仅可以消除患者疲劳感,提高生活质量,还可降低疾病进展,提高生存率[17]。其次,CD4细胞增长方面,总体上,儿童CD4细胞增加规律与成人相似,即治疗后前6个月的快速增加和后期的缓慢增加[18]。本组儿童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D4细胞计数逐渐上升,治疗6~36个月,CD4细胞均可增加50 %以上,说明HIV/AIDS儿童接受抗病毒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逐渐得到恢复,抗病毒治疗效果较理想,与国内其他报道的研究结果相近[6]。
AIDS儿童病程的发展速度较快,及时进行科学的抗病毒治疗可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19]。为确保良好的病毒学结果及治疗有效性,患儿必须长期服药,保持高度的依从性,定期。从本次资料收集情况分析,福建省大部分HIV/AIDS儿童未能严格按照治疗手册要求时间间隔进行随访、部分检查项目不齐,尤其以检查病毒载量的例数较少。因此,本次研究仅对患儿启动治疗时和最近1次的检测结果进行资料统计,病人治疗时间长短不一,且暂未对儿童患者开始治疗后实际存在并可能对患者病毒抑制和免疫功能重建造成影响的服药依从性、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的毒副作用及耐药等因素进行分析[1],抗病毒治疗总体疗效进需近一步深入分析与探讨。
[1] | 孙定勇, 杨文杰, 马彦民, 等. 2003 — 2014年河南省14岁及以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5, 49(8): 700–704. |
[2] | 计国平, 刘爱文, 肖永康, 等. 安徽省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的生活质量评价[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9, 13(4): 448–45. |
[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ulticentre Growth Reference Study Group. WHO child growth standards : length/height-for-age, weight-for-age, weight-for-length, weight-for-height and body mass index-for-age: methods and development[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 |
[4] | 邢远, 颜虹, 党少农. 婴幼儿营养不良现况及Z值评价方法参考标准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 医学地理分册, 2009, 3(4): 269–272. |
[5] | 沈晓明, 王卫平. 儿科学第7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47-347. |
[6] | 朱晓艳, 陶小润, 王国永, 等. 山东省HIV感染及艾滋病儿童抗病毒治疗结果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4, 48(11): 208–209. |
[7] | 陈梦安, 罗雅凌, 廖清华. 1995 — 2015年江西省未成年人艾滋病病例报告情况分析[J]. 应用预防医学, 2016, 22(2): 180–182. |
[8] | 郑锦雷, 陈琳, 杨介者, 等. 浙江省78名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的流行特征及疗效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3, 14(4): 269–272. |
[9] | 欧阳雪, 郑惠能, 马桂林, 等. 厦门市2014年HIV/ADS疫情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 2016, 22(3): 215–216. |
[10] | 石蕾, 卢园, 张春阳, 等. 福州市2013 — 2014年HIV-1新发感染情况及同性传播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 2016, 23(7): 849–851. |
[11] | 陈洋, 申莉梅, 李志坚, 等. 贵州省HIV感染儿童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6, 22(1): 25–28. |
[12] | 曾小良, 蓝光华, 鲁鸿燕, 等. 382例艾滋病患儿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4, 20(4): 237–240. |
[13] | 陈仕晓, 毛碧蓉, 朱帆, 等. 51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分析[J]. 华西医学, 2009, 24(3): 661–663. |
[14] | 孙建军, 邓毓芳, 张仁芳, 等.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CD4+T细胞数长期较低的原因分析 [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 8(4): 420–422. |
[15] | Zhang F, Dou Z, Ma Y, et al. Five-year outcomes of the China National Free Antiretrovial Treatment Program[J]. Ann Intern Med, 2009, 151(4): 241–251. DOI:10.7326/0003-4819-151-4-200908180-00006 |
[16] | Rainwater-Lovett K, Nkamba HC, Mubiana-Mbewe M, et al. Immunologic risk factors for early mortality after start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HIV-infected Zambian children[J]. 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 2013, 29(3): 479–487. DOI:10.1089/aid.2012.0246 |
[17] | 刘志斌, 金艳涛, 刘会娟. 服用ARV 药物致低蛋白血症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皮肤病性病学杂志, 2012, 26(3): 226–228. |
[18] | 章银娣, 段兴钧, 杨宏. 70例艾滋病患儿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1, 29(4): 242–245. |
[19] | 纪德惠. 艾滋病儿童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J]. 延边医学, 2015, 157(5): 9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