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大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系;
3. 大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通过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的综合征。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 deficiency virus,HIV)在同性恋人群中被发现以后,性传播的比例逐年上升[1]。不良的性行为和缺乏预防知识是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的主要原因[2]。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性活跃状态,随着社会的开放,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中性伴的不确定性、性伴感染的不可知性等因素使其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性增加,存在感染性病及艾滋病的潜在危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以大连市某语言类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10月 — 2016年5月共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1 600份,回收1 552份,回收率为97.0 %。
1.2 方法根据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别从各个年级随即选择400名同学(男女比例为1)为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并自行填写调查问卷。对所有调查对象采用统一、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信息,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咨询了相关专家进行论证,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3部分。调查前统一培训调查员,统一调查标准和方法。回收问卷时逐一严格检查,对存在漏答总题数2/3、整份问卷选型均为同一个、存在逻辑错误等问题的不合格问卷予以剔除。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02建立数据库,选择统一时间采用双人录入将收集到的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共获取1 552个有效数据。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例数和百分数对计数资料进行描述,组间采用χ2检验,并进行相关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本次被调查的大学生年龄范围在16~26岁,平均年龄(20.57 ± 1.41)岁。大连市市区户籍的有630人(占40.6 %),周边乡镇、农村户籍有451人(占29.1 %),外地户籍有471人(占30.3 %)。民族以汉族为主,占87.1 %,为1 352人。男性有770人(占49.6 %),女性有782人(占50.4 %),男女比例为0.99。同性恋有92人(占5.9 %),双性恋有118人(占7.6 %)。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表1)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1 440人(92.7 %)听说过艾滋病,842人(54.3 %)听到艾滋病时会感到恐慌,255人(16.4 %)身边有人感染艾滋病。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其中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情况较好,平均知晓率为86.5 %,如:“输入带有艾滋病人的血液会感染艾滋病”一题的知晓率为86.9 %,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情况较差,平均知晓率为52.65 %,如:“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一题的知晓率为39.8 %。
![]() |
表 1 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情况 |
2.3 艾滋病相关态度(表2、3)
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55.2 %的人介意同艾滋病患者有身体接触;40.3 %的人不允许艾滋病患者使用公共的医疗设施;60.8 %的人认为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应该搬出寝室楼;22.8 %的人认为艾滋病患者罪有应得。经统计分析发现,排斥同性恋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72.1 %)低于不排斥同性恋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8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357,P < 0.01);认为无论是否告知对方自己患艾滋病,与之发生性行为就不对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78.1 %)高于不同意上述观点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71.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8.332,P < 0.01);允许艾滋病患者使用公共医疗设施(候诊椅等)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78.8 %)高于不允许艾滋病患者使用公共医疗设施(候诊椅等)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7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8.391,P < 0.01)。
![]() |
表 2 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相关态度情况 |
![]() |
表 3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分析情况 |
2.4 在校大学生性行为状况
被调查者中有293人(18.9 %)最近1年做过艾滋病检测。没患过性病的占66.2 %(1 027/1 552)。最近3个月,有性行为的在校大学生中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占58.5 %(908/1 552),有 ≥ 2个性伴侣的大学生占42.3 %(656/1 552),平均性伴侣数6.1个。被调查者中有585人(37.7 %)曾通过避免和他人共用针具预防感染,有571人(36.8 %)曾通过避免和患者接触的措施来防止自己或他人被感染,有456人(29.4 %)曾使用安全套防止感染,有269人(17.3 %)曾通过减少插入式性交防止感染,235人(15.1 %)曾通过做艾滋病病毒检测预防感染。205人(13.2 %)曾通过减少性伴数预防感染,129人(8.3 %)曾通过减少性行为次数预防感染。
3 讨 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尤其是对于非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较差。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和健康教育课程获取艾滋病预防知识[3],学校应针对此种现象联合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学生宿舍网络建设和健康教育工作[4],加大校园宣传力度、教育力度。建议省教育厅对各高校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情况纳入其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评估中,以确保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有更全面的认识。
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人有较大同情心,但仍然对其敬而远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艾滋病人感觉受到歧视,加重心理负担[5]。很大一部分艾滋病患者是因输血、献血等不可抗因素而感染,他们本身也是为他人的错误而买单的人。他们与健康人群拥有一样的权利和义务,不歧视、平等对待他们,是一个公民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6]。学校应加强对艾滋病的正确宣传和引导,建设关爱艾滋病的大家庭,与艾滋病患者形成健康良性的互动,提高认知,消除偏见。建议各高校联合组建志愿者团队,以自身经验积极影响同龄人的态度和行为,减少对艾滋病人的恐惧和歧视,营造理解、宽容、健康的校园环境,这对消除艾滋病人的歧视非常重要[7 – 8]。
大学生处于性成熟期,一方面,性欲旺盛、极易冲动;另一方面,性经验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易因性乱而感染。大学生流动性强,一旦感染艾滋病,极易造成大范围的扩散与蔓延。青年人即使已经有相对完整的艾滋病有关知识,也不能有效降低危险性行为的发生[9 – 10]。提示在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的同时,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如同伴教育)引导其进行安全性行为,尤其是不乱交、正确使用安全套等。同伴教育在性教育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同龄人有相似的经历,比较容易沟通,在谈论“性”时比较有亲近感和安全感,相对容易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11]。医学生掌握相关医学专业知识,适合作为同伴教育员培训,同时学校可以设立健康咨询工作室,邀请医生护士等相关专业医务人员,定期为学生举行安全性行为讲座,提供相关健康咨询。目前,正确坚持使用安全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预防HIV感染的方法[12 – 13],可以通过免费发放安全套等方式大力推广安全套使用,尤其是增加同性恋人群的防范意识和自我效能,提高安全套的坚持使用率和可及性。
[1] | Gottlieb M, Schanker H, Fan P, et al.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Pneumocystis pneumonia–Los Angeles[J]. MMWR, 1981, 30: 250–252. |
[2] | 戴明卜. 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健康教育干预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4): 606–607. DOI:10.11847/zgggws2013-29-04-52 |
[3] | Ahmed SI. An assessment of the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risk perceptions of pharmacy students regarding HIV/AIDS[J]. Am J Pharm Educ, 2009, 73(1): 15–24. DOI:10.5688/aj730115 |
[4] | 潘艳, 徐兆强, 李策, 等. 在校大学生艾滋病KAP现状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7): 977–979. DOI:10.11847/zgggws-2012-28-07-34 |
[5] | 张静, 张媛媛. 艾滋病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研究[J]. 现代养生, 2017, 2: 154. |
[6] | 贾平. 中国艾滋病法律与公共政策——以权利保障和受影响人群为核心[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6, 3: 222. |
[7] | 孔庆滨, 王云, 张晓璐, 等. 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及性行为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6, 32(9): 1252–1254. DOI:10.11847/zgggws2016-32-09-31 |
[8] | 黄晓光, 何继绥, 田春辉.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2): 249–251. DOI:10.11847/zgggws2015-31-02-35 |
[9] | Lewis JE, Malow RM, Ireland SJ. HIV/AIDS risk in heterosexual college students: a review of a decade literature[J]. J Am Coll Health, 1997, 45(4): 147–158. DOI:10.1080/07448481.1997.9936875 |
[10] | Ma QM, Onokihara M, Cong L, et al. Sexual behavior and awareness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ransition with implied risk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nd HIV infec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BMC Public Health, 2006, 18(6): 232. |
[11] | 张鹏, 袁兆康, 徐群英, 等. 同伴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14, 30(3): 263–265. DOI:10.11847/zgggws2014-30-03-03 |
[12] | 张俊梅, 上海市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上海市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10): 1352–1353. DOI:10.11847/zgggws2015-31-10-33 |
[13] | 吴尊有. 行为干预是目前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J]. 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 2000, 6(4): 221–223,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