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弱,也称为虚弱,是指由于机体退行性改变、脆弱性增加及应对压力和生理储备能力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1]。国外已有研究显示衰弱对老年人发生不良健康结局有良好的预测作用[1 – 3]。衰弱表型评估是由Fried等[1]在美国心血管健康研究中对5 317例 ≥ 65岁老年人进行随访,提出“衰弱循环”模型的基础上开发的评估工具,已证实此方法能够有效的应用于老年人衰弱的评估。国内对老年人衰弱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极少数研究应用衰弱表型对老年人进行评定[4 – 5],且多针对于社区老年人[4]。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由家庭、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三部分组成,《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公办养老机构服务重点为“三无”、低收入、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能力状况普遍较家庭和居家老年人差[6]。为了解江苏省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衰弱现状及其危险因素,为老年人的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于2015年7月采用整群抽样和目的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在南京市14家养老机构抽取的479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和目的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南京市选取鼓楼、建邺、玄武、江宁4个区14家养老机构(敬老院2家、养老院4家、老年公寓5家、福利院3家),抽取调查期间在养老机构居住、能够进行沟通并回答简单问题、在有/无助行设备的情况下均能自行行走且能够完成本次测评的 ≥ 60周岁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排除有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疾病者,且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次应调查521人,实际调查479人,应答率为91.9 %。
1.2 方法(1)老年人一般情况及能力评估:采用《老年人能力评估》(征求意见稿)行业标准[7] 中老年人能力评估基本信息表和老年人能力评估表进行资料收集,郭红艳等[8]将此表应用于养老机构老年人中显示具有较好的信度。老年人能力评估基本信息表包括老年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状况、退休金/养老金/养老保险情况等一般人口学特征。老年人能力评估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能力、社会参与能力4个方面。其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10个项目,总分为0~100分,100分为能力完好,61~99分为轻度受损,41~60分为中度受损,0~40分为重度受损;精神状态包括3个项目,总分为0~6分,0分为能力完好,1分为轻度受损,2~3分为中度受损,4~6分为重度受损;感知觉与沟通能力包括4个项目,总分为0~14分,意识水平、沟通交流0分且视力和听力0或1分为能力完好,意识水平0分但视力、听力至少1项2分或沟通交流1分为轻度受损,意识水平0分但视力或听力中至少1项3分或沟通交流2分、意识水平1分但视力或听力 ≤ 3分或沟通交流 ≤ 2分为中度受损,意识水平0或1分但视力或听力中至少1项4分或沟通交流3分、意识水平2~3分为重度受损;社会参与能力包括5个项目,总分0~20分,0~2分为能力完好,3~7分为轻度受损,8~13分为中度受损,14~20分为重度受损。(2)健康状况: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自评健康状况、慢性病患病情况、服药情况、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等。自评健康状态通过问题“您对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评价如何?”来评定,选项包括非常好、好、一般、差、很差5级,分析时分为好(包括非常好和好)、一般、差(包括差和很差)3级。通过老年人自我报告经医院诊断为慢性病的形式了解慢性病患病情况和用药的种类。BMI和WHR根据现场测量的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计算,BMI = 体重(kg)/身高(m2),BMI < 18.5 kg/m 2为体重过轻,18.5~23.9 kg/m2为正常体重,24.0~27.9 kg/m2为超重,≥ 28.0 kg/m2为肥胖[9];WHR = 腰围(cm)/臀围(cm),男性WHR ≥ 0.90、女性WHR ≥ 0.85为中心性肥胖[10]。(3)老年人衰弱评估:采用衰弱表型[1]从5个方面进行评定:①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指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过去1年体重下降 ≥ 4.5 kg或 ≥ 5 %,或3个月内体重下降 ≥ 3 kg;②自感疲乏:通过询问老年人在上一周内中文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11]中我感到做什么事都很吃力和我提不起劲来做事2个问题的感受程度进行判断,2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回答为 ≥ 3 d判定为自感疲乏;③无力:使用握力计测量老年人优势手的手部力量,根据调整了性别和BMI的评判标准判断是否存在握力下降;④行走速度下降:测量老年人正常速度(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工具)行走4.6 m所需时间,根据调整了性别和身高之后定的标准判定是否存在行走速度下降;⑤低身体活动量:采用简短版国际体力活动问卷–中文版(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Short-Chinese Version,IPAQ-S-C)[12]调查老年人过去1周的体力活动情况,男性 < 383 kCal,女性 < 270 kCal为身体活动量低 [1]。符合以上5条中0条为无衰弱,1~2条为衰弱前期,≥ 3条为衰弱[1]。所有调查均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协助下,以面访、观察、测试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握力、行走速度等的测量均采用统一的方法和工具。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南京市479名养老机构老年人中,男性214人(44.7 %),女性265人(55.3 %);年龄60~103岁,平均年龄(81.38 ± 8.59)岁,其中60~74岁104人(21.7 %),75~89岁295人(61.6 %),≥ 90岁80人(16.7 %);文化程度文盲173人(36.1 %),小学113人(23.6 %),初中及以上193人(40.3 %);婚姻状况非在婚377人(78.7 %),在婚102人(21.3 %);有无子女91人(19.0 %),1~2个子女154人(32.2 %),≥ 3个子女230人(48.0 %),不详4人(0.8 %);无退休金/养老金/养老保险110人(23.0 %),有退休金/养老金/养老保险357人(74.5 %),不详12人(2.5 %);自评健康状况好241人(50.3 %),一般165人(34.5 %),差70人(14.6 %),不详3人(0.6 %);无慢性病97人(20.3 %),有慢性病382例(79.7 %);未服药140人(29.2 %),服药1~2种220人(45.9 %),≥ 3种96人(20.1 %),不详23人(4.8 %)。
2.2 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衰弱现状南京市479名养老机构老年人中,检出衰弱者147例,衰弱检出率为30.7 %。其中,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检出34例,检出率为7.1 %;自感疲乏检出75例,检出率为15.7 %;握力下降检出382例,检出率为79.7 %;行走速度减慢检出349例,检出率为72.9 %;身体活动量低检出116例,检出率为24.2 %。
2.3 不同特征养老机构老年人衰弱情况(表1)南京市不同特征养老机构老年人衰弱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子女状况、自评健康状况、服药情况、BM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老年人衰弱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 |
表 1 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衰弱情况比较 |
2.4 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衰弱发生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2)
以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是否检出衰弱为因变量(0 = 否,1 = 是),以性别、年龄、子女状况、自评健康状况、服药情况、BM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等10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评健康状况一般和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轻度和中重度受损、社会参与能力中重度受损是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
![]() |
表 2 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衰弱发生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 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衰弱检出率为30.7 %,均高于国内应用相同衰弱评估工具对社区老年人[4]和医院体检老年人[5]检出率的11.1 %和7.5 %,这可能与中国养老机构老年人失能程度普遍高于社区老年人有关[12]。从衰弱的评估指标来看,握力下降和行走速度减慢是本次调查养老机构老年人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其次是身体活动量低,这可能与老年人退行性病变、肌肉储备不足、力量下降等有关,也与目前研究认为肌肉质量和力量下降的肌肉减少症是衰弱的核心病理基础理论较为一致[13]。有研究表明,在18个月后将会有25 %处于衰弱前期的老年人转变为衰弱[14],同时,国外多项研究均显示进行运动[15]、营养支持[16]、多学科团队[17]等的干预能够改善老年人的身体活动能力,从而缓解衰弱状况、减少或者延缓衰弱的发生。因此,养老机构人员应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以促进老年人的活动量,改善其功能状态和衰弱。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自评健康状况越差,养老机构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危险性越大,这与社区老年人的研究相似[4, 18],对自身不良健康状况有感知更容易发生衰弱[18]。健康自评状况被认为与客观健康状况[19]、卫生资源的利用[20]、日常生活能力和慢性病[21]、死亡率[22]等密切相关,是综合评价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有效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对自身生理、心理状况和变化的认识[21]。提示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和对自身健康的感知能够改善衰弱状况、减少衰弱的发生。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轻度和中重度受损均为养老机构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往多项研究也均显示衰弱和失能密切相关,衰弱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的预测因子[3, 18, 23]。虽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衰弱的密切相关性已得到证实,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衰弱导致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受损,亦或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可作为衰弱评估的组成因素之一,目前尚存在争议[24]。有研究表明,社会参与能力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22, 25],但目前较少有研究探讨社会参与能力与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关系,本次调查显示社会参与能力中重度受损是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获得尊严,从而提高自尊感和自信心,延缓精神和体力的衰弱。因此,在养老机构中可以举办各种活动促进老年人的交流和参与,以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改善其衰弱状况。
由于本次的调查对象仅为南京市养老机构中能够自行行走的老年人,对于完全失能、长期卧床或瘫痪老年人的衰弱状况未进行调查,而此类老年人的衰弱状况可能更为严重,因此在养老机构中老年人衰弱的检出率可能会更高,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衰弱状况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1] | Fried LP, Tangen CM, Walston J, et al. Frailty in older adults: evidence for a phenotype[J].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1, 56(3): M146–156. |
[2] | Masel MC, Ostir GV, Ottenbacher KJ. Frailty, mortality,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Mexican Americans[J]. J Am Geriatr Soc, 2010, 58(11): 2149–2153. DOI:10.1111/j.1532-5415.2010.03146.x |
[3] | Sanchez-Garcia S, Sanchez-Arenas R, Garcia-Pena C, et al. Frailty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Mexican people: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health state and the use of health services[J]. Geriatr Gerontol Int, 2014, 14(2): 395–402. DOI:10.1111/ggi.12114 |
[4] | 奚兴, 郭桂芳. 社区老年人衰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4(12): 1315–1319. |
[5] | 陶晓春, 胡安梅, 魏书侠, 等. 社区老年人衰弱评估的临床应用[J]. 实用老年医学, 2015, 29(1): 63–66. |
[6] | 陆佩佩, 李红玉. 不同养护模式下老年人养护需求及其养护能力的差异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5(8): 1780–1785.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 关于征求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意见的公告[EB/OL]. (2006 - 02 - 23)[2015 - 08 - 23]. 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tzl/201306/20130600473269.shtml. |
[8] | 郭红艳, 王黎, 王志稳. 老年人能力等级划分方式的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9): 35–38. |
[9] | 陈春明, 孔灵芝.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 |
[10] | 韩延柏. 辽宁省国民体质监测中成人肥胖指标特征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11): 1464–1467. DOI:10.11847/zgggws2015-31-11-29 |
[11] | 章婕, 吴振云, 方格, 等.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全国城市常模的建立[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2): 139–143. |
[12] | 林烂芳.回顾性体力活动问卷在泰州人群中的信度和效度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
[13] | Evans WJ, Paolisso G, Abbatecola AM. Frailty and muscle metabolism dysregulation in the elderly[J]. Biogerontology, 2010, 11(5): 527–536. DOI:10.1007/s10522-010-9297-0 |
[14] | Gill TM, Gahbauer EA, Allore HG, et al. Transitions between frailty states among community-living older persons[J]. Arch Intern Med, 2006, 166: 418–423. DOI:10.1001/archinte.166.4.418 |
[15] | Pahor M, Guralnik JM, Ambrosius WT, et al. Effect of structured physical activity on prevention of major mobility disability in older adults: the LIFE study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14, 311(23): 2387–2396. DOI:10.1001/jama.2014.5616 |
[16] | Tieland M, Dirks ML, van der Zwaluw N, et al. Protein supplementation increases muscle mass gain during prolonged resistance-type exercise training in frail elderly peopl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J Am Med Dir Assoc, 2012, 13(8): 713–719. DOI:10.1016/j.jamda.2012.05.020 |
[17] | Cameron ID, Fairhall N, Langron C, et al. A multifactorial interdisciplinary intervention reduces frailty in older people: randomized trial[J]. BMC Med, 2013, 11(1): 65. DOI:10.1186/1741-7015-11-65 |
[18] | Curcio CL, Henao GM, Gomez F. Frailty among rural elderly adults[J]. BMC Geriatr, 2014, 14: 2. DOI:10.1186/1471-2318-14-2 |
[19] | 庄润森, 向月应, 韩铁光, 等. 深圳社区居民健康影响因素自评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4, 30(6): 776–779. DOI:10.11847/zgggws2014-30-06-26 |
[20] | Ocampo JM. Self-rated health: importance of use in elderly adults[J]. Colombia Médica, 2010, 41(3): 275–289. |
[21] | 孙玉华.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齐齐哈尔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D].长春: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
[22] | Abellan van Kan G, Rolland Y, Bergman H, et al. The I.A.N.A Task Force on frailty assessment of older people in clinical practice[J]. J Nutr Health Aging, 2008, 12(1): 29–37. DOI:10.1007/BF02982161 |
[23] | Maria-Victoria C, Mercedes S, Rosa J, et al. Frailty prevalence and slow walking speed in persons age 65 and older: implications for primary care[J]. BMC Fam Pract, 2013, 14(1): 1–9. DOI:10.1186/1471-2296-14-1 |
[24] | Poli S, Cella A, Puntoni M, et al. Frailty is associated with socioeconomic and lifestyle factor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subjects[J]. Aging Clin Exp Res, 2016. |
[25] | 王翠. 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社会参与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