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浙江大学;
3.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
5. 上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 下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 余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 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伤害被WHO列为与传染性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列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1]。中国大陆的研究表明,1~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是伤害,约占儿童总死亡率的50 %[2]。《中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状况研究报告》显示,道路交通伤害是中国0~17岁儿童伤害致死的第二位原因;15~17岁的青少年因道路交通伤害死伤人数占0~17岁人群相关死伤的30 %~40 %[3],青少年道路交通伤害问题不容忽视。2015年3 — 7月,我们抽取浙江省杭州市初高中69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杭州市中学生步行上下学过马路者交通安全状况进行分析,为中学生步行者交通伤害的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杭州市主城区2个区、临近郊区2个区,各区随机抽取非寄宿制、周围有交通标志的高中、初中各1所,每所高中随机抽取高一、高二各1个班,每所初中随机抽取初一、初二各1个班,共抽取8个班级696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690份,有效率为99.14 %。其中,中心城区322人,占46.67 %;边缘城区368人,占53.33 %。初中生314人,占45.51 %;高中生376人,占54.49 %。男生319人,占46.23 %;女生371人,占53.77 %。调查对象年龄为12~18岁,平均15.61岁。
1.2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初高中生安全步行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相关学校的卫生专业人员作为调查员,在学校老师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自填问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填写。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中学生对自身过马路日常行为的认识,交通部门、学校、家庭对初高中生步行的督导现状等,共计25个题目44个条目。问卷当场完成,统一回收,调查人员和录入人员对每一份问卷严格核对和检错,并进行逻辑性检查,剔除无效问卷。问卷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预调查,保证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项目在实施之前与学校领导进行协商沟通,告知此次调查项目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告知被调查学生调查内容和调查方式。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0数据库录入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不同地区中学生步行安全相关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中学生步行上下学情况(表1)本条目有效问卷为690份,缺失9份。每天均步行上下学、每周2~4次上下学、每周1次上下学与极少步行上下学的学生分别为229、61、61、339人,分别占33.19 %、8.84 %、8.84 %、49.13 %。中心城区学生步行上下学频率分布与边远城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681,P = 0.001),其中中心城区每天步行上下学报告率高于边缘城区(χ2 = 15.295,P = 0.000),而较少步行人数报告率低于边缘城区(χ2 = 274.152,P = 0.000)。初中学生每天步行上下学报告率明显高于高中生(χ2 = 9.304,P = 0.002),女生每天步行上下学报告率明显高于男生(χ2 = 4.356,P = 0.037)。
![]() |
表 1 杭州市不同特征中学生步行上下学频率情况比较 |
2.2 中学生上下学十字路口交通行为认知情况(表2)
本条目有效问卷为690份,缺失9份。给予假设场景“想象一下你正沿着人行道走,需要到马路对面。你正走在道路中间,距离十字路口的斑马线还有不到100 m,此时车流不是很多。你会怎么做?”时,有44.35 %(306/690)的学生选择横穿马路等非安全通行方式,55.65 %(384/690)的学生会选择走到路口,等绿灯亮起后再过马路。中心城区学生十字路口交通安全行为认知率高于边缘城区(χ2 = 10.207,P = 0.001)。
![]() |
表 2 不同特征中学生十字路口交通行为认知情况 |
2.3 中学生过马路安全行为认知(表3)
本条目有效问卷为690份,缺失9份。边缘城区学生严格根据红绿灯指示过马路的行为报告率低于中心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13,P = 0.022)。初中学生与就近车辆里的司机有眼神接触报告率高于高中生(χ2 = 4.339,P = 0.037),跑步过马路的行为报告率也高于高中生(χ2 = 11.426,P = 0.001)。
![]() |
表 3 不同特征中学生日常步行过马路安全行为情况 |
2.4 交通部门、学校、家庭对初高中生步行的督导情况
45.93 %(316/688)的调查对象表示在过去的1年里学校没有上过关于安全过马路指导的课程。24.38 %(168/689)的学生表示路口没有护导员。54.42 %(375/689)的学生表示没有在护导员的帮助下过马路。近期内(上周、上月内)与父母交流过安全过马路的中学生占35.03 %(241/688)。
2.5 中学生对于交通行为规定和处罚认知和影响许多城市有法规规定如果在路段中间穿马路属于擅自违规过马路,行人会被开罚单。“如果警察开始这方面的处罚,你是否会在路段中间过马路?”,对于这一问题,选择“更不可能从路段中间过马路”的学生有639人,占92.88 %。认为司机和行人应承担相等的责任来维护道路安全的学生有595人,占86.48 %。
3 讨 论道路交通伤害是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因此受伤或致残者多达5 000万人,据预测,道路交通伤害死亡在高收人国家将下降30 %左右,而在中低收入国家则会大幅度增加,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到2020年道路交通伤害预计将成为全球疾病与伤害负担的第三位原因[4 – 7]。2013年以来,中国因不礼让斑马线导致道路交通事故4 907起,造成1 145人死亡、4 487人受伤[8]。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时儿童的出行方式以步行时(包括在路边玩耍)为主[9]。马文军等[10]调查显示,儿童步行伤害年发生率为17.63/10万,死亡率约为2.00/10万,且发生率被低估。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道路基本安全知识相对贫乏、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多采用步行及非机动车方式出行,更容易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伤害。本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中学生每天步行上下学,杭州步行上下学的中学生数量十分庞大,该人群步行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本研究中发现中心城区学生每天步行上下学报告率高于边缘城区,有可能是因为中心城区学校离学生家庭较近,而边缘城区学生的家庭离学校较远的缘故,或者有可能中心城区配备的校车较多[10]。而初中学生每天步行上下学报告率明显高于高中生的原因可能是高中生的学业压力更大,面临高考和今后人生选择的任务更临近,而选择住校节省时间。女生每天步行上下学报告率明显高于男生,其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也提示女生的交通安全更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2007年深圳市调查显示,中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率为5.1 %,男生略高于女生;小学生、初中生伤害的发生率均高于高中生 [11]。北京的一项目研究显示,中小学生中39.96 %的学生发生过过马路闯红灯的行为,且男生报告率高于女生、城区高于郊区、高中高于初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本研究调查显示,杭州市中学生过马路闯红灯发生率仅为12.04 %,与北京市中小学生过马路行为相比[12],杭州市中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好,大部分学生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根据红绿灯指示走斑马线过马路并且注意左右观察,但在很多情况下,中学生仍然有不安全行为。如,走在道路中间,距离十字路口的斑马线还有不到100 m,此时车流不是很多,44.4 %的学生选择横穿马路等非安全通行方式,且边缘城区中学生更高,达50 %。仍有一定比例的中学生在路段中间过马路、跑着过马路。说明我们的安全教育仍有不足,中学生中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侥幸心理,是一大安全隐患。本研究显示,中心城区学生十字路口交通安全行为认知率高于边缘城区,并且边缘城区学生严格根据红绿灯指示过马路的行为报告率低于中心城区,可能跟城区的交通状况较复杂,行人警惕性增高,学校、家庭、社会的关注度和教育较强有关。这一点与北京的研究结果有差异[12]。上海市教委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交通死亡事故主要发生在郊区[13]。边缘城区学生步行过马路行为情况较中心城区差,而交通环境相对宽松,车速快,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因此,边缘城区学生更需要进行步行健康教育干预。穿马路之前与就近车辆里司机的眼神接触,其目的是保证司机能看到行人,这样司机就不会无意识撞到人。最近的报道显示,疏忽大意、感觉判断错误、不按规定让行、措施不当、从不检修等是中国驾驶员交通伤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14]。但本研究显示,与司机有眼神接触的学生仅为10.90 %,比例非常低,有较大隐患。因此,步行安全的交通规则教育中,应重点强调。
本次调查中45.93 %的调查对象表示在过去1年里学校里没有上过关于安全过马路指导的课程。汕头市2015年对初中生道路交通伤害的调查显示,67.2 %的学生表示曾在学校接受过交通安全教育[15],两相对比,存在杭州市学生交通安全知识知晓率偏低的现象,可以看出学校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并没能落到实处。本调查中认为司机和行人应承担相等的责任来维护道路安全的学生占86.48 %,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步行发生的交通事故是有责任意识的。有关对杭州市区小学生的伤害认知和行为调查表明,如果学校和家长有相关要求,学生还是乐于遵守相关规则的[16]。说明通过学校及家长的共同努力,加强学生对伤害的认识,预防与控制伤害的发生很有希望。
本研究结果显示,近期内(上周、上月内)与父母交流过安全过马路的中学生占35.03 %。中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行为冒险意识增强,成人监护在预防学生伤害中起着关键作用,24.38 %的中学生表示在上下学步行途中,路口没有交通协管员或其他路口护导人。调查中了解到,如果在路段中间“擅自违规过马路”,法律规定行人会被开罚单话,有92.88 %的学生表示,更不可能从路段中间过马路。学生上下学时段一般交通流量大,路况复杂,政府应出台政策营造中学生安全过马路的社会坏境。
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的发生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学生交通伤害的预防控制必须在认真落实交通法规的前提下,以学生行为规范为核心,发动家庭、学校、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和努力。建议学校、家长和交通部门,联手协作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和道路交通监管,提高中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伤害发生。
[1] | 王克安. 应尽快将伤害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国家公共卫生议程[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3): 10–11. |
[2] | 宋文珍. 预防和控制儿童意外伤害的基本对策[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6, 14(4): 325. |
[3] | 公安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状况研究报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
[4] | 池桂波, 王声湧. 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的模式[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7): 52–55. |
[5] | Nantulya VM, Sleet DA, Reich MR, et al. Introduction: the global challenge of road traffic injuries: can we achieve equity in safety?[J]. Inj Control Saf Promot, 2003, 10(1-2): 3–7. DOI:10.1076/icsp.10.1.3.14109 |
[6]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report on road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 summary[R]. Geneva: WHO, 2004: 45. |
[7] | 董晓梅, 彭淋, 王声湧. 道路交通伤害干预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5): 569–571. DOI:10.11847/zgggws2012-28-05-01 |
[8] | 宦小淮. 文明开车从礼让斑马线做起[J]. 驾驶园, 2015(10): 71. |
[9] | 金微瑛, 张维溪, 李昌崇, 等. 2005—2014年温州地区重症道路交通伤害住院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J]. 浙江临床医学, 2017, 19(3): 560–562. |
[10] | 马文军, 徐浩锋, 巢建新, 等. 广州市14岁以下儿童步行者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6): 576–579. |
[11] | 周丽, 周国宏, 董国营, 等. 深圳市中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8): 1006–1007. DOI:10.11847/zgggws2008-24-08-57 |
[12] | 段佳丽, 符筠, 耳玉亮, 等. 北京市中小学生交通伤害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危险行为[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8): 1131–1135. |
[13]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10年上海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EB/OL]. (2011-01-14)[2017-07-05]. http://www.shmec.gov.cn/html/xxgk/201101/9032011001.php. |
[14] | 马苏, 冯铁男, 接潇, 等. 中国驾驶员道路交通伤害危险因素Meta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4): 518–521. DOI:10.11847/zgggws2015-31-04-42 |
[15] | 陈建东. 汕头市初中生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6(8): 1255–1258. |
[16] | 李安乐, 郑琳, 马彦, 等. 杭州市区小学生对伤害的认知和行为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10): 1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