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8, Vol. 34 Issue (3): 318-321   PDF    
湖北某县中学生性侵犯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郭清1, 江灿2, 向兵1, 杨梅1, 李妍1, 张祥1, 黄河庆3, 尚明3    
1.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2.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3. 郧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目的 分析湖北省某县中学生性侵犯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性侵犯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6年3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县1 47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儿童性侵犯的认知以及性侵犯发生情况,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 476名应答者中遭受本研究所提及的6种形式中的任意一种性侵犯的比例为20.7 % ,其中男生和女生报告的比例分别为27.4 % 和1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008,P = 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女性(OR = 0.421)是儿童遭受性侵犯的保护因素;父亲外出半年以上(OR = 1.510)、高中生(OR = 1.961)、对儿童性侵犯有足够认知的学生(OR = 1.332)是儿童遭受性侵犯的危险因素。结论 该县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率较高,男生遭受性侵犯的比例高于女生;父亲外出半年以上、高中生、对儿童性侵犯知识有足够认知是儿童遭受性侵犯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中学生     性侵犯     发生率     影响因素    
Incid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ld sexual abuse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 county of Hubei province
GUO Qing, JIANG Can, XIANG Bing, et al     
Public Health Colleg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Province 43006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cid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ld sexual abuse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 county of Hubei provinc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hild sexual abuse. Methods Information about cognition and incidence of child sexual abuse were collected from 1 476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ected with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via a questionnaire survey during March 2016. Chi-square test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ere adopted in data analyses. Results Six forms of sexual abuse were reported in the study. Of all the respondents, 20.7% had encountered one or multiple forms of sexual abuse and the propor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male respondents than among female respondents (27.4% vs. 13.7% ) (χ2 = 42.008, P < 0.001).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female gender (odds ratio [ OR] = 0.421)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against child sexual abuse; with a father having migrated more than 6 months (OR = 1.510), being a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OR = 1.961), and having adequate awareness about child sexual abuse (OR = 1.332) were risk factors of child sexual abuse victimization.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child sexual abuse is relatively high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 county of Hubei province, especially among the boy students; with a father having migrated more than 6 months, being a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nd having adequate awareness about child sexual abuse are risk factors of child sexual abuse victimization among the students.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xual abuse     incidence rate     influencing factor    

儿童性侵犯又称儿童性虐待,是指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参与其不能完全理解、无法表达知情同意或违反法律或触犯社会禁忌的性活动[1]。近年来,中国儿童遭受性侵犯的事件频频发生。陈晶琦等[2]的文献综述结果显示,在中国,男童和女童遭受性侵犯的比例分别为10.2 %~23.0 %和14.2 %~25.6 %。儿童期遭受性侵犯会给受害者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包括短期内的生理侵害,还易引起自杀、药物滥用、抑郁、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35]。我国近年来对儿童遭受性侵犯的关注度明显上升,但是目前的研究多限于法律、教育、政策等方面,受我国传统“性文化”的影响,公众和研究者对儿童遭受性侵害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关注和研究较少[6]。本研究于2016年3月对湖北省某县中学生性侵犯的认知和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旨在探索儿童性侵犯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性侵犯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以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某县随机抽取2所初中和1所高中,然后在各年级随机抽取3个自然班,总计抽取初中18个自然班,高中9个自然班,对抽样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总计共调查1 499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 476份,有效回收率为98.5 %。其中男生753人(51.0 %),女生723人(49.0 %);对象年龄为12~19岁,平均年龄为(14.90 ± 1.760)岁。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基于文献阅读和专家咨询,自行拟定中学生性侵犯认知及发生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1)个人一般信息:如性别、年龄、年级、是否为留守儿童等。(2)家庭一般信息:如监护人文化程度、监护人的教育方式等。(3)学校性教育:学校是否教育、性教育形式等。(4)性侵犯认知:12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正确计1分,回答错误或未回答计0分,满分共12分。(5)性侵犯发生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于性侵犯的定义[12, 67],本研究设立了6种中学生可能遭遇的性侵犯情形作为儿童性侵犯发生的指征。其中包括4个非接触性性侵犯的条目:①有人引诱或强迫你观看包含裸露的身体隐私部位(如性器官)的图片影片;②上网时,聊天对象推送包含裸露的身体隐私部位(如性器官)的图片影片;③有人(直系亲属除外)曾故意向你暴露其裸露的身体隐私部位(如性器官),并引诱或强迫你观看;④有人(直系亲属除外)强迫或引诱你暴露你的身体隐私部位(如性器官)。2个接触性性侵犯的条目:①有人(直系亲属除外)曾用手、脚或嘴巴接触你的身体隐私部位(如性器官);②有人曾用性器官接触你的身体隐私部位(如性器官)。应答者回答“是”则计入发生,“否”则计入未发生。正式调查之前,该问卷内容通过3次预调查进行调整。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783,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2。

1.2.2 调查方法

考虑到所调查内容的敏感性,课题组采用了如下调查策略以期调查结果尽量接近真实情况。(1)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原则。(2)强调不记名调查。(3)以班级为单位,以考试的形式排座位,调查问卷分AB卷进行调查。(4)每班除了3名专业调查员进行讲解、监督外,不容许任何教职工在场。(5)调查前,调查员讲明儿童性侵犯的定义、调查目的、填写调查表方法及注意事项。(6)受访者答毕问卷,将问卷置于信封中交给调查员。

1.3 统计分析

收回的问卷经审核合格后统一编码,运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同时录入数据并校对。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α = 0.05。

2 结 果 2.1 性侵犯发生情况(表1

受访者遭遇6种形式中的任意一种性侵犯的比例为20.7 %,其中男生和女生报告的比例分别为 27.4 % 和1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2.008,P = 0.000)。在1 476名受试对象中,从未遭遇任意一项性侵犯的有1 171人(79.3 %),遭遇过其中1项的有151人(10.2 %),遭遇过2项的有89人(6.0 %),遭遇过3项的有35人(2.4 %),遭遇过4项的有19人(1.3 %),遭遇过5项和6项的分别有8人(0.5 %)和3人(0.2 %)。

表 1 中学生性侵犯发生情况

2.2 单因素分析(表2

χ2检验对中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家庭情况、学校教育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段、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留守儿童、父亲是否外出半年以上、母亲是否外出半年以上、学生对性侵犯的知晓情况,对学生是否遭遇性侵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 476名学生对性侵犯认知的平均得分为(8.37±2.062)分,最低得分为3分,最高得分为12分。将性侵犯认知得分介于8.37~12分的学生视为对性侵犯知晓,知晓的人数有719人(48.7 %);< 8.37分的学生视为对性侵犯知晓度不足,知晓度不足的人数有757人(51.3 %)。

表 2 中学生对性侵犯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

2.3 多因素分析(表3

将受访者是否遭遇本研究所提及的6种性侵犯形式中的任意一种作为因变量(没遭遇过 = 0,遭遇过 = 1),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变量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向前法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变量的标准为α = 0.05,剔除变量标准为β = 0.10。结果显示, 有4个变量进入模型,分别为性别、学段、父亲是否外出务工、受访者对儿童性侵犯知识知晓情况。其中女生(OR = 0.421)是保护因素;父亲外出半年以上(OR = 1.510)、高中生(OR = 1.961)、受访者对儿童性侵犯有足够认知(OR = 1.332)是危险因素。

表 3 中学生性侵犯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受访者遭遇本研究所提及的6种形式中的任意一种性侵犯的比例为20.7 %,低于陈晶琦等[8]所报道的25.6 %,高于王永红等[9]所报道的10.5 %。这可能与所选取研究对象以及对儿童性侵犯定义不同有关。接触性的性侵犯发生率为5.5 %,非接触性的性侵犯发生率为15.7 %,接触性的性侵犯发生率低于非接触性的性侵犯,这与陈晶琦等[2]研究一致。调查所涉及的6种性侵犯形式中,发生率最高的是成人或较年长的未成年引诱或强迫被害者观看有裸露身体隐私部位的图片或影片,在1 467人中有174人(11.8 %)遭受过此种形式的性侵犯;其次,有160人(10.8 %)上网时,聊天对象曾推送裸露身体或其他形式的色情视频或图片。提示互联网目前作为重要的社交工具,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应加强网络监督,以减少色情资料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国内外报道均指出儿童性侵犯的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810]。本调查结果显示,男生的性侵犯发生率高于女生,女生是性侵犯的保护因素,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2, 1112]。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为:(1)近年来媒体对儿童性侵犯事件报道增多,社会关注度增高。(2)社会过去普遍认为女生与男生相比更容易遭受性侵犯,因此加强了对于女生的性侵犯防范教育,而忽视了对男生的教育和关注,致使男生更易遭受性侵犯。(3)部分男生警惕性较弱,在遭受性侵犯之后短时间内尚无法认识到自己曾遭受性侵犯的事实,性侵犯实施者往往无法及时受到惩治,而大大提高性侵犯实施者选择男生作为性侵犯对象的概率。高中生的发生率高于初中生,这与Gilbert等[13]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性侵犯的累积发生率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高中生的发生率较高,提醒公众应该重视高中生预防性侵犯的教育。父亲外出半年以上的儿童比父亲未外出半年以上的儿童遭受性侵犯的发生率高,原因可能为:(1)父亲在家庭中作为保护者,对性侵犯实施者具有威慑作用。(2)父亲在家庭中作为教育者,其对子女的积极交流和教育增强了子女的自我保护意识。(3)父亲作为家庭成员中重要的男性角色,提高了子女的性别意识,有利于子女形成健全人格[14]。此次研究结果中,儿童对性侵犯的知晓情况越高,性侵犯的发生率也越高。该结果可能与此次研究采用横断面的回顾性研究方法有关,该方法无法确定上述两个独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在此,笔者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即遭受过性侵犯的儿童会更加主动地去了解性和性侵犯的相关知识。

在预防儿童性侵犯工作中,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法可依地严惩性侵犯儿童的犯罪分子。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应加强宣传和监管,对于涉及色情内容的媒体资料要及时排除,提高互联网的自净能力。儿童监护人及学校老师应加强对儿童进行性侵犯预防教育工作,引导儿童正确掌握性及性侵犯相关知识。要积极组建社会公益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对于已经遭受性侵犯的儿童,应指派专业从业人员进行护理和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 Butchart A, Harvey AP, Mian M, et al. Preventing child maltreatment: a guide to taking action and generating evidence[R].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
[2] 陈晶琦, 徐韬, 宫丽敏, 等. 中国儿童性虐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测量工具、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4, 5(4): 71–74.
[3] 王路晗, 苏普玉. 童年期性虐待对青少年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影响及其机制[J]. 中国公共卫生, 2016, 32(5): 697–701. DOI:10.11847/zgggws2016-32-05-38
[4] Bechtel K. Sexual abuse and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Cur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 2010, 22(1): 94–99. DOI:10.1097/MOP.0b013e32833502ad
[5] 张婉婉, 刘阳, 余婷婷, 等. 童年期虐待与初中生抑郁症状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8): 1165–1168. DOI:10.11847/zgggws2013-29-08-22
[6] 王小红, 桂莲. 国内儿童性侵犯问题研究综述[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9(10): 131–135. DOI:10.3969/j.issn.1009-8666.2014.10.029
[7] 李丽, 谢光荣. 儿童性虐待认定及其存在的问题[J]. 中国特殊教育, 2012, 5(143): 18–23.
[8] 陈晶琦, 韩萍, Michael P. Dunne. Dunne. 892名卫校女生儿童期性虐待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1): 39–43.
[9] 王永红, 陈晶琦. 1762名大专学生童年期虐待经历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18): 4654–4656.
[10] Barth J, Bermetz L, Heim E, et al. The current prevalence of child sexual abuse worldwid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3, 58(3): 469–483. DOI:10.1007/s00038-012-0426-1
[11] Stoltenborgh M, van Ijzendoorn MH, Euser EM, et al.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child sexual abuse: meta-analysis of prevalence around the world[J]. Child Maltreatment, 2011, 16(2): 79–101. DOI:10.1177/1077559511403920
[12] Pereda N, Guilera G, Forns M,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child sexual abuse in community and student samples: a meta-analysis[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9, 29(4): 328–338. DOI:10.1016/j.cpr.2009.02.007
[13] Gilbert R, Widom CS, Browne K, et al. Burden and consequences of child maltreatment in high-income countries[J]. Lancet, 2009, 373(9657): 68–81. DOI:10.1016/S0140-6736(08)61706-7
[14] 朱淑贞. 父亲缺失对小学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自尊、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 厦门: 福建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