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弱是一组由机体退行性改变和多种慢性病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衰弱与老年人健康状态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可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加重社会和家庭负担[2]。随着人口高龄化和老年人失能数量逐渐增长,老年人衰弱程度和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3 – 4]。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5]。人格特征决定一个人应对重大变故的应激水平[6]。高龄失能老年人衰弱程度及其人生态度和人格型态与高龄失能老年人衰弱程度关系的研究国内鲜有报道。本研究于2016年7月 — 2017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北省唐山市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户籍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高龄失能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于2016年7月 — 2017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首先选取河北省唐山市市区内的全部二级及以上医院(三级8所、二级8所),分别随机抽取1所三级医院、1所二级医院,然后选取这2所医院所有直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所管辖区内所有居民中的≥ 75岁高龄失能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2所医院分别为唐山工人医院(三级)和唐山市弘慈医院(二级),2家医院直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0家。经分析有路北区6个中心(团结楼社区、鹤翔园社区、蓝天楼社区、龙华社区、68社区、税钢社区),路南区4个中心(南厂西里社区、福乐园社区、许庄南里社区、草场街社区)。居住地涉及范围为唐山市东部、西部、中部、北部、南部均包括。通过查阅文献高龄老年人失能率为18.3 % [7],公式计算样本量需要1 786人,增加10 %,最后样本量需要1 965人。纳入标准:年龄≥ 75岁,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 15分(即其中只要有1项有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或无法做到即判定为失能[8]),居住该社区≥ 1年且档案健全的老年人;意识清楚,有一定阅读能力或可用言辞表达,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经研究者说明研究目的后,被调查对象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本研究者。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疾病、精神异常、老年痴呆、认知功能障碍者;调查期间外出者。本次共发放问卷3 612份,回收有效问卷3 448份,有效回收率为95.46 %。其中高龄失能老年人1 664人,男性708人(42.55 %),女性956人(57.45 %);年龄75~98岁,平均年龄(81.70 ± 4.96)岁,其中75~79岁581人,80~84岁607人,85~98岁476人。
1.2 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入户面对面调查。调查工具包括:(1)一般人口学调查表:自行编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兴趣爱好、能否积极面对生活等因素。(2)The CFAI衰弱综合评估工具[4]:The CFAI是由De等[4]于2013年开发的,华北理工大学王坤等[9]汉化,首次将环境评估纳入老年人衰弱评估的范围,用于社区老年人衰弱的评估。共23个条目,分为4个维度:身体衰弱,心理衰弱由心情评估和情感评估构成,社会衰弱由社会关系评估和社会支持构成,环境衰弱;衰弱总分为20~97分,分数越高表示衰弱程度越严重。根据三分位法分为3段,20~40分为轻度衰弱,41~50分为中度衰弱,51~97分为重度衰弱。(3)ADL[10]:包括上厕所、进食、穿衣、梳洗、行走、洗澡、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药、处理钱财共14项。单项条目选项按自己可以做、有些困难、需要帮助、根本无法做分别计1~4分;量表总分14~56分,其中14分定义为完全正常;15~21分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定义为轻度失能;≥ 22分者为功能有明显障碍,定义为重度失能。内向型性格指心理能量指向内部,关注内在世界,对外部刺激较敏感,过多的外部刺激会使其感觉不舒适,表现为安静内敛、喜独处、反应慢、做事谨慎;外向型性格指心理能量指向外部世界,喜欢接受大量的外部刺激,表现为表现力强、乐观开朗、好冲动、喜欢热闹;中间型性格介于内向型和外向型之间[11]。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进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高龄失能老年人衰弱状况1 664名高龄失能老年人中,轻度失能860人(51.68 %),重度失能804人(48.32 %);所有高龄失能老人均存在衰弱,衰弱率为100 %;其中轻度衰弱263人(15.81 %),中度衰弱549人(32.99 %),重度衰弱852人(51.20 %)。
![]() |
表 1 影响高龄失能老年人衰弱的单因素分析 |
2.2 影响高龄失能老年人衰弱的单因素分析(表1)
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性格,有无兴趣爱好,人生态度(能否积极面对生活、主观幸福感、是否倾诉、对待生老病死的态度、参与社区活动频率、认为社会公平程度、对待养老事业发展的态度、生活充实与否),人格型态(敏感与否、情绪低落与否、感觉厌烦与否、感觉与他人关系和谐与否、感觉没人信赖与否、感到寂寞与否、感到与他人不亲密与否、感到被人冷落与否)与高龄失能老年人衰弱程度均有相关性,文化程度低、性格内向、无兴趣爱好、人生态度悲观以及消极人格型态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衰弱程度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2.3 影响高龄失能老年人衰弱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2)以高龄失能老年人衰弱程度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格,人生态度(能否积极面对生活、生活幸福感、是否倾诉、参与社区活动频率),人格型态(生活充实与否、感觉厌烦与否、与他人关系和谐与否、情绪低落与否、寂寞与否、被人冷落与否)是高龄失能老年人衰弱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 |
表 2 高龄失能老年人衰弱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 论
目前对老年人衰弱的评测尚无统一的标准,老年人衰弱发生率的报道存在很大差异[12],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龄失能老年人中、重度衰弱者分别占32.99 %、51.20%,衰弱率为100 %,高于董碧蓉[12]的报道,可能与研究对象年龄较大、评估工具的敏感度较高和样本量较大有关。本研究采用入户调查,排除了遗漏社区中衰弱发生率较高但不便外出的老年群体的情况。此外,还与失能程度可加速老年人衰弱进程有关[13],本研究的被调查者均为失能老人且重度失能比例较高,为48.32 %,高于湖南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对≥ 65岁老年人的报道[14],这可能与本研究被调查者年龄较高有关。失能老年人除躯体功能下降、自理能力丧失或不足、罹患各种疾病风险增加、饱受病痛折磨、还承受着他人照护时间长、经济负担重、与外界接触少、精神压力大等诸多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此类老年人群生活满意度低、消极情绪多、心理问题大,大大降低其生活质量[15]。重度失能者的躯体及心理状况更差,且失能与衰弱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两者的发生均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有关,尤其是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的升高[2, 16]。本研究结果表明性格外向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衰弱程度轻,与既往研究相一致[17]。可能与外向型性格的老年人常具备积极、乐观的心理特征,生活满意度较高,有益于心理健康,另外此类老年人更愿意采取求助的应对方式,它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更加有利有关[18]。
本研究结果显示,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主观幸福感强、主动倾诉心事、参与社区活动频率高等人生态度较好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衰弱程度较低。即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衰弱程度低,与国外研究相一致[19],可能由于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老年人善于调适心态,采用积极的认知方式看待现实,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乐于主动结交朋友,易于满足,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20]。乐观的心态可以促进老年人健康、自尊、关系和谐和积极的生活满意度[21]。此外,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及参数,主观幸福感越高,代表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生活质量高[5]。社区是老年人集体活动的主要场所,经常参与社区活动不仅可以使老年人放松身心,丰富生活内涵,还能使其更好地接触社会,扩大人际交往,提升生活层面,实现自身价值和精神寄托,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维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22]。主动倾诉心事能使老年人克服孤独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增进健康;同时,与他人诉说是老年人情感宣泄和舒解的重要途径,可以减少难过事件的发生[21]。
本研究结果显示,生活充实感低、与他人关系不和谐、经常感到厌烦、经常感到情绪低落、寂寞、被人冷落等人格形态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衰弱程度重,即消极人格型态是衰弱的危险因素,与国外相关研究一致[19]。已有研究表明,人格类型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18]。根据艾里克森人格理论,以上老年人人格分别具有高精神质或高神经质的特征,而且具有明显的内倾性[23]。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老年人负性情绪体验较多、适应力差,从而导致与他人关系不和谐、生活幸福感低、心理健康状况差[23]。人格特征还可以通过影响老年人的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消极人格特征对应着不良的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加重心理负担,影响睡眠质量,不利于身心健康,进而降低生活质量[6]。此外,不同人格类型可引发相应的疾病,消极人格特征的老年人罹患身心疾病的风险更大[6]。
对失能老年人而言,由于躯体、心理、经济、医疗条件、照护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容易导致性情暴躁、自我封闭、价值感缺失,甚至轻生等不良心理状态。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积极的人格型态可以帮助失能老年人及时调节不良情绪,接受现实,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事情,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提示家庭以及各相关部门应重视失能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状态,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配偶与子女在照料老人的同时,还应加强与其的沟通,对其的消极心态及时给予调节,鼓励他们诉说心事,耐心倾听并理解他们,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社区应积极组织并号召老年人参加他们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从而降低或延缓老年人的衰弱进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预期寿命。
综上所述,进行人类全生命周期教育,树立全民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建立健全的人格,应对衰老过程,延缓衰弱进程,实现健康、积极老龄化。
[1] | Chang CI, Chan DC, Kuo KN.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geriatric frailty in a northern Taiwan community[J].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1, 110(4): 247–257. |
[2] | 张丽, 黎春华, 瓮长水. 老年人虚弱状态评估及其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18(7): 601–604. |
[3] | 程显英, 田苗苗, 陈长香, 等. 河北省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老年学, 2015, 35(8): 2218–2220. |
[4] | De WN, Gobbens R, De DL, et al. The comprehensive frailty assessment instrument: development,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J]. Geriatric Nursing, 2013, 34(4): 274–281. DOI:10.1016/j.gerinurse.2013.03.002 |
[5] | Lee S. An exploration of antecedents of positive affect among the elderly: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6, 26(1): 187–191. DOI:10.1093/eurpub/ckv067 |
[6] | 徐红丽, 张代之. 聊城市老年人睡眠质量与应付方式及人格特征相关性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6(5): 373–375. |
[7] | 苏群, 彭斌霞, 陈杰. 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城乡差异的视角[J]. 人口与经济, 2015, 38(4): 69–76. |
[8] | 杨付英, 郝晓宁, 薄涛, 等. 我国老年人失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J]. 卫生经济研究, 2016, 34(11): 7–10. |
[9] | 王坤, 陈长香, 李淑杏. 衰弱综合评估工具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7, 23(1): 72–76. |
[10] | 李瑛, 杨婵, 李吴萍, 等. 银川市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5, 42(9): 1621–1623. |
[11] | 宋森. 硕士研究生内外向性格及其与成人依恋、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 南京: 东南大学, 2016. |
[12] | 董碧蓉. 老年衰弱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4, 16(6): 417–420. |
[13] | Ferrante LE, Pisani M, Murphy T, et al. Frailty is associated with new or worsening disability after critical ill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6, 193(95): A2614. |
[14] | 郭飏, 王丽娟, 付雪连, 等. 长株潭地区社区老人失能现状及生活满意度[J]. 中国老年学, 2015, 35(19): 5610–561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19.113 |
[15] | 张玉晶, 路雪芹, 张婷, 等. 农村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 2016, 36(14): 3567–3569.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4.100 |
[16] | 孙博文. 炎症因子与老年人失能的相关性研究[D]. 成都: 成都医学院, 2016. |
[17] | Gale CR, Mõttus R, Deary IJ, et al. Personality and risk of frailty: the English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eing[J].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16, 51(1): 1–9. |
[18] | 闵洋璐, 陶琳瑾, 蒋京川. 老年人性格[J]. 中国老年学, 2015, 35(20): 5966–5969.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0.142 |
[19] | Dent E, Hoogendijk EO. Psychosocial factors modify the association of frailty with adverse outcome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hospitalised older people[J]. BMC Geriatrics, 2014, 14(1): 108. |
[20] | 张岩, 周炎根, 雷婷婷, 等. 老年人乐观、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关系以及失能的调节效应[J]. 中国老年学, 2016, 36(20): 5129–513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20.092 |
[21] | 付文宁, 柴云, 刘冰. 社区老年人负性生活事件及相关因素[J]. 中国老年学, 2016, 36(2): 429–431. |
[22] | 贾红力, 段功香, 陈雪梅, 等. 社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 2016, 36(15): 3812–3814.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5.095 |
[23] | 刘晓芹, 郑德伟. 潍坊市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 2015, 35(15): 4339–4341.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15.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