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
胃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据报道,全球胃癌发病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4位,致死率位居第2位[1]。美国癌症协会估计全世界每年新发胃癌93.4万例[2],约有35%的胃癌病例发生在中国[3],中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可达40万例[4]。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胃癌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的研究很多,但胃癌病因尚未明确,对其影响因素的报道不一,对危险因素的评估存在差异较大或是矛盾的现象。为探讨中国人群胃癌发病的影响因素,为胃癌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收集1998年1月—2015年1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人群胃癌发病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对中国人群胃癌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 VIP)、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1998年1月—2015年12月公开发表的相关中文文献,末次检索日期为2015年12月30日。中文检索主题词分别为:“胃癌”、“发病”和“危险因素/相关因素”。同时辅以手工检索和文献追溯法收集更多相关文献。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国内公开发表的1998年1月以来关于中国人群胃癌发病危险因素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2)各研究独立;(3)各研究文献假设及方法相似;(4)文献的研究结果中均提供OR值及95%CI或可换算成OR值及95%CI的基础数据。排除标准:(1)重复研究;(2)发表文献推算不出OR值及95%CI;(3)文献发表时间不详;(4)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5)会议文献。
1.3 数据提取收集文献资料,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研究地区、病例组例数、对照组人数、研究因素。由2名研究者各自独立地对入选的研究进行资料摘录,并交叉核对,意见不一致时请第3名研究者定夺。采用Newcastle-Ottawa评价表[5]进行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人群选择、组间可比性、暴露或结局三方面,得分0~3分、4~6分、7~9分分别判定为低、中、高质量。
1.4 统计分析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效应量采用胃癌发病影响因素OR值及其95%CI进行描述。采用I2和Q检验评估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若I2 < 50%, 且Q检验的P > 0.05则说明研究间不存在显著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值;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6]。通过比较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效应合并值的差异分析研究结果的敏感性;采用失安全系数(fail-safe N,Nfs)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当Nfs<10时,即认为有发表偏倚[7],Nfs越大表示meta分析越可靠。
2 结果 2.1 文献的一般特征(表 1)![]() |
表 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
共检索出相关中文文献217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剔除,最终纳入相关中文文献39篇,共累计病例组患者8 979例,对照组人群11 593人。各文献质量评价得分均≥7分,均为高质量。
2.2 中国人群胃癌发病影响因素meta分析(表 2)![]() |
表 2 中国人群胃癌发病影响因素meta分析 |
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是否吸烟、是否喜食腌制食品、饮食是否规律、是否重盐饮食、是否喜食煎炸食品、有无肿瘤家族史、是否喜食熏制食品、是否暴饮暴食、是否常吃奶及奶制品、是否常吃水果各因素相关文献间不存在显著异质性(均P > 0.05),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有无消化系统疾病史、是否饮酒、是否喜食烫食、是否进食速度快、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喜食干硬食品、是否喜食辣食、是否常吃蔬菜、是否常饮茶、是否常吃豆及豆制品、是否常吃葱蒜各因素相关文献间存在显著异质性(均P<0.0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喜食腌制食品、饮食不规律、有消化系统疾病史、饮酒、重盐饮食、喜食煎炸食品、喜食烫食、有肿瘤家族史、喜食熏制食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进食速度快、暴饮暴食、喜食干硬食品和喜食辣食是中国人群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常吃蔬菜、常饮茶、常吃豆及豆制品、常吃葱蒜、常吃奶及奶制品和常吃水果是中国人群胃癌发病的保护因素。
2.3 敏感性分析(表 3)![]() |
表 3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价 |
对纳入分析的21个因素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种模型合并OR值及其95%CI结果较接近,表明本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具有稳健性。
2.4 发表偏倚对纳入文献≥9篇的研究因素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喜食腌制食品、饮食不规律、消化系统疾病、饮酒、重盐饮食、肿瘤家族史、常吃蔬菜、常饮茶等9个因素的Nfs值分别为804.04、713.38、687.77、3 027.08、346.01、429.44、727.93、685.97、508.79,均>10,表明本研究结果存在发表性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结果较为可靠。
3 讨论Meta分析是运用定量方法去概括(总结)多个同类独立研究结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它与传统的综述不同,能客观真实地反应已经存在的研究结果,并对已存在的各个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和合并分析,以增大样本含量,提高检验效能。尤其是当多个研究结果不一致或均无统计学意义时,采用meta分析可得到更加接近真实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喜食腌制食品、饮食不规律、有消化系统疾病史、饮酒、重盐饮食、喜食煎炸食品、喜食烫食、有肿瘤家族史、喜食熏制食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进食速度快、暴饮暴食、喜食干硬食品和喜食辣食是中国人群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常吃蔬菜、常饮茶、常吃豆及豆制品、常吃葱蒜、常吃奶及奶制品和常吃水果是中国人群胃癌发病的的保护因素。
烟草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烟气含3 000余种有害成分,其中主要有害成分为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其中以3,4-苯丙芘对人体危害最大,目前吸烟引起癌症的机制现在尚不清楚,但可能与香烟及烟雾中含有N-亚硝基化合物和其他致癌物质有关[46-48];Liu等[49]研究表明,吸烟能影响P53肿瘤抑制因子的代谢,而P53在细胞增殖和细胞调亡平衡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中枢作用,具有抑制胃癌发生的作用。重盐饮食以及喜食腌制食品也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盐本身并无致癌性,单独并不能使胃癌发生,但有动物实验显示,饮用高浓度盐水可使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增加,高浓度的盐可破坏保护胃粘膜的粘液层,促进胃液对粘膜细胞的伤害而引起炎症,增强了致癌物质的作用[50]。还有研究表明,腌制食品摄入量与胃癌呈正相关,可能与腌制食品中含有的大量亚硝基类或维生素类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受到破坏有关;尤其是腌制蔬菜,与胃癌关系更为密切,可能同时与高盐、亚硝酸盐及低维生素C有关[41]。当今快节奏生活方式导致人群的暴饮暴食、饮食速度快、常吃干硬食品以及饮食不规律也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不仅能增加人们的胃部负担,还会对胃黏膜产生物理或化学损伤,引起胃液的分泌紊乱,从而降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造成慢性胃炎的发生,从而增加致癌物质致胃癌的风险[51]。长期饮酒以及喜食辣、烫食不仅对消化道粘膜造成刺激,同时也会损坏胃粘膜。有研究表明,饮酒并不能直接致癌,但可明显提高N-亚硝基化合物的致癌性,且随着饮酒量的增加和饮酒史的延长,发生胃癌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52]。喜食煎炸和熏制食品对胃癌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食物在经过高温时不仅使里面大量的营养素丢失,同时高温过程中容易生成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具有严重的致癌作用。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这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诱发胃粘膜炎症反应而导致胃粘膜上皮细胞再生来促使胃癌发生有关;还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导致胃腺分泌胃酸下降,间接影响了胃内N-亚硝基化合物(N-nitroso compounds,NOC)的合成和分解代谢,具有较高致癌作用有关[53]。有消化系统疾病史、肿瘤家族史在胃癌发生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消化系统疾病不仅容易损坏消化道及胃部粘膜,长期的炎性反应也是促使粘膜下层细胞发生变性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由于人群在生物学方面的多样性,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可能有很大差异,胃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A型血胃癌病人所占比例较一般人群高,因此胃癌的遗传倾向也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21]。常吃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葱蒜等食物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利于上皮再生和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还可阻断某些致促癌物在胃内合成,故被认为有可能起到保护性作用[23],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常饮茶也是胃癌发生的保护因素,可能与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单宁、黄酮类、VC、VE以及某些矿物质等药用成分等有关,其中咖啡碱、黄酮类、茶单宁等具有抗氧化作用,VC、VE有抗癌作用。国内研究结果表明,绿茶对肿瘤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效果[54]。
综上所述,中国人群胃癌发病与吸烟饮酒情况、家族史、疾病史和饮食习惯等均有关,结果稳定可靠,在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营养、安全进食,并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胃癌的发生。
[1] | 周学付, 何裕隆. 家族性胃癌研究现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5): 395–398. |
[2] | 童星, 李伟, 秦立强, 等. 豆制品、豆腐和酱汤摄人与胃癌关系的Meta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 44(3): 215–220. |
[3] | Parkin DM.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in the year 2000[J]. Lancet Oncol, 2001, 54(6): 74–76. |
[4] | 罗琴. 科学饮食让胃癌远离国人[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筹备委员会. 北京: 09'中国北京首届世界药膳养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2009. 北京: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筹备委员会, 2009: 154-155. |
[5] | Wells GA, Shea B, O'Connell D, et al.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nonrandomized studies in meta-analysis[EB/OL].[2005-03-21].http://www.ohri.ca/programs/clinical.Epidemiology/oxford.htm. |
[6] | 王丹, 翟俊霞, 牟振云, 等.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及其处理方法[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 9(10): 1115–1118. |
[7] | 郑艳敏, 沈月平, 刘银梅, 等. 中国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Meta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12): 1645–1648. DOI:10.11847/zgggws-2012-28-12-35 |
[8] | 谭红专, 周价, 李硕新, 等. 115对胃癌病例对照研究[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7(4): 379–380. |
[9] | 黄李雅, 杨力, 白东莉, 等. 126例胃癌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8, 1(30): 49–51. |
[10] | 殷秀敏, 任丽君, 刘巍, 等. 2000-2003年住院病人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医学统计, 2007, 2(14): 123–124. |
[11] | 蔡慧珍, 杨晓辉, 德小明, 等. 36例回族人群生活习惯与胃癌发生的关系[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 8(33): 758–760. |
[12] | 李海梅, 李珺, 王桂珍, 等. 536例胃癌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 2013, 10(35): 944–946. |
[13] | 高长明, SugimuraHaruhiko. 8-羟基鸟嘌呤糖苷酶基因型、生活习惯与食管癌和胃癌[J]. 中国肿瘤, 2001, 9(10): 500–502. |
[14] | 李计文. 不良嗜好和生活习惯与胃癌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 陕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37(6): 606–607. |
[15] | 孙国祥, 周正元, 李建清, 等. 常熟市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8, 20(3): 122–124. |
[16] | 王秀文, 李明霞, 李来, 等. 承德市胃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3(6): 3081–3082. |
[17] | 李玉民, 石斌, 万厚抿, 等. 甘肃武威市胃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9(5): 92. |
[18] | 高长明. 谷胱甘肽转硫酶T1、M1基因型和烟酒茶嗜好与食管癌、胃癌[J]. 肿瘤防治杂志, 2002, 9(2): 113–117. |
[19] | 杨晓辉, 葛箭, 蔡慧珍, 等. 回族人群饮食习惯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11): 2674–2676. |
[20] | 刘琥, 鲁清. 济宁市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8, 31(4): 319–320. |
[21] | 刘爱民, 赵金扣, 武鸣, 等. 江苏省大丰市胃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肿瘤, 2007, 16(3): 152–154. |
[22] | 高瑞萍, 杨力. 宁夏208例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3(12): 1170–1174. DOI:10.3969/j.issn.1674-6309.2011.12.017 |
[23] | 廖永东. 农村居民膳食生活习惯及饮食行为对胃癌发病的影响[J]. 实用预防医学, 2007, 14(4): 1042–1044. |
[24] | 费素娟, 萧树东. 上海市区饮食与胃癌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J]. 胃肠病学, 2003, 8(3): 143–147. |
[25] | 穆丽娜, 周学富, 丁保国, 等. 饮绿茶降低吸烟、饮酒者消化系统癌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3): 192–195. |
[26] | 肖景榕. 生活习惯和饮食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 24(14): 1854–1856. |
[27] | 刘新民, 王庆生, 马俊, 等. 天津市区胃癌危险因素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5): 362–364. |
[28] | 连燕舒, 张娇. 胃癌的环境危险因素及其归因危险度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06, 13(6): 1450–1451. |
[29] | 沈孝兵. 胃癌的环境与遗传危险因素及归因危险度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1): 1–3. DOI:10.11847/zgggws2005-21-01-01 |
[30] | 刘燕婷, 高长明, 丁建华, 等. 胃癌低发区的病例对照研究[J]. 肿瘤防治杂志, 2002, 9(3): 231–232. |
[31] | 曾云红, 潘达超, 岳利群, 等. 胃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2003, 10(6): 861–863. |
[32] | 张忠, 韩春丽, 车欣, 等. 胃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1): 7–8. DOI:10.11847/zgggws2005-21-01-03 |
[33] | 杨涛. 胃癌危险因素的1: 1病例对照研究[D]. 大连: 大连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61-2008129662.htm |
[34] | 周勇, 张继海, 龚勇珍, 等. 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3(3): 149–152. |
[35] | 路滟, 徐耀初, 杨婕, 等. 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江苏预防医学, 2002, 13(3): 7–9. |
[36] | 王如鸿, 王飞霞, 樊冬梅, 等. 胃部疾患及不良生活习惯与胃癌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肿瘤, 2002, 11(11): 663–664. DOI:10.3969/j.issn.1004-0242.2002.11.020 |
[37] | 何恒. 吸烟、饮酒与胃癌发生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 沈阳: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Y1487733 |
[38] | 魏跃红. 吸烟、饮酒与胃癌关系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J]. 疾病控制杂志, 2006, 10(2): 116–119. |
[39] | 赵刚, 俞锋. 新疆和田地区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肿瘤, 2002, 11(4): 217–219. |
[40] | 黄芳, 陈鹏, 张翠萍, 等. 新疆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2009, 16(6): 1691–1692. |
[41] | 李佳. 饮食因素及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J].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
[42] | 池煜, 宇庆诚, 陈道俊, 等. 饮食因素与胃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 安徽医药, 2009, 13(4): 407–408. |
[43] | 周小军, 袁兆康, 黄河浪, 等. 原发性胃癌相关因素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3, 17(2): 38–39. |
[44] | 陈建顺, 陈增春, 陈心聪, 等. 长乐市饮食及其他生活习惯与胃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2, 4(3): 131–134. |
[45] | 李苏平, 吴建中. 幽门螺杆菌与其他危险因素交互作用致胃癌关系的研究[J]. 中国肿瘤, 2002, 11(5): 267–269. |
[46] | Yarnashita S, Nomoto T, Abe M, et al. Persistence of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in stomach mucosae induced by short-term 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 treatment and their presence in stomach cancels[J]. Mutat Res, 2004, 549(1-2): 185–193. DOI:10.1016/j.mrfmmm.2003.10.009 |
[47] | Abe M, Yarnashita S, Kuramoto T, et al. Global expression analysis of 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induced rat stomach carcinomas using 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s[J]. Carcinogenesis, 2003, 24(5): 861–867. DOI:10.1093/carcin/bgg030 |
[48] | Viani F, Siegrist HH, Pignatelli B, et al. The effect of intra-gastric acidity and flora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N-nitroso compounds in the stomach[J].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0, 12(2): 165–173. DOI:10.1097/00042737-200012020-00006 |
[49] | Liu C, Russell RM, Wang XD. Lycopene supplementation prevents smoke-induced changes in p53, p53 phosphorylatio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in the gastric mucosa of ferrets[J]. Nutr, 2006, 136(1): 106–111. |
[50] | 任常陵. 胃癌与饮食生活[J]. 日本医学介绍, 2005, 26(9): 418. |
[51] | 周晓彬, 张健, 张超英, 等. 中国人群生活习惯与胃癌发病关系的Meta分析[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48(10): 10–12. DOI:10.3321/j.issn:1673-8225.2006.10.004 |
[52] | 杨家红, 范宗华. 吸烟、饮酒与胃癌死亡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00, 27(3): 322–324. |
[53] | 杨家红. 胃癌病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 2000, 27(4): 541–542. |
[54] | 郭智成. 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 36(3): 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