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院长室
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1]。其成因复杂、疾病种类繁多,是导致孕产妇流产、死胎、新生儿死亡等主要原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经济和疾病负担,严重影响出生人口素质。为了解广东省出生缺陷发生情况,现将2006—2015年广东省出生缺陷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56 040例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数据均来源于广东省出生缺陷监测网。该监测网以医院为基础,按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原则在全省21个地市共选取58家助产机构,以其间在监测点住院分娩的孕28周到产后7 d的围产儿作为监测对象。2006—2015年共监测围产儿2 024 583人, 发现出生缺陷儿56 040例。
1.2 方法所有监测医院中由专人对每一例出生缺陷儿按要求填报“出生缺陷儿登记卡”, 出生缺陷的诊断及分类按照全国统一标准; 所有表卡均按要求上报。年度按“3+1”模式(指当年的前3季度的数据加上前一年的第4季度的数据为该年的年度数据)统计。每年省级专家对各监测医院的监测流程、数据漏报、表卡填写等内容进行抽样控制;各市每年对本市的监测情况做全面自查以保证数据质量。本文主要从缺陷儿的性别分布、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出生后转归,以及缺陷儿母亲的年龄分布、常住地、家庭收入、孕次、产次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出生缺陷诊断方法的使用情况,以及2006—2015年广东省前5位出生缺陷发生顺位。
1.3 统计分析利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 13.0和SAS 9.2软件进行率和构成比的描述、检验,构建发生率趋势图, 同时进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
2 结果 2.1 2006—2015年广东省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表 1)![]() |
表 1 2006—2015年广东省监测围产缺陷儿特征构成 |
2006—2015年共监测围产儿2 024 583人,男性1 103 030人,女性917 668人,性别不明3 885人。发现出生缺陷儿56 040例,男性33 629例,女性21 976例,性别不明435例。10年间平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76.80/万。不同年份出生缺陷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42,P<0.05)。经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Z=1.99,P=0.04, 广东省出生缺陷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缺陷儿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24,P<0.01)。各年份间缺陷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胎龄平均为37.10周,出生平均体重为2803.68 g。
2.2 围产缺陷儿转归(表 2)![]() |
表 2 2006—2015年广东省围产缺陷儿转归 |
2006—2015年广东省监测围产期缺陷儿中81.71%是活产儿(45 793/56 040)。
2.3 缺陷儿母亲情况(表 3)![]() |
表 3 2006—2015年广东省围产缺陷儿母亲特征构成 |
2006—2015年广东省围产儿母亲46.88%(949 309/2 024 853)来自城镇,47.99%(26 896/56 040)缺陷儿母亲常住于农村,缺陷儿母亲常住地城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9,P<0.01)。40.%(22 752/56 040)的母亲是第1次妊娠, 61.1%(34 240/56 040)是第1产, 2006—2015年缺陷儿母亲孕次均数为1.99,平均产次为1.41。58.5%(32 783/56 040)的家庭年人均收入≥4 000元, 59.05%(33 091/56 040)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及以上
2.4 缺陷儿母亲年龄分布情况(表 4)![]() |
表 4 广东省2006—2015年出生缺陷儿母亲年龄分布 |
2006—2015年41.88%(23 469/56 040)缺陷儿的母亲年龄集中在25~30岁,母亲平均年龄从27.15岁~28.48岁,平均为28.34岁。
2.5 前5位出生缺陷发生顺位2006—2015年,先天性心脏病一直是广东省居首位的出生缺陷类型,10年累计发生18 509例,累计发生率达90.42/万。其次依次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缺乏症、多指(趾)、马蹄内翻足,但顺位在不同年份有所区别。胎儿水肿综合征在2006-2013年位于出生缺陷类型第2~4位,2014年跌至第5位,2015年跌至第8位。并指(趾)于2015年取代胎儿水肿综合征进入第5位。
2.6 不同诊断方法在出生缺陷中的应用(表 5)![]() |
表 5 广东省2006—2015年不同诊断方法在诊断出生缺陷中应用 |
超声在诊断出生缺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0.06%依据(29 329/58 591)的缺陷儿确诊依据超声,其次为临床。34.87%(19 541/56 040)的缺陷儿确诊是2种以上诊断方法。
3 讨论出生缺陷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2]。通过2006—2015年监测发现,广东省出生缺陷监测发生率较高,平均发生率为273.75/万,较其他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要高[3-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可能与广东省医疗卫生水平较高、经济水平较发达、人群保健意识较强有关[7]。同时、广东省出生缺陷是医院监测,选择的多是医疗水平相对较高的医疗机构,由此也导致在统计发生率时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另外广东省监测的病种较多,包括G6PD缺乏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也纳入监测范围。已知高龄妊娠是出生缺陷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将有大批高龄妇女加入孕产妇的行列,尤其是文化素质较高、收入稳定、保健意识较强的职业妇女。而这类人群往往也因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较大,出生缺陷防控形势将愈加严峻。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可减少60%以上的出生缺陷儿[8],特别是三级预防。对此,广东省于2015年启动了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通过开展婚前、孕前卫生指导,婚前医学检查和孕期检查,加强助产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从监测数据看,2006-2014年广东省监测出生缺陷发生率小幅波动,但总体趋于增长中,并在2014年达到高峰,2015无明显升高,原因主要有:广东省开展出生缺陷和地贫防控项目,使一部分严重的出生缺陷在28周前得到诊断处置;二是全省加大了各级医疗机构培训,规范报告制度,一些微小畸形以及对生命健康影响较小的出生缺陷类型不再纳入报告范畴。
2006—2015广东省出生性别比例失衡,男性出生多于女性,因此男性出生缺陷的比例也高于女性。常住地为乡村的缺陷儿较城镇多,可能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接触有害物质如农药、化肥等机会较多,接触优生优育知识较少、卫生保健意识较差等因素有关系,同时也说明广大农村地区依然是防控工作的重点。
先天性心脏病自2003年开始一直是广东省发生率居首位的出生缺陷类型[9],这与全国乃至全球的情况一致。而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也尚不清楚,研究报道认为,该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与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系,产前基因诊断很难,但通过加强孕前和孕早期保健减少病毒、放射线等有害物质的接触,孕期注意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妊娠期间补充叶酸和多种维生素等预防措施[10-11],可减少该病的发生。虽然该病成因不明、病程相对凶险,但随着心血管医学的快速发展,许多常见的先天性病可以得到准确的诊断和合理治疗,病死率已显著下降。
广东省原属胎儿水肿综合征高发地区,有研究表明,地中海贫血是其中的重要原因[9],2012年广东省开展地中海贫血预防控制项目,加之产前诊断技术、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该类型出生缺陷已逐渐减少,2015年广东省仅发生398例(发生率为6.15/万),位列第8。G6PD缺乏症是由于新生儿先天基因缺陷所致,广东携带该缺陷基因的人也较多,该病通过早发现、遵循健康处方,患儿日常生活一般不受影响。但如果没能及时发现,患儿接触了导致溶血发生的食物或药物,后果却相对严重[12-13]。因此将G6PD缺乏症连同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一起纳入广东省新生儿筛查疾病范畴,符合卫生经济学,且十分有必要。
[1] | 邓莹, 朱军. 出生缺陷类型描述规范[R].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 2008: 10. |
[2] | 李松主编. 出生缺陷诊断图谱[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6. |
[3] | 虞慧婷, 蔡任之, 杨青, 等. 2009年上海市出生缺陷监测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1): 44–46. |
[4] | 袁晓翔. 围产儿出生缺陷10年回顾[J]. 实用预防医学, 2008, 15(3): 810. |
[5] | 乔玉娇. 鞍山市2011-2013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2(22): 22–23. |
[6] | 文小焱, 彭斌.胡珊, 等.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全国1996-2012年出生缺陷空间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5(1): 107–111. |
[7] | 任苒, 周令, 姜兰珠, 等. 计划生育人员出生缺陷及干预措施认知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5): 649–650. DOI:10.11847/zgggws-2011-27-05-59 |
[8] | 杜其云, 林爱云, 唐赵丹. 湖南省出生缺陷发生的动态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1): 4417–4420. |
[9] | 李兵, 夏建红, 田丰莲, 等. 广东省1996年至2004年监测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分析[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6, 9(6): 396–399. |
[10] | Lin S, Herdt-Losavio ML, Chapman BR, et al. Maternal occupation and the risk of major birth defects; a follow-up analysis from the National Birth Defects Prevention Study[J]. Int J Hyg Environ Health, 2013, 216(3): 317–323. DOI:10.1016/j.ijheh.2012.05.006 |
[11] | Wilson RD, Davies G, Desilets V, et al. The use of folic acid for the prevention of nerual tube defects and other congenital anomalies[J]. JOGC, 2003, 25(11): 959–973. |
[12] | 李春龙, 蒋明, 杨瑛, 等. 1128例幼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筛查结果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 12(7): 917–918. |
[13] | 陈丹苗, 蔡桂花, 黄阳玉. 潮州地区近5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5, 23(3): 70–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