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对其尤为重要。随着学业竞争和升学压力的加剧,中学生睡眠质量下降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据报道,目前中国有10%~23%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质量问题[1]。同时,多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显示,抑郁是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抑郁发生率高达30%~42%[2-3]。睡眠质量与抑郁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抑郁情绪出现后容易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反之,睡眠问题也容易引起抑郁症状的产生[4]。本研究于2015年12月—2016年1月在广东省深圳市对3 168名在校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深圳市中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现况,并探讨睡眠质量与抑郁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以深圳市在校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先随机抽取深圳市6所初中、4所高中及2所职业中学共12所学校,再在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被抽中班级的所有学生均纳入调查。本次调查总人数3 215人,有效调查人数3 168人,有效率为98.54%。
1.2 方法 1.2.1 测评工具(1) 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校、是否住校、家庭经济状况、学习压力、父母婚姻状况、与同学老师关系等[5]。(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6]:测定被测试者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共18个条目,分成7个维度,即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该量表每个维度按0~3等级计分,累计各维度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总分>7分即判断为有睡眠障碍[7]。刘贤臣等[7]的研究证明,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高。(3)儿童抑郁症状障碍自评量表(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DSRSC)[8]:采用Birleson制定的DSRSC量表对抑郁症状进行评定,该量表由18个条目组成,每题按“没有(0分)”,“有时有(1分)”和“经常有(2分)”三级评分,总分≥15分即为存在抑郁症状[8]。苏林雁等[9]已制定该量表的全国城市常模,其信度和效度较高。
1.2.2 调查方法调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在学校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前向学生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性质,介绍填表方法并对表中条目作统一解释,调查过程中要求教师回避,学生认真如实填写,当场回收问卷。
1.3 统计分析使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平行双录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型变量用x±s进行描述;离散型变量用率(%)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对PSQI得分和DSRSC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次调查3 168人,年龄为12~20岁,平均年龄为(15.01±1.76)岁;男生1 664人,占52.5%;女生1 504人,占47.5%;初中生1 600人,占50.5%;高中生1 036人,占32.7%;职业中学学生532人,占16.8%。
2.2 中学生睡眠及抑郁情况(表 1)![]() |
表 1 中学生睡眠及抑郁情况 |
本次调查中,深圳市中学生的PSQI平均得分为(5.41±2.93)分,有697名学生存在睡眠障碍(PSQI得分>7分),睡眠障碍检出率为22.0%。性别、年龄、学校类别、住校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学习压力、父母婚姻状况、与同学及老师关系情况不同的中学生,其对应的睡眠障碍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深圳市中学生的抑郁量表平均得分为(8.39±6.09)分,有539名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DSRSC得分≥15分),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7.0%。不同性别、年龄、学校类别、住校情况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庭经济状况、学习压力、父母婚姻状况、与同学及老师关系情况不同的中学生,其对应的睡眠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中学生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状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深圳市中学生的PSQI得分与DSRSC得分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为0.443,P<0.001。偏相关分析显示,扣除性别、年龄、学校类别、是否住校、家庭经济状况、学习压力、父母婚姻状况、与同学关系、与老师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后,深圳市中学生PSQI得分与DSRSC得分的偏相关系数为0.397,P<0.001。综上,深圳市中学生的PSQI得分与DSRSC得分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睡眠质量与抑郁之间密切相关。
3 讨论本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中学生的PSQI平均得分为(5.41±2.93)分,有22.0%的调查对象存在睡眠质量问题,明显高于南昌、长沙、贵阳等地的调查结果[10-12],表明深圳市中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重视。其原因可能与中学生学业任务繁重、竞争压力大、自身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等有关。本调查结果显示,女生的睡眠质量差于男生,而既往研究对于睡眠质量有无性别差异尚未定论[13],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高年龄段学生的睡眠质量差于低年龄段,可能与高年龄段学生面对的升学压力较大有关。本调查中深圳市中学生的DSRSC平均得分为(8.39±6.09)分,有17.0%的调查对象存在抑郁症状,与既往调查相比处于同一水平[14-15],由于各地调查所用的抑郁量表不同,结果存在一定异质性,但仍可说明抑郁是困扰中学生的一个突出的心理问题。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现有研究结果不一致[16],可能与研究人群之间的差异有关。另外,家庭经济状况、学习压力、父母婚姻状况、与同学及老师关系情况不同的中学生,其睡眠障碍检出率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上述因素可能对中学生的睡眠和抑郁情况产生影响。
相关性分析显示,深圳市中学生的PSQI得分和DSRSC得分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之间密切相关,这与现有国内外研究一致[17-18]。原因可能是睡眠质量较差的中学生次日会感到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生活和学习质量受到明显影响,增加了负性情绪体验,从而导致抑郁的发生;另一方面,有抑郁情绪的个体常伴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等,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尽管睡眠质量与抑郁之间的生理生化机制尚不明确,但有研究发现,睡眠障碍者和抑郁症患者均存在皮质醇觉醒反应过高的情况[19-20],而皮质醇觉醒反应被认为是过度觉醒的指标之一,因此提示睡眠障碍与抑郁的关联可能与过度觉醒机制有关。睡眠障碍与抑郁症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女性、社会经济地位低、神经质性格等[4]。另外临床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抑郁症之间存在普遍的共病现象,大约有7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比非睡眠障碍者高3~4倍[4]。睡眠障碍既是抑郁发病的危险因素,又是抑郁症的早期症状和重要临床表现,在抑郁发作缓解之后仍可持续存在[21]。同时,睡眠障碍与抑郁之间存在双向病程关系,即抑郁可预测将来睡眠障碍的发生,睡眠障碍也可预测将来抑郁的发生[4]。因此,两者之间密切相关且可能互为因果。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关注中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睡眠质量较差的学生,应及时查找原因,消除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预防抑郁症状的发生。对于存在抑郁症状和情绪的学生,应及时加以关注,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消除抑郁情绪,以免导致其睡眠质量和学习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发生故意伤害、物质滥用等不良行为。
本研究提示深圳市中学生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现况及其相关性,为教育工作者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1)采用横断面调查,难以确定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2)研究对象全部为在校中学生,无社会青年,无法全面了解青少年群体的整体情况。对于其他地区和人群的睡眠质量与抑郁情况以及两者的因果关系,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
[1] | 刘贤臣, 唐茂芹, 胡蕾, 等. 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 1995, 9(4): 148–150. |
[2] | 王极盛, 丁新华. 中学生抑郁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03, 24(4): 336–338. |
[3] | 冯正直, 张大均.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2): 103–105. |
[4] | 张继辉, 刘亚平, 潘集阳. 失眠与抑郁关系2008-2013年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J]. 心身医学, 2015, 29(2): 81–86. |
[5] | Guo L, Xu Y, Deng 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nonmedical use of prescription drugs and suicidal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J]. JAMA Pediatrics, 2016, 170(10): 971–978.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16.1802 |
[6] | Buysse DJ, Reynolds CF, Monk TH, et al.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J]. Psychiatry Research, 1989, 28(2): 193–213. DOI:10.1016/0165-1781(89)90047-4 |
[7] | 刘贤臣, 唐茂芹, 胡蕾, 等.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6, 29(2): 103–107. |
[8] | Birleson P. The validity of depressive disorder in childho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self-rating scale:a research report[J].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81, 22(1): 73–88. DOI:10.1111/jcpp.1981.22.issue-1 |
[9] | 苏林雁, 王凯, 朱焱, 等. 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8): 547–549. |
[10] | 刘征宇, 熊伟, 温蔚. 南昌市初中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情绪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9): 1168–1170. DOI:10.11847/zgggws2011-27-09-45 |
[11] | 严虎, 陈晋东, 赵丽萍, 等. 长沙市中学生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6): 812–815. DOI:10.11847/zgggws2013-29-06-10 |
[12] | 南勤. 贵阳市某中专学生睡眠质量调查[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4): 912–913. |
[13] | 林荣茂, 严由伟, 唐向东. 近15年中国青少年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11): 839–84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11.010 |
[14] | 洪忻, 梁亚琼, 王志勇, 等. 南京市初高中学生睡眠状况及与抑郁障碍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11): 1322–1324. DOI:10.11847/zgggws2007-23-11-23 |
[15] | 周琳琳, 范娟, 杜亚松. 上海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状及其与生活事件关系的研究[J]. 上海精神医学, 2009, 21(3): 133–135. |
[16] | 冯正直, 张大均. 中学生抑郁症状发展的性别、年龄、年级差异[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26): 32–34. |
[17] | 骆春柳. 青少年睡眠模式、失眠严重程度和白日过度嗜睡与焦虑和抑郁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D]. 广州: 暨南大学, 2011: 1-50.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59-1011127954.htm |
[18] | Staner L. Comorbidity of insomnia and depression[J].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10, 14(1): 35–46. DOI:10.1016/j.smrv.2009.09.003 |
[19] | Young E, Korszun A. Sex, trauma, stress hormones and depression[J]. Mol Psychiatry, 2010, 15(1): 23–28. DOI:10.1038/mp.2009.94 |
[20] | Zhang J, Lam SP, Li SX, et al. A community-based study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somnia and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sex and pubertal influences[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4, 99(6): 2277–2287. DOI:10.1210/jc.2013-3728 |
[21] | 刘靖, 李荔. 儿童睡眠紊乱与精神障碍[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 25(9): 668–6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