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口腔疾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龋病和牙周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从全球来看, 在过去的20年中, 龋齿和牙周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不断增加, 全球有55%的人患有口腔疾病[1]。第三次全国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达66.2%,35~44岁中年人和65~74岁老年人患龋率分别达到88.1%和98.4%,中老年人牙周健康率仅约为14%[2],口腔疾病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因此除了口腔临床专业的努力之外,人们更需要在口腔公共卫生方面付出努力,但如何促进口腔公共卫生工作,仍然是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一个难点。为推进口腔公共工作,2011—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开展了健康口腔幸福家庭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对参加项目的北京市朝阳区、河北省桥东区、山西省寿阳县、辽宁省和平区、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雨花台区和太仓市、浙江省拱墅区、江西省南昌县、山东省槐荫区、广东省鹤山市、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海省互助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30团共14县区项目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和访谈,了解了当前口腔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相关问题,对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国内口腔公共卫生工作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和借鉴作用。
1 口腔公共卫生及开展工作口腔公共卫生作为口腔医学的专业之一,是指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口腔疾病及其危险因素,通过公共卫生项目掌握口腔疾病流行情况,并通过干预措施的落实促进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随着我国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视,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口腔公共卫生工作也有一定的加强。近些年,国家卫生计生部门开展了口腔公共卫生项目,比如通过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了我国居民口腔疾病存在的一些问题[4]。此外,政府通过实施一些公共卫生干预项目,比如健康口腔幸福家庭项目、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综合干预、儿童口腔疾病综合防治项目以及全国爱牙日活动和“健康口腔,微笑中国”等健康教育活动,居民口腔保健意识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控制[5]。2011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从15元提高到25元,儿童保健人群从0~3岁扩大到0~6岁,并增加儿童口腔保健服务内容。根据服务要求,针对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等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基层医务人员要检查口腔发育状况、口腔炎症、出牙数、龋齿数等,并进行口腔卫生教育[6]。
2 口腔公共卫生服务存在主要问题 2.1 口腔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机制尚不健全目前我国提供口腔卫生服务的机构主要为口腔医院、综合医院口腔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医院大多分布在城市,较少主动承担口腔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而现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中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机构的口腔卫生服务人员较少,服务能力不够[7]。对四川省206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65.53%的疾控机构有负责口腔卫生工作的部门,34.47%的疾控中心没有承担任何口腔卫生工作[8]。另一方面,目前口腔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口腔专业技术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尚未形成有效、协调的合作机制。在加强口腔疾病防控的工作中,有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口腔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与机制,但至今仍尚未形成明确的、可供推广的口腔疾病防控机制与模式。
2.2 口腔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没有广泛深入开展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尽管各地积极开展口腔卫生健康教育与促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群众口腔疾病预防和保健意识提高[9],但口腔健康促进工作仍非常不足,根据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信息系统数据显示,2011年,在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1 458个县区中,开展口腔健康工作的县区仅占3.5%,到2013年这一比例为18.96%。国家卫生计生部门开展的一些口腔公共卫生项目也只是局限于部分地区,比如在14个县区试点开展的健康口腔幸福家庭项目、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儿童口腔疾病综合防控项目。口腔卫生干预及口腔疾病管理等工作内容开展的也较少,尽管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关系密切,但口腔保健服务未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病患者管理项目工作中[10]。
3 原因分析 3.1 对口腔疾病的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口腔疾病认知不够,重视不足,多数地方也未能将口腔卫生工作纳入本地卫生规划,未将口腔疾病的防治提升至公共卫生问题来考虑。此外,社会和居民个人对口腔疾病的危害性认识也不充分,没有认识到口腔疾病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导致个人关注不够、政府重视不够和社会支持不够的“三不够”的现象。对口腔公共卫生服务重视程度和认识的不足,必然导致口腔疾病防控体系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经费缺位以及口腔疾病防控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
3.2 缺乏指导全国开展口腔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规范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口腔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各地也很少有自己的工作规范,四川省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5.4%的县区有自己的口腔疾病防控相关的规范或指南,地州层面没有这种规范[8]。由于缺乏口腔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指导规范,不管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口腔专业机构,还是社区卫生机构对于口腔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内容与方法不明确,对于开展口腔卫生干预及口腔疾病管理等的工作方法并不了解,致使目前口腔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较为单一,多为口腔健康教育工作。
3.3 经费投入与保障水平较低大多数公共卫生机构没有口腔卫生专职人员,经费投入及数量不稳定,工作难以深入开展,极大地限制了工作的持续发展。口腔医院等专业机构由于其自身性质,也无法支持更多口腔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医疗保险对口腔疾病的保障水平较低,主要局限于龋病、牙周病、口腔肿瘤等口腔疾病的治疗,而常规性口腔检查没有被包括在内,不少口腔诊疗内容属于自费项目,这就进一步影响了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
3.4 口腔卫生服务人员不足, 而且分布不平衡总体上我国口腔卫生服务人员非常不足, 据《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显示[11],我国每百万人口腔医生人数平均数为仅为85人,远低于欧美发达或中等发达国家的500~1 000配比率。而且由于人口、医疗资源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的口腔专业类执业医师(含助理)分布极不均衡。国内每百万人口腔医生数最高的为北京,比第2名上海高出近1倍,是平均值的近3.5倍,达到294人,最低的为西藏,只有不到35人,不及平均的一半[11]。另外,口腔医疗保健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城乡分布很不平衡,即使在农村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2012年开展的一项针对江苏省苏北826所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的研究表明,当地口腔医师的配置公平性是最差的,基尼系数为0.69[12]。
4 对策建议 4.1 进一步深入开展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提高政府和居民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水平加强口腔健康教育是解决口腔健康问题的首要措施,是提高全民口腔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办法[13]。就开展内容来讲, 除了围绕口腔疾病之外, 还需要注意开展以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关系为主题的健康教育。就开展角度来讲,除了大力开展以口腔健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外,还要将口腔健康的内容纳入到其他相关健康主题(如糖尿病的预防控制)的宣传活动中。加强与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沟通,提高政府和社会大众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
4.2 建立并完善口腔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机制为促进我国居民整体口腔健康水平,必须建立并完善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口腔专业技术机构为指导,多部门合作、协调顺畅的口腔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口腔专业机构、社区居(村)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口腔卫生相关的社会力量都要参与进来。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口腔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协调、监测评估与工作督导,口腔专业机构为技术支撑, 民营口腔诊所等社会力量为补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作为实施主体,居(村)委会负责与社区居民的组织联系。
4.3 制定口腔公共卫生发展规划与工作规范 4.3.1 强调共同危险因素,与慢病防控相结合开展健康教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口腔疾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所以联合国在2007年敦促成员国“采取措施确保口腔卫生融合到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之中”[14]。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基层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和队伍已逐渐成熟的情况下,与慢性病防控工作平台相结合开展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更能够保障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深入、广泛与持续开展。
4.3.2 建立口腔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工作组,促进口腔公共卫生工作效果开展口腔公共卫生工作,离不开口腔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因为公共卫生人员或全科医生口腔健康和疾病的知识与技能不足,如果没有口腔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则不容易做到口腔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也就很难建立与居民的信任关系,干预工作难以开展,口腔公共卫生工作效果也会受较大影响。建立口腔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工作组可有效解决口腔健康干预专业性强的这一难题。
4.3.3 与慢病管理相结合开展口腔健康随访干预工作依托健康档案,积极把口腔疾病的管理纳入慢性病的管理工作。由于口腔疾病与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把口腔疾病与慢性病统一管理将有助于慢性病患者的病情控制,从而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
4.3.4 开展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建立全国和地区代表性的监测系统通过建立全国和地区代表性的口腔疾病监测系统,可对口腔疾病流行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与利用,评价口腔疾病控制效果和变化趋势。部分发达国家已建立了相应的监测系统,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口腔健康仍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没有被纳入到国家健康监测中[15]。近年中国疾控中心已着手在疾病监测系统上试点开展口腔疾病的监测工作,并将其整合到慢性病与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工作中[16]。
4.4 将口腔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应逐步将重点关注口腔医疗资源的配置转移到重点关注口腔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上来,通过增加在公众口腔健康教育、口腔疾病筛查、口腔基础疾病防治等公共口腔卫生项目的投入,才能获得更为深远的社会效益[17-18]。目前口腔健康检查已经纳入0~6岁儿童保健服务中,下一步各地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如何将成人口腔卫生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项目中。
4.5 多种方式提高基层口腔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层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而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数没有设置口腔卫生的专业岗位,口腔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更是非常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只能满足基本的口腔卫生需求,所以要拓宽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基层口腔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以控制口腔疾病的流行。比如通过人员培训和就业引导等,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口腔卫生服务技术水平。也可以充分发动、利用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高口腔公共卫生服务能力[18]。
[1] | Marcenes W, Kassebaum N J, Bernabé E, et al. Global burden of oral conditions in 1990-2010:a systematic analysis[J].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2013, 92(7): 592–597. DOI:10.1177/0022034513490168 |
[2] | 齐小秋.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
[3] | 胡德渝. 我国口腔健康、疾病趋势及发展方向[J]. 中国实用口腔科, 2009, 2(9): 513–515. |
[4] | 王春晓, 张麒, 阳扬. 中国成年及老年人预防性口腔卫生行为状况[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2): 129–132. DOI:10.11847/zgggws2015-31-02-01 |
[5] | 台保军. 龋病预防:龋病预防之公共卫生实践[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2, 5(10): 577–579. |
[6] | 秦怀金, 陈博文.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
[7] | 刘雪荣, 夏丛旺.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存在问题和优化策略[J]. 职业与健康, 2013, 29(13): 1665–1667. |
[8] | 王卓, 邓颖, 尹伟, 等.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口腔卫生工作现状调查[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5, 33(2): 178–181. DOI:10.7518/hxkq.2015.02.015 |
[9] | Dai J, Hao Y, Li G, et al. 'Love Teeth Day' campaign in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oral public health-the twentieth anniversary[J]. British Dental Journal, 2010, 209(10): 523–526. DOI:10.1038/sj.bdj.2010.1039 |
[10] | 王春晓, 阳扬, 张麒. 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口腔卫生保健行为状况[J]. 中国公共卫生, 2017, 33(1): 55–58. DOI:10.11847/zgggws2017-33-01-14 |
[11]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3. |
[12] | 赵宝, 乔学斌, 陆慧, 等. 江苏苏北地区乡镇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配置公平性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9): 1184–1187. DOI:10.11847/zgggws2015-31-09-23 |
[13] | 卞金有. 口腔医学口腔保健的未来发展[J]. 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 1985, 4: 5–9. |
[14] | Petersen PE. Global policy for improvement of oral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implications to oral health research of World Health Assembly 200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J]. Community Dentistry and Oral Epidemiology, 2009, 37(1): 1–8. DOI:10.1111/com.2009.37.issue-1 |
[15] | Listed N. Oral health:prevention is key[J]. Lancet, 2009, 373(9657): 1–1. DOI:10.1016/S0140-6736(08)61933-9 |
[16] | 时影影, 赵琦, 赵根明. 口腔卫生监测体系现况及发展趋势[J]. 疾病监测, 2013, 28(6): 503–507.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3.6.023 |
[17] | 李岳峰, 吴明. 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再认识[J]. 生产力研究, 2009, 10: 7–21. |
[18] | 吴小红, 黄廷权, 卢义. 统筹城乡口腔卫生资源配置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 2014, 307: 3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