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目前高校学生中存在着一个有“留守”经历的庞大群体。有研究表明,由于他们幼年缺少与父母深层次的心理沟通和交流,获得的心灵关爱较少,故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负性情绪和人际交往方面,其中女生表现尤为明显[1-4]。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多来自农村[5],大部分有留守经历,且以女性居多,由此留守带来的问题更为显著,特别是她们刚步入临床时,环境、角色、交往人群的改变,更加容易引发或加重其此方面的问题[6]。研究表明,有>50%的临床护理差错和纠纷系由实习护生引发,而差错和纠纷的发生又与护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呈负相关[7]。由此可见,实习护生的心理状态和交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护患关系,对有留守经历护生在实习前进行此方面的干预显得十分必要。正念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差异性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认知并接纳的状态,而正念干预则是以正念为基础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其对个体情绪、职业倦怠的干预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证支持[8],但对于人际接纳的影响却鲜有报道[9]。为了解正念干预对留守经历实习护生负性情绪和人际接纳能力的影响,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对扬州职业大学医学院临近实习的1014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将其中488名有留守经历的护生随机分为正念训练组和对照组,2组各244人,正念训练组护生进行为期5周的正念训练,对照组护生则不进行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FFMQ)和接纳他人量表(Acceptance of Others,AOO)比较2组护生的心理状况、正念水平和人际接纳能力。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对扬州职业大学医学院临近实习的1 014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将其中488名有留守经历的护生随机分为正念训练组和对照组,2组各244人。所有调查对象均为年满18周岁、无宗教信仰、未因精神问题寻求过治疗的女性护生,且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采用正念干预法对正念训练组护生进行正念训练,训练组分成4个小组,每组61人。每组安排5次集中训练,每周1次,每次120 min。训练内容为正念练习、主题分享和情景应对。正念练习、主题分享结合正念减压疗法进行;情景应对方案的编制结合临床护理中人际交往的特点围绕着职业技能、环境应对方式、护患关系、角色转换4个方面提出问题,并通过图片、情境表演加以呈现,每个情境的问题要求给出4个答案,力求以积极、灵活、开放的认知状态来关注不同,换位思考,最终实现无意识地对自我和他人的接纳,进而促进人际关系特别是护患关系的和谐。集中训练以外,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自行练习30 min,可选择正念呼吸、正念进食、躯体扫描等方法的中的任何一项。另外选择第6周周末的一天为正念日,要求训练者在这一天尽量止语,持续保持正念状态,系统地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本研究的干预者曾系统参与过正念训练,具有5年多的正念指导经验,能够准确回答学生练习中提出的问题。对照组护生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SCL-90量表、FFMQ量表、AOO量表对正念训练组和对照组护生进行调查。(1) 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年龄、生源、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独生子女等一般情况。(2) SCL-90量表[10]: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躯体化(12项)、强迫症状(10项)、人际关系敏感(9项)、抑郁(13项)、焦虑(10项)、敌对(6项)、恐怖(7项)、偏执(6项)、精神病性(10项)、其他(7项)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每个项目均采用0~4级评分,0~4分代表从“无症状”到“症状严重” 5个级别,得分越高说明此症状越重。(3) FFMQ量表[11]:该量表共包括观察(8个条目)、描述(8个条目)、觉知的行动(8个条目)、非反应(7个条目)、非评判性(8个条目)共5个维度39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1~5级评分,1~5分代表从“一点也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5个级别,得分越高,正念水平越高。(4) AOO量表[12]:该量表共包括20个题项,每个题项均采用1~5级评分,1~5分代表从“几乎总是”到“几乎没有”5个级别,总分为2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接纳他人的程度越高。
1.3 统计分析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正念训练组244名实习护生年龄20~22岁,平均年龄(21.78±0.82) 岁;生源为乡村215人(88.1%),城镇29人(11.9%);非单亲家庭208人(85.2%),单亲家庭36人(14.8%);非独生子女88人(36.1%),独生子女156人(63.9%)。对照组244名实习护生年龄20~22岁,平均年龄(21.66±0.87) 岁;生源为乡村218人(89.3%),城镇26人(10.7%);非单亲家庭216人(88.5%),单亲家庭28人(11.5%);非独生子女84人(34.4%),独生子女160人(65.6%)。正念训练组与对照组实习护生比较,2组实习护生在年龄、生源、是否为单亲家庭、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方面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不同组别实习护生干预前、后SCL-90量表、FFMQ量表、AOO量表得分比较(表 1)![]() |
表 1 不同组别实习护生干预前、后SCL-90量表、FFMQ量表、AOO量表得分比较(分,x±s) |
干预前正念训练组与对照组留守经历实习护生比较,2组护生FFMQ、SCL-90和AOO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正念训练组与对照组留守经历实习护生比较,正念训练组护生SCL-90量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生,FFMQ量表总分、觉知的行动得分、非反应得分、接纳他人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3 讨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后正念训练组与对照组留守经历实习护生比较,正念训练组护生SCL-90量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生,FFMQ量表总分、觉知的行动得分、非反应得分、接纳他人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提示正念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参与者的负性情绪和人际接纳能力,正念水平的提升是干预有效的重要因素。当个体处于正念缺乏的状态时,其心理和行为容易受过去经验和刻板印象的影响,形成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固定程序”。正念训练就是打破个体固定的或负性的思维模式,让其意识到一个情境有着多种解释。
本研究在正念训练中发现,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现状知之较少,甚至存有偏见,尤其在其接触临床之后,发现学校教育与临床情况脱节,操作也有所不同,心中更是疑惑,从而影响了学生非反应性和非评判性的得分。针对此种情况,在本次训练中力求反映临床的真实状态,用正念方法引导其以不评判的态度去应对情境和体验。之后非反应性和非评判性评分均有所提升,观察分也有所提高,提示正念训练还可提升其内外环境感知能力,这将有利于她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敏锐地察觉病人的处境和需要;同时也能唤醒她们对自己生理、思维、情感的注意,学会自我关心、自我护理、自我调节,从而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平和的心境和乐观的态度[13],这对于她们和谐人际关系特别是护患关系的形成具有非凡的意义。经过5次的正念训练,正念训练组护生的正念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是认知流派正念训练效果的又一佐证。与徐慰等[14]研究结果相似,本次调查正念干预后护生的心理症状评分明显下降,而心理状况的改善无疑有利于接纳他人得分的提升;黄高贵等[15]研究也证明两者之间呈负相关。
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基础,更是护理工作者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前提条件。本次临床情境应对训练中,要求学生给出4种答案,经过创造性的思考和加工,让学生看待人和事物的视角更加多元化,从而学会换位思考、体验移情,强化了同理心和应对能力[16],逐步摒弃对护士职业的内隐偏见[17],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接纳程度,增加了AOO评分[16]。活动中护患沟通氛围的创设、技巧的演示,也提升了其临床沟通能力,对她们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护患关系的和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前高职院校对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普遍重视不够,在课程中也缺乏具体的心理护理措施和方法[18]。本研究中所探寻的心理训练方法,简单易学,行之有效,训练后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可将此方法运用于临床护理之中,但具体效果仍需进一步进行临床实际验证。
[1] | 杨雪岭, 冯现刚, 崔梓天. 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 28(3): 227–233. |
[2] | 温义媛, 曾建国.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2): 146–147. DOI:10.11847/zgggws2010-26-02-10 |
[3] | 李晓毓, 袁婿, 高文龄. 留守儿童成年以后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1): 92–93. |
[4] | 唐胜蓝, 肖芳辛, 培娜.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 社会心理科学, 2013, 28(146): 562–564. |
[5] | 刘自团. 我国城乡大学生择校差异的实证研究[J]. 教育与考试, 2012(2): 55–60. |
[6] | 叶赟, 万静波, 岳小林. 我国护生社交焦虑现状及其特征的系统评价[J]. 护理研究, 2017, 31(1): 18–19. |
[7] | 刘素贞, 江慧群. 加强护生带教管理促进护生安全护理[J]. 护理与康复, 2009, 8(4): 337–338. |
[8] | 李波, 李欣欣, 马长燕. 正念团体训练对改善企业员工身心状况的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 21(1): 158–161. |
[9] | 耿柳娜, 沈晖, 韩丹. 正念训练对戒毒人员接纳他人的影响[J]. 中国特殊教育, 2015(1): 87–91. |
[10] |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189-190. |
[11] | Baer RA, Smith GT, Hopkins J, et al. Using self-report assessment methods to explore facets of mindfulness[J]. Assessment, 2006, 13(1): 27–45. DOI:10.1177/1073191105283504 |
[12] | Fey WF. Acceptance by others and its relation to acceptance of self and others:a revaluation[J].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5, 50(2): 274–276. DOI:10.1037/h0046876 |
[13] | 庞娇艳, 柏涌海, 唐晓晨, 等. 正念减压疗法在护士职业倦怠干预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10): 1529–1536. |
[14] | 徐慰, 王玉正, 刘兴华. 8周正念训练对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5, 29(7): 497–501. |
[15] | 黄高贵, 李娟, 杨文华. 师范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3): 255–257. |
[16] | 黄凡. 大学生心智觉知与自我接纳、共情的关系研究[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
[17] | 陈语, 赵鑫, 黄俊红, 等. 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10): 1502–1510. |
[18] | 邱萌, 金苗, 周正红. CMNB疗法对AIDS患者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16, 32(12): 1648–1651. DOI:10.11847/zgggws2016-32-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