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问题是一直以来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及意外死亡的第五大死因[1]。大学生作为特殊青年群体是自杀发生的高危群体,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学生的自杀率可达其他人群的2~4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有生力量,自杀行为的出现不仅对家庭造成沉重的打击,对学校及社会亦造成重大影响,因此自杀已演变成教育、心理及社会问题[3]。目前,国内外针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研究较多,但多集中于自杀行为实施人群,而针对自杀倾向评估及预防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解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自杀行为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于2016年10—12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天津师范大学抽取的2 40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天津师范大学按照专业类别(文、农、工、理、医)分成5类,每个专业每个年级分别随机抽取3个班,将抽中班级中全部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 515份,回收有效问卷2 402份,问卷回收率为95.51%。本次调查获得学校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均对本研究项目知情且同意参与。
1.2 方法(1) 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专业、年级、专业满意度、学习成绩、家庭居住地、是否独生女、家庭年均收入、家庭类型、父母最高文化程度、与父母关系、家族自杀史等一般情况。(2) 大学生自杀倾向量表[4]:包括自杀企图(6个条目)、精神障碍(7个条目)、消极应对(4个条目)、绝望情绪(3个条目)、应激事件(3个条目)5个维度共23个条目。每个条目按0~1分进行评分,量表总分为0~23分,分值越低自杀可能性越大,以总分≤10分定义为有自杀倾向。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现场问卷发放,在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讲解后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并统一审核,排除不合格问卷。
1.3 统计分析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的2 402名大学生中,男生1 326人(55.20%),女生1 076人(44.80%);文科专业465人(19.36%),农科专业450人(18.73%),工科专业488人(20.32%),理科专业487人(20.27%),医科专业512人(21.32%);大一年级568人(23.65%),大二年级574人(23.90%),大三年级545人(22.69%),大四年级580人(24.14%),大五年级135人(5.62%);对专业不满意540人(22.48%),一般1 207人(50.25%),满意655人(27.27%);学习成绩差355人(14.78%),中728人(30.31%),良916人(38.13%),优403人(16.78%);家庭居住地为城市893人(37.18%),农村1 509人(62.82%);非独生子女1 497人(62.32%),独生子女905人(37.68%);家庭年均收入≤20 000元1 305人(54.33%),> 20 000元1 097人(45.67%);双亲家庭1 987人(82.72%),单亲家庭415人(17.28%);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 233人(51.33%),高中及以上1 169人(48.67%);与父母关系亲近1 621人(67.49%),疏远781人(32.51%);无家族自杀史2 189人(91.13%),有家族自杀史213人(8.87%)。
2.2 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量表得分情况2 402名在校大学生自杀企图、精神障碍、消极应对、绝望情绪、应激事件和自杀倾向量表总分分别为(4.07±0.95)、(5.13±0.45)、(2.48±0.57)、(2.05±0.35)、(1.85±0.26) 和(14.73±2.12) 分。
2.3 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发生情况(表 1)![]() |
表 1 不同特征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发生情况比较 |
调查的2 402名在校大学生中,有自杀倾向者357人,自杀倾向检出率为14.86%。不同特征在校大学生比较,不同年级、专业满意度、学习成绩、家庭年均收入、家庭类型、与父母关系和家族自杀史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2.4 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发生影响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 2)![]() |
表 2 在校大学生自杀倾向发生影响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以在校大学生是否有自杀倾向为因变量(0=否,1=是),以年级、专业满意度、学习成绩、家庭年均收入、家庭类型、与父母关系和家族自杀史等7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三及以上年级、有家族自杀史、单亲家庭和与父母关系疏远是大学生自杀倾向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专业满意和学习成绩优良是大学生自杀倾向发生的保护因素。
3 讨论自21世纪以来,全国高校每年均出现大学生自杀的现象,尽管自杀比例相对较小,但作为一个特殊集体,大学生自杀对整个集体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心理冲击却非常巨大,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心理学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生活人群,其经历、思想均具有较大相似性,若有自杀个案发生,很可能在该生活群及更大范围内发生更多的自杀行为,提示自杀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及生活行为均造成重大影响[5]。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佼佼者,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在国家发展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变化,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健康心理教育和自杀预防教育,已成为目前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
自杀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突发性行为,其行为发生机制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主要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3种结果。结合国内外研究初步得出自杀倾向是个体自杀行为的动机,是自杀计划实施前的心理活动,具有广泛性、隐蔽性和持久性[6]。目前,大量研究显示自杀倾向与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李艳兰[7]研究显示坠楼是大学生的主要自杀方式,43.5%的大学生在自杀前具有各种征兆;操军等[8]研究显示自杀意念是大学生自杀未遂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对自杀未遂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说明多数自杀人员在自杀前均先表现出自杀倾向。本次调查采用刘贵浩等[4]针对国内大学生制定的自杀倾向筛查工具对2 4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57名学生具有自杀倾向,自杀倾向检出率为14.86%。梁华妮等[9]曾采用同一筛查工具对广东省广州市9所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自杀倾向阳性率为21.30%,略高于本次调查结果;石曼等[10]采用贝克绝望量表对某高校大学生自杀倾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自杀倾向检出率为14.90%,与本次调查结果相近。提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自杀倾向问题普遍存在,在大学中采取相应的自杀相关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三及以上年级是大学生自杀倾向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对专业满意和学习成绩优良是大学生自杀倾向发生的保护因素。高年级大学生自杀倾向检出率高于低年级大学生,与关素珍等[11]研究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大三学生正处于工作和考研的交叉路口而压力较大,而大四和大五年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面临着工作、生活及感情的多重压力,因此该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压力相对较大,加上心智本身尚未成熟,易产生迷茫情绪,导致精神消极甚至抑郁,从而使得此阶段大学生自杀倾向检出率相对较高。建议各高校教育人员及学生辅导员应及时与高年级学生进行日常沟通,对其学业规划及就业给予帮助,使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采取积极对策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专业满意度较高和学习成绩较好的大学生自杀倾向检出率较低,与李旭等[12]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专业满意度较高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学习和生活也充满乐趣,而专业满意度低的学生本身对专业失去兴趣,缺乏积极性,造成成绩偏差的同时对自己的未来也易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产生自杀念头以回避现实问题。因此,在大学教学工作中应着力提高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专业未来就业形势做出合理分析并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改善其悲观情绪,从而有效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风险。
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本次调查多因素结果还显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出现自杀倾向的影响较大,其中单亲家庭、与父母关系疏远和有家庭自杀史等均会增加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发生,与葛瑞钦等[13]研究结果一致。廉颖等[14]研究显示,单亲家庭及与父母关系疏远得大学生无法获取充足的关怀和爱,性格相对孤僻,在处理事务中更易出现攻击性甚至自杀等偏激行为;贾改珍等[15]研究显示,家庭关系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直接影响较大,家族自杀史易对学生造成较大心理创伤,明显增加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因此,家庭、社会和高校均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支持力度,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意识,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应对单亲家庭学生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干预,改善学生的生活态度,使其以乐观的态度正确应对压力。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自杀倾向检出率相对较高,且多为非理性行为,家庭、个人及学习环境等均会影响其自杀倾向的发生。因此,应理性分析大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加强家庭、社会等全方面的关注,共同为大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环境,以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1] | Sinyor M, Tse R, Pirkis J. Global trends in suicide epidemiology[J].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2016, 30(1): 1–6. |
[2] | 李秋丽, 王灵灵, 戴秀英, 等. 宁夏大学生自杀意念与人格核心自我评价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4): 553–555. |
[3] | 和红, 杨洋. 北京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2014, 30(6): 536–539. |
[4] | 刘贵浩, 郭丽, 薛允莲. 大学生自杀倾向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0, 19(3): 272–275. |
[5] | O'Connor RC, Nock MK. The psychology of suicidal behaviour[J]. Lancet Psychiatry, 2014, 1(1): 73–85. DOI:10.1016/S2215-0366(14)70222-6 |
[6] | 刘国华, 张桂英. 1987年以来我国大学生自杀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24(8): 1240–1243. |
[7] | 李艳兰. 大学生自杀行为特征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2): 263–266. |
[8] | 操军, 艾明, 况利, 等. 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24): 2692–2696. |
[9] | 梁华妮, 郭丽, 宁静, 等. 大学生自杀倾向及其社会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9): 1125–1127. |
[10] | 石曼, 郑铁军, 胡一文. 某综合院校大学生自杀倾向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 华西医学, 2011, 26(5): 741–744. |
[11] | 关素珍, 刘向阳, 葛华, 等. 新疆高校大学生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J]. 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12): 1512–1513. |
[12] | 李旭, 郑涵予, 卢勤. 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6, 32(3): 359–362. DOI:10.11847/zgggws2016-32-03-29 |
[13] | 葛瑞钦, 郑德伟, 张增国, 等. 大学生自杀未遂与攻击性抑郁焦虑的相关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6, 37(8): 1260–1263. |
[14] | 廉颖, 贾存显, 邱惠敏, 等. 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在自杀未遂研究中信效度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8): 1087–1091. DOI:10.11847/zgggws2015-31-08-31 |
[15] | 贾改珍, 郭康, 王丽萍, 等. 烟台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5(8): 714–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