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新疆医科大学健康管理中心;
3.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目前,脑卒中正威胁着我国的人民健康[1]。脑血管血流动力学(cerebralvascular hemo-dynamic index,CVHI)的改变是脑卒中发病前后的主要特征[2],超重和肥胖作为脑卒中一项危险因素,可间接影响脑卒中的发病。因此,本研究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对乌鲁木齐市新疆医科大学健康管理中心和济南市电力人民医院接受CVHI检测的体检人群共23 442人进行筛查,分析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于CVHI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鲁木齐市新疆医科大学健康管理中心和济南市电力人民医院接受CVHI检测的体检人群进行筛查,共23 442人。年龄17~94岁,平均(55.96±13.01) 岁。其中正常组7 649(32.6%)人,超重组10 604(45.2%)人,肥胖组5 189(22.1%)人。其中男性16 365人,年龄19~94岁,平均(50.00±13.23) 岁,女性7 077人,年龄17~92岁,平均(55.00±12.48) 岁。
1.2 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的标准[3]。高血压的诊断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修订版)》[4]中的标准;血脂异常的诊断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版)》[5]的标准;糖尿病诊断参1999年WHO推荐标准[6];超重或肥胖参照卫生部2006年颁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7]中的标准;心脏病史(房颤及瓣膜病)、脑卒中既往史及脑卒中家族史(近3代家族中有患脑卒中者)均由患者提供并且经区(县)级以上医院明确诊断;吸烟:每日吸烟1支,连续≥1年者。饮酒:近1个月内高度白酒>50度,每周≥3次且每次≥100 g。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受CVHI检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无言语交流障碍的体检人群。排除既往明确诊断有慢性肾病、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1.4 检测方法及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收集性别、民族、年龄等基本资料,采集病史、生活方式,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计算BMI,然后进行CVHI检测。其中,BMI<24 kg/m2为正常,BMI≥24 kg/m2并且BMI<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调查工作均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神经内科医师完成。脑血管功能检测仪GT-3000(上海神州高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1.5 评分标准[8]CVHI≥75分者为CVHI正常人群,CVHI<75分者为CVHI异常人群,分值越低代表脑血管功能损害程度越严重, 也代表卒中的风险越高。其中CVHI=0~24分为高危人群,CVHI=25~49分为中危人群,CVHI=50~74分为低危人群。
1.6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分类资料采用相对数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表 1)![]() |
表 1 一般人口学资料 |
共收集样本23 442份,正常组7 649(32.6%)人,超重组10 604(45.2%)人,肥胖组5 189(22.1%)人。超重或肥胖中男性多于女性,维吾尔族多于其他民族,年龄≥60岁的多于其他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2.2 不同BMI CVHI异常及危险因素分布情况(表 2)![]() |
表 2 不同BMI CVHI异常及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
超重组和肥胖组在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人群中所占比例高于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高血压、血脂异常、饮酒等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患病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 3)![]() |
表 3 不同BMI对CVHI异常影响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以CVHI积分值 < 75和≥75为因变量,以CVHI危险因素及BMI不同分组为自变量,拟合非条件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VHI危险因素与CVHI异常与否有着直接关系。BMI越高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风险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本次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45.2%和22.1%,高于国内相关报道[9]。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考虑其原因为,男性本身社会角色会承受过多压力,忙于交际应酬,又存在着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再者不同男女性工作分工和劳动强度以及不同性别脂肪分布、体内激素、内分泌及代谢水平的不同也有一定影响[10]。在民族比较中发现,维吾尔族超重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其他民族,主要考虑可能与新疆少数民族的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习惯有关[11]。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较高,可能是因为该人群基本都已退休不再工作,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性疾病发病率增加,体内代谢水平也随之下降,又因身体不变,缺乏运动造成的。超重和肥胖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患病率大于正常组,并且脑血管血液动力学高、中、低危人群的分布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而增加,与王桂清[12]研究相符,并且本次调查的超重和肥胖人群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饮酒。既往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患者可增加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易感性,同时与血脂异常、糖尿病有着密切联系[13]。体内过多的脂肪堆积,会使体循环血容量增加,加大心脏的的负荷,引起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并且超重和肥胖还可通过血压水平间接的影响脑卒中的发生:超重和肥胖对于糖尿病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内脏脂肪堆积,分解后游离的脂肪酸进入肝脏,增加了肝糖原输出减少了肌糖原的合成和葡萄糖的氧化,从而使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能力下降,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正是因为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超重肥胖者的胰岛素抵抗作用会降低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数量,从而形成血清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清除障碍,引起血脂异常[14]。作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酒精中的热量对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脑卒中的发生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对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有着直接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肥胖者和超重者发生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的风险是正常者的2.056、4.340倍,即体重指数越高发病风险越大。研究发现,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脑血管平均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最大最凶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动脉弹性明显下降,脑血管压力和阻力明显增大[15],脑血管功能水平也与体重指数呈负相关,引起脑血管功能的损伤,间接引起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但国内研究报道,平均体重降低5.1 kg,收缩压水平降低4.4 mmHg(1 mmHg=0.1333 kPa),舒张压水平降低3.6 mmHg[13]。因此,减重、控制日常热量的摄入、增加体育活动、培养科学规律的膳食习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才可以早期脑血管血流动力异常和脑卒中的发生。
综上所述,超重和肥胖者均具有多种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病风险较高,应及时对其干预。
[1] | Liu L, Wang D, Wong KS. Stroke and stroke care in China:huge burden, significant workload, and a national priority[J]. Stroke, 2011, 42(12): 3651–3654. DOI:10.1161/STROKEAHA.111.635755 |
[2] | 路小薇.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意义[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6, 22(1): 93–95. |
[3] | 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376–381. |
[4]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导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19(8): 707–710. |
[5] |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5): 390–419. |
[6] | Alberti KG, Zimmet PZ.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Part1:diagnose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al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J]. Diabetes Med, 1998, 15(7): 539–553. DOI:10.1002/(ISSN)1096-9136 |
[7] |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编写组.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
[8] | 黄久仪, 王桂清, 沈凤英, 等.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积分与脑卒中风险的队列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2): 89–93. |
[9] | Li XY, Jiang Y, Hu N.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adults in China, 2010[J]. Chin J Prev Med, 2012, 46(8): 683–686. |
[10] | Liu Y, Wang F, Yu XL. Five-year changes i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Shandong coastal inhabitants[J]. Chin J Endocrinol Metab, 2012, 28(11): 884–889. |
[11] | 吕晓辉. 卡子湾社区居民脑卒中流行现状及危险素分析[D]. 新疆医科大学, 201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60-1014431898.htm |
[12] | 王桂清, 黄久仪, 曹奕丰, 等. 超重与肥胖对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脑卒中的关系[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3, 37(1): 66–67. |
[13] | 高建梅, 张海燕. 北京市怀柔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超重肥胖分布现状[J]. 中国健康育, 2011, 27(10): 770–771, 780. |
[14] | 董涛, 刘亚丽, 顾海英, 等. 秦皇岛市机关工作人员超重、肥胖及血脂异常发生情况的调查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 24(4): 74–76. |
[15] | 杨永举, 郭吉平, 黄久仪, 等. 体重指数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及脑卒中的关系[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5): 551–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