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预防医学教研室;
3. 西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月经是女性进入青春期后的正常生理现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环境的改变,已有少女出现初潮年龄提前的报道[1]。同时,经期不合理行为方式可能对成年后女性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痛经、经期不规律等。大学阶段处于青春后期,身心发育还不完全成熟,加之繁重的学业、经期保健知识匮乏等原因,是经期卫生问题的高发年龄,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开展经期保健指导[2]。本研究于2015年1—12月对重庆市6所高校3 220名女大学生经期卫生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进行调查,了解女大学生经期卫生保健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女大学生经期卫生保健指导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重庆市6所高校(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医药高专)女大学生,每所本科院校抽取30~40个班,每所专科院校抽取20~30个班,每个班级30~50人不等,每个年级抽取人数按年级人数占全校人数的大概比例抽取。共抽取3 476人,回收有效问卷3 220份,回收率92.6%。其中本科院校3所共1 978人,占61.4%,专科院校3所共1 242人,占38.6%;大一1 050人,占32.6%,大二884人,占27.5%,大三782人,占24.3%,大四及以上504人,占15.6%;医学生1 335人,占41.5%,非医学生1 885人,占58.5%;来自城市2 019人,占62.7%,来自农村1 201人,占37.3%。年龄17~25岁,平均(21.6±1.7) 岁。
1.2 方法本次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分为4个部分:(1) 经期卫生知识:共包括12个问题,涉及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月经发生机制、排卵期与月经、月经颜色、经期行为与月经不调相关知识、月经问题与生育、痛经的产生原因、中药对月经的作用等。问卷以封闭式进行提问,按回答正确与否进行评分,回答正确计1分,错误计0分,最高得分12分。(2) 经期卫生行为:包括10个问题,涉及平时及经期是否接触生冷水、进食辛辣生冷食物、经期情绪波动、经期体育活动、卫生巾的选择、经期清洁方式、经期清洁用具及内裤的处理等。按4级变量收集问卷答案,即完全没有、偶尔、很少、经常,并用Linkert-4级评分法对问卷答案进行评分,分别计1、2、3、4分,最高得分40分,最低得分10分,将总得分 < 20分定义为良好经期行为,计算良好经期行为持有率。(3) 经期卫生态度:涉及5个问题,涉及对待月经的态度、是否有意识注意经期卫生、是否愿意改变不良行为促进经期健康、是否愿意获得更多经期保健知识、获得经期保健知识的方式等。态度评价中单个问题回答得分≥2分定义为态度良好,并按Linkert-4级评分对问题计分,最高分16分,最低分4分。(4) 经期不良行为的影响因素:参考文献[3-5]设计影响因素问卷,并征求4名行内专家意见修改,同时进行预调查,共纳入6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经期不适症状、认为自身体质好、家庭环境、经期卫生教育缺失、经济条件、性格、学习压力等。4部分调查问卷完成后整合成1套完整问卷并进行约50人的小范围预调查,确定问卷的信效度,并修订问卷,确定最终问卷。选择辅导员和学生会干部为调查员,先进行问卷调查前专业培训,包括调查前的解释、问卷的填写要求、问卷的回收注意事项、有效问卷和无效问卷等。调查前先征得学生知情同意,问卷统一填写统一回收。
1.3 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SPSS 17.0软件进行录入和分析,问卷答案分别给予赋值,计量资料用x± s描述,采用t检验分析,将行为评分≥20分的定义为存在经期不良行为,其影响因素分析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女大学生经期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女大学生经期卫生知识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为46.7%(1 504/3 220),尤其是月经与内分泌、经期卫生问题与不育、痛经的产生原因等方面表现突出,回答正确率仅23.6%(760/3 220)、30.8%(993/3 220) 和40.2%(1295/3 220)。
2.2 女大学生经期卫生KAP评分比较(表 1)![]() |
表 1 不同特征女大学生经期卫生知识态度行为评分比较(x± s,分) |
女大学生经期卫生知识评分为(6.5±1.7) 分,态度评分为(13.1±2.5) 分,行为评分为(19.0±5.7) 分。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学生KA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城市和农村、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经期卫生知识和行为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行为评分 < 20分定义为良好经期行为,其持有率为74.3%(2 392/3 220);按单个态度问题得分≥2分定义为良好经期态度,其持有率为88.4%(2 846/3 220)。
2.3 女大学生不良经期卫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表 2)![]() |
表 2 女大学生不良经期卫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将经期卫生行为评分≥20分定义为存在经期不良卫生行为,被调查的3220名女大学生中存在经期不良行为829人,发生率为25.7%。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经期是否出现不适症状、体质状况自我评价好坏、家庭所在地、经期是否接受卫生教育及经济条件是经期卫生行为的影响因素,而性格和学习压力对经期不良卫生行为未构成影响。
3 讨论月经是随卵巢内分泌周期性变化而出现子宫内膜脱落伴出血的正常生理现象。月经是否正常与个人生活习惯和经期保健情况密切相关,月经紊乱可能引起各种生理不适和心理问题,对女性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不良影响,痛经是最常见的月经疾病之一[6],做好经期卫生保健是预防妇科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女性的一生及下一代至关重要[7]。女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晚期和青春后期,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获取经期卫生保健知识相对缺乏,亟需接受全方位的经期卫生保健知识指导。现有研究显示,女大学生发生月经量、月经周期、经期月经异常现象等非常普遍,尤其是痛经发生率>80%[8],而经期卫生保健知识的匮乏,未采取相应防范行为是女大学生产生月经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女大学生经期卫生指导,如注意保暖、劳逸结合、合理运动、清淡饮食、忌吃生冷食物等[9]。本调查结果显示, 3 220名女大学生经期卫生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分别为(6.5±1.7)、13.1±2.5) 和(19.0±5.7) 分,其知识和行为方面令人担忧,吴佩玲等[10-12]调查结果也是如此。医学生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更多经期卫生保健知识,自身也具备自我保健能力,因此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学生在经期卫生保健知识和行为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但低年级医学生主要学习基础课程,并未接触医学专业课,其知识和行为也不如高年级医学生。农村来源的学生可能未接受过经期卫生保健教育,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较少,家长也不能提供正确的经期保健指导,加之可能存在的不良卫生行为习惯,其知识和行为明显低于城市来源的学生,这与蔡乐等[13]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证明,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尤其是经期卫生教育能显著提高大学生应对经期疾病的能力,从而促进其采取经期健康行为,降低月经相关疾病的发生率[14]。
女大学生经期卫生不良行为影响因素很多,主要与经期有无不适症状、自我感觉体质是否良好、来自城市或农村、是否接受过经期卫生教育、经济条件等因素有关。有学者认为负性情绪也会引起月经疾病,焦虑、压力和消极应对均可能与月经疾病的发生有关[15],但本研究并未发现学习压力对经期不良行为有影响。由于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较为局限,尤其是非医学专业女生,加强女大学生经期卫生保健健康教育非常必要,高校应适当增加投入经费,积极开展经期卫生保健知识宣传,通过宣传海报、广播和微信等多媒体、知识讲座等方式增加女大学生获得保健知识的途径,全面提高女大学生经期卫生保健知识水平,促进经期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变。
[1] | 聂少萍, 徐浩峰, 麦哲恒, 等. 广东省学生首次遗精与月经初潮现状及变化趋势[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1): 117–119. DOI:10.11847/zgggws2013-29-01-39 |
[2] | 许娟, 卢燕芬, 马力扬. 对女大学生月经异常的分析及经期保健探讨[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1(78): 77–78. |
[3] | 黄婉霞, 宋玛丽, 何小玲, 等. 广州市某中专学校女生月经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5, 29(11): 62–64. DOI:10.3969/j.issn.1001-568X.2015.11.0025 |
[4] | 黄剑兰, 朱林平, 梁红. 环卫女工月经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J]. 职业与健康, 2013, 29(14): 1695–1697. |
[5] | 赵媛, 李雁楠. 某综合性高校女大学生月经知信行及影响因素分析[J]. 大理学院学报, 2014, 13(4): 72–75. |
[6] | 杨继红, 陈英, 胡佳贞. 中学女生外周血前列腺素与原发性痛经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8): 1042–1043. DOI:10.11847/zgggws-2011-27-08-48 |
[7] | 谢幸, 苟文丽主编. 妇产科学[M]. 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5-26. |
[8] | 张艳, 李晓玲. 银川市女大学生月经异常及经期保健认知和行为调查[J]. 中国校医, 2014, 28(6): 408–409. |
[9] | 贾凌玉, 桂诚, 李良全, 等. 蚌埠高校女大学生月经病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6, 37(4): 601–604. |
[10] | 吴佩玲. 柳州某高校女生月经期卫生保健知识水平调查[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0(3): 471–472. |
[11] | 张凤云, 饶艳, 盛蕾, 等. 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10): 1492–1494. DOI:10.11847/zgggws2013-29-10-28 |
[12] | 吴赟, 徐彩意, 潘丹阳, 等. 某校女大学生月经现状及其认知的调查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9): 1229–1231. |
[13] | 蔡乐, 万崇华, 张云飞, 等. 云南澄江农村女中学生月经卫生状况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01, 22(1): 25–27. |
[14] | 罗伟, 李雪, 王琳琳, 等. 医学院女生月经疾病相关因素及健康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6(6): 941–943. |
[15] | 柯键, 张青. 大学生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与月经情况的关系研究[J]. 护理研究, 2016, 30(2): 667–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