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7, Vol. 33 Issue (7): 1148-1151   PDF    
河南省居民遗体捐献认知及影响因素调查
胡永建, 申梦迪, 王毅, 白雨, 王玮, 孟超龙, 王亚娟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
摘要目的 调查河南省居民对遗体捐献认知情况及影响遗体捐献事业发展因素。方法 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15年12月-2016年3月对河南省郑州、新乡、焦作等地区1 108人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 有58.48%(648人)知道遗体捐献的用途;有21.93%(243人)知道遗体捐献程序,只有19.31%(214人)知道遗体捐献的接收部门;而表示以后有遗体捐献意愿的更少,只有17.60%(195人)。影响遗体捐献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受传统观念影响(76.90%,852人)、对遗体捐献不了解(62.09%,688人)、家人反对(48.01%,532人)、对接收站点不信任(38.63%,428人)、得不到应有肯定(33.39%,370人)和法律法规不完善(30.23%,335人)等。男性有遗体捐献意愿比率高于女性(χ2=6.488,P < 0.05);18~30岁和>60岁人群有遗体捐献意愿的比率高于其他年龄段(χ2=27.229,P < 0.05);受教育程度越高,同意遗体捐献的比率越高(χ2=24.744,P < 0.05)。结论 遗体捐献事业发展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河南居民     遗体捐献     认知     影响因素    
Cognition on cadaver don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residents in Henan province
HU Yong-jian, SHEN Meng-di, WANG Yi, et al     
Sanquan College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Province 453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cognition on cadaver donation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among residents in Henan provi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body donation. Methods Totally 1 108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15 municipalities of Henan province were selected with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nd surveyed with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onymously between December 2015 and March 2016. Results Of all the respondents, 58.48% (648) and 21.93% (243) knew the purpose and procedure of cadaver donation; while only 19.31%(214) knew the authority agencies responsibl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daver donation and 17.6%(195) reported the willingness to donate their remains.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cadaver donation reported by the respondents were traditional concepts (mentioned by 76.90%[852] of the respondents), incomprehension on the issue (62.09%, 688), disagreement of family members (48.01%, 532), distrust in relevant authority agencies (38.63%, 428), without the expectation of receiving social recognition (33.39%, 370), and the imperfection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30.23%, 335).The ratio of reporting the willingness of cadaver don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the male respondents than among the female (χ2=6.488, P < 0.05) and among the respondents aged 18-30 years and >60 years than among those at other ages (χ2=27.229, P < 0.05);the willingness of cadaver don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ducation level among the respondents (χ2=24.744, P < 0.05). Conclusion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cadaver donation may restrict the improvement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at some extent in China.
Key words: residents in Henan province     cadaver donation     cognition     influence factor    

遗体捐献对于医学教育、科研水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我国遗体捐献事业起步较晚,遗体来源的稀缺已成为医学教育以及临床医学的最大瓶颈,阻碍了医学生的培养,牵制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另外,遗体捐献资源的不足, 使医学科研水平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尸体器官捐献远不能满足临床器官移植所需[3],移植器官来源不足已成为世界各国存在的普遍问题[4]。遗体捐献在解决遗体资源紧缺问题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5]。发展遗体捐献事业对医学教育、科研水平、器官移植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于2015年12月—2016年3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调查河南省居民对遗体捐献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于2015年12月—2016年3月在河南郑州、开封、焦作、济源、洛阳、漯河、南阳、平顶山、濮阳、周口、商丘、新乡、信阳、许昌、驻马店15个市的城乡分层随机选取1 200人,进行有关遗体捐献认知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发放1 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108份,回收合格率92.33%。

1.2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用自制遗体捐献认知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对遗体捐献的认知程度、遗体捐献的意愿以及认为影响遗体捐献因素等方面。参加调查问卷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为了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广泛性,调查采取匿名填写的方式,注意城乡均匀分布。

1.3 统计分析

对问卷进行统一编码后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表 1)
表 1 基本情况与捐献意愿关系(n=1 108)

共调查河南省15个市1 108人。男性539人(48.65%),女性569人(51.35%);< 18岁135人(12.18%),18~30岁621人(56.05%),31~40岁132人(11.91%),41~50岁148人(13.36%),51~60岁46人(4.15%),>60岁26人(2.35%);初中以下203人(18.32%),高中及中专349人(31.50%),大专99人(8.94%),本科及以上457人(41.25%);学生547人(49.37%),农民213人(19.22%),职员118人(10.65%)医务工作者89人(8.03%),国家公务员45人(4.06%),离退休人员17人(1.53%),其他79人(7.13%)。男性有遗体捐献意愿的比率略高于女性(χ2=6.488,P < 0.05);18~30岁和>60岁人群有遗体捐献意愿的比率略高于其他年龄段(χ2=27.229,P < 0.05);在总体人群中,大致呈现出受教育程度越高,同意遗体捐献者越多的趋势(χ2=24.744,P < 0.05)。

2.2 居民对遗体捐献认知情况(表 2)
表 2 认知情况与捐献意愿关系(n=1 108)

居民整体对遗体捐献的认知度不高。对遗体捐献用途、捐献程序、接受部门了解的捐献意愿高于不了解的(χ2=29.528、46.130、11.454、P < 0.05)。

2.3 遗体捐献意愿

居民整体遗体捐献意愿不高,本次调查者中只有195人(17.60%)表示以后有遗体捐献意愿。表示没有遗体捐献意愿和目前不确定以后是否有遗体捐献意愿的分别有394人(35.56%)和519人(46.84%)。另外,居民对家属遗体捐献意愿的态度表示支持的有278人(25.09%),表示不支持的有310人(27.98%),表示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有520人(46.93%)。

2.4 影响遗体捐献主要因素(表 3)
表 3 影响遗体捐献主要因素(n=1 108)

被调查者中认为影响遗体捐献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受传统观念影响(76.90%)、对遗体捐献不了解(62.09%)、家人反对(48.01%)、对接收站点不信任(38.63%)、得不到应有肯定(33.39%)、法律法规不完善(30.23%)。认为捐献者家属不需要任何回报的有170人(15.34%),认为需要一定经济回报的有171人(15.43%),认为需要一定的表彰的有198人(17.87%),认为需要一定的经济回报和表彰的有569人(51.35%)。

3 讨论

中国人关于死的理想是“入土为安”、“全尸厚葬”,两者都是根深蒂固的[6]。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传统观念(76.90%)是影响捐献意愿的首要因素,对遗体捐献不了解和家人反对也是主要影响因素。这都表明居民对遗体捐献的认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遗体捐献率。据武汉、保定等地区的调查分析资料也显示,我国居民对遗体捐献的认知程度不高,而且缺少提倡遗体捐献的社会氛围[7]。加强遗体捐献的宣传一方面可以让居民更多的了解遗体捐献的相关知识增加对遗体捐献的认知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居民科学的认识遗体捐献逐步改善传统观念的影响。推进遗体捐献首要工作是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遗体捐献,做好遗体捐献的宣传工作,逐步构建提倡遗体捐献的社会氛围。在宣传中网络、电视、报纸和杂志等宣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遗体捐献立法,本次调查中有30.23%的人表示对遗体捐献立法非常有必要,觉得有必要的也占47.02%。另外影响因素调查中也有30.23%的人表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是影响遗体捐献的影响因素之一。在2000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2002年甘肃省也出台《甘肃省遗体捐献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重庆颁布了《重庆市遗体捐献条例》,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等等。虽然制定了一些法规但多为地方性规定不够规范和统一,缺乏真正的法律操作规范和保障。尽管地方性的法规已颁布并实施但还是缺乏权威性[8]。为了制止和预防现实中存在的遗体买卖现象,使遗体捐献走上健康、合法、安全及卫生的发展轨道及维护捐献者及其家属的权益。因此,制定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8.63%的人认为对接收站点的不信任是影响遗体捐献的因素之一。罗文东等[9]的研究数据也显示应该增加遗体捐献的透明度。因为遗体捐献工作的不透明,使得许多有遗体捐献意愿的人对遗体捐献心存顾虑。增加遗体捐献工作的透明度,让居民了解到遗体在医学教育和科研水平的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及在救治需要器官捐献的患者上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让居民科学地认识和面对遗体,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遗体捐献者及其家属的顾虑。增加遗体捐献工作的透明度在推进遗体捐献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于表彰和回报问题,被调查者中有15.43%的人认为需要给捐献者家属一定经济回报的,有17.87%的人认为需要给捐献者家属一定的表彰的,而认为需要给捐献者家属一定的经济回报和表彰的高达51.35%,仅有15.35%的人认为捐献者家属不需要任何回报。遗体捐献是非常高尚的事情,这种高尚的行为需要被认可和肯定。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只是在遗体接收单位完成接收后向家属颁发荣誉证书,而没有给与捐献者和家属足够的表彰。如果在遗体捐献后给予捐献者及其家属一定的经济补偿和表彰,不仅是对捐献者家属的一种慰藉,也是对这种高尚行为的肯定。在表彰上,如建立捐献者纪念园或纪念碑并在清明节或其他时间组织对捐献者的纪念活动。这样既是对捐献者的缅怀,也可以给予捐献者家属一定的安慰,另外也可以扩大这种高尚行为的影响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此外,也可建立对捐献遗体者其亲属可享受器官移植免费权、优先权,甚至其他外科手术的优先权等表彰机制,让更多人加入到捐献者的队伍中。

由于捐献程序复杂,缺乏人文精神会直接导致捐献者及其家属欲捐无门[10]。调研中了解到繁琐的捐献程序一方面不容易宣传推广让居民接受,另一方面在执行中也会遇到相应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广泛调研制定出一套简便快捷的捐献程序,一方面能让捐献者简便顺利的完成捐献登记手续。另一方面,也应在捐献者去世后,能让家属在忍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的情况下完成捐献。如果能在捐献程序中多加入一些人文关怀,如在捐献者去世后接收遗体时给逝者一些纪念仪式或给予捐献者家属一些慰问,能让居民更容易接受。另外,我国遗体捐献起步较晚,遗体捐献的接受站点设立还不够完善[11]。目前,只有在部分城市设有接收站,基层接收站的缺少极大地限制了遗体捐献工作的开展。应该在基层社区多建立遗体捐献咨询处、登记处和遗体接收机构,这样能方便居民对遗体捐献相关知识的了解及完成相应手续,极大的推动我国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Chung CS, Lehmann LS. Informed consent and the process of cadaver donation[J]. Archives of Patholog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2002, 126(8): 964–968.
[2] 任涛, 李红.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途径初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3: 12–13. 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1.02.006
[3] 李艳. 河南省居民对活体大器官移植认知态度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60): 758.
[4] Christie S, Mellor I, Cole S. Organ donation-are we prepared for the future challenges?[J]. J R Coll Physicians Edinb, 2012, 42(1): 66–68. DOI:10.4997/JRCPE
[5] Zhang LQ, Xiao M. An overview of 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hinese medical colleges in body donation programs[J].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atomists, 2014, 7(4): 312–320. DOI:10.1002/ase.v7.4
[6] 周君华, 李明月, 李慧瑜, 等. 广州市民遗体捐献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 17(3): 40–48.
[7] 金德山, 许青松, 李相伍, 等. 朝鲜族地区遗体捐献工作的开展及其存在的问题[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7, 25(3): 109–110.
[8] 蒋金秋, 邓欣雨, 周廷永. 促进遗体捐献相关工作探讨[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 10(8): 983–985.
[9] 罗文东, 金文智, 邹华, 等. 对云南省民众遗体捐献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 28(1): 36–38. DOI:10.12026/j.issn.1001-8565.2015.01.10
[10] 刘健华, 钟光明. 医学院校无偿遗体捐献工作的探讨与实践[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24(4): 470–471.
[11] 柏宁, 孙福川, 岳长红. 我国遗体捐献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5, 18(4): 59–60.